最近,美国华裔学生乔恩·王(Jon Wang)公开起诉哈佛大学,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关注。 图自dailymail 乔恩现年18岁,是标准的学霸,高中平均成绩(GPA)高达4.65。在“美国高考”(SAT)考试中,他拿到了1590的超高分(满分1600)。按说这个成绩足以让他成为任何精英大学的热门人选,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被六所顶尖高校拒绝了! 这六所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而考试成绩接近满分的乔恩,最终只得入读佐治亚理工学院。 图自dailymail 乔恩被拒绝的原因,说来与美国《平权法案》有关。《平权法案》要求大学依据种族、肤色等给予少数群体一些优待,从而让大家拥有平等的教育权。按照这个政策,弱势群体非裔等在择校时享有优待,而强势群体亚裔则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个法案实施的直接结果,就是成绩原本极好的亚裔,可能很难进入理想学府。而成绩普通的非裔,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大大提升。最初或许是为了公平,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的不公平。 和乔恩有类似遭遇的亚裔太多了,他们成立了“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结束这个带有歧视性质的政策。 图自foxnews 今年1月份,美国最高法院表示将受理他们的诉讼。 作为原告之一的乔恩公开接受采访,他说亚裔身份确实影响了他的学术前途。SFFA曾以他的成绩做模型计算,身为亚裔的他有20%的机会被哈佛录取,但如果他是非裔,录取概率将高达95%! 图自dailymail 多年苦读,抵不过一个种族身份。这是亚裔学生普遍面临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纪录片《再加把劲!》( Try Harder)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尽管处境艰难,但大家仍在为了拿高分而拼尽全力。 亚裔较多的顶级高中, 不被美国名校青睐 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位于美国洛杉矶市,是一所亚裔学生较多的精英公立学校。它曾4次获得美国教育部给予的“蓝丝带学校”称号,在加州公立高中排行榜上常年稳居TOP10。 洛厄尔的超级学霸特别多。不管多么优秀的孩子,入校后都会备受打击。很多同学说,刚到那里会忍不住想哭,因为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总有人能做得更好。因此,洛厄尔也被称为“终极自信心粉碎机”。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洛厄尔每年组织4000场AP(进阶先修课程)考试。学生需要参加先修课学习,才有资格拿到大学学分。他们参加的每一场考试,都会影响整体成绩,进而影响GPA(平均成绩),而这些都可能导致考上不同的大学。 为了尽可能拿高分,学生平日都拼命读书,放学后继续到图书馆学习,那里向来座无虚席。学校机房总是人满为患,不过没人玩游戏,大家都在忙着写论文或查资料。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洛厄尔从不乏优秀学生,每门课都有个超级学霸。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总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比:“哦,这个人的平均成绩比我高,这个人的高考分数比我高……我该怎么做呢?” 想要拿到高分,就必须刷题。在物理考试中拿到高分的学生坦白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技巧,就是晚上回家后先做完课本上的题目,然后刷4个小时的物理题,最后再熬夜到凌晨3点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 为了如愿进入理想学府,很多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除了考高分,洛厄尔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小提琴、网球队、编程、新闻编辑等等。他们做这一切的努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申请大学时,简历上能有更出彩的地方。他们试图打破名校对亚裔的刻板印象。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但是,如此艰辛的学生们,在申请斯坦福等名校时,通过的可能性却很小。学生们都听说过,斯坦福不喜欢洛厄尔的学生们,招收的名额特别少。原因是招生官认为他们是典型的亚洲人,是念书机器、刷分疯子,只会背诵一堆材料,像机器一样刷题。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洛厄尔学生进入斯坦福的通过率这么低?”斯坦福的人回应道:“如果你希望你们学校的学生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请举手。”全场一片安静,没有人举手。 但指导报考的老师指出另一个原因:这和一个叫“种族”的问题有关。洛厄尔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亚裔美国人。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美国其他高中生会说,洛厄尔看起来像个监狱。而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大家对上大学有多么的担心,又有多么的努力。 亚裔除非特别优秀, 否则很难进入理想学府 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华裔,比如想成为脑外科医生的埃尔文(alvan)。他的成绩很好,利用暑期做的生物实验获得关注,能登上讲台用专业生物学知识阐释成果,赢得医学博士的连声称赞。 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埃尔文还喜欢音乐和舞蹈,他的首选目标大学是斯坦福。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来自中国台湾。平日里,他的母亲掌控着家里一切,当然也包括埃尔文的学业。 埃尔文的母亲是典型的“虎妈”,对他的一切都要求非常严格。申请大学时,母子俩经常一起熬夜到凌晨3点。即使知道儿子第二天还有很多作业,也要求必须当天完成。 在报考学校上,埃尔文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会听取母亲的建议。母亲不停地查阅材料、出主意,让他申请完五所大学之后,再申请另外五所……最终,埃尔文申请了26所大学。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来自中国大陆的苏菲娅(sophia),首选大学同样是斯坦福,她的父母也是第一代移民。对移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是重要目标。苏菲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 苏菲娅的成绩比大部分同学都要优秀。