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一直是压在女性身上的一块巨石。
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传统道德观念里,贞操相当于女人的生命。
即便到现代社会,女性一旦涉及名节问题,仍会成为人们非议的中心,评头论足的焦点。
这让一些女性,在遭到猥亵和强奸后,会因为害怕外界的流言蜚语选择沉默。
她们担心受到侵害的事情一旦曝光,会成为他人的谈资,遭受他人的冷眼和质疑:
“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自己难道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让受到伤害的女性,不敢发声,也让加害者愈加猖狂。
皮哥之前看过一个官方调查,2017年全球有1500万少女遭遇性犯罪,但仅有1%勇敢求助。
而在统计数字之外,又有多少女性遭受侵害,却不为人知。
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那些受到性侵的女性受害者,用电影、电视剧的方式,为她们发声。
比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女主角沈墨在被大爷性侵后,逐渐堕入黑暗无法自拔;
还有前不久一部引发热议的日剧《围栏》,同样围绕一个年轻女孩被强奸的案件展开。
皮哥看过后,也不得不感叹于这部剧的“尺度”和“深度”。
表面上,这部剧是在讲一个日本女高中生遭遇性侵的故事。
但在案件之外,这部剧却来了一场“升华”——
我们理解中的性侵,是发生于男女身体之间。
可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它却以一种奇妙的形式,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轮回上演。
所有的名节、尊严、权利,在这里仿佛成为了一纸笑谈。
而此前日剧“避而不敢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在这部剧中,得以赤裸揭露。
接下来皮哥就通过剧中所涉及的三重身份,和大家聊聊这部突破日剧“禁区”的神作。
01、
女性
这部剧一开始,就是一场重头戏。
深夜,女高中生琉那和朋友从酒吧分别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琉那遇到几个陌生男人搭讪,她不敢言语,只是加快脚步匆匆逃离。
但下一秒,琉那就被人从身后捂住口鼻昏迷不醒,带到一个房间中,遭受了性侵犯。
琉那并非第一个受害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这个系列强奸犯的作案手法,都是如出一辙:
先是从背后袭击,再蒙上受害者的眼睛,带到某个房间中。
实施犯罪后,罪犯把受害者带到外面,告诉她必须数够一百个数,才能睁开眼离开。
对于所遭受的一切,包括琉那在内的很多女孩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因为在她们的认知中,无论是告诉家人,还是报警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就像琉那在初中的时候,曾多次遭到自己的亲爷爷猥亵。
当她哭着找父母寻求帮助,父母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指责琉那胡言乱语,给家族蒙羞。
在传统社会认知里,和性有关的一切,被视为禁忌,女人谈论“性”,更是被视为耻辱。
就像琉那的哥哥无意间说的那句话:
女人怎么有脸说自己被强奸了?
女性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做沉默的受害者。
而对女性本身而言,遭受侵犯不仅是生命受到威胁,更是夺走作为人的尊严,成为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
比如出生在冲绳的绮绘,从小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但在绮绘读小学的时候,独自在家的母亲,被街区的大叔侵犯。
从此母亲便将自己彻底封闭在黑暗中,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变得死气沉沉。
尤其是绮绘长大离开家后,母女二人几乎再无联系,这也成为绮绘内心深处的痛。
多年后,绮绘鼓起勇气给母亲打电话,问她需不需要去看医生时,
电话那头的母亲突然失控,质问女儿是不是怀疑自己脑子有问题。
即便过去这么久,绮绘母亲昔日的痛苦仍然难以平复。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遭遇,会让她们将自己封闭起来,把所有的爱和关怀都屏蔽在外。
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亦是他人无法感同的悲哀。
02、
美军
值得庆幸的是,遭受侵犯的琉那,并非孤立无援,有两位女性,先后向她伸出援手。
一个是樱子,琉那唯一信任的朋友。
虽然外国血统突出,但其实是土生土长的冲绳人,只会说日本话。
为了保护琉那,她把琉那接到自己家保护起来,还将强奸的事件,揽到自己身上。
之后樱子顶替琉那,到警察局报警,希望通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帮助琉那抓住这个罪犯。
另一个就是绮绘,一名职业撰稿人,曾为了写测评报道在酒吧“卧底”做陪酒女长达两年。
起初她来到冲绳,是为了撰写关于强奸案的报道。
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绮绘逐渐了解到背后的真相,决定和樱子携手抓住罪犯。
但面对这样一个连续作案又不留痕迹的罪犯,无论是樱子,还是绮绘,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她们没有掌握决定性的证据,只能通过琉那的只言片语进行追踪。
因为全程被蒙着眼睛,再加上精神上受到刺激,琉那只能回忆起一些细碎的情景:
第一,和她搭讪的其中一人穿着一件印有蛇图案的黑色T恤;
第二,她被蒙上眼睛带到房间时,闻到了一股芒果的香味;
第三,她在罪犯房间里,听到了英文歌的旋律。
这些没有证据支撑的回忆,不足以让犯罪者受到制裁。
