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上海人和他的两任英国妻子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10月31日 8点57分 PT
  返回列表
45368 阅读
14 评论
腾讯新闻

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也是生活的成功者。他与两位外籍妻子间的故事尽管没有大江大海的波澜壮阔,但也有湖水漫溢的涟漪。他们的故事,是熟悉、了解,并最后选择终身生活在上海的外国友人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位老上海人书写的传奇。



王正文与白丽诗中年时的合影

这是一位耄耋老人,老上海人。

那天,很热,他戴着礼帽,拄着拐棍,远远地走来。在曹家渡一家咖啡馆里,他和妻子白丽诗如约而至。他那张瘦削的脸庞是有棱角的,说起过去的事思路清晰,娓娓道来。

他叫王正文,看上去就是一个很有腔调的人。我问:“你们怎么过来的?”答:“我们现在出门都是打差头(沪语:出租车)的。”

谈到以前的工作,他说自己曾在徐汇区业余大学教英语,职称评到副教授。他还参加了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达12本之多,按他的说法,小学的英语教材是最难编写的。他还不无遗憾地说,自己应该是可以评正教授的,他能用英语流利写作,但是中文底子薄,这是软肋。

看!自信,但又清醒。

王正文身材修长挺拔,说话处事果断。相比之下,他的太太白丽诗女士矮小慈祥,虽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外籍教师的身份,却随意得多。我们交谈,她在旁边微笑着倾听,偶尔提醒一下丈夫。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煦,云淡风轻间温暖人心。

王正文是典型的老上海人,健谈,我听他说着那些往事,不知不觉就入了神。



两位老人在曹家渡咖啡馆的近影

1 旧社会惨剧他亲身经历

王正文1927年出生,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他打着手势对我说,第一次看见日本人是抗战时期,当时他一家六口都住在一个上海老弄堂的亭子间里,有日本飞机来轰炸,飞得很低,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得见飞行员,炸弹爆炸的气浪把他从床上掀了下来。

他还讲了一段让他记忆深刻的往事。有一天,他正要去学校上课,母亲把他叫住,让他不要去了。他不明所以,忽然听到婴儿的哭声,原来是妹妹降生了。可是母亲接下来的一个动作让他惊骇:她用毛巾捂住了妹妹的脸。他年纪虽小,却朦朦胧胧明白了什么,劝妈妈不要……可是母亲却对他说:你要我还是要她?再多一张嘴,拿什么给她吃?

王正文还有一个妹妹,在逃难途中,母亲带她出去,回来时,妹妹不见了,母亲手上拿着买来的大饼油条。就是那一天,妹妹被卖给别人做了童养媳。屋漏偏遭连夜雨,外婆也因饥不择食吃了日本人扔出来的馊饭中毒身亡。再后来,父亲被骗去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卖苦力,三个月不到就离开了人世。

在抗战时期,王正文一家失去了四个亲人。这一幕幕惨剧,他永远不会忘却!

小学三年级时,作为家中老三的王正文就开始打零工,赚一点钱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小学五年级时,王正文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就是毛笔字不行,因为家里太小,放不下一张练字的小桌。小学六年级时,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他只得退学,之后做过苦力,也卖过报。幸运的是,他后来在北京西路的德新社找到了一份工作。

起初是临时打短工,替代一个请假的小K,每天送报、打扫,在六层楼的办公楼里跑上跑下,非常勤快。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上了这个中国小伙子。后来,小K来上班了,王正文就回家了。一天,老板喊他名字,下面的人告诉老板,已经打发回去了。老板一听,说,叫他来,增加一个人。

王正文说自己本来想学德语,太难,未成。早上外出送报,下午整理办公室,他利用空余时间学打字,起初只会用四个手指,后来有一位报社的外国雇员教他用十个手指打字。没想到,学会这一技能给他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2 为中国而努力的英国太太

