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一代华人困在硅谷:赴美十年,终成炮灰?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2月2日 23点35分 PT
  返回列表
82140 阅读
44 评论
36氪

伊隆·马斯克在Twitter掀起的裁员风暴,凌厉、粗暴、不留情面,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旧金山湾区,到处都是“硅谷梦碎”的声音。

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超过15万人失去工作。而2023年开年,情况并没有变好,微软裁员1万人、亚马逊裁员1.8万人、谷歌裁员1.2万人——不断加长的裁员名单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为了方便办理身份,硅谷的华人多从事技术岗,薪资更高,成为2022年大裁员波及最多的群体。

中国名校本科,美国硕士光环加持,仰望着李彦宏这样早早红利变现的华人科技界偶像,这些有着雷同人生简历的异国“代码精英”,在互联网行业极速膨胀的年代挤进硅谷,成为2010年代国内人人艳羡对象。

只是他们中许多人没等来科技巨头光环如期变现,面前摆着的只有一纸裁员通知。这群刻板印象尽是“沉默”的少数族裔,甚至难以成为硅谷裁员主流叙事中的那条主线。

“有时还是会想,为什么是我?”刚刚经历裁员的某科技公司工程师Gemma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60天,Gemma必须在60天内找到下一份工作,否则,她的美国工作签证将直接失效。

去年5月,Gemma从金融行业转行进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家上市科技公司,尽管不属于一线科技大厂,不满金融圈封闭排外氛围的Gemma,仍旧对科技公司的开放充满了期待。

面试她的领导当时是这样描绘她的职业前景的:“这是CEO特批的一个岗位,非常重要,CEO很强调产品,你这个岗位要负责公司很大一部分业绩增长。”

然而,三个月后,这个“非常重要的特批岗位”就被弃如敝履。

一个阴谋论开始在硅谷流传:马斯克在财报发布前大刀阔斧“减员增效”只是一个序幕,下注暂无成果的科技巨头们迅速效仿之。和“暴君”马斯克相比,其他公司的大规模裁员竟然显得没那么可恨起来。

像过去10年牛市那样轻松拿钱已成历史,今天的科技行业不得不面临投资人对回报的苛刻期待,高利率和动荡的市场让其他融资手段也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科技企业风雨飘摇,船上再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

激进扩张的代价

屠刀落下之前,Gemma曾收到一封全员信。

她回忆,CEO在信中说要缩减成本,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自动化、优化效率,“当然,裁员是最后一种,也是最不想实施的”。

不过事实是,前几项成本缩减措施并不够的时候,“人员开销”被纳入考虑。

去年8月8日,先是非美国地区的部门接到了传递噩耗的电话,接着是美国部门,HR安排约谈的邮件每小时下发一批,慢慢地,裁员噩耗蔓延到整个公司15%的员工手中。

“我们组属于engineering,是重灾区,基本上去年加入的员工都被裁了,我们组base美国的几乎都被端了。”

Gemma告诉36氪,HR和她的一对一谈话简短而残酷,大概十分钟,原话是“这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被影响了”。

这当然不是Gemma的错,她不过是那个被科技行业膨胀恶果吞噬的牺牲品。

2009年到2018年间,以FAANG(Facebook、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为代表的五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利润增长6倍,占标普500比例从3%提升至9%。

除了科技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外,宽松的金融环境,也帮助美股科技股长期保持着“高利润率”和“高杠杆率”,扩张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科技企业在美国股票市场占据着很大比例,但他们所提供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仅占2%。

这2%的市场在过去两年中贪婪吸入着远超可容纳体量的劳动力,美国就业数据显示,直到去年底,科技行业每月净流入(新雇佣人人数-离职者人数)仍达1万人以上。

2021年美联储一年时间放水23万亿美元,硅谷巨头们手握钞票,选择大举扩张。其中,Meta最为典型。据统计,Meta在2020年和2021年总共增加了超2.7万名员工,去年前9个月,又增加了1.5万人,而谷歌、微软、亚马逊去年的人员规模也一度同比增长超过20%。

