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都没画完 欧洲车企工人的饭碗快端不住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2月4日 17点19分 PT
  返回列表
78683 阅读
26 评论
电动车公社

德国“国企”大众汽车,恐怕要迎来一波“下岗潮”了。

消息是路透社爆出来的,在11月27日这个“黑色星期一”,大众汽车的员工们惊闻一个噩耗:

为了能在2026年省出100亿欧元,公司现在不得不考虑裁员,只能苦一苦各位了!

讲道理,大众汽车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方面,作为一家“船大难掉头”的传统车企,大众正面临着电气化转型的难题,在未来几年必然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阵痛,期间发生什么似乎都不让人意外。可另一方面,裁员这事在大众又实在敏感,上一个跟工会因为裁员谈崩的CEO迪斯,已经彻底离开大众了。

激进的迪斯被换掉,相对温和的奥博穆上台,面对让人头疼的烂摊子,结果也不得不重拾起快被视为“禁忌”的裁员话题。这回,不能再说是“外乡人”不懂人情世故,明显是大众汽车已经到了“不得已而为之”的阶段。用大众品牌CEO托马斯·谢弗在周一的发言来解释,就是“我们品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竞争力了”。

大公司固有的臃肿架构、繁复流程,再加上高昂的生产成本,让主品牌大众的利润率在今年一季度已经掉到了3%。这个成绩,就算叠加上官方给出的全球经济下行、俄乌冲突带来的供应链不稳定、和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也实在是有些过于难看了。保时捷这个利润奶牛再能赚钱,也带不动主流品牌表现疲软的财报数据。事实证明,大众汽车内部面临的改革刻不容缓,现阶段的管理者们只得硬着头皮去想办法。裁员,再难谈也得谈了。

01. “国企下岗”

有一说一,结束了迪斯的掌舵,回归“自己人”控制的大众汽车,裁员计划深得“体制内”办事的精髓,主打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推行。裁员方式:“人口曲线”法,人力资源高管解释为“将通过部分退休或提前退休协议来实现”;裁员时间表:可能到2029年才开始(这是之前的说法,但最终不一定)。具体做法用咱们国企的经验来解释可能更好理解,大家周围应该都有在国企厂子打工的亲戚朋友。当一家国营工厂效益不好,需要削减人员开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方法来控制员工总数。只要退休人数大于新晋人数,员工总人数这不就降下来了吗。

至于细节方面,快到退休年龄的老同志干脆跨几年直接走手续提前退休,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较为年轻的同志,则采取买断工龄的方式在付出一笔“遣散费”之后推向市场,个人自奔东西。需要裁撤的岗位通过这种方式收回来后,再拨出一部分划分给转型所需的新岗位,招进来新人。整个进程要耗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但员工不至于承受当头一刀的暴击,总体算是相对平稳的瘦身转型方式。当然,前提是企业能找到正确的转型方向

。对大众汽车来说,要跟“难缠”的工会就裁员一事打交道,这或许是最有可能达成协议的方案了。目前具体细节双方依旧在谈,况且省出100亿欧元的大目标也不能全指望裁员。大众官方表示,这100亿欧元的大部分会采用其他方式来达成,整体计划和全部细节将在今年年底敲定。

02. 问题有多严重?

单看一句“大众品牌不再具有竞争力”,这好像还不足以解释大众汽车现在“火烧眉毛”的焦急。这里举两个例子。今年7月,大众ID.3在中国直降4、5万,从16.29万元起售跳到12.59万元起售。

(开始说是限时7月降价,实际优惠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消费者对此什么反应呢?大概是还行,这车算是可以考虑考虑了,总体内心没啥太大波动。德国民众不一样,他们破防了——什么?同一车型,德国卖近4万欧元,中国才卖1.5万欧元?!大众你这个浓眉大眼的,怎么胳膊肘往外拐

!这番“友邦惊诧”过去还不到半年,11月大众ID.7 VIZZION开启预售,首发版预售价23.7777万元(约3万欧元左右)。

作为一款纯电中型轿车,这款车在中国要面临的竞品是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小鹏P7i等重磅车型,在国内各家媒体看来,23万多的预售价暂且“尚可一战”吧

。而在德国,ID.7预售价56995欧元,对比中国的预售价几乎贵一倍。这回德国人估计是已经麻了,媒体方面几乎没怎么再纠结中德之间的价格差,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大众ID.7在中国面临的竞争情况。

很明显,经过ID.3降价的“市场教育”,很多德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国这边造电动车的成本是真的便宜,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也是真的激烈。那么回到大众汽车身上,作为亲手制定了两国定价策略的汽车制造商,大众能不清楚自己为啥非得“胳膊肘往外拐”么?因为不降价,大众在中国是真卖不出去车啊!

