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疯狂玩梗多年的中美合拍版《西游记》迟迟没动静,真正“中美两开花”的西游题材美剧《西游ABC》,倒是来了。这部剧上线之后,口碑两极分化,评论里吵翻天。
烂番茄94%,MTC媒体评分73,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但在豆瓣上,却连及格分都没达到。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部剧质量到底怎么样?
今天就让豆友@周某某 来聊聊——
西游ABC 第一季American Born Chinese Season 1导演: 德斯汀·克里顿 / 丁泰 / 刘德任 / 张鹏
编剧: 游朝敏 / 游朝凯 / 瓦利·钱德拉瑟卡兰
主演: 王班 / 刘敬 / 杨紫琼 / 关继威 / 吴彦祖 / 杨雁雁
首播: 2023-05-24(美国)
集数:8
单集片长:30分钟
虽然是Disney+出品的纯正美剧,但本剧的幕前幕后主创,都集齐了美国当下顶配华语阵容。
刚在奥斯卡历史性封后的杨紫琼,带领《瞬息全宇宙》一家四口在剧中重聚。
此外,近年活跃于好莱坞的吴彦祖,金马影后杨雁雁,单口喜剧演员钱信伊、欧阳万成等华语群星,也在剧中“团建”。
本剧的导演、编剧、配乐、服装、动作设计等各幕后工种,也都由华语人员主导,“含华量”足斤足两。
剧情上,《西游ABC》也是无可置疑的中美两开花。
顾名思义,剧集将西游题材与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少年的成长故事熔于一炉。
中国神仙齐聚美国校园,新鲜感和噱头都拉满了。
外加杨紫琼饰演观音菩萨,吴彦祖饰演孙悟空的神奇选角,剧集在中美两国的前期热度,都相当可观。
只可惜上线之后,口碑却并不理想。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六小龄童锐评当下西游题材的经典语录,成了中国网友批评本剧的常用语。
实际上,《西游ABC》戏说不少,但并不算是胡说,有点乱编,但并非针对西游。
中美评价差异的本质原因,恐怕还是在于ABC的生存困境,难以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共情。
这顿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从根上就没那么适合中国胃。
是戏说,但不算胡说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可能是不少中国观众对《西游ABC》中西游部分的最大观感。
的确,紧跟目前仙侠剧较高制作水平的当代中国观众,看到本剧中似乎重返86版《西游记》风格,却又带着八九十年代恐怖喜剧港片般塑料感,甚至带点特摄风味的角色妆造,很难不眼前一黑。
作为美剧,本剧台词含中文量算是相当高,尤其西游线起码一半台词是中文。
但各路神仙讲中文时怪腔怪调仿佛烫嘴,一言不合索性飚起English,这复杂的语言体系,也确实让人难绷。
动作戏上,神仙打架不输出法力,纯靠功夫硬扛,猪八戒、沙和尚(女版)莫名上线开打一场又莫名消失,也令人费解。
名场面蟠桃会,则被单独拿出一整集讲述,但仿佛夜总会cosplay团建的画风,和玉皇大帝当众自爆出轨这种无厘头故事走向。
只能说,这很难评。
中国土生土长的西游题材,翻译到美国却给土生土长的中国观众带来巨大culture shock,这是《西游ABC》收获大量一星差评的重要原因。
但必须搞清楚的前提是,本剧从根上就并非直接改编自《西游记》,而是改编自剧集同名漫画原著。
西游故事在原著中,本就是如《西游记后传》甚至《魔幻手机》般,二创而来的奇幻大背景,一切为了新故事服务,不遵从原版设定也无可厚非。
甚至在剧中,主角受到的西游启蒙也并非来自原著,而是源于西游故事改编而来的各种热血漫画。
蟠桃会一集片头的角色六连拍,模仿的也是1978年同样改编原著不少的日本版《西游记》,而非86年的中国版。
剧集恐怕从来就无意遵从西游原著的文化源流,而是更想拿西游背景做出新表达。
对于原著原教旨主义者,这是一场令人气恼的误会,但在改编技术层面,《西游ABC》确实没到被扣上“胡说”帽子的程度,而是自有其“戏说”体系。
这种戏说,一方面是由于剧集作为美剧,必然更多考虑美国观众,而非中国观众的喜好。
选角上因此以美国观众脸熟,常年混迹好莱坞的华语群星为主,而他们自然对中文有些生疏。
