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拍到的震后废墟|摄影 余少镭
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这个时间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那一场地震,特别是震后的非自然余震,包括那年的风云雷电,像一把利剑,把我的人生一劈为二,指引我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但无怨无悔的道路……千言万语,且藏于肚腹深处。今天本不准备发东西,但想了想,还是把我读过的写地震最好的古代笔记跟大家分享一下,让没经历过地震的朋友,在文本上感受一下地震的可怕。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采访|摄影 赵健
CDT 档案卡
文章来自清代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但这一篇不是什么灵异志怪,而是对清代发生在河北磁县的一场大地震的如实记录。原文如下:
客窗闲话
磁州地震记
维道光岁在庚寅,闰四月二十有二日戌刻,磁之人或甫晚餐,或已宴息,忽大声雷吼,从东南来,莫测其自天自地,如人在鼓中,逢逢四击。方骇愕间,有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而地皆震荡矣。人咸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亦如驾轻舟、涉江海而遇飓风,上下簸扬浮沉。倏忽俄顷间,屋宇倾颓,砖瓦雨下,木石飘舞,飞灰蔽空。惟闻男嚎女啼,呼父母唤妻孥之声,与夫牛马惊嘶,鸡犬叫号,喧哗嘈杂,莫辨谁何。夜半稍息,复哀声四起,相传覆屋之内、颓垣之下,裂首破腹、折骨残支者比比皆是。以是内外抢呼,遐迩悲恸也。黎明,睹城郭庙宇及官私房舍,无一存者。地多坼裂,方圆长阔寻丈不等,均涌黑水、挟细砂,泛滥于道,而井泉反涸。于是山陵分崩,河渠翻凸,桥梁尽折,茔墓皆平,村庄道路不复可辨。二十三日戌刻,复大动,人皆野处,依树为栖。树拔则人物佥滚,男妇互撞,衣裳颠倒,疏戚圂淆。惟有架席作庐,掘地为灶,聊以食息,然而骨肉莫能顾,朝夕不相保,凄凄戚戚,惛惛蒙蒙,无复人寰气象矣。旬月间,犹或时动时止,其地蹈之皆作空声,甚有软如绵浮如沙者,其人则心胆俱碎,面目尽黑,稍一动摇,无不相抱恸泣,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莫此为甚。钦惟圣天子视民如伤,恩纶迭沛,恤死赈生,葺城建宅,而群黎于是乎大定。惟坤土坚刚之气未复,间或震动,于今三年云。
黄湘筠云: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倒塌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为方便一些朋友阅读,我试着翻译一下:
西元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戌时(19:00-21:00),磁县百姓或刚吃完晚饭,或已上床休息。忽然,东南方传来一声雷吼,声音不知发自天上,还是发自地下,听起来,就像人处在一面大鼓之中,四面八方都有擂鼓的。百姓正惊愕之间,又像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地面也开始震荡起来,这才知道,是发生了地震。所有人反应过来,争先恐后,扶老携幼,逃到空旷的地方。逃难的人,就像驾一叶小舟,在大江大中遭遇飓风,上下颠簸,载浮载沉,完全无法由自己控制。顷刻之间,大厦小屋开始崩塌,砖瓦如雨般落下,木石在空中飞舞,灰尘遮天蔽日,道路全看不清。只听到男哭女啼,呼父母、唤妻儿之声,跟牛嘶马吼、鸡犬悲鸣之声,喧哗混杂,人畜不辨。
半夜,大地稍定,又是惨叫声四起。断垣残壁之下,头裂腹破、骨断肢残者比比皆是。还没死的,惨叫连连,跟寻亲者的呼号内外呼应。夜色苍茫,天悲地恸。
等到天亮,幸存者触目之处,城墙、庙宇、官民房舍无一完好。大地多分裂,裂开处有长有短,都冒着黑水和细沙,充塞道路。城外,山无棱,天地合,河床隆起,桥梁断折,陵墓坍塌。地上本来有路,震过之后,也就没有了路。