在“人力即资产”的互联网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进入一个高潮。

一位现就职亚马逊,有着30年经验工程师表示,2017年,公司还可以用15万美元的薪资招到一名中等资历的程序员(3至5年工作经验),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40万美元。

“这是一个循环,”Gemma回忆起2021年科技公司盲目扩张的盛况,“大厂们给的package很高,让整个就业市场产生了一种‘非大厂不去’的偏见。”

2020年,已经从Uber离职的David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Tech Job Community(后简称TJC)的社区组织,主要为了华人互助,成立的由头,便是那年硅谷掀起的首次科技裁员潮。

运营TJC的关系,2021年下半年,很多朋友在跳槽选offer时,来找David咨询,他因此看到不少称得上“离谱”的offer。“公司为了抢人,同样的岗位,相比2020年,2021年的总包可以增加10万到20万美元。”

David看到这些眩晕的数字只觉得这个市场“too good to be true”,“公司增长远远把通货膨胀甩在后面了”。

而最近一段时间,TJC再次拥挤起来,短短三周内涌入1000多人——都是当下硅谷裁员潮中受影响的华人。David一个个手动将他们加到社群中。

TJC网站上,提供了一个名为“Candidate Postings”的表格,近期的求职者信息被列在了上面,便于招聘方联系。从1月的名单来看,被裁职位九成是软件工程师,大部分只有一年及以下工作经验,集中来自亚马逊、Meta、推特、eBay等科技公司。

David观察,“这次裁员华人相对而言受影响比较大,是一个客观结果,因为在美华人从事工程师的比例最高,而工程师也往往薪资最高,所以不幸的就是,当工程师被裁时,华人受影响比例自然更大一些。”

从读书到工作,David完整经历了美国科技十年长牛,原本以为一切就会照这样发展下去,但转折来得没有预兆。

David和Gemma一样,作为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的80后,这代人当初选择赴美的想法也很统一而简单——见见世面。

2010年左右,是众多后来如日中天的美国科技独角兽密集诞生的时间,Wework、Uber、Airbnb、Github……风投all in移动互联网,随之,硅谷也高调地进入了科技创业高潮期,同时纳斯达克市场指数开始从2100点一路上扬。

这一切对于当时刚走出校园的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David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在中科大已经保送博士,但觉得自己的底子还很薄弱,对人工智能又很感兴趣,所以想去美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

借了2000美元,凑齐了基本的申请费,David如愿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深造,并在2015年加入了风头正盛的Uber。

“那时,感觉Uber能招到全世界最好的技术人员,我们同一批进去的人,几乎之前都有创业经历,某某公司的CTO不计其数。”

David确实赶上了“美国大厂”招兵买马的巅峰期。不止Uber,一批中国技术人才在那几年内都流向了硅谷的科技公司。

Gemma也意识到自己以为的主观选择,实际上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市场周期的影响。

“各行各业都存在周期与循环。现在回想我自己为什么会转行?也是大市场cycle的作用,每次轮回都是币圈先火,再是科技,再是其他行业。”

裁员未完,收缩继续

虽然裁员是硅谷当下共同的噩梦,但大厂的应对能力不尽相同。在扩张与紧缩的大起大落过程中,如何花钱、花多少钱、如何裁员,眼下,科技公司面临的审视更加严苛。

Meta在曝出11月的裁员大新闻之前,消息已经断断续续传了近半年。尽管如此,近两年Meta员工人数仍就持续上升,去年三季度人数增速甚至同比高达28%。

“口号式裁员。”Gemma了然于胸。Meta每次裁员的消息喊得又响又快,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算不上是好事。

