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伯克利读完大一 顶尖名校的滤镜碎一地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5月12日 11点28分 PT
  返回列表
33740 阅读
5 评论
外滩教育

读了美本之后,我的大学滤镜破碎了...

孩子考入世界名校,是不少家庭共同经历的高光时刻。

陪读的家长们终于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放了心,孩子也即将开启他们人生中新的篇章。

那么,这些顶校牛娃们的真实大学生活究竟如何?

正在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的大一学生Ava却告诉外滩君,大学生活和她想的不太一样,感觉打碎了不少滤镜。

在申请本科时,Ava很看重UCB的种种优秀气质,期待在学术上和生活上都有精彩的体验,在最青春的年纪里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然而,就像很多名校生一样,她要在大学期间面对的真实生活,是如讲座一般的千人大课、靠持续刷脸才能拿到的学术资源、比入职面试还要难的社团海选等等。

最终,她也不得不面对留学生的3S定律,在不可兼得的睡眠(sleep)、学习(study) 和社交(social)中,艰难地作出抉择……

千人大课的背后,

是把人变成陀螺的高效逻辑

Ava的家人早有让她走国际教育路线的打算。

所以,Ava在小学时就参加过海外大学的游学夏令营,在上海就读国际高中期间,也在线上修过康奈尔的工商管理课程,对美国大学的评分机制、课堂安排,乃至校园氛围,都比较了解。

在申报美本时,Ava看中了在科研领域和就业前景上都相当出众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为了稳妥起见,她把经济系作为第一志愿,把竞争难度过高的计算机系放在了第二专业。她想入学以后,总是还有选课和转到心仪专业的机会。

但UCB毕竟是一所公立大学。

它会优先录取本州学生,给予非常大力度的学费优惠和更多的奖学金。这些Buff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学生涌入。

每一堂课,都有千人以上的容量,课程进度快到飞起。

这么大的阵仗,给了刚迈入大学校园的Ava一点小小的震撼。

Ava非常想上的数据分析课,有1500多个预选名额。

看起来名额很多,但选课的学生更多。想挤进这样的千人讲座,也非常不容易。

首先,UCB按照“Standing”(年级)分配选课时间,大三、大四的学生往往更早选课。

其次,本专业的学生比外专业的学生更早选课。

再次,同一批选课的同学虽然共有两天时间,但他们个人能被随机分配到的选课时段往往只有一个小时左右。

被经济系录取的Ava,在大一的通识教育阶段当然有选其他非专业课程的权利。

但她不幸被分配在最后一个选课批次的最后一个选课时段,拼尽全力也只拿到了候补名单的第400名。“这也太离谱了。”Ava说。

后来,她了解到,像数据分析这样的热门课程,有一定的扩容概率,扩容后所有的候补学生都可以去上课。

但如果坚持等待,“赌”输的后果会很严重。

因为在时间紧凑的选课季,也不可以多选一个“备胎”,稍微规划不好就可能修不满学分。

像Ava这样比较求稳的学生往往会放弃候补的科目,疯狂去刷其他科目的选课信息,及时把课选好。

尽管,这样就可能错过心仪课程的补位机会,甚至选到许多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课程。

在UCB,几乎每个的学生都经历过选课时焦虑和紧迫的心情。只有熬过这一关,才有机会好好地“学习”。

而想要上好高效速通的千人大课,还需要大量的预习和复习。

同学们除了自己闷头用功,也在其他渠道获取助力。

比如去参加课堂以外的小组讨论;或在Student learning centre,找优秀的学长、学姐做一些课外指导……

对于在成绩上有所追求的Ava来说,课外学习的时间远比在课内多得多。

而学校为了维持理工、计算机、数学、化学等优势学科的含金量,会持续不断地提高卷子的难度。

比如,想要完成计算机入门课的低年级学生,就需要达到完美应对硅谷科技大厂面试题的程度。

在这样的绩优主义下,不是谁非要内卷,而是一定要高效地学习,才能跟得上,不被末位百分比的制度淘汰下去。

在旁观者看来,公立大学很看重职业前景,能顺利完成课业任务的同学,比其他的同龄人要高出很多Level,前途一片光明。

但身在其中Ava经常看到,身边的同学在卷到彼岸以前,就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何况,各种各样的推荐和机会,同样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

UCB的教授们通常都时间紧张,忙忙碌碌,想要被他们认识的同学,必须要学会见缝插针。比如:

在课间围住教授,拼命地多问一些问题;

上课以前或下课以后陪教授往返于教学楼和办公室,路上和他多说一些话;

在教授每周留给本科生一个小时的Office hour里,呆在他的办公室……

即便课间的问题并算不上不“真正的问题”,陪老师上下班的学生也不是真的顺路,甚至很多人在办公室里围住老师各说各话略显尴尬。

但快速地刷脸仍然能带来有益的结果。

Ava和她的老师们聊过三五次后,就能够给他们留下不错的印象。在准备转学申请时,她的数学、计算机和营养学老师都很热心地帮她写过推荐信。

其实,像Ava这样比较努力,也懂得规划安排的学生,在资源丰富、抓手众多的UCB,有很多办法达成学业上的各个目标。

但她需要像个陀螺一样,在高速旋转中不断地赶场。

Ava的大学生活很充实,但她自己却没有什么实感,也许这就是高效运转背后的代价。

成长中很难“我全都要!”