中英台词实时切换,重功夫不重法力的动作戏,则显然也都是为了更照顾美国观众对“外语剧”的观看习惯和偏好。
另一方面,剧中塑料感极强的角色妆造,和种种中国神仙在美国凡间闹出的笑话,都是为了在戏说中消解西游正统故事的严肃感,通过反差笑点,让西游线与主角青春成长线更易桥接。
事实上,成长线才是本剧真正的主线,西游线更多只是对成长线的参照。
基于此,剧集对各路西游角色人设进行了重大改编。
有了叛逆儿子的孙悟空,成了典型的东方传统父权代表,对儿子的自我实现大加阻挠,观音菩萨则成了鼓励下一代自由发展,默默保驾护航的知心阿姨。大反派牛魔王,则是内心自卑,迷失自我的失落人。
这一套戏说改编体系,听起来离谱,其实与剧中成长线主打个体价值实现的价值观相当契合。
比如看似无厘头的蟠桃会一集中,却充分展现了孙悟空和牛魔王对自我认知的冲突,让数千年前的西游故事,成了当下华裔在美国面临身份困境的神话原型,这其实是相当精妙的借古说今。
因此,《西游ABC》并不算在胡说西游故事,更多是通过戏说,既照顾美国观众的喜好,也将西游故事合理改造成剧集价值观的载体。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套戏说体系,显然大大超出了大家对西游题材的传统心理预期,怒而差评,也就不意外了。
是改编,但有点乱编
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西游ABC》是一部西游题材剧集,不如说它是基于好莱坞常见的青少年冒险类型,所做出的一次种族层面的改编变体。
这种类型往往聚焦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自我认知困惑,但与普通青春题材不同的是,故事中的青少年,往往置身于某种宏大的奇幻世界观中,解决世界危机和抚平成长心结因此同频共振。
《哈利·波特》《饥饿游戏》等作品,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但选择以非白人担任主角的青少年冒险影视作品,还相对少见,以华裔为主角的,更是几乎没有。
随着政治正确风潮兴起,华裔少年终于在《西游ABC》中得到了成为英雄主角的机会。剧集也顺势将青少年冒险类型常见的魔法、吸血鬼、反乌托邦之类奇幻背景,改成了更贴近中华文化的西游故事背景。
基于种族平权意识,对类型做出的改编突破本是好事,但剧集也正因此,显得有些膨胀和混乱。
除了西游线和成长线,剧集还有另外两条副线。
一条是主角父母的家庭线,意在将剧集对华裔青少年认知困惑的探讨,扩大为对整个华裔群体身份困境的呈现。
另一条是主角观看的戏中戏里,一位华裔丑角演员的故事,他并不甘心只演丑角,而是对着镜头喊出了“我想要演英雄”的华裔宣言。
单拎出这两条副线看,演员线借着戏中戏的名义,让剧集得以直接为ABC群体发声,家庭线具体实在的困境设置,和扛起全剧演技水平的细腻表演,也让这条副线令人惊喜。
但放在全剧整体角度,演员线全程和主线没有任何关系,几乎纯粹为了喊出最后这句口号,而强行穿插在剧中,家庭线则明显超出了青少年冒险类型的常规范畴,和成长线、西游线都难以组接,同样显得突兀。
西游线和成长线这两条本应相辅相成的线索,因为一个极虚一个极实,一个由男二承担一个由男主承担,也经常像在各演各的。
最终本剧的四条故事线,虽然都可以归结到华裔身份困境的大主题上,但光看情节,几乎全程都处于一种各自关系不大的状态。
剧集只在结局强行抛出一个“一切的联系比你想象的更深”的说法,试图把故事串到一起,但效果也实在有限。
种族话题对青少年冒险类型的改编,让剧集希望在方方面面的华裔困境上都有所输出,但结果却是贪多嚼不烂,有佳句无佳章,让改编显得有点乱编。
不过,剧集在种族层面做出的突破本身,依然值得肯定。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种突破关乎的是与中国观众一奶同胞的ABC群体,却难以被中国本土观众共情。
中美难以两开花
常规关于身份困境的影视剧,往往热衷于以个体的种种境遇,折射出整个群体的艰难不易。
顶着《美生中国人》(《西游ABC》英文名直译)这么大名头的本剧,从剧名上也给观众类似的预期。
但本剧真正的惊喜,却恰恰体现在成长线对常规套路的反写。
剧集从主角因从属于华裔群体而遭受的特别对待出发,却鼓励他不必被群体身份所标识,而是活出自己作为个体的本来样貌。
男主角王进在学校的境遇,很难用简单的种族歧视一词进行概括。