从上述图表能看出来,大众ID.3降价对销量的拉升是立竿见影的,最新的11月数据,ID.3在中国的月销量已经冲到1.56万辆了。但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多月前曾有博主爆料说,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在采访时表示,ID.3降价前每辆车亏2.7万,降价后亏4万。

而上汽大众之所以亏本也要坚持卖车,为的就是中国市场这一亩三分地。对于大众来说,中国市场年年占到品牌全球销量的小半壁江山,这块市场的重要性恐怕比自己的德国老家更重要。然而就是在这块头等重要的市场上,大众汽车的销量正在下滑。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中国销量同比下降约1.2%,这一时期中国市场占大众汽车全球总销量的占比,也从2022年的38%下滑到了33%。

显然,大众汽车正在失去中国市场。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新能源汽车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游戏规则,而大众在这个新的游戏规则中没有优势,所以只能用最直接的降价,快速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把自己强行留在市场上。好比游戏里攻击力不足,于是选择“暴血”。但血条有限,“暴血”终究不能长久。可即便如此,短期失血总好过彻底掉队,今天的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无论哪家车企,渠道和品牌存在感一旦失去,再想卷土重来就难了。

03. 四处出击

在中国深耕了38年,大众汽车对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变化也是非常敏锐的。不然怎么是大众的ID.3撑起了合资品牌新能源的一片天,不是其他合资品牌呢

?作为一家全球跨国车企,在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之后,大众的转型动作其实已经够快了。在一票友商还在卖“油改电”的时候,大众已经陆续推出了几款诞生自原生纯电平台的产品,算是跑在了传统车企第一梯队的位置。只不过大众的短板,也是真的难补。原本希望可以为全集团赋能的软件子公司CARIAD,经过仓促上马、现个大眼、人事地震之后,现在已经调整了运营思路,从“不自量力”的自研跨平台底层软件架构转为“认清现实”从外部找合作伙伴。

继2022年4月,CARIAD敲定与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地平线的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开发智能驾驶之后,今年11月CARIAD又与vivo合作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准备向动不动就黑屏的车机开刀。大招已经搓上了,但前摇也是要时间的,大众的软件实力不会瞬间进化,底层系统的打通和搭建也需要时间,可“竞争力不足”的难关已经近在眼前。于是大众又找上了小鹏。今年7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何小鹏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CEO贝瑞德)短期的安排,是大众会在小鹏的技术帮助下,推出两款基于MEB平台的新车,专属于中国市场,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那么2026年以后呢?大众指望自己在中国的研发中心。11月24日大众中国官方宣布,将在三年内推出一个脱胎自MEB平台的新电动车平台。这个平台专门服务中国用户,开发工作就交给了德国狼堡以外的最大研发中心——大众投资10亿欧元建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据称,这个新平台将产出14-17万的大众A级纯电车型,以区别开将与小鹏合作推出的B级纯电车。如此一来,大众已针对两个新能源细分市场做出了布局。种种操作,不难看出大众汽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CEO贝瑞德的话说,“大众汽车集团将继续投资中国,否则三年后将丧失竞争。”而一旦大众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后续在其他市场上,也势必抵挡不住从中国卷向全球的一个又一个“蛊王”。

04. 不行就拖一拖吧!

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完全不同于燃油时代造车逻辑的现实,让原本想靠新能源引领下一个时代的“老炮儿”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电气化转型不是改革,是革命啊!而让传统车企自己主导转型的进程,无异于让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

不只是研发新技术、新平台的问题,还是传统产业链上从业者饭碗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个时候,规模反而成了负担。谁规模大,谁负担重,谁转型难度高。要知道,国内整个教培行业,也没几个成功转去直播带货的新东方。按麦肯锡在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汽车工业作为欧洲经济的支柱产业,差不多能占到欧洲GDP的7%,直接或间接解决了1400万人的就业。

所以,远不止大众汽车一家为电气化转型而头疼,传统汽车工业强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相比新能源渗透率仅有8.6%的美国、2.9%的日本,原本口号喊得最响的欧洲各国,情况更加紧迫。继续闷头发展新能源吧,油车那一票产业链上的人可不好安排;选择保油车吧,新能源这条路最开始是自己提出来的,现在回头不是打自己脸吗?犹豫着犹豫着,就到了2023年,欧盟还在为2035年禁燃的细节打架,一个没留意中国新能源已经卷出花来,再过一两年就要“打到”自己老家了。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下半年几家传统车企跟打了鸡血一样跑中国找人合作,这总不可能是赚大了钱多闲的吧?