1950年,他入职美国《评论报》,当了一名专职打字员。他白天上班,晚上读夜校,学英语。那时,他有薪水了,举家搬入石库门,房子里有窗户了。

他勤奋好学,反应灵敏,在夜校里引起了英籍女教师埃利诺·斯科菲尔德的注意,两个人几经交往,决定结婚。回忆起当时情景,王老先生说那是在闸北,登记处的人先后问他们两人是否自愿,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两人就领了证。

结婚后,他们仅有一个吃饭的小房间和一间不大的卧室。埃利诺把工作的写字台放到卧室,“她真的是一个极其勤奋且敬业的人,白天看书学习,晚上批改作业到深夜,”王正文回忆说,很难找到一个像她那样努力工作的人。他常常因此无法睡觉,苦不堪言。直到后来分到两间房,才解决了睡觉问题。

王正文的父亲虽然做苦工,但有见识,一战时还到法国去做过劳工,回来后他就教王正文和他的哥哥学法语。1951年起,王正文在上海外文书店、北京国际书店都做过打字员。后来,他也教过书,在长寿路陕西北路一家私人中学里,教过初三和高一的英语口语和语法,不懂的就回来问妻子,用他的话来说,反正有“后台老板”帮衬,心里不慌。最好玩的是,他说自己还教过5年俄语,现在已经全都记不得了。

3 自认为上海女孩的英国太太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正文先在徐汇区红专学院、后在徐汇区业余工大(后改为业余大学)教英语,还参加了编写中小学和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教材。

1983年,他的妻子因为心脏病去世。妻子生前曾经托付闺蜜白丽诗,希望在自己过世后,她能嫁给王正文。

白丽诗也热爱中国。1943年4月10日,在上海出生的白丽诗刚过完10岁生日,就随父母一起被日本侵略者关进了龙华集中营,家也被贴上了封条。她和家人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度过了800天的囚禁生活,饥饿、缺水,不能洗澡。

“有人采访白丽诗,她说到自己和家人是坐着大巴被押送进集中营的,年轻的采访者怎么也不理解,最后发稿时还是换成了卡车。其实,那是日本人不敢过分得罪英美人,主要是限制他们的自由。真要说起来,外面的中国平民远比集中营里面的外国人生活得悲惨。”王正文在一旁补充说道。

抗战胜利后,白丽诗前往美国上大学,又到父亲的故乡苏格兰深造,后来成了一名教师。但是,她一直想念自己的出生地上海,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上海女孩。她特意跑到香港教书。终于,等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不久,她获得了到上海工作两年的一个教学项目,由此,她认识了王正文和埃利诺·斯科菲尔德。教学项目结束后,白丽诗回到香港,依然与斯科菲尔德保持着通信往来。

斯科菲尔德过世后,白丽诗收到了王正文的信,从此两人又续上了一段异国情,她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上海。白丽诗后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书直至退休。

4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

白丽诗喜欢在中国的生活,也热衷于向他人介绍中国。2002年两人合作出版的《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通过他们自己的经历,讲述发生在上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年她回去探亲,看见BBC竟然在一则报道中国的新闻中说:“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农村一点变化也没有。”还有新闻说:“中国没有教堂、红十字会以及私立医院。”如此幼稚可笑的报道,让白丽诗感觉非常生气,她立刻写了邮件发过去指出他们的错误。

他们经常去国外旅行,有时候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穿梭往来,有了比较,更加热爱中国了。

白丽诗的一位同学曾经是美国驻中国大使,他曾在接受本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总要大吃一惊,或许你们的工作没做好。”而记者的回答却发人深省:“大使先生,如果我真实报道了中国的民情,我的报道或许会登在第36版。”

白丽诗出生在上海时,英籍父亲和美籍母亲都在上海任教,一家四口人有三个佣人,住的是宽敞舒适的三层洋房。如今,王正文和白丽诗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很有年头的老式公寓里,但这对老夫妇安之若素,一派淡然超脱的神情。对他们来说,精神生活远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更何况,现在安定、富足的生活已经令他们非常满意了。王老先生讲现在钱已经足够用了,还花不完。他们每年都要去旅游,两人又合作写下了多部英文著作,活得有滋有味。