“一方面,像这次,官方事先声张发公告的裁员,更多是希望员工自己走,但大家也不傻,有身份的人,他们不会走,会等到拿钱走人,没有身份的,更不会自己主动请辞。所以之前很多次Meta的裁员消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还有另一个侧面证明Meta的拖沓。Meta的万人大裁员集中在人力及销售岗位,而此前半年里,这两个工种早已开始裁员动作,“这种非技术岗,花了半年时间都没整顿完,就看出Meta内部效率非常低”。

Gemma的想法是,“这和苹果形成鲜明对比,去年8月时,苹果曾裁员约100人,但动作干净利落,也没有发任何声明”。

从公司经营角度考量,不管是赔偿还是员工纠纷,裁员的过程本身,同样会消耗大量公司资源,不宜久战。某种程度上,怎样对待裁员,和管理者运用公司各类资源的风格如出一辙。

“所以有时大厂开出过度高价的薪资包,其实是不节俭的体现,薪酬体系合理,是公司稳定可持续的基础之一。”Gemma说。显然,扎克伯格在花钱上很不谨慎,“Meta的门卫都不外包,而是采用编制内员工。”

扎克伯格的“大手笔”,还用在更显眼的地方——元宇宙。截至目前,扎克伯格已经不顾股东劝阻,在元宇宙上花了300亿美元,而且没有克制的迹象,今年,他预计还将投入1000亿美元。

缺乏正确预期及计划的财务行为,让Meta在去年美国科技公司危机中,成了最脆弱的那一个。

2022年以来,从财报接连暴雷,到VR砍单、多次股价暴跌,Meta伤痕累累。

“我错了,我要为此负责。”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忏悔,但在已经太晚的当下,他负责的方法,只有牺牲掉大量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

裁员旷日持久,走的人悻悻而去,留下的人也无法如往常安心。

刚忙完年底Holiday Sales——这一美国电商人全年最重要的大促季,亚马逊的1.8万名员工就面临着被公司抛弃的风险,设备部门的华人产品经理May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11月,亚马逊已经开启了第一轮小规模裁员,主要涉及Device(设备)部门,而当时就有传言称“更大的腥风血雨还在后面”。

May是11月那批裁员的幸存者,“大促季用到我们部门的地方非常少,就先从我们下手,年后再裁的,都是大促活动的主力军部门。”

元旦后第四天,亚马逊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来自CEO Andy Jessy的邮件,被通知公司将“继续裁员”,涉及的正是刚忙完年终大促的Store(商店)部门和PXT(人员、体验和技术)部门。

Andy在信中告诉大家,正式的裁员通知和谈判,将从1月18日开始。这意味着,真正的审判日来临前,亚马逊员工要等待不安的两周,紧张情绪瞬间在公司内部沟通软件上弥漫开来。

“大家都在小组讨论里各种猜测,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恐慌。即使是没有身份顾虑的人,主要收入来源只有这份工作,也会感到担忧。”

去年11月以来,May的大部分工作都被迫进入了“待定”状态。年底正值亚马逊各个部门做运营计划的时间,受裁员影响,很多部门需要重新调整项目目标,而May所在的设备部,也只得不断校准合作部门的计划。

“和我对接密切的首席产品负责人也被裁了,感觉下一年给我们的support要黄了。”May告诉36氪,“裁员的安排每天都在变,一会儿说亚马逊内部都可以转组,一会儿说要同一个部门才可以,想招人的也招不进来。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效率很低。”她感觉公司几乎按下了两个月的暂停键。

裁员计划的另一部分,是针对即将于今年入职的应届生们。

去年12月中旬,Tim所在的NG(New Graduate)offer群里有很多人陆续接到了亚马逊HR的电话,称入职时间被强制推迟6个月,如果不同意就撤销offer。Tim自然也没能逃脱噩运,原本明年上半年入职的亚马逊offer,被推迟到了2023年12月。

他收到的邮件写着:“在当下宏观经济环境之下,更谨慎地推动商业决策,对亚马逊来说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亚马逊都将对招聘规模保持收缩状态。

