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尼玛懒得跟你这个傻逼辩论,首先美国政府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是19%左右,而不是你所谓的27%,都不知道你们狗粮总部从哪儿搞来的数据。
About 8.6% of the U.S. population was uninsured.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ose who were uninsured), health insurers, and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spent approximately $3.9 trillion on various types of health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HCE) in 2020, which accounted for 18.8% of the natio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IF/IF10830)其次美国之所以花得多,主要是因为医疗要价太高,而且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Why the U.S. pays so much more
While private health spending in Canada stays at around three percent and in Germany under two percent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t is nearly nine perc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other reason for high costs can be found in physicians’ salaries, which are much higher in the U.S. than in other wealthy countries. A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e U.S. earns nearly twice as much as the average physician in other high-income countries. Additionally, medicine spending per capita i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inflated health care administration costs are another of the predominant factors which make health care spending in the U.S. out of proport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ate that Americans do not pay more because they have a higher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but mainly because of higher prices.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84968/us-health-expenditure-as-percent-of-gdp-since-1960/)美国的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跟其他发达国家都没什么可比性,你非要那它跟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比。自己看得懂英语自己看吧,不过拜托别拿你那些半吊子数据在这里装逼忽悠人行不?
:
" which accounted for 18.8% of the natio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你看得懂英文吗?你自己给的数据里是美国医疗开支占GDP的19%,而且这是美国全部的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我说的是美国政府开支中公共卫生所占比例
美国医疗福利是发达国家里最差的,政府开支都比中国强四倍,这才突出中国差
就算中国和巴西,俄罗斯,马来西亚这些人均GDP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政府支出中医疗开支的比例也是低的,人家大多在10%以上
你想看数据??你给的数据都是错的,你自己给的数据里是美国医疗开支占GDP的19%,而且这是美国全部的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我说的是美国政府开支中公共卫生所占比例
2019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是4.45万亿美金,其中医疗是1.2万亿美金,1.2/4.45=27%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pent nearly $1.2 trillion in fiscal year 2019.The federal government spent nearly $1.2 trillion on health care in fiscal year 2019 (table 1). Of that, Medicare claimed roughly $644 billion, Medicaid and the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CHIP) about $427 billion, and veterans’ medical care about $80 billion.
https://www.taxpolicycenter.org/briefing-book/how-much-does-federal-government-spend-health-care
中国:
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6797亿元,16797/238874=7.0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0/content_5476906.htm
The US government'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for 2019 estimates $7.3 trillion in tot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21.4 trillion total GDP which is 34%.
1.2/7.3=16%
无论是巴西,智利,新加坡,香港,泰国,多米尼加,无论是几千万人还是几百人,得出的结果都一样,中国灭活疫苗有效性不如阿什利康更不如mRNA,这是科学事实.
你想看论文不?我给你链接,我给你的,大都是自然,柳叶刀,都是各国卫生部官网链接:
1,智利卫生部数据,mRNA有效性强于Sinovac
https://www.minsal.cl/las-vacunas-sinovac-y-pfizer-biontech-muestran-en-chile-un-90-y-98-de-efectividad-para-prevenir-el-ingreso-a-uci-respectivamente/
智利卫生部官网,1500万人统计,在2021年1-6月疫苗对防止感染的有效性:
中国Sinovac 63.6%
辉瑞mRNA 90.9%
2,多米尼加数据:两针Sinovac都探测不到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Sinovac三针相当于mRNA两针
https://news.yale.edu/2022/01/20/vaccine-used-much-world-no-match-omicron-variant
耶鲁大学校报,比较Dominican Republic数据,研究结果在Nature上发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705-6
3,巴西数据,对比中国疫苗和AZ: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am/article/PIIS2667-193X(21)00150-2/fulltext
柳叶刀论文,7600万巴西疫苗接种后的据统计结果:
AZ疫苗,也就是不如mRNA已经被淘汰的,对预防住院有效率是: 91·4%;ICU是:91.1%;死亡是92.3%
中国CoronaVac疫苗,对预防住院有效率是: 71.2%:ICU是:72.2%;死亡是73.7%
4,泰国论文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27.21262721v1
这是泰国科学家拿中国疫苗和阿斯利康相比,得出的结论,还是不如AZ
When using the anti-SAR-CoV-2 total antibody level(≥132 U/ml) criteria, only 71.3% HCWs in the SV group had seroconversion, compared to 100% in the AZ group.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820940/
香港论文,Comparison of the immunogenicity of BNT162b2 and CoronaVac COVID-19 vaccines in Hong Kong
结论:打了第二针一个月后,mRNA抗体比CoronaVac高得多
"BNT162b2 elic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ntibody avidity levels than CoronaVac."
