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努力的苏联,为什么还是输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5月31日 8点29分 PT
  返回列表
74353 阅读
22 评论
山巅上的加图

明明技术、资金,国家重视一帮不缺,他们为什么还是输了。

1

“东德的研究者们正在庆祝——他们刚刚研发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款微型计算机。”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登载在西德报纸上的一则正经新闻报道的标题,虽然它看起来充满了黑色幽默。

是的,谈到苏联及其整个华约集团的解体,世人总结的原因可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苏联能继续存在,但西方集团对其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全面封锁下,它也将错过整个信息时代——请想象一下,如果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国家如果在计算机芯片等关键几个技术领域被断供、普及不了电脑、智能手机、电视还是模拟信号的,甚至因为芯片匮乏,连导弹都要省着打……

这样一个国家,别说持续进行冷战对抗了,其经济也将远远被其对手甩开。

而事实上,到了苏联末期,这种征兆已经开始出现了。

1985年,莫斯科科学计算机中心的工程师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在上班摸鱼期间发明了著名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

该游戏经过匈牙利传到西方后一炮而红。

几年后,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和另一家英国游戏商展开了对该游戏版权的争夺,任天堂紧急派代表去莫斯科与帕基特诺夫谈判,想购买该游戏的版权。

可是当任天堂的谈判代表到达莫斯科后,他们吃惊的发现,与进行他们的并非帕基特诺夫本人,而是苏联安全局和商贸部的高级代表。这让本来就想来谈个游戏版权的日本人大吃一惊。

而严肃的苏联官员们在谈判中提了个郑重要求:这个游戏的版权、价格的问题好说,但能不能把你们游戏机制造技术转让,或者跟我们合作办个游戏机厂,让苏联人民也能玩上他们自己发明的俄罗斯方块?

这个提议看似非常合情合理,但任天堂最终还是拒绝了。

原因是,当时日本刚刚在一起非常严重的对苏技术泄露事件中挨了美国的敲打。日本东芝公司将四台民用数控机床以3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苏联。东芝当时觉得这没什么——这些技术在日本都是民用的么,你苏联人拿去用好了。

可是,这四台机床车出来的螺旋桨帮助苏联潜艇大大降低了航行中的噪音,以至于第二年,美国设在波罗的海的监听系统,就听不到苏联核潜艇从港口出航的声音了。

于是美国开始了紧急调查,最终以日本和东芝公司违反了西方对苏联进行技术管制的《巴黎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协定》为由,狠狠的罚了东芝一笔,并严重警告了日本政府,威胁将给予制裁。

此事之后,日本通产省紧急警告了所有日本企业,在与苏联的所有产业合作项目中都必须“万分谨慎”。

眼见着东芝刚刚吃瘪,任天堂当然如履薄冰,于是干净利落的拒绝了苏联人联合办游戏机厂的提议:要加钱你们加钱好了。生产技术,我们不敢卖——哪怕就是做个游戏机。

 

是的,到了冷战末期,苏联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就达到了这种可怕的地步——哪怕西方已经普及的民用数控机床,到了苏联依然有极为重要的军工价值。哪怕是任天堂生产的家用游戏机,西方依然怕苏联把里面的芯片等元件抠下来,反向研发一下,弄个改版安到导弹上去对自己进行威胁。

西方技术海洋中溅出的一滴水,对已经几乎被技术围堵困死的苏联来说,也如久旱逢甘霖般珍贵。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技术、尤其是涉及芯片制造的电子工业技术,它是一个人类二战以后才兴起的新行当,苏联既然有能力和美国进行冷战,甚至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把加加林送上太空,为什么最终会在这项技术上被对方甩开如此大的差距呢?

须知,技术封锁这种事,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是搞不长久的,英国人当年还想阻止美国人赶上工业化浪潮呢,最后不是也没成么?

