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7年后的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引起热议。不少自媒体文章甚至将此次可能的撞击,与导致地球恐龙灭绝的流行假说“小行星撞击说”相提并论,不少网友也直呼“地球危险了!”那么,这颗小行星到底是什么来头?它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如果真撞上有多大的破坏力?人类有哪些应对策略?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一问:这颗小行星有何来头? 去年底才发现,每4年穿越一次地球轨道 天文望远镜系统捕捉到的2024 YR4小行星。央视新闻截图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2024 YR4是2024年12月27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特拉斯望远镜系统在巡天观测时发现的小行星(也有报道称,12月27日当天该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后,被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发现)。它的轨道比较奇特,绕太阳一圈需要4个地球年。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内,远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所以它在从外向内运行的过程中会穿越地球轨道,而穿越地球轨道的周期大约是4年一次。 据悉,2024 YR4小行星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科学家们分析,2024 YR4或在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对这颗小行星的具体大小、密度、地质环境等要素,仍然知之甚少。 二问: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最高曾达到3.1%,一度成NASA观测到的撞击风险最高天体 据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4日报道,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2%。这一数据触发了“都灵指数”3级警报,意为“具有显著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后来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联合国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将继续负责监测这颗小行星的动态,定期更新撞击概率。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截图 事实上,自这颗小行星被发现以来,研究机构公布的其撞击地球的概率就一直在波动,从最初的1/83(即约1.2%)逐步攀升,到1/67、1/53、1/43、1/38,直至2月19日前后升至1/32(约3.1%),一跃成为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有史以来观测到的同等或更大体积天体中撞击地球风险最高的天体。 不过,这一撞击警报在2月21日前后迎来大逆转。来自NAS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YR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从高点迅速回落,跌至如今的1/357(约0.28%),跌下1%的阈值。其“都灵指数”也从3级降为1级,意味着该天体对地球的威胁很小。 “都灵指数”是一种对与小行星和彗星等近地天体撞击危险进行分类的相对简单的方法。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介绍,当小行星直径在20-100米之间,撞击地球概率超过1%就会触发3级警报。都灵指数从0到10递增,代表了地球受小行星撞击的威胁程度递增。 据悉,2024 YR4是自2004年小行星阿波菲斯(又名“毁神星”)之后,首次到达都灵3级或以上级别的天体。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朱进介绍,“从以前经验讲,(撞击概率)这种变化,大多数时候可能会减少,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它会一下子变成零。2028年,它还会有一次离我们相对比较近的时刻。届时观测之后,我们会对它的轨道有一个比现在准确得多的计算。对于其撞击概率的判断,也要准很多。” 据悉,2004年6月,一颗尺寸约340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撞击地球的概率一度升至2.7%,但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在2021年,科学家们排除了它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三问:撞击概率为何一变再变? 受光照、轨道计算误差等影响,时间越近预测越准 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这两日骤然波动(从最高的3.1%狂跌至0.28%),原因为何?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对此作出专业解释:小行星撞击概率的波动,主要源于观测数据的持续更新和轨道参数的动态修正。随着撞击概率的不断修正,“都灵指数”也会动态变化。 施韡进一步说明,前两日正值满月,强烈的月光干扰导致小行星观测能见度降低,数据采集受限;而随着月光干扰减弱,观测条件改善,观测数据增加,轨道测算精度也随之提高,这是导致这两日撞击概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预测概率会有变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曹林说,“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的也就越准确。” 四问:如果撞击地球破坏力有多大? 相当于770万吨TNT爆炸,足以摧毁一座城市 此前,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预估,该小行星的直径最有可能在40米到90米,大小介于网球场和足球场之间。CNEOS主任保罗·乔达斯博士表示,若其大小真的接近90米,且届时该小行星将以17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地球,这可能会造成最高50公里范围内的爆炸性破坏,释放相当于770万吨TNT炸药的能量。如果它直接撞击地面,足以摧毁一座城市。 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表示,“如果小行星直接撞击地球,破坏力还是很大的,可能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波及方圆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区域。但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很可能导致空爆,使它分裂成许多碎片,形成陨石雨,这样就会大幅减小撞击地球的破坏力。” 此前发生的几起著名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也不免让公众绷紧神经。1908年,一颗冲进大气层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发生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万-1500万吨TNT炸药,摧毁了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约30千米处爆炸,释放能量相当于40万-50万吨TNT炸药,造成1500多人受伤,数千幢建筑物遭到损毁。 “实际上,小天体来地球,这件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曹林举例,比如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候产生的光。“这类事件一般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但随着网络通信发达等原因,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曹林表示,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解体成碎块,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 五问:人类有何应对策略? 