与此同时,她是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慈善组织的联合主席、编程俱乐部的副主席,还是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单从这些名号就能想象她的优秀,苏菲娅一直都擅长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她申请了11所名校,除了斯坦福,还有耶鲁、哈佛这样级别的备选。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埃尔文收到了布朗大学的面试通知,苏菲娅也到哈佛大学参加面试。但最终结果都不理想,他们没有进入理想学府。确切来说,几乎所有常春藤盟校都拒绝了他们。 这当然是不好受的。不管多么乐观坚强的人,面对结果都忍不住伤神伤心,他们的眼中强忍着泪水。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最终决定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而苏菲娅选择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有个亚裔女孩儿的话代表着大部分人的心声:“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终进入的学校,却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去的。”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片中大部分亚裔都没有进入理想学校。除了一个公认的完美学生乔纳森被哈佛录取,其他人都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奋斗的高中生, 想考入名校都不容易 不是亚裔的学生,被名校录取容易吗?Rachael是黑人和白人混血,拥有1/16的非裔血统。她的母亲是非裔美国人,离异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是少见的非裔“虎妈”,将Rachael送到了洛厄尔高中。 Rachael读高二时,化学和物理成绩不好。母亲告诉她,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情况会很糟糕。Rachael很努力,终于渐渐追了上来。在PSAT考试(相当于美国高考预演)中,她的成绩终于好转,拿到了自己都不相信的分数。 母亲鼓励她报考斯坦福、哈佛,Rachael不相信自己能考上,比她优秀的学生太多了,但她还是听话地申请了名校。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的母亲帮她报了新闻班,Rachael去上了,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写作。Rachael其实不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但她的母亲坚称她是非裔,并要求她将这点放到专访及简历里。 Rachael被说服了,既然这是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最终被2所常春藤名校录取,分别是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去布朗大学,但母亲想让她去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要取悦母亲,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Rachael被录取,完全是因为她的非裔身份。Rachael很不开心,她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才走进了梦想大学。 但她同样不喜欢看到这种场景:许多本该像她一眼被录取的亚裔学生,却无法进入名校,仅仅因为种族问题。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这话由一个非裔说出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但这的确是万千亚裔面临的现实问题。 拼尽全力考大学, 是为了身份认证吗? 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对洛厄尔学生来说,那三年最好的事情是考试拿高分、按时完成作业、考上好大学。他们最大的价值,是以考上名校来衡量的,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人生。 看着他们总忍不住心疼,想要告诉他们,这些没有那么重要。等活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些可能都不会记得。但在那个固定阶段,他们很难逃脱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招生大环境,一方面也来自父母。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明确说,如果不是母亲逼得太紧,他会成为另一个人,在家打电动、看游戏和朋友们一起玩。他喜欢压力,但不喜欢太大压力。课余时间,他会玩电子音乐、舞蹈,他其实特别喜欢热闹。 对埃尔文个人来说,成绩并不那么重要。但他的母亲认为非常重要,她需要在那个时间推儿子一把。按母亲的说法,孩子周围有个小盒子,随着年龄增长盒子会膨胀,到最后盒子会消失不见,那时孩子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而高中阶段的他,显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看顾。 像埃尔文母亲一样的家长,洛厄尔有很多,因此那里也被称为“虎妈集中营”。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纪录片的最后提出了思考:很多人的人生,好像就是高考必须成功、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被排除在外,就是人应当活得幸福。 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拼尽全力地考上大学,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认证吗?”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一届学生在迷茫中奔赴未来,下一届学生又开始新一轮的高考。 而其中亚裔学生的处境尤其艰难,拼尽全力去学习,结果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不管多么努力去挣脱这个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那就是亚裔的定义。
最近,美国华裔学生乔恩·王(Jon Wang)公开起诉哈佛大学,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关注。
图自dailymail
乔恩现年18岁,是标准的学霸,高中平均成绩(GPA)高达4.65。在“美国高考”(SAT)考试中,他拿到了1590的超高分(满分1600)。按说这个成绩足以让他成为任何精英大学的热门人选,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被六所顶尖高校拒绝了!