“2023年才是真正的考验。”May说,“去年虽然经济下行,但个体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影响,因为年初定下的很多计划,年内可调整空间有限。而年底各大厂开始的裁员,才是真正的信号——大家都在为2023年更紧缩的预算做准备。”

从二级市场来看,美国科技行业去年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纳斯达克指数在2022年累计下跌33.1%,特斯拉、亚马逊、Meta等明星科技公司跌幅更是达50%以上。

而更悲观的消息是,2023年走势并不会掉头向上。

骏利亨德森投资全球资产配置主管Ashwin Alankar预测,最坏情况下,科技股今年可能还会再下跌20%。“裁员往往是降本增效的最后一招,所以出现万人裁员时,情况难言乐观。我看到,需求比市场预期糟糕得多,市盈率会进一步收缩。”

硅谷,围城?

硅谷历史上,上一次“massive layoff”(大规模裁员)要追溯到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达到了高点。

据美国劳工局统计,2008到2009年,美国失去了880万个工作岗位,总和新增从2010年才开始恢复至106万的水平,一年后恢复到200万以上的水平。

中国“留学热”开始于新千年,第一代技术人才外流也始于那时。在综合国力提升和留学政策利好的共同作用下,留学潮袭来,中国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进一步加速推进“支持留学、来去自由”。到了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峰值,突破60万。

但2010年后,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与人才流出相对应的回流也在提速。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不断缩小,2010年为2.11:1,2015年为1.28:1,而2002年时,这一数字还曾是6.94∶1。

很多那时归国的硅谷精英的名字,在日后成了国内科技圈里总被提及的人物。

当时“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在2016年归国,担任百度COO,被看作是新版精英归国的代表;曾在IBM工作的刘自鸿,2012年回国创办了柔宇科技;同年,担任Google总部科学家的李志飞,辞职归国创办了出门问问。

借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不管是创业还是加入大厂,这些归国精英迫切地追赶着中国速度。

虽然舆论对于这批精英归国的原因看法不一,不乏声音提到“华人在硅谷发展受限”“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但无论如何,那几年市场的大门还敞开着,他们还是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科技的上行通道,拿到了黄金期尾声的船票。

等到80后华人工程师开始在硅谷施展拳脚的时候,故事走向就不一样了。短暂的繁荣后,他们只能面对太平洋两岸同时上演的大衰退,没有退路。

“还是要对经济环境和大趋势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些人觉得自己能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其实很难,每个人都是尘埃。”Gemma说道。

大部分被裁员的硅谷员工,虽然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遣散费,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加严峻的去留问题。

最开始,选择哪家公司就职,掺杂着多重因素的考量,对在美华人而言,决定生存的“身份”问题自然被摆在首要位置。

一位被Meta裁掉的工程师向36氪表达了后悔的心情:“从毕业后OPT,甚至挂靠,再到工作之后申请140,绿卡申请,可以说每一步都不允许我们失业。如果回到刚毕业的时候,重新选择,能否最快落实身份一定是第一选择,而不是package的大小。”

Gemma当初的考量则是,“不管是工作签证,还是绿卡,很多华人选择进小厂,要么是因为大厂办身份的流程很久,要么是压根不给解决身份问题,所以放弃入职大厂”。

但如果在小厂不幸被裁员,就只能承担此前选择造成的风险,并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小厂裁员不为人知晓、面试受歧视、最终很可能耽搁身份问题。

再一次衰退来临,硅谷需要多久恢复生机?已经离开科技行业的Gemma不再关心,相比于宏观环境,她更疲于照顾自己受伤的心理状态,

推进新工作的面试时,Gemma才意识到,小厂被裁所要面对的处境比大厂严峻得多,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像Meta这样的大厂裁员11000人,毫无疑问是爆炸性新闻,虽然是消息是负面的,但Gemma发现,广泛传播到人尽皆知的裁员消息,实际利于被裁员工后续找工作。一方面,面试官会知晓公司的裁员行为,不过度质疑候选人,另一方面,裁员消息也会吸引面试官主动抛来橄榄枝。

此前经历的一轮面试中,Gemma离拿offer只差最后一步,但面试官仍对她被裁一事心有芥蒂,因此找到内推Gemma的员工表达了一连串疑问:“她真的是被裁掉的吗?不是自己的表现有问题吗?才进去三个月,真的不是她自己的问题吗?”

