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速度,人类都做了哪些疯狂“作死”的事?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0月18日 7点42分 PT
  返回列表
93775 阅读
6 评论
SME科技故事

对速度的追求,人类一直都孜孜不倦,有着用不完的激情,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先来看看最近发生的一场"天津航母飞车事件"吧:

其实这是在10月12日进行的一次驾驶挑战,由著名车手张臻东,也是电影《飞驰人生》中主角对手林臻东这一角色的原型,驾驶一辆全新名爵ZS性能版,在"基辅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挑战0-100km/h-0 ,即从静止加速至100km/h再减速至静止。

"基辅号"航母的甲板总长195米(掐头去尾实际能行驶的距离要更短),最终张臻东仅用时6.1秒,驶过121.7米成功完成了挑战。从最后车载视频片段可以看到,这辆车在张臻东的驾驶下,百公里加速仅用时3.6秒,百公里刹车距离仅为33.1米,假如加速或减速任一环节出现失误,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连人带车落入海中。挑战成功的背后除了车手高超的驾驶,车辆优异的性能表现也功不可没。

一定会有人觉得"表演而已有必要搞得那么危险吗?",然而这种危险性极高的挑战有时候并不只是表演,就真的只是为了挑战不可能,其实这种事人类真的干了挺多,其中值得纪念的也不在少数。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起1997年柯受良飞跃黄河的壮举?柯受良是当年著名的特技车手,1997年他倾家荡产要挑战飞跃黄河,在央视和凤凰卫视的策划宣传下这次挑战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也因为当年香港即将迎来正式回归,作为台湾长大、香港成名的艺人柯受良来大陆挑战也显得尤其应景。

其实对普通人而言,要理解柯受良飞跃黄河的难度并不容易,有些人甚至会认为只要握紧方向盘踩死油门就能挑战成功。的确,速度是飞跃黄河的关键,但要在起飞之前达到预期的速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起步时踩死油门反而有可能让轮胎打滑空转降低速度,换挡时机和速度则是影响后程加速的关键因素,没有出色的控制技巧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了提高成功率柯受良在正式挑战前也进行了地面的尝试,第一次尝试由于车的重心靠前,飞跃的过程中车身倾斜,最终车毁但幸好没有人亡,之后柯受良在车后座增加了配重。前后三次地面尝试的飞越距离都没有达到50米的黄河壶口宽度。如果在飞跃前速度不够,会连人带车落入黄河里,河水湍急救援难度极大,但就算知道速度不够也有可能来不及刹车,这就是一场赌博。实际上柯受良第一次正式挑战的确出现问题了,挂四档的时候出了差错,幸好最终紧急刹车,最终在第二次挑战中成功飞跃黄河,这次成功当时也让中国兴起了一阵挑战极限的热潮。

在这次"天津航母飞车"当中,虽然没有柯受良飞跃黄河那么惊天动地,但其实也有不小的难度。在有限的距离内完成0-100km/h-0,绝不是一脚踩死油门盯着时速表到100km/h再一脚踩死刹车那么简单,如果起步的转速、换挡的时机出现失误,那么当时速达到百公里时,就算剩下的距离已经不够也没有回头路了,因为只有刹车一个选择,而刹车距离存在一个最小值。

虽说普通人可能离这些驾驶技巧有些遥远,甚至目前的科技已经让驾驶的门槛越来越低,比如这次挑战中全新名爵ZS市售版本搭载的博世L2+级自动驾驶系统,但仍然挡不住人类去挑战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目标。

如果说特技驾驶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那著名的陆地速度纪录可以说就是最纯粹的挑战,他们不需要观众的欢呼,他们只想看到自己跑出的速度登上记录榜。最初的速度纪录源于个人爱好,一些有权有势的贵族驾驶最先进的车辆跑出最快的速度。后来因为关乎国家汽车行业的荣誉而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竞赛。

从1930年代开始,陆地速度纪录的争夺不再是有钱人的游戏,有工程师和赛车手参与进来,依靠他们的技术也曾多次打破纪录。乔治·埃斯顿与约翰·科布两人的速度竞赛被传为佳话,埃斯顿靠自己的改装技术屡破纪录,科布财力雄厚雇佣著名设计师为他设计速度机器也旗鼓相当。最终因为二战爆发,埃斯顿的赛车被炮弹炸毁而失去了还手之力,科布战后复出以634.4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称霸了16年,但他本人转而去挑战水上速度纪录,在著名的尼斯湖发生事故当场去世。