这六所高校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而考试成绩接近满分的乔恩,最终只得入读佐治亚理工学院。
图自dailymail
乔恩被拒绝的原因,说来与美国《平权法案》有关。《平权法案》要求大学依据种族、肤色等给予少数群体一些优待,从而让大家拥有平等的教育权。按照这个政策,弱势群体非裔等在择校时享有优待,而强势群体亚裔则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个法案实施的直接结果,就是成绩原本极好的亚裔,可能很难进入理想学府。而成绩普通的非裔,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大大提升。最初或许是为了公平,结果却导致了更多的不公平。
和乔恩有类似遭遇的亚裔太多了,他们成立了“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结束这个带有歧视性质的政策。
图自foxnews
今年1月份,美国最高法院表示将受理他们的诉讼。
作为原告之一的乔恩公开接受采访,他说亚裔身份确实影响了他的学术前途。SFFA曾以他的成绩做模型计算,身为亚裔的他有20%的机会被哈佛录取,但如果他是非裔,录取概率将高达95%!
图自dailymail
多年苦读,抵不过一个种族身份。这是亚裔学生普遍面临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纪录片《再加把劲!》( Try Harder)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尽管处境艰难,但大家仍在为了拿高分而拼尽全力。
亚裔较多的顶级高中,
不被美国名校青睐
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位于美国洛杉矶市,是一所亚裔学生较多的精英公立学校。它曾4次获得美国教育部给予的“蓝丝带学校”称号,在加州公立高中排行榜上常年稳居TOP10。
洛厄尔的超级学霸特别多。不管多么优秀的孩子,入校后都会备受打击。很多同学说,刚到那里会忍不住想哭,因为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总有人能做得更好。因此,洛厄尔也被称为“终极自信心粉碎机”。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洛厄尔每年组织4000场AP(进阶先修课程)考试。学生需要参加先修课学习,才有资格拿到大学学分。他们参加的每一场考试,都会影响整体成绩,进而影响GPA(平均成绩),而这些都可能导致考上不同的大学。
为了尽可能拿高分,学生平日都拼命读书,放学后继续到图书馆学习,那里向来座无虚席。学校机房总是人满为患,不过没人玩游戏,大家都在忙着写论文或查资料。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洛厄尔从不乏优秀学生,每门课都有个超级学霸。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总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比:“哦,这个人的平均成绩比我高,这个人的高考分数比我高……我该怎么做呢?”
想要拿到高分,就必须刷题。在物理考试中拿到高分的学生坦白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技巧,就是晚上回家后先做完课本上的题目,然后刷4个小时的物理题,最后再熬夜到凌晨3点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
为了如愿进入理想学府,很多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除了考高分,洛厄尔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小提琴、网球队、编程、新闻编辑等等。他们做这一切的努力,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申请大学时,简历上能有更出彩的地方。他们试图打破名校对亚裔的刻板印象。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但是,如此艰辛的学生们,在申请斯坦福等名校时,通过的可能性却很小。学生们都听说过,斯坦福不喜欢洛厄尔的学生们,招收的名额特别少。原因是招生官认为他们是典型的亚洲人,是念书机器、刷分疯子,只会背诵一堆材料,像机器一样刷题。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洛厄尔学生进入斯坦福的通过率这么低?”斯坦福的人回应道:“如果你希望你们学校的学生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请举手。”全场一片安静,没有人举手。
但指导报考的老师指出另一个原因:这和一个叫“种族”的问题有关。洛厄尔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亚裔美国人。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美国其他高中生会说,洛厄尔看起来像个监狱。而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大家对上大学有多么的担心,又有多么的努力。
亚裔除非特别优秀,
否则很难进入理想学府
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华裔,比如想成为脑外科医生的埃尔文(alvan)。他的成绩很好,利用暑期做的生物实验获得关注,能登上讲台用专业生物学知识阐释成果,赢得医学博士的连声称赞。
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埃尔文还喜欢音乐和舞蹈,他的首选目标大学是斯坦福。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来自中国台湾。平日里,他的母亲掌控着家里一切,当然也包括埃尔文的学业。
埃尔文的母亲是典型的“虎妈”,对他的一切都要求非常严格。申请大学时,母子俩经常一起熬夜到凌晨3点。即使知道儿子第二天还有很多作业,也要求必须当天完成。
在报考学校上,埃尔文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会听取母亲的建议。母亲不停地查阅材料、出主意,让他申请完五所大学之后,再申请另外五所……最终,埃尔文申请了26所大学。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来自中国大陆的苏菲娅(sophia),首选大学同样是斯坦福,她的父母也是第一代移民。对移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是重要目标。苏菲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