十二时辰后,四月二十三日戌时,又发生大型余震,人都跑到野外,靠着树来保持稳定,树一倒,人也随地翻滚,男女对撞,衣不蔽体,抱团抗震的,已不分亲疏内外,只是合力搭建帐篷,掘地为灶,勉强维持衣食作息。只是骨肉分离,生死不知,贱命朝不保夕,凄凄惨惨戚戚,如人间地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震持续十天半月,大地想动就动,毫无规律,脚踩大地,感觉地即是空,空既是地,地不异空,空不异地,人人心胆俱裂,时刻处在惶恐之中,稍有风吹草动,即抱头痛哭,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震后,幸亏皇帝体恤民情,多次拨款赈灾,重建家园,民心始定。只是大地经此一动,不复坚固踏实,至今三年过去,仍偶有余震发生。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收集的遇难者书包|摄影 余少镭
以上,就是《客窗闲话》中《磁州地震记》一文的翻译。文中所写的地震,史有记载,发生于河北、河南之间的磁县,震级达到里氏7.5级,仅磁县一地,有记录的死亡人数就过万,并对周围州县造成严重破坏,也有大量人员伤亡记录。
《磁州地震记》是我读过的古代笔记中写地震最好的一篇,用简练有力的笔调,记录了地震发生时人命如蝼蚁的惨状,镜头感十足。文后附有一位叫黄湘筠的文人的点评:“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力有不逮,译文不及原文皮毛,建议有一定阅读能力者,读原文更有切肤之痛。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震中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地震》,比《磁州地震记》略为逊色,原文附下,有兴趣的朋友可比读一下:
聊斋志异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最后,愿死者安息,纵做鬼,也铭记。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汉旺广场拍到的雕塑,头部还在地上|摄影 余少镭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拍到的震后废墟|摄影 余少镭
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这个时间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那一场地震,特别是震后的非自然余震,包括那年的风云雷电,像一把利剑,把我的人生一劈为二,指引我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但无怨无悔的道路……千言万语,且藏于肚腹深处。今天本不准备发东西,但想了想,还是把我读过的写地震最好的古代笔记跟大家分享一下,让没经历过地震的朋友,在文本上感受一下地震的可怕。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绵竹采访|摄影 赵健
CDT 档案卡
文章来自清代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但这一篇不是什么灵异志怪,而是对清代发生在河北磁县的一场大地震的如实记录。原文如下:
客窗闲话
磁州地震记
维道光岁在庚寅,闰四月二十有二日戌刻,磁之人或甫晚餐,或已宴息,忽大声雷吼,从东南来,莫测其自天自地,如人在鼓中,逢逢四击。方骇愕间,有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而地皆震荡矣。人咸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亦如驾轻舟、涉江海而遇飓风,上下簸扬浮沉。倏忽俄顷间,屋宇倾颓,砖瓦雨下,木石飘舞,飞灰蔽空。惟闻男嚎女啼,呼父母唤妻孥之声,与夫牛马惊嘶,鸡犬叫号,喧哗嘈杂,莫辨谁何。夜半稍息,复哀声四起,相传覆屋之内、颓垣之下,裂首破腹、折骨残支者比比皆是。以是内外抢呼,遐迩悲恸也。黎明,睹城郭庙宇及官私房舍,无一存者。地多坼裂,方圆长阔寻丈不等,均涌黑水、挟细砂,泛滥于道,而井泉反涸。于是山陵分崩,河渠翻凸,桥梁尽折,茔墓皆平,村庄道路不复可辨。二十三日戌刻,复大动,人皆野处,依树为栖。树拔则人物佥滚,男妇互撞,衣裳颠倒,疏戚圂淆。惟有架席作庐,掘地为灶,聊以食息,然而骨肉莫能顾,朝夕不相保,凄凄戚戚,惛惛蒙蒙,无复人寰气象矣。旬月间,犹或时动时止,其地蹈之皆作空声,甚有软如绵浮如沙者,其人则心胆俱碎,面目尽黑,稍一动摇,无不相抱恸泣,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莫此为甚。钦惟圣天子视民如伤,恩纶迭沛,恤死赈生,葺城建宅,而群黎于是乎大定。惟坤土坚刚之气未复,间或震动,于今三年云。