最为重要的,罪犯牵扯到,一个让警方有些忌惮的身份——驻日美军。
这一身份的背后,联系着日本多年来不愿提起的历史问题。
1945年4月,美军和日军在冲绳岛展开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战役,最终日本战败,军民死亡人数超过20万。
攻占冲绳岛后,美军在当地建立了军事基地,定期举行军事演练。
即便后来冲绳回归日本管辖,美军仍然驻扎在此,美名其曰保护日本安全。
当绮绘来到冲绳后,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副场景:
一侧是冲绳岛美不胜收的景色,另一侧是被铁丝网围起的触不可及的美军基地。
由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存在,驻日美军在日本享有不少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比如美军在驻日期间如果涉及犯罪,日本的法院无权进行审判;
比如美军在执行公务期间引起事故,肇事者本人和美军不需要负责,而是由日本政府负责赔偿。
这样的局面下,这起关系到驻日美军的强奸案,也就成了谁都不愿接管的烫手山芋。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美军在日本犯下的案件超过20万起,致死人数过千,特别是美军基地附近更是案件的“重灾区”。
冲绳人并不是没有反抗过,从50年代以来,当地居民的反美军基地运动,一直持续至今。
尤其在1995年,三个美国军人强暴女性的事件促使这一运动达到最高峰,愤怒的日本民众走上街头,大声抗议美军的无法无天。
在这种局面下,日本与美国签署SACO协议,对美军的行为进行限制,但犯罪案件仍然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警方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也无法直接参与讯问,无法进入美军基地实施逮捕。
即便绮绘已经追踪到罪犯的行踪,已经和罪犯正面较量,但还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逃入基地,无法再前进一步。
诸如这般的事情还有很多。
美军训练时,使用的灭火剂中含有有害物质,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
为了扩建基地,美军未经允许将埋葬冲绳人遗骸的土砂,进行填海作业。
但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只能无可奈何,只能用游行抗议的方式宣泄愤怒。
因为没有美军许可,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基地进行调查,无法平等地和相关人士交流。
美军基地的存在,就像是滋养罪恶的一把保护伞。
他们在基地外为所欲为,然后回到基地的围栏之内自由恣意,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让其他国家的人,肆意践踏自己的国土,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丧失尊严的耻辱。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驻日美军强奸的不只是某一位女性,更是在强奸日本整个国家。
03、
混血儿
在本土居民与驻日美军的长期纠葛中,有一类人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就是驻日美军与当地女性结合后生下的混血儿。
他们的这一身份,往往成为被主流群体排斥的“边缘人”。
就像樱子,她的父亲是美国军人,母亲是日本人。
在生下樱子没多久,母亲和一个内地的人结婚离开冲绳,只留下她和外婆相依为命。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樱子完全把自己当作日本人,也曾因为美军飞机零件掉落到幼儿园,参与到反美军基地的游行活动。
但当樱子提议参与反美军基地游行时,她的混血朋友们,却面露难色。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混血身份,并不适合参加这种集会,更何况这么做,也不会得到本地人的认可。
正如朋友们说的,当樱子来到游行现场后,迎来的是当地居民的一顿数落:
像你这样的人参加,简直太奇怪了!
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人不肯走,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正如老话常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通过外貌,把樱子划为“外族”(美国人)的行列。
长相是混血儿的原罪,注定让这个群体,无法真正融入本土人的生活圈里。
即便在这里已经呆了几十年,即便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即便通晓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很难得到认同。
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围栏,是以樱子为代表的混血儿群体无法突破的障碍。
04、
围栏之内
女性—美军—混血儿,三重身份交织下,透射着日本女性与冲绳岛之间的相似命运。
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非常轻易就被贴上各种标签。
比如绮绘,为了工作她可以独自潜伏酒吧打探情报,可以远赴边境海岛,追查案件真相。
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样一个对工作如此狂热的女人,就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还有冲绳当地的男性,往往会把那些和外国人在一起的女人称为“慕洋女”。
当绮绘为了得到罪犯的情报,伪装成陪酒女接近美军时,被身为警察的前男友警告;
言外之意就是“莫做慕洋女,守好自己的本分”。
三个看似调侃的字眼,暗含着对于女性赤裸裸的羞辱。
难道和外国人谈恋爱,就是一种罪过?