可发射撞击器或牵引飞船,改变其飞行轨道 “监测小行星,其实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传统项目。”曹林介绍,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在各国都建设有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采取有效处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对于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人类有技术能预警能控制。央视新闻截图 2024年9月,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曾传出消息,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评估撞击效果。 “改变小行星威胁的方式就有很多种。”曹林表示,比如,人类可以对小行星进行撞击。“此前,NASA的‘深度撞击’任务就曾向彗星Tempel 1发射了一个撞击器,从而成功地在彗星表面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坑洞。而这次的小行星比彗星要小得多。”再比如,人类也能通过发射飞船对小行星进行重力牵引,改变它飞行的轨道。“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控制难度也较小。”“所以退一万步讲,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们也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过分焦虑。”曹林说。 有自媒体文章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与灭绝恐龙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作比较,这是危言耸听。因为据推测,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那颗小行星直径达到10公里左右,与直径不超过100米的2024 YR4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六问:小行星来袭可以预警吗? 人类已11次成功预警,时间误差也很小 去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在夜空中化为一颗火流星。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我国也展开多站点组网观测。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撞击发生2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共计收到全球64个观测数据,发布正式公告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 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在2008年,当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事后观测表明,预计出的撞击时间误差只有15秒。
最近,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7年后的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引起热议。不少自媒体文章甚至将此次可能的撞击,与导致地球恐龙灭绝的流行假说“小行星撞击说”相提并论,不少网友也直呼“地球危险了!”那么,这颗小行星到底是什么来头?它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如果真撞上有多大的破坏力?人类有哪些应对策略?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一问:这颗小行星有何来头?
去年底才发现,每4年穿越一次地球轨道
天文望远镜系统捕捉到的2024 YR4小行星。央视新闻截图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介绍,2024 YR4是2024年12月27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特拉斯望远镜系统在巡天观测时发现的小行星(也有报道称,12月27日当天该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后,被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发现)。它的轨道比较奇特,绕太阳一圈需要4个地球年。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内,远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所以它在从外向内运行的过程中会穿越地球轨道,而穿越地球轨道的周期大约是4年一次。
据悉,2024 YR4小行星直径在40米至100米之间,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科学家们分析,2024 YR4或在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约127699公里处掠过。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对这颗小行星的具体大小、密度、地质环境等要素,仍然知之甚少。
二问:撞击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最高曾达到3.1%,一度成NASA观测到的撞击风险最高天体
据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人报网站2月4日报道,在发现2024 YR4小行星后,专家最初估计的撞击概率为1.2%。这一数据触发了“都灵指数”3级警报,意为“具有显著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后来欧洲航天局发布一系列计算结果后,这一概率升至1.6%。联合国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将继续负责监测这颗小行星的动态,定期更新撞击概率。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截图
事实上,自这颗小行星被发现以来,研究机构公布的其撞击地球的概率就一直在波动,从最初的1/83(即约1.2%)逐步攀升,到1/67、1/53、1/43、1/38,直至2月19日前后升至1/32(约3.1%),一跃成为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有史以来观测到的同等或更大体积天体中撞击地球风险最高的天体。
不过,这一撞击警报在2月21日前后迎来大逆转。来自NAS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YR4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从高点迅速回落,跌至如今的1/357(约0.28%),跌下1%的阈值。其“都灵指数”也从3级降为1级,意味着该天体对地球的威胁很小。
“都灵指数”是一种对与小行星和彗星等近地天体撞击危险进行分类的相对简单的方法。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介绍,当小行星直径在20-100米之间,撞击地球概率超过1%就会触发3级警报。都灵指数从0到10递增,代表了地球受小行星撞击的威胁程度递增。
据悉,2024 YR4是自2004年小行星阿波菲斯(又名“毁神星”)之后,首次到达都灵3级或以上级别的天体。
北京天文馆研究馆员朱进介绍,“从以前经验讲,(撞击概率)这种变化,大多数时候可能会减少,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它会一下子变成零。2028年,它还会有一次离我们相对比较近的时刻。届时观测之后,我们会对它的轨道有一个比现在准确得多的计算。对于其撞击概率的判断,也要准很多。”
据悉,2004年6月,一颗尺寸约340米的小行星阿波菲斯撞击地球的概率一度升至2.7%,但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在2021年,科学家们排除了它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三问:撞击概率为何一变再变?