黄湘筠云: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倒塌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为方便一些朋友阅读,我试着翻译一下:
西元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戌时(19:00-21:00),磁县百姓或刚吃完晚饭,或已上床休息。忽然,东南方传来一声雷吼,声音不知发自天上,还是发自地下,听起来,就像人处在一面大鼓之中,四面八方都有擂鼓的。百姓正惊愕之间,又像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地面也开始震荡起来,这才知道,是发生了地震。所有人反应过来,争先恐后,扶老携幼,逃到空旷的地方。逃难的人,就像驾一叶小舟,在大江大中遭遇飓风,上下颠簸,载浮载沉,完全无法由自己控制。顷刻之间,大厦小屋开始崩塌,砖瓦如雨般落下,木石在空中飞舞,灰尘遮天蔽日,道路全看不清。只听到男哭女啼,呼父母、唤妻儿之声,跟牛嘶马吼、鸡犬悲鸣之声,喧哗混杂,人畜不辨。
半夜,大地稍定,又是惨叫声四起。断垣残壁之下,头裂腹破、骨断肢残者比比皆是。还没死的,惨叫连连,跟寻亲者的呼号内外呼应。夜色苍茫,天悲地恸。
等到天亮,幸存者触目之处,城墙、庙宇、官民房舍无一完好。大地多分裂,裂开处有长有短,都冒着黑水和细沙,充塞道路。城外,山无棱,天地合,河床隆起,桥梁断折,陵墓坍塌。地上本来有路,震过之后,也就没有了路。
十二时辰后,四月二十三日戌时,又发生大型余震,人都跑到野外,靠着树来保持稳定,树一倒,人也随地翻滚,男女对撞,衣不蔽体,抱团抗震的,已不分亲疏内外,只是合力搭建帐篷,掘地为灶,勉强维持衣食作息。只是骨肉分离,生死不知,贱命朝不保夕,凄凄惨惨戚戚,如人间地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震持续十天半月,大地想动就动,毫无规律,脚踩大地,感觉地即是空,空既是地,地不异空,空不异地,人人心胆俱裂,时刻处在惶恐之中,稍有风吹草动,即抱头痛哭,俯伏待毙。所谓民不聊生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震后,幸亏皇帝体恤民情,多次拨款赈灾,重建家园,民心始定。只是大地经此一动,不复坚固踏实,至今三年过去,仍偶有余震发生。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收集的遇难者书包|摄影 余少镭
以上,就是《客窗闲话》中《磁州地震记》一文的翻译。文中所写的地震,史有记载,发生于河北、河南之间的磁县,震级达到里氏7.5级,仅磁县一地,有记录的死亡人数就过万,并对周围州县造成严重破坏,也有大量人员伤亡记录。
《磁州地震记》是我读过的古代笔记中写地震最好的一篇,用简练有力的笔调,记录了地震发生时人命如蝼蚁的惨状,镜头感十足。文后附有一位叫黄湘筠的文人的点评:“笔如环转,备极形容,披读一过,宛如目睹情形,使我心胆俱碎,所谓绘风有色,绘水有声者。”
力有不逮,译文不及原文皮毛,建议有一定阅读能力者,读原文更有切肤之痛。
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中复原的震中民居内部|摄影 余少镭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地震》,比《磁州地震记》略为逊色,原文附下,有兴趣的朋友可比读一下:
聊斋志异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最后,愿死者安息,纵做鬼,也铭记。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在汉旺广场拍到的雕塑,头部还在地上|摄影 余少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