盗取英国先进纺织技术的“美国工业之父”理查德·阿克莱特

美国对苏联过于成功的技术围堵,在人类科技史上,算得上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成功的?苏联人又是怎么失败的呢?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关乎苏联机制中存在太多致命的bug。

2

说起来,美国人想在科技上对苏联的卡脖子,这本来是个伪命题——至少论电子产业,在起步之初,苏联当初是一点不虚的——甚至一度比美国领先了那么一点点。

1946年的2月14日情人节,这是一个人类计算机史上开天辟地的日子。这一天,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被组装完成。这台最初的计算机重达30吨、占地面积170平米,一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且每分钟只能执行5000次运算,运算能力远远低于你现在手上拿的这部手机。

但这台机器的耗电量相当惊人,据说它开机的时候,半个费城的居民都会知道——因为他们家里的电灯泡会同时发暗。

但埃尼阿克的军用效果放在当时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让美军计算一条炮弹弹道的时间,从20多分钟缩短到30秒,还能用来计算核武器的爆炸范围。于是美国政府才愿意拨款投钱,研发这个“秘密武器”。

但我们知道,在冷战初期,美英的高层知识精英大多是左派、同情苏联的,核弹技术都被偷去了,计算机的秘密当然也保不住。

于是苏联高层很快就意识到了这台机器的革命性。在慈宗斯大林的亲自关怀下,苏联很快将计算机设为其重点研发的项目,全苏联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苏联二战后在东欧的一堆卫星国,都开始憋足了劲儿向着这个方向攻坚。英美大学里同情苏联的教授们,则不停的将相关这些技术传递给他们的精神祖国苏维埃。

于是,到了1950年,苏联搞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通用计算机MESM,用6000个电子管,做到每分钟约3000次运算。算力稍弱,但效率比埃尼阿克高多了,而且还不容易出故障。

而紧接着,抉择的难题也同时摆在了美苏面前——想要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必须抛弃笨拙的电子管,采用新的晶体管,那这个事儿要不要做呢?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名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利用一块锗晶体实现了对微弱电流的放大,宣告了晶体管的诞生。9年后,这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就在同一年,苏联物理学家克拉斯洛夫和其研究生苏珊娜·玛多延,也在基辅一个秘密研究所里搞了相似的实验。并在第二年发表了研究成果,此事后来还引发了那一届诺贝尔奖是否公平的争议。

也就是说,在晶体管诞生之初,美苏同时摸到了晶体管计算机的门槛。由于苏联的研发人员更加集中、且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拨款,甚至苏联一度领先了半个身位。

但问题很快来了,苏联人在进一步的试验中发现,晶体管和后来其组成的集成电路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秘密武器”。

因为当时苏联的所有军工项目研发都围绕未来设想中的“核大战”展开,而晶体管在核爆产生的电子脉冲面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被永久性烧毁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苏联据此认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并不适合核战争,想要在核战中用上电脑,可能还是要用电子管。

对幻想中核大战后的电子管计算机时代,《辐射4》的玩家应该体会深刻……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听取过了相关实验报告后就做了一个指示:“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晶体管要强,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

实事求是的讲,虽然赫鲁晓夫是乌克兰草原上放猪出身的,但在苏联领导人当中,他算是相当尊重知识分子群体的。

但跟在全苏联推广种玉米一样,放弃晶体管,研究电子管小型化,这个决定并非赫式一人的独断,而是听了专家们意见的,或者说,是当时苏联大部分从事这行的科研人员的普遍共识。

但问题就在于,苏联专家们达成这种普遍共识是有其私心的。

因为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苏联都在利用国家力量催熟电子管产业,数十个工厂、研究所开工,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工人指着生产这种长得很像小灯泡的玩意儿养家糊口。这个时候,你若是一个苏联科学家,坚持告诉领导“电子管已经过时了,要搞晶体管”。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科研所的同事、给你发工资的领导,以及与科研所合作的工厂的上千工人、工程师、厂长……他们都可能因为这个重要项目下马而失业、调岗。