取舍才是大智慧

UCB包容和自由的氛围曾是Ava最大的期待之一,但变身陀螺女孩的她并没有像自己期待的那样,花大把时间去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甚至在睡眠(sleep)、学习(study), 和社交(social)中,首先放弃了社交。

这不仅仅因为Ava自己挤不出时间,更因为忙碌的大家难以保持同步的频率。

UCB的同学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区”。

有些人早起,有些人晚睡,还有些人每天只保留三到四个小时的睡眠。

这些习惯本身没有对错,但错峰的作息不但让Ava很难和室友建立深刻的联系,也让她在室友深夜学习的灯光或倒时差的跨洋电话中收获了越来越浅的睡眠。

最后,Ava独自在校外租了房子。这样,喜欢美食的她还可以偶尔自己做做饭,对抗一下学校食堂难吃的美国饭。

个人取舍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团活动中。

伯克利有超过1200个社团组织,其中有一些社团的竞争程度堪比战场。

以商科社团为例。

每年报名的学生会有数百人,他们需要提交一个小文书,经历三轮面试,充分展现专业技能和个性特征等等。每一轮面试,都要刷掉一半人以上,直到只剩下20个人的规模。

这20位同学会身着礼服参与社团迎新的Social晚宴,但最终只有10个人会留下来。

为什么会有数百人去争抢10个人的位置?

因为在美国,校内的就业等指导部门碍于留学生Sponsorship问题的限制,把更多的帮助给了本土同学。

对于国际生来说,这些来自社团关系的推荐就格外被看重。

热门的商科社团里,一共只有40-50人,大四的学生毕业留出空位,才会招相应数量的新生入社。

能过五关斩六将留到最后的人,都强得可怕。

何况,社团本来就和很多知名的金融机构、投行有合作。那些社团里的人几乎等于被保送到了金融圈子。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最有用”的热门社团。

Ava的做事逻辑一直是目标明确、稳健向上,但尽量规避激烈的争抢。所以,她选择了一些自己有兴趣、但相对小众的社团。

比如学生会的宣传部门,和偏向公益性质的营养学社团。

进入这些社团,也是Ava为大一结束前的转学计划做出的准备。社团会帮助她写一些有助于转校的推荐信。

至于转学,也是她辗转思考后的选择。

作为留学生,她没看到公立大学的明显优势:UCB的学费和美东的私立大学差不多;两类高校的人均资源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

综合考量后,她决定转去整体水平与UCB相当,但学生密度没有那么大、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的私立大学。

在申请大学以前,每个人都有过“我全都要!”的期待,但成人的世界从来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艰难的抉择中不断做取舍,最后筛出更迫切的需求,才是成长路上的常态。

就读体验也很重要

在申请美本的过程中,Ava和大多数留学生朋友一样,更看重学校的排名、声望、职业前景等等硬件条件。

有了在UCB一年的读书经历,她再次做出选择的时候,觉得在名校光环和就读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更重要。

她也非常建议第一次申报美本的学弟学妹们考虑这样的问题。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在决策的过程中,如果更专注于特定专业,那就要在关注大学综合排名的基础上,格外留意这些领域的顶尖院校有哪些。

还要及时关注一些政策方向的调整。

近期特朗普的新政削减了很多卫生部的科研经费,像生物学这样特别依赖科研的专业就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生物专业的新生们,已经开始因为四年后的渺茫前景自救了。

UCB这样的公立院校格外依靠政府拨款,教职员工一半的工资都靠经费。新政的实行几乎造成了灭顶之灾。

为了弥补损失,学校今年扩招了很多本科阶段的国际生,中国留学生的录取率增加了60%左右。与此同时,博士生的申请却变得越发艰难。

即将做美本申请的同学们,一定要考虑到此类政策带来的后续影响。

另外,学校的位置,除了影响校园的环境氛围和对职业发展助力的大小,在安全系数上也不尽相同。

UCB附近大体上安全,但流浪汉和小偷有不少。

如果在这里上学,就要把自己的滑板车或汽车停在相对稳妥的位置,并在离开时带走车上的贵重物品。

倘若像Ava一样,在美国读书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大学生活不是特别符合自己的预期,也无需非常焦虑。因为还有很多灵活调整的机会:

如果和舍友作息不一致,可以考虑租房;

如果学校的饭菜难吃,可以学着自己做;

如果初次选择的学校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可考虑转学……

想要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选择很重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创造更好的条件也很重要。

Ava说,在UCB上学的一年里,经历了很多压力和“苦难”。

但伴随着这些苦,也让她学到了更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她强大的时间管理、抗压抗挫能力。

这都是比名校光环更加宝贵、让她受益终身的财富。

作风优良是干出来的
1 楼
大学又不是你的保姆。 努力才能让机会最大化。
p
ppplu
2 楼
'UCB(等几乎所有学校)这样的公立院校格外依靠政府拨款,教职员工一半的工资都靠经费。新政的实行几乎造成了灭顶之灾。" UC B除了医学院等的教职(一半是soft money)之外,其他人的工资不是来自经费而且学校(九个月的钱分到十二个月发),当然暑假的钱得自筹。
s
sms1234
3 楼
tbh就是读不下去了转学 写这么大一堆
W
Washington001
4 楼
就是想走容易的路去计算机专业。现在伯克利把转入计算机专业和EECS专业的路基本给堵死了。这两个专业现在都是直录,由于伯克利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吸引力,这两个专业的录取率都只有3%左右。哪有那么容易进去的。
y
yxqp
5 楼
不想好好学就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