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妈妈:真的坚持不住 准备回国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8月25日 11点33分 PT
  返回列表
44267 阅读
14 评论
妈妈帮澳洲

在澳洲,有一群特殊的华人群体,当初她们屏蔽一切阻挠,带着孩子踏上了留学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华人家长们却发现生活已远不如初见时那般美好。

澳洲的一位陪读妈妈就因压力过大,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澳洲陪读妈妈坚持不住了,要回国了...

此外,澳媒最近也揭露了一组数据,澳洲超半数陪读家长是华人,她们甘愿放弃国内高薪,毅然决然的面临陌生环境带来的挑战...

1.

华人陪读妈妈直言:坚持不住了!

在澳洲,有这样一个群被称为“陪读妈妈”的女性,她们为了孩子的教育,毅然放弃了国内的一切,来到澳洲陪伴孩子成长。

这些陪读妈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不过在澳洲的陪读生活,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

澳洲一位华人妈妈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澳洲陪读不易,自己坚持不住,要回国了!

以下是这位妈妈自述:

一年前,我带着孩子踏上了澳洲的热土,心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我想象着自己能够融入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起初,我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着在澳洲的所见所闻,记录着我们的日常。

我的文字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家长,他们向我咨询澳洲的生活,我也总是满怀热情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澳洲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

原本规划好的英语学习计划,也因为种种困难而变得遥不可及。每天的运动和阅读计划,更是逐渐被孤独和寂寞所侵蚀,我开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

社交媒体上的日志,从最初的每日更新,到后来的无话可说,这不仅是我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我内心世界的反映。

我开始意识到,陪读生活并非总是如初见般美好,它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澳洲的这一年,我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逐渐失落的过程,从刚去时的踌躇满志,到最后落寞而归,整个过程的转变虽然挺具有戏剧的。

但也让我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我感到如此无力?是语言的障碍,还是内心的孤独?

如今,我选择了回国,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重新审视自我,寻找内心平静的选择。

这位妈妈的经历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少同为陪读的华人妈妈都表示,大多数家长都是如此...

“别难过,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同感,没有归属感!”

“我坚持了7年了,马上要胜利回国了,但过程确实很痛苦。”

“我在澳洲陪读了8年,家人和朋友都认为我是适应这里,但其实为了不妨碍孩子学习和鼓励孩子交朋友,我只能尽量将一天独处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还有其他陪读的华人妈妈也表示,同样想打“退堂鼓”,感觉澳洲的生活真的太无聊了!

除了环境好,似乎也没啥特别好的,但奈何孩子喜欢...

除了陪读妈妈们的亲诉,还有辅导机构的老师也站出来证实,澳洲陪读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国内卷,结果牺牲的是自己。我在悉尼给一帮陪读妈妈辅导过一年的英语,深刻了解她们的苦衷。”

2.

澳洲超半数陪读家长是华人!

妈妈们甘愿放弃国内高薪工作...

据内政部的数据,去年共有6084名学生监护人签证持有人,其中超过一半(3419人)是中国公民。

而这3419人中,有近3000位是妈妈!

对此,近日澳洲就报道了一些澳洲的华人陪读妈妈的真实生活现状...

据澳媒报道称,Michelle Chen、Angel Dong、Xiaonan Li都因陪同年幼的孩子赴澳洲接受教育而在华人社区中被称为“陪读妈妈”。

对于“陪读妈妈”这一角色,她们表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因为在异国他乡,她们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经济压力、语言障碍、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孤独的煎熬...

尽管有家长会因为各种困难离开澳洲,但也有家长咬牙坚持下来。

陪读妈妈Chen女士和Dong女士就表示,澳洲的教育“物有所值”。

因为在中国,优质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孩子们在澳洲有望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前景也很好。

据悉,Chen女士与她儿子Ethan Peng已经在澳洲生活了七年。这七年里,依靠她在中国房产的租金收入生活。

她陪伴着孩子从小学读到中学,亲眼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与变化。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对此,她表示,虽然陪读生活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她从未后悔过这个选择。

因为她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新生。

她说:“大多数陪读经历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夫妻分离,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母亲才能给予孩子如此之多。”

Chen女士还表示,陪孩子出国留学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还能为母亲提供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至少对于她来说是如此!