科布的时代过去之后,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也开始重视起速度纪录的挑战,因为那是宣传自己品牌的绝佳机会。1950年代,虽然科布的记录仍然没有被撼动,但是在细分组别下的竞争依旧激烈,当时名爵就延续了科布赛车流线型的设计推出了名爵EX181,挑战F级(1500cc排量)的速度纪录,在1957年用4缸1.5L的发动机跑出了395.31千米每小时的平均时速,打破了当时F级的纪录,成为一代经典。现在名爵EX181还在大英汽车博物馆展出,所以名爵这个英国汽车品牌还是拥有挑战极限的赛车基因。

挑战陆地速度纪录之危险,是超乎想象的。类似埃斯顿与科布二人相争的局面出现过不止一次,但很多时候真的就是拼个你死我活,很多时候是因为其中一人的去世才分出胜负,令人唏嘘。就算在现代也有非常多的事故,2016年7月25日,美国著名的摩托陆地速度纪录赛车手山姆·惠勒在挑战中翻车身亡;2019年8月27日,著名女性车手、《流言终结者》主持人杰茜·康布斯驾驶喷气动力赛车挑战自己的记录,途中翻车身亡。

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去挑战的爱好者们,他们也并非出身不凡,有的只是退休的老人家,有的是工程师,有的只是纯粹的驾驶爱好者。他们也不一定就奔着世界第一去,实际上除了无限制级的最高纪录外,其他纪录很少会有人关注。他们只是想凭借自己的改装技术或者驾驶技巧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看得到写得出的目标。

如果非要给挑战极限找一点意义,那最危险的行为反而是为了安全。约翰·斯塔普是一名医学博士,二战的时候参军担任了好几年的军医,战后他加入空军基地研究人体对加速度的耐受性。我们知道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要承受非常大的加速度(用G作为单位表示),当时喷气式战机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了空军的新宠,但高速战机的相关人体研究却一片空白。

那么斯塔普所研究的正是驾驶这些战机的安全性问题,但他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自体实验。实验的逻辑很简单,在地面利用装置产生极大的加速度来模拟可能发生在战斗机驾驶时的情况,不过就算是火箭动力也难以提供足够大的加速度,于是斯塔普反其道而行,用减速来产生极大的加速度。

为了让足够大的加速度持续时间更长,就必须要让减速前的速度足够大,所以斯塔普造了一架世界之最的火箭动力轨道车,由六火箭推动,最高速度能达到677 km/h,当时是1951年,这个速度是要比当时的陆地速度纪录还要更高,所以后来媒体也用"世界最快的人"来形容斯塔普。

这架火箭动力轨道车在1954年再次升级,最高时速能够达到恐怖1017 km/h,最终在一次减速实验中产生了46.2G的峰值加速度,实验后斯塔普的视网膜脱落,眼球血管爆裂,肋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挫伤,还撞掉了牙齿。最后斯塔普当然完全康复了,实验留下了多项宝贵的数据,顺带打破了一系列世界纪录,目前瞬时最高加速度的纪录仍无人能及。

斯塔普的减速实验给世界带来了很多重要改变,主要是更合理的安全带设计,还为飞行员弹射座椅的发明打下了基础,甚至也推动了汽车安全带的普及。

虽然这几个例子有那么些极端,但的确都是人类在速度上挑战极限最真实的记录,无论是创下世界纪录还是超越了自我,是飞跃了黄河还是在航母上飙车,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对科技进步和操作技巧的一种自信展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纪录的极限也越来越高,反过来为了达成某些挑战,甚至也会促进某个行业的发展,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对挑战极限的行为仍然充满热情。

灯塔路
1 楼
赛车 地球人愚蠢的行为
w
woodlandlegacy
2 楼
那你赶紧回火星上去吧。你这种用四条腿行走的生物懂个六啊。
自思的脑袋
3 楼
挑战极限,挑战自我,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因
东京无间道
4 楼
没什么意义的实验,所以现在没人研究了。不能乘坐的东西有什么用?测试人类身体承受极限在实验室就能做了,比速度?有中国东风17快吗?
走马读人
5 楼
--yes aurora vs. author word secret revealed He crossed a river, I crossed an ocean.
k
karmaboy
6 楼
挑战极限没有问题,像在沙漠上跑个500迈的速度,好的很。但非要飞跃黄河或者在航母上急停,这就是为了眼球和钱,陆地上相同的距离加个两米,你也飞不过去,照样是你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