他的华裔身份让他在老师同学面前,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大家往往只看到这层最浅表的群体身份属性,却忽视了王进到底是个怎样的个体。王进也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只想一味隐藏自己。
剧集所呈现的身份认同困惑,也就从常见的“少数群体身处主流群体中的认同困境”,细化为“个体被少数群体身份所代表,因而迷失自我的认同困境”。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更加尊重,实质上是在政治正确已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常态的当下,基于已有成果,对种族刻板印象完成的一次更彻底反动。
从身份政治话题的讨论深度上讲,《西游ABC》无疑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但上述这些突破,全部都建立在美国社会中,ABC群体作为少数群体,仍在努力争取自身权益的语境下。
而在中国人本来就是多数群体的中国社会,剧中这种已经进入身份政治2.0时代的微妙心理描摹,实在太超出本土观众的认知范围了。
尽管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中国观众与ABC群体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双方确实无法共情。
当剧集对身份问题的讨论在中国观众中几乎完全失效,大家也就只能看个西游题材中美两开花的热闹,落回到那句“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而基于美国式身份问题,所贯彻在戏说中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妆造、打戏对西游题材的快餐式解构。最后让《西游ABC》在中国观众眼中,只能算一道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不伦不类,难以下咽。
但从根上讲,这恐怕并不是剧集自身的问题。只能说这道菜,本来就不适合中国胃。
被疯狂玩梗多年的中美合拍版《西游记》迟迟没动静,真正“中美两开花”的西游题材美剧《西游ABC》,倒是来了。这部剧上线之后,口碑两极分化,评论里吵翻天。
烂番茄94%,MTC媒体评分73,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但在豆瓣上,却连及格分都没达到。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部剧质量到底怎么样?
今天就让豆友@周某某 来聊聊——
西游ABC 第一季American Born Chinese Season 1导演: 德斯汀·克里顿 / 丁泰 / 刘德任 / 张鹏
编剧: 游朝敏 / 游朝凯 / 瓦利·钱德拉瑟卡兰
主演: 王班 / 刘敬 / 杨紫琼 / 关继威 / 吴彦祖 / 杨雁雁
首播: 2023-05-24(美国)
集数:8
单集片长:30分钟
虽然是Disney+出品的纯正美剧,但本剧的幕前幕后主创,都集齐了美国当下顶配华语阵容。
刚在奥斯卡历史性封后的杨紫琼,带领《瞬息全宇宙》一家四口在剧中重聚。
此外,近年活跃于好莱坞的吴彦祖,金马影后杨雁雁,单口喜剧演员钱信伊、欧阳万成等华语群星,也在剧中“团建”。
本剧的导演、编剧、配乐、服装、动作设计等各幕后工种,也都由华语人员主导,“含华量”足斤足两。
剧情上,《西游ABC》也是无可置疑的中美两开花。
顾名思义,剧集将西游题材与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少年的成长故事熔于一炉。
中国神仙齐聚美国校园,新鲜感和噱头都拉满了。
外加杨紫琼饰演观音菩萨,吴彦祖饰演孙悟空的神奇选角,剧集在中美两国的前期热度,都相当可观。
只可惜上线之后,口碑却并不理想。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六小龄童锐评当下西游题材的经典语录,成了中国网友批评本剧的常用语。
实际上,《西游ABC》戏说不少,但并不算是胡说,有点乱编,但并非针对西游。
中美评价差异的本质原因,恐怕还是在于ABC的生存困境,难以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共情。