6,新加坡卫生部部长说,按每10万人的死亡率计算,接种中国产国药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为11;接种科兴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为7.8;接种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后仍死亡的人数分别为6.2和1。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politics/555-of-the-802-covid-19-deaths-in-2021-were-not-fully-vaccinated-ong-ye-kung
而且新加坡卫生部强烈建议打中国两针疫苗的人,加强剂换打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指保护力较佳。
3,CDC计算结果:从去年6月疫苗readily available都是开始,到去年11月底,如果美国人该打疫苗的都去打疫苗,美国会少死16.3万人,而6月到11月美国因为covid一共死了23万人,也就是说70%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feb/17/us-excess-deaths-pandemic-cdc
Approximately 163,000 COVID-19 deaths since June 2021 likely would have been prevented with vaccinations
4,美国很多红脖子不打疫苗,澳洲成人疫苗接种率90%以上,美国只有不到70%,结果是:澳洲每百万人因为新冠死亡220个,美国每百万人因为新冠死亡2900个,这就是区别
3 月 27 日,上海「划江封控」,将以黄浦江为界分批实施核酸筛查。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全区以及闵行区部分街镇先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 月 1 日 5 时解封。3 月 31 日,就在浦东解封的前一天,上海新增确诊 358 例,无症状感染者 4144 例。
4 月 1 日 3 时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上海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封控区内,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和车辆只进不出。上海卫健委要求,对于确有应急就医等紧急需求的居民,各街道和居委会应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
有着 2400 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上海,需要长期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居委会、120、医院正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确保城市的运转。
但分批封控的日子里,一些问题正在延续。
医生:靠「吵架」才能出门,骑着三轮去采样
根据七普数据,刚刚解封的浦东有近 600 万人口,也恰好是本次疫情的高发区域。
疫情之中,医生是第一个冲上前线的人。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每个医院都参与其中,上阵采样。当混采中出现阳性,医生们会再上门单采。
3 月末的上海,潮湿、多雨,中午气温逼近 30 度。医生们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小时,眼前布满雾气。来自浦东某社区医院的陈美琳(化名)告诉丁香园,「常常觉得体力不支、喘不过气。」
虽然浦东从 3 月 27 日起才开始封控,实际上陈美琳已经连续工作 20 几天,连续的高强度正在逼近她的身体极限。「每天出发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四五点就要出发;晚上回来时间也不固定,要到次日的凌晨。」
然而她的医院却没有提供大后方的保障。大部分时间,陈美琳都在上门单采:爬楼梯,去村子......医院不提供交通工具,有电动车的医生自己骑着,再捎上同事;剩下的医生只能在泥泞中跋涉。
不管多艰苦的条件,他们都要穿着防护服去,从早跑到晚。当下大雨、特别热的时候,从里湿到外。
医院给医生们提供午饭,却没有饮用水,他们一整天喝不上一口水,「不过,这样中午上一次厕所就可以了。」防护服穿脱不方便,陈美琳也只能苦中作乐。
4 月 1 日,浦东的解封结束,但陈美琳的工作远远还未结束,她似乎也看不到结束的那一天。
从今日起,浦西陆续封控。上海卫健委在公开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等,凭工作证或单位证明或核发的通行证可正常出行。」家住浦西普陀区的内科医生周思宁(化名)却告诉我们,想要出门参加正常的防疫工作,一纸证明并没有什么用,而是要「靠吵架」。
周思宁所在的综合医院也参与了采样工作,与陈美琳的医院不同的是,她的医院为医生们提供行军床和停车位,保证医生们做一休一,确保医生们的工作负荷。真正困扰她的,是家门口的居委会。