这个时候即便你知道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敢说实话么?你肯定不敢。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如果让19世纪末伦敦大街上拉车的马来投票,那汽车这种玩意儿,压根不会产生。

当时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共同体,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困局——电子管小型化虽然是个死胡同,但这是一个大家都能保住铁饭碗的死胡同。

既然如此,那就朝着死胡同里奔呗——反正花钱的是国家。

3

有趣的是,“要电子管不要晶体管”这个认识,当时美国的很多官方科研人员也想坚持,毕竟心态都是一样的——但幸运的是,无论他们还是他们所能影响的美国政府,都在这件事上说了不算。

谁能说了算?市场。

是的,在电子工业的发展上,美国与苏联的最大区别,是苏联的研发始终是以国家力量主动推动的,而美国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自由生长的。

美国的消费者可不会想什么“一旦爆发核战,晶体管用不上,大家要为了跟苏联人博弈支持电子管发展”这种劳什子,他们看的就是眼前——晶体管和电子管,哪个轻便好用我用哪个呗!

1954年,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丽晶TR-1)在美国上世了。

这台收音机据称是婴儿潮一代美国人的集体回忆。晶体管的小巧灵便,让这台收音机从过去的大家伙迅速缩小为了“掌中宝”,富裕的美国人没有谁能抵挡拥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诱惑。于是虽然丽晶TR-1售价高达50美元,但上市第一年就卖了10万台——美国人当年对丽晶的热捧,跟现在全球对苹果手机的热捧很相似。

而市场销量的暴增,很快就对研发产生了“正回馈”,尝到甜头的商家愿意出高价支持学者搞晶体管研发。那些不愿意在守旧的半官方研究所里混日子的有志研究者成批出走,投身更新锐的晶体管研究。

于是那个时代美国不断发生类似“仙童八叛逆”的事件,电子研究的旧模式在市场商业竞争的刺激下被不断地颠覆、加速革新。

为半导体革命而出走的“仙童八叛逆”

在苏联科学家、工程师被体制锁死,天天打卡上班,耗费着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奉旨研发”着没有出路的小型化电子管的时候,他们的美国同行们在频繁的跳槽,不断提出新思路,革新产业。

美国的电子产业开始发力,逐渐加速甩开苏联的竞争者。

当然大多数苏联研究者可能也不在乎这个,研究人员在那个年代的苏联工资体系评级中都很高,搞好跟同事尤其是研究所领导的关系,能每月领到工资不就行了么?

与敏锐的美国市场相比,苏联规划委员会虽然是迟钝的,但也不是全瞎。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战中的美军将他们之前安在收音机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在他们的F-4鬼怪战斗机和AGM-12小斗犬导弹上。

苏联军情报部门在得到这些战争机器的实测数据后——用今天营销号最常用的说法——直接“吓尿了”。军方开始质问苏联国内研发机构:这些年你们都搞了些什么?为什么美国战斗机、导弹有这些我们看不懂的黑科技。

于是苏联的电子研发在差距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转向,承认了晶体管的先进性,放弃了已经进入死胡同的电子管小型化尝试。

此时,“穗宗”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了,“勋宗”勃列日涅夫上位,这位新领导急于看到苏联能在电子产业上赶超美国。于是下了死命令,要求苏联加速电子产业的研发,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必须在十年内赶上美国。

但这个命令,随后在苏联电子行业内,引发了另一些更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比如半公开的科研造假和徒劳无益的“杂技式科研”。

4

由于之前的方向的错误,苏联的电子技术理论和生产工艺到60年代已经与西方脱节了,虽然上层有令,但这个鸿沟无法立刻被填补。于是各苏联研究院为了多快好省的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开始走捷径,仿造、剽窃甚至直接照抄美国同样的芯片设计。