更合理的解释,是“老炮儿”们一开始并没想到,自己勾画的新能源蓝图,居然马上要抢先被某东方大国实现了。还是麦肯锡的数据,自2019年以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下降了6%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下降了约5%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反,中国汽车制造商不仅在本土市场上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反超,2020-2022这疫情三年,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翻了7倍。如此攻守易势,就是近几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的自主崛起。而在此进程中,新能源功不可没。

既然欧洲并没有做好提早迎接新能源时代到来的准备,又如何甘心向中国汽车制造商敞开市场?同样是决定2035年禁燃的欧盟,在今年还推出了对中国的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德、法等国家,也开始提供大规模的资金,以补贴本国新能源发展。燃油车和电动车,手心手背都是肉,可终究还是手心的燃油车肉更厚、割起来更疼。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们舍不得也没法大刀阔斧的割肉,汽车行业在欧洲工业里的重要性,注定了欧洲国家不可能毫无迟疑地迈向电动车。那就只能多拖一段时间了。毕竟将来的大饼还在画,现在的饭碗可有人正端着。

写在最后

传统车企里转型最激进的大众,正恰好是燃油车时代的一个缩影。“船大难掉头”,不意味着无计可施只等触礁。燃油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大小小的危机无数,今天的电气化转型可能只是这些“百年老店”们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只是转型需要时间,无论大众反复提及的2026年、宝马新世代概念车计划落地量产的2025年、抑或奔驰MMA平台开始量产的2024年,都是着眼于两三年之后的汽车市场。而中国电动车的“走出去”,同样也需要时间。可以预见,最近这两三年,就是奠定未来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时间窗口。中国汽车制造商掀起的巨浪正汹涌而来,留给欧洲汽车制造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g
greentee
1 楼
有时候只能说活该。国产车十万人民币价位就能给一块斗大的中控屏幕,欧洲车三十万人民币的车型中控屏幕还是手机大小。
五谷不分
2 楼
跟屏幕大小关系不大,欧洲车也能给一块超大屏幕,问题是屏幕上显示什么呢?总不能就孤零零的显示个巨大的油表跟速度吧。 说到底是整个系统跟体系已经全面落后了,单靠升级某个部件毫无用处。 欧洲车企就像是当年的诺基亚,就算换了全面触摸屏,里面用的还是塞班这种跟不上时代的系统,毫无卵用。 [2评]
l
leesecrettw
3 楼
唉唷~!!辛苦了
T
TCVD
4 楼
你说的系统指啥?冰箱大彩电么,欧洲消费者并没有这个需求。自动驾驶方面欧洲厂商并不差,宝马奔驰都已经推出L4了。 主要问题还是成本,油车时代欧洲厂商可以靠发动机优势卖出高溢价,电车就完全是拼成本了,那怎么可能拼的过国产。 [2评]
g
greentee
5 楼
就算你什么内容都不能显示,手机投影看电影总行吧?只能说这些制造商真的是太抠了
g
greentee
6 楼
成本能有多高?现在液晶屏制造都滥大街了。值不了多少钱。 还有比如全景天窗,国内低配都可以有。但欧洲非要最高配才有,要加数千欧。消费者也不是傻瓜。 [1评]
d
dhy1998
7 楼
纳粹锅是傻B 被国际油汰忽悠啦,立法灭燃油车?新能源也有很多问题,应当让燃油车和电车自由竞争
L
LLC
8 楼
进口中国汽车就是自杀
T
TCVD
9 楼
电车的一大成本是电池,电池基本都是国产的。然后就是人工成本,欧洲一个工人的成本大概抵国内五个了。
文学少年
10 楼
这仅仅是开始。电动车制造技术和成本无法和中国竞争。 [1评]
五谷不分
11 楼
谁说宝马出L4了?他最早今年年底到明年初才出L3,十有八九还得延期。 另外低成本研发出高性能技术,这跟人力成本无关,这是公司的效率问题,华为员工可不比德国宝马员工赚的少。除了效率,还有公司的战略规划跟决心,就比如特斯拉,看着激光雷达贵,就直接抛弃,硬上全视觉方案。人家华为自己咬着牙开发,硬是把难题都克服,于是红利就是骤降的价格成本。 象宝马奔驰这些早就有路径依赖的大厂,直接把各个组件甩给各级供应商,自己组装,成本能下来就怪了。
W
Washington001
12 楼