今早,周思宁出门前给居委会打了三次电话,询问医护人员能否正常通行,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最后一次居委会直接告诉她,医生出去就不能回来了。
小区的微信群,明确说如果医生出门就不能回来。周思宁供图
周思宁尝试拿着医院开的工作证和出入证明来到小区门口,果然被拦下。她告诉门口的管理人员,「我们也是希望赶紧控制住疫情,不要再外溢了,才去出门工作的。」
周思宁被挡在小区门外时拍摄的照片。周思宁供图
最后,她的丈夫赶来,说要「去市政府、区政府投诉」,周思宁才得以被放行。等她到医院才知道,很多同事都靠「吵架」才出门的,如果小区继续不允许医生们出门、或晚上不能回小区,医生们只能在医院住。周思宁感叹,「真的希望医生们工作了一天之后,能回自己家里的床躺躺。」
隔离老人:要走 23 层楼梯才能拿到饭
3 月 30 日,韩霞(化名)的父母因为是密接,被拉入某高楼隔离。母亲进入隔离点后,拍摄了现场情况给她看,令她心急如焚:吃饭要靠抢、没有饮用水;居住在 23 层的高楼,电梯却因坏了未开放使用,年近 70 岁的父母要走到一楼才能拿到午饭。 韩霞告诉丁香园,这栋高楼里聚集了大量密接、阳性人员。她发送给我们的照片可以看到: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聚集在一起等待拿饭,并没有间隔一米。
母亲给韩霞拍摄大家等待拿饭的场景。韩霞供图 韩霞的父母想着,在集中隔离点总归有物资保障,所以没有带干粮来,其他的隔离人员也是如此。但实际情况却和他们的预想完全不同:这里并没有足够的食物储备,也没有足够的管控人员。
30 号当天中午,韩霞的母亲为了抢饭,从 23 楼走到 1 楼,最后她抢到 3 瓶水,2 个馒头。也有住在高层的老人因为无力下楼,而选择不吃饭了。
让韩霞庆幸的是,母亲拿到饭后电梯开放了,不用徒步再爬上 23 楼。晚上十点多,有身穿防护服的管理人员来为父母上门送饭,不需要年迈的父母下楼取饭,只是要一直饿着肚子等。
韩霞居住在江对岸,和父母只能通过微信联系。昨天下午,母亲告诉韩霞,终于分到了一个热水壶,可以烧点热水喝了。 同样住在隔离点的小颖(化名),虽然居住的条件比韩霞的母亲好一些,也有人定时来送饭,但不同的是,小颖已经怀孕 35 周,且为高龄产妇。她所居住的隔离点,两人一间,房间反锁,没有医护人员。 小颖在 11 天前核酸显示阳性,5 天前她自测已经转阴,但是依旧在 28 日被拉入集中隔离点,之后一次也没有测过核酸,也没有人告诉她什么时候隔离结束,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留下联系方式,隔离就像「与世隔绝」,和外面切断了联系。
如今她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产检,「假设出现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求助于谁」。
小颖隔离点提供的饭菜。小颖供图
透析病人:四天没有吃饭喝水 进入三月后,上海逐渐有小区封控。许多透析患者遇到难题:小区封控不让出门、以前透析的医院关门、新的医院不接收、居委会不安排。 透析患者与普通慢性病人不同的是,他们需要隔一天或是两天到医院透析一次,在医院至少需要停留三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容易被感染、或成为密接,导致不能出门。
医院假如出现了阳性,要关门消杀,只能将病人转移到其他医院,其他医院并没有能力承接这么多的患者,只能与街道、居委会合作安排。也有的病人因为小区封控,不得出门。
上海卫健委明确要求:对于确有应急就医等紧急需求的居民,各街道和居委会应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但真正做到没有耽误血透的人,数量可能并不多。(点击链接查看丁香园往期文章:《单日新增 4477,划江封控后的上海怎么样了?》)
透析患者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交流医院的床位情况,群里其中不乏 5 天、7 天、甚至 10 天还没透析的病人。同样在这个微信群的李晓梅(化名)告诉丁香园,她和父亲同为尿毒症患者,如今已经 5 天没有透析,她的家中还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需要被照顾。
透析患者在微信群内自发接龙,统计情况,等待志愿者的帮助
李晓梅今年 50 岁,她的父母已经 80 多岁。几年前她和父亲都被确诊为尿毒症,长期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透析,她每周一三五,父亲每周二四六,这样留在家里的人可以照顾瘫痪的母亲,日子也能勉强过活。
但是自从 26 日父亲最后一次透析后,由于小区封控,父女俩再也没能出门,如今两人都出现浑身乏力,父亲有时还陷入昏迷。
原本李晓梅寄期待于居委会,然而从 26 日至今,居委会所做的,也只是上门采过一次核酸而已,当时全家三人都显示为阴性。
居委会了解他们的情况,表示「已上报,继续等待」,之后就了无音讯。李晓梅后来给居委会打过数次电话,但都占线打不通。「我们可能不会被新冠打垮,却可能因为无法血透被逼上绝境。」电话里,李晓梅带着哭腔说。