无论是绮绘、樱子还是其他女性,她们都生活在各种标签砌成的围栏中,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权力。
绮绘的那句话更是道尽她们的无奈:
能够选择不做爱,就是自由。
同样冲绳也在美军基地的阴影下,失去了自由的属性。
冲绳作为远离内陆的边境海岛,日本政府无暇管理,如同一颗被丢弃的棋子一般,被美军牢牢掌控。
生活在这里的冲绳人,与生活在内地的日本人似乎活在两个世界。
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要和美军做抗争,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但就像绮绘的警察前男友说的:
“在这个国家都不愿意管的地方,我们要费多大的劲才能改变呢?”
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让美日混血的混血儿群体,处于尴尬境地,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
与混血儿身份明显的樱子一样,绮绘也是从冲绳出生,她的父亲是亚裔美军。
尽管外表上看不出来,但绮绘也承受着外人并不知道的痛苦。
与父亲素未谋面,与母亲关系恶化,独自生活的绮绘,不仅在家庭上缺乏关爱,在国家身份上也缺乏认同。
但绮绘并不在乎,她只在乎一件事:
我是女人,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她一直在尝试突破女性这重身份的围栏,让自己变得更独立、勇敢。
把如此沉重、敏感的社会议题放在一起讲述,不得不说编剧的勇气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围栏》的编剧野木亚纪子正是《非自然死亡》这一爆款神剧的作者,通过几位个性独特的法医,折射现代社会的种种议题。
《围栏》同样是通过一群“缺乏爱的小人物”,实现了对日本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讲述。
就像樱子外婆说的,把过去的悲剧看作没有发生过,是很可怕的事。
外婆的存在如同储存过去的“活历史”。
当她哭着说起当年战争时的惨状,感叹着说出“日本的战争并非出于正义”时。
你会看到这个看似羸弱的老人,对于历史有着多么清醒的认知。
这也正是这部日剧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历史真相,这次不再遮遮掩掩。
但当外婆这一代人离开后,曾经发生的还会有多少人记得?
遗忘,是人类最擅长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需要有人讲述,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影像的形式让后人铭记。
从过往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生活。
这或许就是《围栏》这部剧的意义所在。
名节,一直是压在女性身上的一块巨石。
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传统道德观念里,贞操相当于女人的生命。
即便到现代社会,女性一旦涉及名节问题,仍会成为人们非议的中心,评头论足的焦点。
这让一些女性,在遭到猥亵和强奸后,会因为害怕外界的流言蜚语选择沉默。
她们担心受到侵害的事情一旦曝光,会成为他人的谈资,遭受他人的冷眼和质疑:
“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自己难道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让受到伤害的女性,不敢发声,也让加害者愈加猖狂。
皮哥之前看过一个官方调查,2017年全球有1500万少女遭遇性犯罪,但仅有1%勇敢求助。
而在统计数字之外,又有多少女性遭受侵害,却不为人知。
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那些受到性侵的女性受害者,用电影、电视剧的方式,为她们发声。
比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里,女主角沈墨在被大爷性侵后,逐渐堕入黑暗无法自拔;
还有前不久一部引发热议的日剧《围栏》,同样围绕一个年轻女孩被强奸的案件展开。
皮哥看过后,也不得不感叹于这部剧的“尺度”和“深度”。
表面上,这部剧是在讲一个日本女高中生遭遇性侵的故事。
但在案件之外,这部剧却来了一场“升华”——
我们理解中的性侵,是发生于男女身体之间。
可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它却以一种奇妙的形式,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轮回上演。
所有的名节、尊严、权利,在这里仿佛成为了一纸笑谈。
而此前日剧“避而不敢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也在这部剧中,得以赤裸揭露。
接下来皮哥就通过剧中所涉及的三重身份,和大家聊聊这部突破日剧“禁区”的神作。
01、
女性
这部剧一开始,就是一场重头戏。
深夜,女高中生琉那和朋友从酒吧分别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琉那遇到几个陌生男人搭讪,她不敢言语,只是加快脚步匆匆逃离。
但下一秒,琉那就被人从身后捂住口鼻昏迷不醒,带到一个房间中,遭受了性侵犯。
琉那并非第一个受害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这个系列强奸犯的作案手法,都是如出一辙:
先是从背后袭击,再蒙上受害者的眼睛,带到某个房间中。
实施犯罪后,罪犯把受害者带到外面,告诉她必须数够一百个数,才能睁开眼离开。
对于所遭受的一切,包括琉那在内的很多女孩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因为在她们的认知中,无论是告诉家人,还是报警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就像琉那在初中的时候,曾多次遭到自己的亲爷爷猥亵。
当她哭着找父母寻求帮助,父母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指责琉那胡言乱语,给家族蒙羞。
在传统社会认知里,和性有关的一切,被视为禁忌,女人谈论“性”,更是被视为耻辱。
就像琉那的哥哥无意间说的那句话:
女人怎么有脸说自己被强奸了?