在整个70年代,基本上因特尔、IMB、得州仪器等美国电子厂商出一个什么样的芯片、电子产品设计,你就能够在同时代的苏联找到一个类似的仿制品。

甚至有时候,不同研究院之间,甚至还会为谁先山寨了美国同行的产品、更有资格申报苏联相关科技创新奖项而打起来。

苏联当时的这些“山寨芯片”,虽然还没有没脸没皮到拿砂纸直接把人家的商标擦掉,换上自己的,然后吹说是自主研发。但仍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美国当时的芯片研发,是在市场应用场景在场的情况下,反复修改,针对性的设计出的。设计图纸交给工厂以后就能保质保量的做出来,做出来就能安到相应的商品上卖出去。

可是苏联的仿制品,是无法享受这个“正循环”的。他们生产的芯片在实验室里能够达到与美国同行近似的质量,但一旦交付工厂批量生产,因为相关工艺达不到要求,质量和良品率都会大大下降。

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来的这些仿制品严重缺乏应用场景——美国的电子产业是一个接入其社会消费品生活的有机体,芯片造出来,安上相应的电脑、电视、微波炉、助听器是可以直接卖钱的。民众消费能力也能为其研发买单。

可是同时代的苏联民众由于消费力不足,市场的缺失。芯片批量生产出来,根本无法到民用市场上去卖钱。

于是苏联的工业规划部门只能为这些山寨芯片强行安排一种应用场景——军工。

是的,七十年代苏联军备的急速膨胀,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这种本末倒置的结果——为了不在各产业技术研发领域被美国人甩开,苏联研究或仿制,山寨了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可是由于这些产品在苏联没有民用市场可以消化,为了让研发和生产它们的钱花得值,于是规划部门不得不更大规模的生产与其配套的军火。

“买个鼠标垫,想为它配个电脑”这在今天是个笑话,但“造了一颗芯片,需要为它配个导弹”,“造了一台发动机,需要为它配个坦克、飞机”,这在当时的苏联却是个实景。

这些军工产品虽然不能卖钱,但却可以由国家出钱买单,于是相关产业链的工人、研发部门的研究员们,也就都不至于丢饭碗了。

当然,也有苏联研究人员想过“弯道超车”,比如从50年代起,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研究员们就一直在致力于设计和推广一种“三进制计算机”——一口气研发了二十年。

与西方首倡的二进制计算机相比,据说这种计算机(至少在理论上)运算效率更高效,最终造出来的计算机也更小巧。

这个愿景让苏联为这项研发也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苏联科学家们肯定幻想过:这玩意儿要是能搞成了,弯道超车,美国现在耀武扬威的那些芯片不都成废品了么?

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上可行的通路,最终没有走通。理由还是那个——苏联严重缺乏与先进技术相配套的市场应用场景。

你的三进制计算机可能更高效,但搞出来以后干什么用呢?同时代算法、程序都是跟二进制相配套的,想与你的计算机相配适,要从头编一个算法、程序。

而苏联的民用市场太小了,这东西做出来以后根本不偿失,还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

所以理论上可行的三进制计算机,在苏联永远是一个需要拨款供养的“科研杂技”。等到这套输血体系无以为继的时候,它也就寿终正寝了,甚至破产的比“山寨式研发”还要早。

5

说了这么多,我不知你发现了没有,让苏联在与美国的“芯片冷战”中最终落败的因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市场。

在电子产业上,苏联的起步技术条件与美国相仿佛,有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决策者更是在第一时间就非常重视,以举国之力进行重点研发。

但因为没有市场,这一切都扭曲了。

因为没有市场,苏联无法敏锐而公正的比较晶体管和电子管究竟哪一个更有前途,在后者死胡同里空耗了十几年。

因为没有市场,苏联生产了大量看起来赶上脚步,但实则毫无性价比可言、根本卖不出去的“山寨芯片”,从而让苏联整个电子产业成为永远要靠国家输血、拨款维持的“巨婴”。

因为没有市场,因为无法与国际接轨,苏联的科研还搞了大量像“三进制计算机”这样看上去很美,实则根本是闭门造车的劳什子,连宝贵的输血,也平白浪费了。

这些种种的谬误,最终让苏联输掉了与美国的“芯片冷战”,也同样输掉了其他技术上的比拼,最终沦入八十年代末那种别人的民用技术、甚至游戏机给你都怕“技术外泄”的窘境当中。