她说:“我和孩子他爸的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在恶化,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我留在中国,我的精神健康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我那时甚至需要去看精神医生。”

如今虽然远离家乡,但Chen女士的生活却有了新的开始。

与Chen女士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Dong女士,她也在陪读生活中感受到了全新的力量。

据悉,47岁的Dong女士曾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高薪职位,但为了女儿的教育,她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来到澳洲陪伴女儿。

在澳洲的日子里,她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还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陪读并不是一条绝望的路,而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路。

她称:“这原本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工作很容易让人精疲力尽,而我在公司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

“我想来尝试不同的生活,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我们这个年纪的女性是非常强大和有经验的,我们需要用一种旅居的心态来体验这一切。”

当然,Dong女士能有如此心态也因为她的经济实力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据她透露,她和孩子在澳洲的生活费用由留在中国的丈夫承担,所以她不用为了生活发愁。

相比之下,42岁的单亲妈妈Xiaonan Li就没有那么幸福的澳洲陪读生活了...

据悉,Li女士于2023年带着女儿Rita以590类学生监护人签证抵达布里斯班,开启了自己的陪读生活。

但澳洲的陪读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作为一名离异的单亲母亲,她因签证的工作限制和缺乏伴侣的经济支持而面临经济挑战。

最开始Li女士和孩子还能依靠在中国经营房地产和小商店的积蓄来支付在澳洲的开销,但澳洲生活成本很高,她们的资金很快就用完了...

在经济压力下Li女士不由得焦虑起来,并且长期的压力也让她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以至于她的朋友都建议她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Li女士称,白天孩子上学后,她感到被孤立了。

她说:“我在中国经营自己的生意,已经习惯了工作节奏。但在布里斯班,我的生活围绕着在租住地照顾孩子,我找不到与外界的联系感...” 

最终因为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Li在女儿上了六个月小学后,她带着思乡心切的女儿返回了中国!

Li女士表示,自己和女儿将在未来回到澳洲接受高等教育,在此之前她将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我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这些母亲们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为了孩子的未来,她们放弃了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的职业生涯...

果然每一位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存在!

z
zhulitmac
1 楼
劝你们别出来
z
zwwdplay
2 楼
做家长的都不容易,我妈过来玩一趟,待了2个多月,留了3个字:“活监狱”。😄
大条度你
3 楼
不是杨兰兰,就不要想着来澳洲,洗洗睡吧,明天睡醒赶快回国,祖国正等着你们去建设。
t
tschus
4 楼
只要有钱,在哪都可以是曼哈顿。如果没钱,在曼哈顿也只能住下水道。出国后的幸福度是与自己的钱包成正比,坚持不住只是因为钱不够花而已。
崩事光景668
5 楼
踏马的人矿
基地老二
6 楼
这种完全来陪读的是蛮可伶的,我内外甥来读书,住我们家大概6年,经常被他同学请去吃饭,他同学就是妈妈来陪读的,小孩去上学,自己没同伴,语言又不通,是蛮难过的。而她儿子和她不能老聊天,所以请外人来聊天。
三两三
7 楼
陪读好不好没有公式和共识,各有各的背景和性格,适合的就好,不适合的就别去,出国前想清楚,别幻想
春风路江少
8 楼
主要下面痒了
s
slimane
9 楼
老人來覺得無聊辛苦的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子女是窮逼是扣逼,住在很偏僻的地方,不帶他們出去玩,還要他們照顧孩子做家務。另外一方面老人沒啥文化也不敢自己出去。現在國外很多國家根本不需要英語。 至於陪讀,呵呵呵,大部分都是四十幾歲的老菜皮,砲友都找不到。
b
bawangye
10 楼
这种压根就不该出国,根本不适合,没想好也没准备好,早早回吧,国内多好,方便,热闹,又便宜
g
greentee
11 楼
经济压力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性格。 我看有的老人过来也社牛的很,不会外语没事,比比划划就用一两个英语单词跟老外一样“聊”,四处转悠。不过这种老人是少数。
r
rally
12 楼
陪了八年? 早就黑了吧,父母陪读签证只是陪18岁以下的学生,学生满18周岁就没有“陪”的资格了。
南方兔儿爷
13 楼
全篇总结一句话就是英语很烂。英语不好没法儿跟当地人平常交流永远是文盲或半文盲你融入个屁啊。
u
ukzhutou
14 楼
就算在国内,你让她在一个不是自己居住城市的地方连着住两个月试试,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