“很尴尬,他们坚持认为是候选人自身的问题”,内推Gemma的朋友除了把裁员官方新闻发给面试官,没有办法解释任何事。

类似的质疑几乎出现在Gemma的每一场面试中,“你看你之前的选择都不对”“是不是你这人运气比较差”······

“被裁之后鼓着勇气去到市场上,面试官却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是二次伤害。”Gemma很沮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在硅谷当个快乐“打工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还是健身房会员、移动办公、餐补等,这些常规福利都在一步步减少,“节衣缩食”成为美国科技行业的常态。

太平洋彼岸有更多的机会吗?“肯定有想过回国。”但David的语气却有些犹豫,毕竟,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David欣慰的是,即使眼下陷入困顿,但他并非没有经历过好日子。

David初到美国读书时,还是欠了一屁股债的状态,但毕业之后两三年就还清了所有钱,并且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如果我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

来自中国的“代码精英”在全球两大数字经济体之间迁徙和流动,成为一个个财富神话的见证人,但残忍的是,当大幕拉上,一句周期的眼泪无法解释一切。

阳光俊男
1 楼
回国996是福报。 快投入祖国怀抱。 矿人赖在美利坚, 小心枪击上西天。
金四
2 楼
硅谷人矿
老董
3 楼
别哀嚎了,人生哪里总会一帆风顺的?这帮搞电脑的大爷,在美国工薪阶层称霸了快20年,平时举手投足之间皆以打工皇帝自居,开口言必称自己是大公司的L几级别,除了同行,仿佛全美国打工人都比上他们。公司牛b工资多没毛病,自己理财好就行。自己管理资产不善,家庭没有强抗风险能力,一失业就全家哀嚎,怪谁?作为湾区大学毕业的我虽然大部分旧同学都是码农,CS,IT,network,本来不应该幸灾乐祸,可是这段时间隔岸观火是真的精彩。呵呵~
走马读人
4 楼
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1评]
雁过留声机
5 楼
国内一帮文科生还在苦学想转码去美国年薪百万呢,哈哈哈 [1评]
走马读人
6 楼
我是有一條底褲
霸霸霸霸
7 楼
前2年看着油管上各种做admin,reception的中年大妈教别人去bootcamp刷题转码,就觉得不对了。凡是买菜大妈跑步入场的地方,一定要远离!
阳光俊男
8 楼
被裁员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本事。 要是你是不可缺的,怎么可能被裁? 就算是被裁,有本事的就能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工作,再也找不到,那证明你本来就不值那点工资。那被裁活该。 [1评]
s
scottfox2008
9 楼
: 这个不一定,有的是整个部门取消,都解雇的, 还有就是拖家带口的,比如孩子上高中,离开本地是很难的。 当然还是本事不够,要是爱因斯坦级别的不会失业,可是很多人不是,也给活着不是? [2评]
英国流氓
10 楼
重磅消息 华为昨天彻底断供 新款手机发表会无限期取消 。 鼓掌👏 。 终于能专心养猪挖煤了!
阳光俊男
11 楼
怎么活不是活?回国就不能活了?东升西降,赶快回去为祖国做贡献。 1年前我就发帖警告《中共拉印度仇恨,马上就会报应在硅谷粉红身上》 自己支持中共侵略,作死怨不得人家,现在硅谷是三哥天下,打不到北京还打不了你码农?不把兲朝码农往死里弄才怪。 https://club.6parkbbs.com/bolun/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6020118