受光照、轨道计算误差等影响,时间越近预测越准
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这两日骤然波动(从最高的3.1%狂跌至0.28%),原因为何?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对此作出专业解释:小行星撞击概率的波动,主要源于观测数据的持续更新和轨道参数的动态修正。随着撞击概率的不断修正,“都灵指数”也会动态变化。
施韡进一步说明,前两日正值满月,强烈的月光干扰导致小行星观测能见度降低,数据采集受限;而随着月光干扰减弱,观测条件改善,观测数据增加,轨道测算精度也随之提高,这是导致这两日撞击概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预测概率会有变化,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的计算方法会受到轨道计算误差、光照和大天体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天文领域科普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曹林说,“这和天气预报类似,时间越临近,预测的也就越准确。”
四问:如果撞击地球破坏力有多大?
相当于770万吨TNT爆炸,足以摧毁一座城市
此前,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预估,该小行星的直径最有可能在40米到90米,大小介于网球场和足球场之间。CNEOS主任保罗·乔达斯博士表示,若其大小真的接近90米,且届时该小行星将以17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地球,这可能会造成最高50公里范围内的爆炸性破坏,释放相当于770万吨TNT炸药的能量。如果它直接撞击地面,足以摧毁一座城市。
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撞击事件。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表示,“如果小行星直接撞击地球,破坏力还是很大的,可能相当于上百颗原子弹爆炸,波及方圆几十至上百公里的区域。但是,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剧烈的空气摩擦很可能导致空爆,使它分裂成许多碎片,形成陨石雨,这样就会大幅减小撞击地球的破坏力。”
此前发生的几起著名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也不免让公众绷紧神经。1908年,一颗冲进大气层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发生爆炸,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万-1500万吨TNT炸药,摧毁了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2013年2月15日,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约30千米处爆炸,释放能量相当于40万-50万吨TNT炸药,造成1500多人受伤,数千幢建筑物遭到损毁。
“实际上,小天体来地球,这件事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曹林举例,比如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燃烧时候产生的光。“这类事件一般不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但随着网络通信发达等原因,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曹林表示,厚厚的大气层能够有效防御大部分小天体的“袭击”。当小行星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高温高压冲击波会使结构疏松的解体成碎块,在第一关就燃烧殆尽。只有那些个头足够大、密度足够高的天体才有可能突破大气层的防御,对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威胁。
五问:人类有何应对策略?
可发射撞击器或牵引飞船,改变其飞行轨道
“监测小行星,其实已经是全球各个国家历经多年发展的传统项目。”曹林介绍,人类目前已经形成了对小行星撞击风险的研判和预测能力,在各国都建设有小行星监测系统。通过地基光学望远镜等,可以探测追踪危险小行星,对撞击时间、落点、危害程度进行提前预报,采取有效处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对于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人类有技术能预警能控制。央视新闻截图
2024年9月,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曾传出消息,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动能撞击,并评估撞击效果。
“改变小行星威胁的方式就有很多种。”曹林表示,比如,人类可以对小行星进行撞击。“此前,NASA的‘深度撞击’任务就曾向彗星Tempel 1发射了一个撞击器,从而成功地在彗星表面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坑洞。而这次的小行星比彗星要小得多。”再比如,人类也能通过发射飞船对小行星进行重力牵引,改变它飞行的轨道。“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控制难度也较小。”“所以退一万步讲,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们也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过分焦虑。”曹林说。
有自媒体文章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与灭绝恐龙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作比较,这是危言耸听。因为据推测,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那颗小行星直径达到10公里左右,与直径不超过100米的2024 YR4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六问:小行星来袭可以预警吗?
人类已11次成功预警,时间误差也很小
去年12月4日0时15分左右,一颗来自太空的小行星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在夜空中化为一颗火流星。全球科学家密切追踪,我国也展开多站点组网观测。这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据了解,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1米。撞击发生2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共计收到全球64个观测数据,发布正式公告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
人类首次准确预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在2008年,当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事后观测表明,预计出的撞击时间误差只有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