而我觉得,在“市场”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词——

是的,尊重市场的本质,其实就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进而就是在尊重每个人:

当每个消费者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出入百货商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出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某种大局规划)自由选择他们到底要笨重的电子管收音机还是小巧的晶体管收音机时,他们无意中也就替整个社会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仙童八叛逆”这样的研究者是自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方向,遇到权威的学术欺压,说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信的能靠市场来养活自己时,他们也就自然的能够找到最合适自己发挥的研究方向,而不会在某个研发死胡同里每天憋着气做糊弄事的无用功。

当整个市场是自由的,新锐的、更高效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总能独占鳌头时,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比苏联的规划强得多的“内驱力”,迅速催熟一项技术。

而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享有“免于贫困”的自由,能够自由的用双手换来富裕的生活,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水平,会在这种“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不雕自镂、不扶自直。自己找到最迅速、正确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苏联与美国在芯片之战中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想起了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一书中的那些话——

利润的最终来源,是对未来的洞见。

“想获得利润的人,必须不停的探索新的机会。他在追求利润时,要根据消费大众的需求调整生产。”

“市场经济独一无二的效率,要归功于它激励每个人竭尽全力服务于其同胞。”

“没有市场的地方,哪怕是立意最佳的指令,也不过是僵化的文字而已。”

 

是的,在整个美苏“芯片竞赛”中,苏联主动做了很多,却输了。美国主动做的很少,却赢了。这背后说来,其实也没什么秘诀。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美苏这场电子产业之战也如是。