因此这也是现阶段中国不要指望和西方友好的原因之一。中国必须度过这个阶段,直到西方接受中国进步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和西方的经济关系上已经从过去的互补关系进入竞争关系了。加上西方在心理上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也还幻想着回到过去的互补关系阶段,独占高端产业,因此西方的不高兴、对中国的恼怒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已经不能阻止中国了。因为中国自己就是庞大的市场,并且还是单一的市场。中国在很多产品的市场大小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中国自己的市场就能为中国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像电动汽车、华为一样,都是在国内市场已经做到很大的时候才进入国际市场。 [1评]
王师南下
13 楼
有没有办法大家共存?
樱桃儿熟了
14 楼
快乐教育下,以两代人就会把它们祖宗抢来的家当挥霍光,剩下的只是: . 巴黎伦敦几度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夜夜相思更漏残,遥想当年多辉煌,伤心明月凭栏杆。 盎撒法荷德意日,几曾轰轰烈烈,而如今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再造尊严面中华? 痛!痛!痛!
s
smile
15 楼
欧洲车企确实太不思进取了,3万多欧的id3算厚道了,标致208e这个油改电的东西都比它贵
b
bombe
16 楼
大众员工的奖金每年别发那么高,自然就不用裁人了。
W
Washington001
17 楼
中国技术进步是肯定要继续要做的。但西方肯定是不乐意的。即使到现在中国并没有要把西方产品靠政府手段阻挡在门外。特斯拉汽车和苹果手机都还在中国市场上挣钱。但西方,特别是美国从来没有对中国的华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开放市场。美国甚至阻止中国购买先进的民用设备。美国的国务卿在阿拉斯加那次著名的中美对话的时候当面对中国的外交官员说:美国是一定要阻止中国进步的,并且不会错过任何机会。这种情况中国更会强调独立自主了。当然中国不愿树敌。尽力不让中美成为敌对关系。问题是在美国的政府的宣传下,敌视中国已经成了政治正确。前景难料,因为中国的让步也是有限度的。美国对中国科技战的做法对中国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中国要花更多的钱,顶尖产业(主要也就是集成电路)发展速度会慢一些。好处是提醒了中国要发展整个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只要产业链打通,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利,也更有主动权。就像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一样,中国基本上进入了自由王国。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产业链的控制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在绝大多数产业上,中国的产业链比美国完整。但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链的整个生态系统上,美国还有优势。不过中国进步很快。
爸爸老爹
18 楼
中国对现有蛋糕分配方案的挑战是必然的。 西方对中国的打压也是必然的。 大家都需要先做过一场,相互搞清斤两。 , 每个国家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共存只是实力相当条件下的平衡态。
媚眼瞟瞟
19 楼
笨蛋跟着中国搞电动车必然失败: 1) 打击自己的强项 2) 确定了竞争对手是正确的 3) 间接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4) 必然衰落
媚眼瞟瞟
20 楼
每四年一个试验田。 老子就看你能够试验多少次。
王师南下
21 楼
阻止不了中国进步怎么办?美国发动战争?先发制人把中国扼杀掉?
l
lalala
22 楼
sb,斗大的中控屏幕有什么用?
r
raymond68
23 楼
fallen
钟馗捉妖
24 楼
胡扯蛋呢,还L4自动驾驶。连他妈L3都搞不出来,欧洲这种效率和离谱的信息安全法,是不可能搞出L4自动驾驶的。唯一的方法是等中美搞出来以后,抄袭回欧洲。
钟馗捉妖
25 楼
美国已经永久性得失去这个机会了。俄乌战争爆发不但破除了俄罗斯绥靖的幻想,也打击了中国内部投降派势力。美国并没有从外部入侵中国的军事实力,想要扼杀中国,只能从内部入手。而疫情极大得团结了中国的内部力量,所以你可以看到留园狗粮不遗余力得攻击中国防疫,就是因为防疫本身就是一场全国动员的战争演练,而中国展示得能力可以毫无疑问的证明,任何外敌入侵都会被击败。目前世界大势,中国已经安全度过战略平衡点,随着时间,中国的实力与日俱增,美国日渐衰落,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坐看美帝崩溃就行了😁😁😁
不降智
26 楼
智障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