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细思极恐的细节 司马光拐弯透露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12月20日 13点37分 PT
  返回列表
68463 阅读
12 评论
上游新闻

《资治通鉴》四个字,宋神宗给起的。“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治道,讲的就是治国之道。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回想起来细思极恐的细节,但是我们没有注意,等到转过头回想一下,你才知道司马光把大智慧、大阳谋都写进了这本书里面。

比如说资治通鉴里面的《完璧归赵》,对赵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

赵国的蔺相如将玉完整带回来了,却输掉了刺探军情、军心的执政斗争中。

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看似一块玉璧换15城有点荒诞,这背后藏着秦王的政治试探。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译文:

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想不给他,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办法,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这个故事我们都读过,那个时候老师讲的是蔺相如不畏强权,不辱使命的故事,但是大家想一下:

用一块玉来换取15座城池,是不是有点荒诞不经?

当时的秦王,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南征北战,那个时候的他除了对赵国之外的地方都不停地发动战争。

等等,为什么说他最除了赵国之外的地方发动战争,而没有动赵国呢?

其实秦王与赵王之间还有这样一些故事:

1、前一位赵王对秦王有知遇之恩

秦昭王的上一位皇帝是秦武王,这个秦武王在举鼎之后身体受伤,没有治好,一命呜呼了。

而且这位举鼎的秦武王还没有孩子,所以秦国之内对皇位的争夺十分激烈。

而咱们的下一位皇帝秦昭王,还在燕国当人质,那么这秦昭王是怎么通过人质而上位的呢?

是赵国的赵武灵王给了秦朝朝廷压力,然后一路护送秦昭王回国登基,这才让后来的秦昭王在位期间并没有攻打赵国。

2、赵国本身的实力就比较的强大

当时互送秦昭王回国的赵武灵王是一位雄主。他当时推行的是胡服骑射,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当时的赵国还跟秦国有一场“军事比赛”

赵王出击匈奴,秦国也出兵10万到边境待命,以防赵军战败匈奴进攻秦国。结果赵军打的匈奴丢盔弃甲,给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后来赵武灵王去世,他的儿子赵惠文王继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赵惠文王当时并没有做出太大的绩效,这让秦昭王终于忍不住想要对着赵国动手了。

他要求赵国献出和氏璧,其实就是在看看赵国的虚实。

蔺相如完璧归赵看似风光,但是暴露了新赵王并没有他爹赵武灵王那般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赵国对秦国的恐惧,可谓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

在完璧归赵之后的第二年,秦昭王就开始攻打赵国了,这就是通过一个和氏璧来探赵国虚实的战略。

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病逝,而新继位的齐王年幼,当时是他的母亲齐后当政。而秦王想探一探齐国的虚实,就派人给齐国送去一块连在一起的玉连环,让齐国的人来解开它。

而这个玉连环是雕刻在一起的,根本不能从中解开。就在秦国使者准备看齐国笑话的时候,齐后拿着玉连环一下子就摔碎在地上,说到:这下这不就破解了吗?

依常规思维,这个用整玉雕成的玉连环永不可解,君王后却以超常思路,于“破”中得最佳之“解”!

秦王看见齐后如此智慧过人,气魄雄伟,便不敢对齐国轻举妄动。

所以说,这完璧归赵,看似是完整的玉归还到了赵国,但是赵国却在其中的政治斗争中输掉了。

严寒酷暑
1 楼
古人和现代人从古至今 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 狗粮生下来就是给白猪外族舔舐的狗币玩意
a
add321
2 楼
这种解读也太曲了吧!赵国的蔺相如能只身《完璧归赵》,难道蔺相如就没有秦昭王 认为的齐后一般的“如此智慧过人,气魄雄伟”吗?赵国的一位上大夫尚能如此, 秦昭王便敢对赵国“轻举妄动”吗?!
t
twintrees
3 楼
齐后明显就是一波弱智操作
a
arms202
4 楼
我要跟你换东西,不是应该我跑去跟你谈吗?而你一听到我要换东西,就立刻千里迢迢的把东西带了过来,而又小肠鸡肚的怕被抢了。这不说明了你怕我,你自觉比我低了一等。璧不璧的秦王根本不在乎,他要看的是赵国的虚实。你怕了,说明我就可以欺负你了。而齐国不怕,说明就算我可以欺负你,你也是个硬茬子,不好欺负,还是算了,再等机会。
y
youmyyou2016
5 楼
你似乎才是弱智。。。
关注者
6 楼
老师当然只能教蔺相如如何智慧当上士大夫,而不敢教秦王的谋略狡诈
l
lea
7 楼
就凭一场外交试探国力?太儿戏了吧……赵几斤几两还需要靠这个去试?秦的细作吃屎的吗
a
add321
8 楼
蔺相如对你的问题有解释,古人讲究“曲直之礼”而理之。
全通
9 楼
纵观统一史,赵国人少粮食少,却是最难啃的骨头,狂P秦国5胜2败,秦灭赵后,统一全国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如果不是反间计,长平之战最后饿死的是哪国军队还不一定。 无脑的小编倒过来看古人,说不定连放个屁都成了亡国的关键因素。
a
arms202
10 楼
鲁迅对这种行为有个解释,“啊Q精神”。现代叫做精神胜利法。
码农
11 楼
秦和赵都是出自东夷, 赢姓
a
add321
12 楼
: 你在这个问题上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秦昭王为什么不提用一城地换玉呢? 而为什么要提出用十五城地换玉呢? 真按这篇文章的解读思路,用一城地换玉的方式能更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