相信市场,相信每个人。尊重市场,更尊重每个人。

让一切顺其自然后,想赢其实就不难。

k
kingdale1
1 楼
中共国的芯片等技术的弯道超车也会有同样下场。
洋知青
2 楼
共产主义是不会在发达国家成功的,它只会在半封建,半愚昧的国家成功,比如俄罗斯,比如中国。因为共产主义实际就是封建社会的变种,崇拜独裁,崇拜领袖,这些根本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只能使国家衰败。尤其是终身制,这是共产主义最大的短板。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也永远不会成功。 马列主义当年也有很大的欺骗性,几乎席卷的半个地球。可是最后咋样?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这种以斗争为主流的教派实际就是祸害。如果说不同国家没法比较,那么南北朝鲜,东西德国,还有改革前的大陆台湾,不能证明共产主义是祸害吗? 现在在俄罗斯和中国的独裁复辟,只能是共产主义的最后挣扎罢了。虽然俄罗斯没叫共产党,但它奉行的完全是当年苏联的政策。而中国就更明显啦。那个复辟的封建垃圾明确的告诉世界,他就是要复辟共产主义的初心。 共产主义会成功吗?
N
Nevermind666
3 楼
楼下,这些半封建,半愚昧的国家搞的根本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是疯狂个人崇拜的封建主义的变种。人类社会最像社会主义的是北欧。
春风春雨88
4 楼
kingdale1 发表评论于 2023-05-30 19:16:06 中共国的芯片等技术的弯道超车也会有同样下场。 ------------ 但得承认, 中共国现在也是市场经济了, 情况远远好过当时的苏联. 现在中共国国内城市市民民生(衣食住行) 搞得美国城市市民生活还强很多. 美国城市就没有夜生活
京城老炮1950
5 楼
如此努力的苏联,为什么还是输了?而同样如此努力的中国,为什么最终还是赢了呢?有时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豁然开朗。不管苏联休克疗法也好,电击疗法也罢,都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一味地照搬乱用,否则万劫不复。俄罗斯就是最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案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而俄罗斯的改革开放时间比中国整整晚了13年,这13年里俄罗斯人都干什么去了呢?在这13年期间,戈尔巴乔夫还特意来中国请益。但是最后学到什么了吗?还是根本就不想学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至今日,中国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今时今日的俄罗斯又怎样呢?两种不同性格和文化的人民,造就了两种不同命运的民族。
春风春雨88
6 楼
当年日本任天堂不敢在苏联帮助苏联建设游戏机厂. 但是过去40年西方各国所有的大企业都在中国帮助中国建设各种工厂, 还得交出枝术来换取中国的市场,生生地把一个工业落后的中国变换成世界工厂.
B
BeKindPerson
7 楼
此文阴险毒辣,有含沙射影当今强国之嫌…五毛们绝不答应!
过路人_2016
8 楼
美国城市没有夜生活?天朝就盛产这类坐在井里指点江山的人才
过路人_2016
9 楼
天朝和苏联有同样的毛病,看看天朝的大学研究有多少是在搞混饭吃的无用功?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只有偷来的现成技术,别人一卡脖子马上翻白眼。别先下天朝已经赢了的结论,过十年再来看,和苏联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逐风
10 楼
其实长篇大论啰嗦了半天就是说出一个道理,也是亚当斯密早就指出的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中国搞了30年的计划经济,越来越穷。邓小平一声令下,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结果就创造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奇迹(所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无法保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转了一圈又要走过计划经济的死胡同了。
大号蚂蚁
11 楼
自古以来,文明西高东低。开始的时候是自然环境为主要原因。然而后来路径积分,人文条件的作用越来越多。就是因为落后文明在学习追赶先进文明的时候陷入一种极其矛盾扭曲的恶性循环。苏联/俄国作为最西的东方,自彼得大帝以来就承受这种诅咒。那就是如果想尽快赶上,东方就必须加速度。在三十年内走完三百年的路。于是必然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会很积极很专注地学习技术层面或者文明物质成果。这些比较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东西。然而也因此越发会反感不接受西方软的文的成就,也就是种子和土壤。这样一来,东方只有不断引进新的果实就能够也才能够追紧西方,却又永远赶不上。因为没有自我再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如果急于学习西方的人文,就会造成东方的进步极大地缓慢下来。因为自生能力是非常消耗能量的。不可能追求短期的高效而牺牲长远的自更新能力。然而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缓慢的追赶是非常难以忍受的。于是很容易饮鸠止渴走回头路。俄国,土耳其,中国都爱走回头路。印度走正路,然而也就非常缓慢。几千年积累的文明发展差距几百年能补上就很不错了。
东方明月-
12 楼
有人整天攻击民主体制没有效率,他们不知道,最慢的路就是走反方向。 独裁者效率最高,但走反方向的可能性几乎100%,因为就是他选对了99条路,一条选错就会前功尽弃。 民主体制虽然闹哄哄效率低下,但因为大家参与,完全走反方向的可能性就被降到最低,就是100条路都是歪歪斜斜并非最佳路线,但总能走到目的地。
京城老炮1950
13 楼