女性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做沉默的受害者。
而对女性本身而言,遭受侵犯不仅是生命受到威胁,更是夺走作为人的尊严,成为一辈子无法摆脱的阴影。
比如出生在冲绳的绮绘,从小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但在绮绘读小学的时候,独自在家的母亲,被街区的大叔侵犯。
从此母亲便将自己彻底封闭在黑暗中,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变得死气沉沉。
尤其是绮绘长大离开家后,母女二人几乎再无联系,这也成为绮绘内心深处的痛。
多年后,绮绘鼓起勇气给母亲打电话,问她需不需要去看医生时,
电话那头的母亲突然失控,质问女儿是不是怀疑自己脑子有问题。
即便过去这么久,绮绘母亲昔日的痛苦仍然难以平复。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遭遇,会让她们将自己封闭起来,把所有的爱和关怀都屏蔽在外。
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亦是他人无法感同的悲哀。
02、
美军
值得庆幸的是,遭受侵犯的琉那,并非孤立无援,有两位女性,先后向她伸出援手。
一个是樱子,琉那唯一信任的朋友。
虽然外国血统突出,但其实是土生土长的冲绳人,只会说日本话。
为了保护琉那,她把琉那接到自己家保护起来,还将强奸的事件,揽到自己身上。
之后樱子顶替琉那,到警察局报警,希望通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帮助琉那抓住这个罪犯。
另一个就是绮绘,一名职业撰稿人,曾为了写测评报道在酒吧“卧底”做陪酒女长达两年。
起初她来到冲绳,是为了撰写关于强奸案的报道。
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绮绘逐渐了解到背后的真相,决定和樱子携手抓住罪犯。
但面对这样一个连续作案又不留痕迹的罪犯,无论是樱子,还是绮绘,一时间也束手无策。
她们没有掌握决定性的证据,只能通过琉那的只言片语进行追踪。
因为全程被蒙着眼睛,再加上精神上受到刺激,琉那只能回忆起一些细碎的情景:
第一,和她搭讪的其中一人穿着一件印有蛇图案的黑色T恤;
第二,她被蒙上眼睛带到房间时,闻到了一股芒果的香味;
第三,她在罪犯房间里,听到了英文歌的旋律。
这些没有证据支撑的回忆,不足以让犯罪者受到制裁。
最为重要的,罪犯牵扯到,一个让警方有些忌惮的身份——驻日美军。
这一身份的背后,联系着日本多年来不愿提起的历史问题。
1945年4月,美军和日军在冲绳岛展开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战役,最终日本战败,军民死亡人数超过20万。
攻占冲绳岛后,美军在当地建立了军事基地,定期举行军事演练。
即便后来冲绳回归日本管辖,美军仍然驻扎在此,美名其曰保护日本安全。
当绮绘来到冲绳后,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副场景:
一侧是冲绳岛美不胜收的景色,另一侧是被铁丝网围起的触不可及的美军基地。
由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存在,驻日美军在日本享有不少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比如美军在驻日期间如果涉及犯罪,日本的法院无权进行审判;
比如美军在执行公务期间引起事故,肇事者本人和美军不需要负责,而是由日本政府负责赔偿。
这样的局面下,这起关系到驻日美军的强奸案,也就成了谁都不愿接管的烫手山芋。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美军在日本犯下的案件超过20万起,致死人数过千,特别是美军基地附近更是案件的“重灾区”。
冲绳人并不是没有反抗过,从50年代以来,当地居民的反美军基地运动,一直持续至今。
尤其在1995年,三个美国军人强暴女性的事件促使这一运动达到最高峰,愤怒的日本民众走上街头,大声抗议美军的无法无天。
在这种局面下,日本与美国签署SACO协议,对美军的行为进行限制,但犯罪案件仍然屡见不鲜。
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警方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也无法直接参与讯问,无法进入美军基地实施逮捕。
即便绮绘已经追踪到罪犯的行踪,已经和罪犯正面较量,但还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逃入基地,无法再前进一步。
诸如这般的事情还有很多。
美军训练时,使用的灭火剂中含有有害物质,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
为了扩建基地,美军未经允许将埋葬冲绳人遗骸的土砂,进行填海作业。
但面对这一切,所有人都只能无可奈何,只能用游行抗议的方式宣泄愤怒。
因为没有美军许可,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基地进行调查,无法平等地和相关人士交流。
美军基地的存在,就像是滋养罪恶的一把保护伞。
他们在基地外为所欲为,然后回到基地的围栏之内自由恣意,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让其他国家的人,肆意践踏自己的国土,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丧失尊严的耻辱。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驻日美军强奸的不只是某一位女性,更是在强奸日本整个国家。
03、
混血儿
在本土居民与驻日美军的长期纠葛中,有一类人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就是驻日美军与当地女性结合后生下的混血儿。
他们的这一身份,往往成为被主流群体排斥的“边缘人”。
就像樱子,她的父亲是美国军人,母亲是日本人。
在生下樱子没多久,母亲和一个内地的人结婚离开冲绳,只留下她和外婆相依为命。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樱子完全把自己当作日本人,也曾因为美军飞机零件掉落到幼儿园,参与到反美军基地的游行活动。
但当樱子提议参与反美军基地游行时,她的混血朋友们,却面露难色。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混血身份,并不适合参加这种集会,更何况这么做,也不会得到本地人的认可。
正如朋友们说的,当樱子来到游行现场后,迎来的是当地居民的一顿数落:
像你这样的人参加,简直太奇怪了!