我好奇地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在家吃饭以西餐为主还是中餐为主?白丽诗笑着指向王正文用中文说:他不喜欢西餐。脸上洋溢出满满的爱意。

王正文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自己做饭炒菜,还教夫人学做中国菜。

王正文有一张照片,骑着摩托车,后面载着爱妻白丽诗。那是1984年,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在报道他们时专门拍摄的。他也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摩托车手之一。



《上海男孩 上海女孩》书影

王正文的一生中,只有两年到北京外文书店工作,主要是检查外来图书,而当时主要的进口渠道均在上海,后来他又被派回上海工作。生于斯,长于斯,也将终老于斯。王正文和白丽诗,两人都是如此。退休后,去贵州探寻当年抗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在汶川大地震后造访四川,他们是旅游达人,也是写作者,更是宣传者,向国外读者展示他们生活所在地的美丽和伟大。没有豪言壮语,有的都是真实的画面和朴素的故事。

王正文手上还有一本英文版的自传,他很想翻译成中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同胞从中受到启发。中国,上海,成为这一对异国夫妻守护的名词,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抹黑和诽谤,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她的历史变迁,直到今天的繁荣强大。

p
pokemama
1 楼
喜歡他們!
十里桃花在水一方
2 楼
上海最早的一批摩托车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
d
duty
3 楼
不错。1927年出生应该94岁了,小他16岁的妻子也78岁了,老夫老妻。
g
googlywug
4 楼
他们连个后代都没有,不正常不完美的家庭来证明中国和上海的完美,真是神经病。
T
TYTOU
5 楼
过去一家四口,住三层洋房,雇三个佣人,现在住旧公寓房,还非要说现在生活好。可以说重精神不重物质,但是不要自欺欺人了!
U
US_Lion
6 楼
上海人在延安土八路眼里那就是西方的外国人,当年山东土鳖蓝屏就是盯着上海人的光环,勾起了韶山泥腿子的色眯眯的眼神。
T
Trumpeter
7 楼
党媒姓党,不要脸的宣传
还是老李
8 楼
开始看着还是正常的姻缘故事,然后就党宣就可耻地露馅了。
三圣乡隐士
9 楼
看到他两个妹妹的命运,很心疼。希望祖国强大,人民再不受这罪。
t
tianjinwang1
10 楼
下面的评论太酸。这个报道里面那句话说的不对了?他的故事当然包含自己的爱情故事,但是里面确实也表现了中国的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我仔细看了最后一段话,哪里不对了?
z
zxbdt2
11 楼
业余机构里教外语?还吹嘘“应该是正教授”?估计连“副教授”都是自娱自乐的。 上海滩有这种货色,靠那么一点洋玩意儿混口饭吃,顺便搭讪洋人。如果是女的,以前叫“拉三”。个把混得好的能混出国,混不出去的,就像这位。
东坡学士
12 楼
可敬可爱的一对老人!点个大赞! 楼下这些唧唧歪歪的东西,大概是从来见不得别人开心快乐,居然对这样的老人也要贬一下?
湾区范儿
13 楼
中国男人娶外国女人为妻的比例远低于中国女人嫁外国男人为妻的比例,所以此人的事迹值得高调宣传,夸一下上海男人的过人之处。
白云蓝天
14 楼
湾区范儿 发表评论于 2021-10-31 08:48:08 中国男人娶外国女人为妻的比例远低于中国女人嫁外国男人为妻的比例,所以此人的事迹值得高调宣传,夸一下上海男人的过人之处。 ------------------------------- 这种事只有你才会感到自豪吧! 中国男人,或者说东方男人,极少娶白女,最主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东方男子不喜欢皮肤粗糙、浑身骚腥、满脸雀斑、性格剽悍、甚至身上长毛的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