即便是给安排了血透机会的病人,到了医院也并不好过。本来该隔天透一次的刘京(化名)因为是密接,10 天只透了 2 次。30 号是他最后一次血透,当晚 8 点他到了医院做上血透,但是因为是密接,被要求必须乘坐 120 才能回小区,所以他只能在医院长椅坐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早上 5 点才有 120 来接。
凌晨,老人们在医院等待 120 来接他们回家。刘京女儿供图 刘京已经 77 岁,是直肠癌患者,伴有心衰。他在医院坐了一夜,回家就发烧了。当晚一起在医院等待一夜的,还有一位 88 岁的老人。
如今,距离上一次血透也已过去 2 天,刘京询问居委会什么时候能安排下一次,居委会回复:等待。刘京坐不住了,他继续问,是不是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居委会不客气地说,「你已经透过不止一次了,早就有你的名字了,街道会安排的。」他只能如居委会所说,「等待」。
在透析患者的群里,「等待」是最常出现的词。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被迫「等待」。有的病人小区虽然允许他出门,但是医院要求他提供已解除「2+12」的证明,病人询问街道,回复「等待批准」。
由于没有证明,病人本院虽然愿意接收他,但病人只能去浦东的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又人满为患,病人只能继续回到「等待」状态。
还有病人因为确诊为阳性,不知道该去哪里透析。其中一位身患 20 多年的尿毒症患者,已经 10 天没有透析。他担心身体状况,4 天都不敢吃饭喝水,也没有小便排出。
透析患者求助群在三月初只有几十人,如今已经数百人。
除了透析患者以外,癌症病人等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也因为封控不得不在家里。居住在嘉川社区的徐有芳(化名)是胃癌晚期患者,原本在 16 日已经做了术前检查,但因为 17 日小区出现无症状患者,他未能及时到达医院,床位已经被他人占用,徐有芳只能回家。「2+12」管控结束后,小区内再度出现疫情,他仍未能入院。 徐有芳是肿瘤医院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医院的研究组停诊,而他所有资料和检查报告都在那里,去其他的医院很难治疗。直到今天,在本该入院手术的半月后,他仍然在家中等待消息。 在疫情之下,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问题屡屡被推上台面,救助资源的缺失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土壤。在上海的疫情漩涡之下,普通人也深陷其中。
不会上网团购的独居老人 居住在浦东某社区的郑宇飞(化名)家中一共五口人,自从 3 月 18 日封控以来,社区只送过一次菜,他们全家只能靠速冻食品度日。
居委会送来的蔬菜。郑宇飞供图 为了买菜,郑宇飞设置了 6 点、 8 点、晚上 8 点、0 点多个闹钟,盯紧各大平台,集中心力抢菜。实际上平台不是没有菜,而是运力不足,经常一秒不到就抢光了,郑宇飞戏称「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
好在后来附近一家超市搞起微信团购,主要销售「蔬菜盲盒」,约 5 斤的蔬菜,售价 60 元左右。在这个特殊时期,郑宇飞表示也还可以接受。 会蹲守买菜平台、微信群的年轻人尚能保证吃食,没有子女或者居委会的帮扶,老年人封控后,「吃饭」都成了问题。 叶云(化名)的奶奶因为疫情被封控在浦东家中,平时由四位子女轮流照顾,封控时只能由当时留在家中的大伯照顾。叶云的奶奶 94 岁,已经瘫痪、失明,没有自理能力,她的大伯也已经 70 多岁,母子俩都做过心脏手术。
不会微信团购、不会上网买菜,居委会只在昨天下午送来了几根胡萝卜、几根黄瓜,一盒午餐肉罐头,以及两颗包菜。这么多天,两位老人靠一天一袋牛奶、一颗鸡蛋度日,那也是家里仅存的余粮了。
几天前,两位老人开始有发烧咳嗽症状,但是家中没有药。他们自测抗原显示为阳性,但手机却一直显示「等待上传」,尽管核酸已经是 4 天前采的。
抗原显示阳性,但手机却一直显示「等待上传」。叶云供图
叶云联系了居委会,但并没有人安排去接受治疗,直到昨天下午,居委会才送来了两盒药。
因为家住在浦西,她不能去给奶奶送药,心急如焚。直到今天,叶云拜托了一位有跨江通行证的朋友,帮着买了几盒抗病毒药物和食物送过去。
卫健委:当前防控形势严峻 疫情之下,上海的众生相显现。在 2000 多万常住人口的数字下,是每一个鲜活的人。
3 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 103,965 例。其中,90% 来自吉林省和上海市。
上海卫健委曾多次提出,满足急危重症患者、孕产妇、儿童以及血透、放化疗等特殊患者必须的就医需求;医护人员、防疫人员持工作证明,可以正常去工作。
可落实到最底层,医生要靠「吵架」才能出门,透析患者依旧需要在信息黑盒里等待,抗原阳性的瘫痪老人暂时无人管理。
今天,国家卫健委发出公告:我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增长快速,疫情多点散发,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社区传播尚未阻断,并有外溢病例报告 ,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严峻形势下,生活仍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