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人不肯走,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正如老话常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通过外貌,把樱子划为“外族”(美国人)的行列。
长相是混血儿的原罪,注定让这个群体,无法真正融入本土人的生活圈里。
即便在这里已经呆了几十年,即便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即便通晓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很难得到认同。
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围栏,是以樱子为代表的混血儿群体无法突破的障碍。
04、
围栏之内
女性—美军—混血儿,三重身份交织下,透射着日本女性与冲绳岛之间的相似命运。
在很多情况下,女性非常轻易就被贴上各种标签。
比如绮绘,为了工作她可以独自潜伏酒吧打探情报,可以远赴边境海岛,追查案件真相。
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样一个对工作如此狂热的女人,就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还有冲绳当地的男性,往往会把那些和外国人在一起的女人称为“慕洋女”。
当绮绘为了得到罪犯的情报,伪装成陪酒女接近美军时,被身为警察的前男友警告;
言外之意就是“莫做慕洋女,守好自己的本分”。
三个看似调侃的字眼,暗含着对于女性赤裸裸的羞辱。
难道和外国人谈恋爱,就是一种罪过?
无论是绮绘、樱子还是其他女性,她们都生活在各种标签砌成的围栏中,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权力。
绮绘的那句话更是道尽她们的无奈:
能够选择不做爱,就是自由。
同样冲绳也在美军基地的阴影下,失去了自由的属性。
冲绳作为远离内陆的边境海岛,日本政府无暇管理,如同一颗被丢弃的棋子一般,被美军牢牢掌控。
生活在这里的冲绳人,与生活在内地的日本人似乎活在两个世界。
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要和美军做抗争,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但就像绮绘的警察前男友说的:
“在这个国家都不愿意管的地方,我们要费多大的劲才能改变呢?”
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让美日混血的混血儿群体,处于尴尬境地,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
与混血儿身份明显的樱子一样,绮绘也是从冲绳出生,她的父亲是亚裔美军。
尽管外表上看不出来,但绮绘也承受着外人并不知道的痛苦。
与父亲素未谋面,与母亲关系恶化,独自生活的绮绘,不仅在家庭上缺乏关爱,在国家身份上也缺乏认同。
但绮绘并不在乎,她只在乎一件事:
我是女人,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她一直在尝试突破女性这重身份的围栏,让自己变得更独立、勇敢。
把如此沉重、敏感的社会议题放在一起讲述,不得不说编剧的勇气可嘉。
值得一提的是,《围栏》的编剧野木亚纪子正是《非自然死亡》这一爆款神剧的作者,通过几位个性独特的法医,折射现代社会的种种议题。
《围栏》同样是通过一群“缺乏爱的小人物”,实现了对日本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讲述。
就像樱子外婆说的,把过去的悲剧看作没有发生过,是很可怕的事。
外婆的存在如同储存过去的“活历史”。
当她哭着说起当年战争时的惨状,感叹着说出“日本的战争并非出于正义”时。
你会看到这个看似羸弱的老人,对于历史有着多么清醒的认知。
这也正是这部日剧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历史真相,这次不再遮遮掩掩。
但当外婆这一代人离开后,曾经发生的还会有多少人记得?
遗忘,是人类最擅长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需要有人讲述,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影像的形式让后人铭记。
从过往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生活。
这或许就是《围栏》这部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