走马读人
12 楼
o 有位職場論壇版主可能職位穩定 根本看我不上
红旗生产队
13 楼
傻屄,你应该担心大裁员影响你婊子妈卖屄生意了
B
Bnm8
14 楼
蠢驴怎不唱国歌啊!
l
lyreader
15 楼
美国宁可接收几千万吃福利的非法移民,也不愿意想办法把这些技术精英留下,最终将导致美国的科技水准败落。
g
googlebot
16 楼
正常
h
halo2
17 楼
傻逼
.
.小花猫520
18 楼
看来老任一年前在华为感到的“寒意”现在也传到美国了。呵呵。美国政客们继续做。
a
abcxyz
19 楼
阿3太多了。 而且,政治正确的女生太多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就在网上学了一个课程,就被一个软件公司雇佣了。 真正想工作的男生,要求特别严,必须是masters, 5年以上工作经验。 最后留下的也是专业码农。
j
jujubi
20 楼
别幸灾乐祸,其实大多数被裁的职位都不在硅谷,或非技术职位。
a
abcxyz
21 楼
对,我知道的有整个项目被取消了。 从director到码农全被裁。 有本事好,但是还有年龄问题。 好不容易熬到一个senior, 又要从新开始。 我知道一个PHD,55岁了,现在在开UBER。 他说,他年龄大了,不想拼命了。 [2评]
a
abcxyz
22 楼
政治正确的女生很多。
a
abcxyz
23 楼
美国给40万。 现在我在的国家20万。
阳光俊男
24 楼
PHD又如何?连人家学一个课程的都竞争不过,还有什么好说的。国内需要人才,回国吧。 [2评]
s
scottfox2008
25 楼
确实,55岁其实很尴尬,退休太早,失业又找工作男。
s
sonicjoy2002
26 楼
想说其实会写码真的算不上什么,说到底还是工具人,钱都被那些决定做什么的人拿走了,好好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吧。
s
scottfox2008
27 楼
回国,要是主动被邀请还可以,自己去,等于告诉人家在美国混不下去了。 问题是被主动邀请的大多有混的很好,根本不想回去。 [1评]
海峰360
28 楼
总而言之,就是网络股炒了十来年,溢价太高,庄家们要换其他题材炒作了,靠烧钱融资模式发展的模式已经走不通 [1评]
阳光俊男
29 楼
可以说怕在美国被枪击打死,怕孩子吸毒,东升西降所以回国。最好就把什么绿卡美国护照都撕了,拍视频发给移民局,臭骂美国一顿,这样回国有机会做政协委员。
阳光俊男
30 楼
现在开发的openAI都能打官司了,也能写代码。
炅龙
31 楼
重复同样的事情,1992年也是如此。2001年也是。公司们的行为也类似,太阳底下很少新鲜事。 [1评]
a
abcxyz
32 楼
如果金发女生还有肯能学一个课,然后找个工作。 咱们就别想了。
a
abcxyz
33 楼
基本上每10到20年一次。
a
abcxyz
34 楼
只能建议,在你年轻的时候多学, 在你能赚钱的时候多存钱。学会理财。 尽量减少开销,不要跟风买跑车豪宅。 把贷款还完,就基本没太大开销了。 我们就是这样,我知道我在码农里不是最好的,所以很早就摆脱债务。 贷款还完了。 有买了几套投资房子。 收房租,有一个小生意,炒股, 还有自己又找个公务员工作。 收入不必他们低。
a
abcxyz
35 楼
我都被裁员两回了。 开始伤心。后来发现,工资越来越高。 因为我每次裁员前都不停的学习最新的技术。 没有任何工作会养你一辈子的。 投资自己,是最后的选择。
y
yuba
36 楼
不当洋奴要实现你的梦
灯塔路
37 楼
耗材人矿劳动力 要用则用 不用就弃
走马读人
38 楼
珍寶 廢物 secret
c
cjk
39 楼
不要怕,马上回到习总麾下即可幸福地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