这顿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从根上就没那么适合中国胃。
是戏说,但不算胡说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可能是不少中国观众对《西游ABC》中西游部分的最大观感。
的确,紧跟目前仙侠剧较高制作水平的当代中国观众,看到本剧中似乎重返86版《西游记》风格,却又带着八九十年代恐怖喜剧港片般塑料感,甚至带点特摄风味的角色妆造,很难不眼前一黑。
作为美剧,本剧台词含中文量算是相当高,尤其西游线起码一半台词是中文。
但各路神仙讲中文时怪腔怪调仿佛烫嘴,一言不合索性飚起English,这复杂的语言体系,也确实让人难绷。
动作戏上,神仙打架不输出法力,纯靠功夫硬扛,猪八戒、沙和尚(女版)莫名上线开打一场又莫名消失,也令人费解。
名场面蟠桃会,则被单独拿出一整集讲述,但仿佛夜总会cosplay团建的画风,和玉皇大帝当众自爆出轨这种无厘头故事走向。
只能说,这很难评。
中国土生土长的西游题材,翻译到美国却给土生土长的中国观众带来巨大culture shock,这是《西游ABC》收获大量一星差评的重要原因。
但必须搞清楚的前提是,本剧从根上就并非直接改编自《西游记》,而是改编自剧集同名漫画原著。
西游故事在原著中,本就是如《西游记后传》甚至《魔幻手机》般,二创而来的奇幻大背景,一切为了新故事服务,不遵从原版设定也无可厚非。
甚至在剧中,主角受到的西游启蒙也并非来自原著,而是源于西游故事改编而来的各种热血漫画。
蟠桃会一集片头的角色六连拍,模仿的也是1978年同样改编原著不少的日本版《西游记》,而非86年的中国版。
剧集恐怕从来就无意遵从西游原著的文化源流,而是更想拿西游背景做出新表达。
对于原著原教旨主义者,这是一场令人气恼的误会,但在改编技术层面,《西游ABC》确实没到被扣上“胡说”帽子的程度,而是自有其“戏说”体系。
这种戏说,一方面是由于剧集作为美剧,必然更多考虑美国观众,而非中国观众的喜好。
选角上因此以美国观众脸熟,常年混迹好莱坞的华语群星为主,而他们自然对中文有些生疏。
中英台词实时切换,重功夫不重法力的动作戏,则显然也都是为了更照顾美国观众对“外语剧”的观看习惯和偏好。
另一方面,剧中塑料感极强的角色妆造,和种种中国神仙在美国凡间闹出的笑话,都是为了在戏说中消解西游正统故事的严肃感,通过反差笑点,让西游线与主角青春成长线更易桥接。
事实上,成长线才是本剧真正的主线,西游线更多只是对成长线的参照。
基于此,剧集对各路西游角色人设进行了重大改编。
有了叛逆儿子的孙悟空,成了典型的东方传统父权代表,对儿子的自我实现大加阻挠,观音菩萨则成了鼓励下一代自由发展,默默保驾护航的知心阿姨。大反派牛魔王,则是内心自卑,迷失自我的失落人。
这一套戏说改编体系,听起来离谱,其实与剧中成长线主打个体价值实现的价值观相当契合。
比如看似无厘头的蟠桃会一集中,却充分展现了孙悟空和牛魔王对自我认知的冲突,让数千年前的西游故事,成了当下华裔在美国面临身份困境的神话原型,这其实是相当精妙的借古说今。
因此,《西游ABC》并不算在胡说西游故事,更多是通过戏说,既照顾美国观众的喜好,也将西游故事合理改造成剧集价值观的载体。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套戏说体系,显然大大超出了大家对西游题材的传统心理预期,怒而差评,也就不意外了。
是改编,但有点乱编
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西游ABC》是一部西游题材剧集,不如说它是基于好莱坞常见的青少年冒险类型,所做出的一次种族层面的改编变体。
这种类型往往聚焦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自我认知困惑,但与普通青春题材不同的是,故事中的青少年,往往置身于某种宏大的奇幻世界观中,解决世界危机和抚平成长心结因此同频共振。
《哈利·波特》《饥饿游戏》等作品,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但选择以非白人担任主角的青少年冒险影视作品,还相对少见,以华裔为主角的,更是几乎没有。
随着政治正确风潮兴起,华裔少年终于在《西游ABC》中得到了成为英雄主角的机会。剧集也顺势将青少年冒险类型常见的魔法、吸血鬼、反乌托邦之类奇幻背景,改成了更贴近中华文化的西游故事背景。
