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放宽防疫路线图“三步走”恐致第六波疫情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3月23日 13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5350 阅读
9 评论
BBC/法广

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香港第五波疫情出现缓和迹象,特首林郑月娥宣布将在一个月后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餐饮业界有了恢复的时间表。但香港大学研究则表示,放宽措施可能会导致第六波疫情。

周二(3月21日),香港新增超过14000宗新冠病毒个案,其中快速检测阳性个案超过9800宗。

放宽措施的影响

林郑月娥周一(20日)在抗疫记者会上表示,目前每日新增个案仍较多,所以不会提早放宽目前禁晚市堂食等社交距离措施,但会从4月21日起,分三个阶段逐步放宽。

因为第五波疫情,香港政府1月7日开始禁晚市堂食,措施让餐饮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如今公布新一轮放宽措施的计划受到了餐饮业界的欢迎。

根据政府公布的计划,首阶段公众地方群组聚集上限人数放宽至四人;餐饮处所可恢复晚市堂食至晚上10时,每桌最多四人;重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体育场所、博物馆、表演场地和图书馆等,但酒吧和酒馆须继续关闭。

第二阶段,餐饮处所提供堂食时间延至午夜12时,每桌人数上限增至八人,酒吧和酒馆等可重开。第三阶段,针对处所和顾客人数的限制会尽量放宽,基本上只执行佩戴口罩、限聚人数、使用“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证”等基本防疫要求。

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对媒体表示,很满意政府有时间表,“之前我们没有时间表,至少现在商户能够计划未来。”

兰桂坊协会总监张素媚也对政府的路线图表示赞赏,她称受第五波疫情影响,今年至今酒吧只营业了6天,业界一直苦撑,生意陷入谷底,政府这次预告,让业界有一个清晰路线图及时间表,可以松一口气,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落实。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不过,香港大学推算,如果按照政府的复苏时间表,第六波疫情将在6月出现。

周二(3月22日)公布的推算显示, 全香港已有44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 绝大部分人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相信疫情在三星期前已达高峰,第五波疫情目前出现较回稳情况。

但港大研究指出,若按政府公布的路线图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并假定6月1日起全面开放,第六波疫情高峰或在6月首个星期左右出现,再多约220万人感染。

港大估计,若派药率能够达超过5成,预计每日约有500人确诊入院,应能维持在医疗系统承受力的上限。

全民检测做不做?

对于是否做全民检测,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多次转变口风,举棋不定。

今年1月,林郑月娥曾拒绝立法会议员陈凯欣的全民检测建议。但2月,她突然表示,全港性、全民的病毒检测是正在考虑的一个方案。不过,林郑月娥在周一(3月21日)记者会上又表示,暂缓推行有关计划。

她指出,香港疫情虽然缓和但个案数字仍属高位,而且专家都认为,不适宜在现阶段把有限资源投放在这项全民核酸检测,香港比起内地来说社区组织能力较弱。

她周三又补充说,如果疫情到末段,有助达到抗疫原则、精神和目标,一定会做全民强制检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周二表示,香港暂时不进行全民检测是基于疫情防控确定优先的要求而做出的决定,并非躺平。

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也认为,暂缓全民检测是明智决定,因为最好时机是疫情刚爆发时,之后推行必须有足够隔离设施和其他配套,香港并不适合实施。他还指出,即使到疫情后期,全民强检的得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如确诊宗数跌得快,就不用再推行全民强检。

但香港立法会议员有不同声音。

港区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认为,全民检测有助政府控制复常的时间表,如果政府放弃全民检测将难以掌握疫情发展,情况就犹如“祈祷”,祈求疫情回落,一旦疫情再反弹,到时社会又未能复常。