评论精辟!+1000 如此努力的苏联,为什么还是输了?而同样如此努力的中国,为什么最终还是赢了呢?时至今日,中国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今时今日的俄罗斯又怎样呢?两种不同性格和文化的人民,造就了两种不同命运的民族。 ======================================== 2023-05-30 06:11:36 by 西岸-影 苏联是输在经济上,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不行了,社会也就解体了。苏联经济最强大时期也就是当时美国的40%的规模,但军事支出并不少,而且还进行了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也是像后来的美国阿富汗战争那样耗尽了国库。另外就是经济体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这在信息还不发达的第三次浪潮之前的世界是相对落后的经济模式。有趣的是索罗文最近对未来美国经济模式的描述是计划经济,类似苏联或者中国在八十年代初期,他的观点应该是代表美国精英层。苏联用了三十年时间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且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工业,这是为什么殖民主义失败后大多数独立的国家原因学习苏联模式的原因,包括中国在建国后偏向苏联而不是美国,也是因为这个因素,谁不想尽快发展?苏联的成功是社会组织性高而具有效率的概念,一党制。但这种模式也会出现决策错误而导致大面积失误的问题,比如战争,和全体国有化的经济。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信息传播很慢,哪怕上层有意愿把事情做好,也缺乏参考资料。在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后的今天,计划经济又一次被重视,尤其是被美国重视。
竞选
14 楼
仅仅2、300多年前,全世界都是独裁制度国家,现在独裁国家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 独裁制度,是一种“政治私有制度”,即独裁政权是少数人通过使用暴力建立、维持的。说到底,独裁政权就是最高独裁者个人的政权,如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欧洲国家的国王,苏联的共产党头头,等等,都是一人拥有国家政权。 要维持一个独裁政权,要求独裁者有毛泽东、斯大林、希特勒、朱元璋那样掌控全党、全国的能力。这种能力总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代独裁者,党内党外都不把独裁者当回事,独裁政权就走向灭亡了。 苏共独裁政权就是这样灭亡的,末代独裁者戈尔巴乔夫被软禁,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更不要说控制全党、全国的能力了。 中国也是这样,开国皇帝比较强势,后来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最后都逃脱不了政权灭亡的命运。只不过由于东方黄种人的传统文化比较适合独裁制度的生存,独裁政权可以维持的时间长一些而已,例如明朝、清朝都维持了200多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追求也会一代比一代强烈。
橡树街12号
15 楼
这文章确实太啰嗦了 ..
0
0101011
16 楼
你也得有一个公正的市场。其实,只要观察一下丛林里的生态,那些个道理自然会明白。
洋知青
17 楼
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啥东西?为什么还有万岁,一尊这些封建残渣?为什么还有封建皇帝式的个人崇拜?为什么还有大臣式的表忠心?为什么还有皇权式的独裁?社会主义是个啥东西大家都清楚,它不是什么先进的制度,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转化。说穿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是半封建,半宗教社会,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是半资本,半宗教社会,现代社会主义是资本+封建+宗教。关键是有人不甘心,把被淘汰的封建渣滓又拣回来了。
洋知青
18 楼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是资本家披上共产党的外衣,毛泽东,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是封建皇帝蒙上共产主义的画皮,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马列主义。 如果说邓小平是走资派,那么毛泽东,习近平更糟,是走封派。中国好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推翻了封建皇权统治。毛泽东,习近平可到好,让中国人又接着喊万岁,一尊,又接着做了几十年奴隶。如果说复辟,毛泽东,习近那东西才叫复辟。邓小平充其量就是恢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使中国重新走向正轨。 要说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历史上昙花一现,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当年的苏联不是马克思主义,当年的中国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至少,马克思主义没有独裁,没有万岁,而当年的苏共,中共既有独裁,又有万岁,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只能算修正主义,或者就是变形的封建主义。 现在中国是有一些太监怀念毛泽东,把毛泽东那些腐烂的东西有捡回来了,还美其名曰"初心",好恶心!
已经4段
19 楼
让老习看这篇文章, 他的花岗岩脑子还是不会改
j
jw2009
20 楼
计算机不只是芯片,90年代初从苏联名牌学校来的教授只知道ALGO60这种在美国早就过时的语言。 从二进制,门电路,波尔代数,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以及各种计算机语言都是在美国发生的,更不要说芯片方面的技术了。。
哈里斯
21 楼
现在的天朝又在重复老路
j
jw2009
22 楼
美国的科技为什么这么发达? 和两件事有关:1)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气氛浓厚,它们能得到社会上的理解,从政府和社会上得到研究经费;2)美国有很好的融资平台,给有想法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