苏菲娅的成绩比大部分同学都要优秀。与此同时,她是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慈善组织的联合主席、编程俱乐部的副主席,还是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单从这些名号就能想象她的优秀,苏菲娅一直都擅长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她申请了11所名校,除了斯坦福,还有耶鲁、哈佛这样级别的备选。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试。埃尔文收到了布朗大学的面试通知,苏菲娅也到哈佛大学参加面试。但最终结果都不理想,他们没有进入理想学府。确切来说,几乎所有常春藤盟校都拒绝了他们。
这当然是不好受的。不管多么乐观坚强的人,面对结果都忍不住伤神伤心,他们的眼中强忍着泪水。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最终决定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而苏菲娅选择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有个亚裔女孩儿的话代表着大部分人的心声:“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终进入的学校,却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去的。”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片中大部分亚裔都没有进入理想学校。除了一个公认的完美学生乔纳森被哈佛录取,其他人都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奋斗的高中生,
想考入名校都不容易
不是亚裔的学生,被名校录取容易吗?Rachael是黑人和白人混血,拥有1/16的非裔血统。她的母亲是非裔美国人,离异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是少见的非裔“虎妈”,将Rachael送到了洛厄尔高中。
Rachael读高二时,化学和物理成绩不好。母亲告诉她,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情况会很糟糕。Rachael很努力,终于渐渐追了上来。在PSAT考试(相当于美国高考预演)中,她的成绩终于好转,拿到了自己都不相信的分数。
母亲鼓励她报考斯坦福、哈佛,Rachael不相信自己能考上,比她优秀的学生太多了,但她还是听话地申请了名校。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的母亲帮她报了新闻班,Rachael去上了,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写作。Rachael其实不认同自己的种族身份,但她的母亲坚称她是非裔,并要求她将这点放到专访及简历里。
Rachael被说服了,既然这是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Rachael最终被2所常春藤名校录取,分别是布朗大学和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去布朗大学,但母亲想让她去康奈尔大学。Rachael想要取悦母亲,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Rachael被录取,完全是因为她的非裔身份。Rachael很不开心,她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才走进了梦想大学。
但她同样不喜欢看到这种场景:许多本该像她一眼被录取的亚裔学生,却无法进入名校,仅仅因为种族问题。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这话由一个非裔说出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但这的确是万千亚裔面临的现实问题。
拼尽全力考大学,
是为了身份认证吗?
高中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对洛厄尔学生来说,那三年最好的事情是考试拿高分、按时完成作业、考上好大学。他们最大的价值,是以考上名校来衡量的,不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人生。
看着他们总忍不住心疼,想要告诉他们,这些没有那么重要。等活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些可能都不会记得。但在那个固定阶段,他们很难逃脱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招生大环境,一方面也来自父母。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埃尔文明确说,如果不是母亲逼得太紧,他会成为另一个人,在家打电动、看游戏和朋友们一起玩。他喜欢压力,但不喜欢太大压力。课余时间,他会玩电子音乐、舞蹈,他其实特别喜欢热闹。
对埃尔文个人来说,成绩并不那么重要。但他的母亲认为非常重要,她需要在那个时间推儿子一把。按母亲的说法,孩子周围有个小盒子,随着年龄增长盒子会膨胀,到最后盒子会消失不见,那时孩子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而高中阶段的他,显然还需要无时无刻的看顾。
像埃尔文母亲一样的家长,洛厄尔有很多,因此那里也被称为“虎妈集中营”。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纪录片的最后提出了思考:很多人的人生,好像就是高考必须成功、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被排除在外,就是人应当活得幸福。
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拼尽全力地考上大学,仅仅是为了一个身份认证吗?”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图自纪录片Try Harder
一届学生在迷茫中奔赴未来,下一届学生又开始新一轮的高考。
而其中亚裔学生的处境尤其艰难,拼尽全力去学习,结果成了别人眼中的书呆子。不管多么努力去挣脱这个印象,在大多数人眼中,那就是亚裔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