田北辰还称,全民检测是国策,内地不会接受香港“听天由命”的抗疫政策,如果香港不实施全民检测大幅降低确诊数,香港就永远不能与内地通关。

新民党立法会议员李梓敬则质疑特区政府想要对中央阳奉阴违,实施“与病毒共存”。

他质疑如香港无能力推行全民检测,为何当初政府表示计划推行,而中央又派出大量人员支援香港,批评特区政府浪费中央的心意。

疫情必成风土病 港专家促早以此订政策 特首拒谈「清零」等路线问题

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周重申坚守「动态清零」之后,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促请香港尽快讨论日后应是继续采取「动态清零」政策抑或类似与病毒共存的「走向风土病」,他强调,前者是中转站,后者是终极站,早些进入风土病阶段或较安全。不过,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23日)早继续拒绝表态,指现在不是两条抗疫路线之争的问题,而是须按疫情作出应变,强调抗疫精神是「不躺平、不心存侥幸」。

自港府日前「暂缓」全民强制检测并拟自4月起放宽入境检疫规定后,部分建制派批评这是行「清零」之名,走「与病毒共存」之实,枉费北京支持,有躺平之嫌;加上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抗疫专家梁万年昨日在强持「清零」之余,又指「不全民强检不等于躺平」,并为抗疫「最终胜利」列出四个条件,分别是病毒变弱、疫苗有效、有特效药及国际疫情减轻,吁各地综合考虑下采取更适应的措施应对,令抗疫由路线之争改为应对策略之辩,亦使香港出现不同声音。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便公开表示,疫情转为风土病几乎是专家共识,故此香港应以「走向风土病」为策略,即与病毒共存。

香港现时累计已有106万人染疫,但港大医学院根据数学模型推算,若4月下旬开始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加上市民抗疫疲劳、增加出行等,感染人数料会在4月底至5月初回升,并出现「第六波疫情」,在口服药覆盖率达八成的情况下,至6月底时,染疫人数会增加二百多万至668万,占全港人口89%,而死亡人数则会接近一万人。

港大医学院长梁卓伟昨在记者会上指出,在放宽社交距离措施之前,社会应尽快反思日后是否继续采取「清零」政策,抑或改为「走向风土病」。他强调,两种选项其实只是时间问题,重申选择「动态清零」是一个「中转站」,而选择迈向风土病则是「终极站」。而以数据和科学角度来说,只要开放,社会最终要预备面对第六波疫情的来临,更有可能是传播力更强的新变种病毒,故此,选第二选项较为安全,并能把负面影响减到最低。他续称,采用此策略,便须以「减重症、减死亡、减医疗负荷」为目标,并需考虑一些未知数,包括新变种病毒的致命率等。

相反,若香港选择继续采取「清零」政策,便必须紧守比1月初时更严谨的入境检疫措施,以达到「滴水不漏」;并在确诊数字回落至三位数时,进行全民核酸检测配合。但他认为,很难长期保持零个案,亦难以在全港六成人已感染并康复的情况下,找出仍有传播力的少量隐性患者。

特首林郑月娥今早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如何就「清零」或「走向风土病」作出取舍时表示,现在不是两条抗疫工作路线之争的问题,更不是要放弃跟中国内地或国际市关之选,因为香港是贯通中国和海外的桥梁,须争取与内地和国际通关,以保障本地的经济和民生。

她强调,中港的抗疫目标一致,就是要尽量保障市民的生命和健康;抗疫精神是努力不懈,既不躺平,亦不会心存侥幸,不会想着「搏懵」,但抗疫手法将会随疫情而变,不断优化,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

m
mrp
1 楼
波波复波波 波波何其多 我生待下波 万波不蹉跎
对不起我是警察
2 楼
地球人处理方式都接轨了。全地球谁跟全人类格格不入一目了然
德国丹
3 楼
: 对对对,希望你全家都接轨把各类新冠病毒都感染一边,加油加油!
我要干冰冰
4 楼
: 对对,被迫接轨,那些死的都是少数,在你眼里都不算什么
l
lyw101
5 楼
香港是个闭塞城市。世界各地的疫情早已证明:“全体免疫”只是个画饼,对于新冠根本没用---得过新冠的人并没有免疫,反而是一再反复确诊
基地老二
6 楼
香港的疫苗接种率太低,人口密度又这么大,四五十层的楼怎么封? 真不知道那些反疫苗的人心里怎么想的.
踏实
7 楼
根本就是与病毒共存做試點
春风吹
8 楼
: 中国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躺平?你傻啊
春风吹
9 楼
: 狗吃屎你也跟着吃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