基于种族平权意识,对类型做出的改编突破本是好事,但剧集也正因此,显得有些膨胀和混乱。
除了西游线和成长线,剧集还有另外两条副线。
一条是主角父母的家庭线,意在将剧集对华裔青少年认知困惑的探讨,扩大为对整个华裔群体身份困境的呈现。
另一条是主角观看的戏中戏里,一位华裔丑角演员的故事,他并不甘心只演丑角,而是对着镜头喊出了“我想要演英雄”的华裔宣言。
单拎出这两条副线看,演员线借着戏中戏的名义,让剧集得以直接为ABC群体发声,家庭线具体实在的困境设置,和扛起全剧演技水平的细腻表演,也让这条副线令人惊喜。
但放在全剧整体角度,演员线全程和主线没有任何关系,几乎纯粹为了喊出最后这句口号,而强行穿插在剧中,家庭线则明显超出了青少年冒险类型的常规范畴,和成长线、西游线都难以组接,同样显得突兀。
西游线和成长线这两条本应相辅相成的线索,因为一个极虚一个极实,一个由男二承担一个由男主承担,也经常像在各演各的。
最终本剧的四条故事线,虽然都可以归结到华裔身份困境的大主题上,但光看情节,几乎全程都处于一种各自关系不大的状态。
剧集只在结局强行抛出一个“一切的联系比你想象的更深”的说法,试图把故事串到一起,但效果也实在有限。
种族话题对青少年冒险类型的改编,让剧集希望在方方面面的华裔困境上都有所输出,但结果却是贪多嚼不烂,有佳句无佳章,让改编显得有点乱编。
不过,剧集在种族层面做出的突破本身,依然值得肯定。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种突破关乎的是与中国观众一奶同胞的ABC群体,却难以被中国本土观众共情。
中美难以两开花
常规关于身份困境的影视剧,往往热衷于以个体的种种境遇,折射出整个群体的艰难不易。
顶着《美生中国人》(《西游ABC》英文名直译)这么大名头的本剧,从剧名上也给观众类似的预期。
但本剧真正的惊喜,却恰恰体现在成长线对常规套路的反写。
剧集从主角因从属于华裔群体而遭受的特别对待出发,却鼓励他不必被群体身份所标识,而是活出自己作为个体的本来样貌。
男主角王进在学校的境遇,很难用简单的种族歧视一词进行概括。
他的华裔身份让他在老师同学面前,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大家往往只看到这层最浅表的群体身份属性,却忽视了王进到底是个怎样的个体。王进也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只想一味隐藏自己。
剧集所呈现的身份认同困惑,也就从常见的“少数群体身处主流群体中的认同困境”,细化为“个体被少数群体身份所代表,因而迷失自我的认同困境”。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更加尊重,实质上是在政治正确已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常态的当下,基于已有成果,对种族刻板印象完成的一次更彻底反动。
从身份政治话题的讨论深度上讲,《西游ABC》无疑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但上述这些突破,全部都建立在美国社会中,ABC群体作为少数群体,仍在努力争取自身权益的语境下。
而在中国人本来就是多数群体的中国社会,剧中这种已经进入身份政治2.0时代的微妙心理描摹,实在太超出本土观众的认知范围了。
尽管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中国观众与ABC群体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双方确实无法共情。
当剧集对身份问题的讨论在中国观众中几乎完全失效,大家也就只能看个西游题材中美两开花的热闹,落回到那句“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而基于美国式身份问题,所贯彻在戏说中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妆造、打戏对西游题材的快餐式解构。最后让《西游ABC》在中国观众眼中,只能算一道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不伦不类,难以下咽。
但从根上讲,这恐怕并不是剧集自身的问题。只能说这道菜,本来就不适合中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