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否认“双标”:国内外酱油内控标准一致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5日 6点44分 PT
  返回列表
62527 阅读
23 评论
新京报

近期海天味业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在网络平台持续发酵。10月5日,海天味业再次发布声明称,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国的食品制造中,各企业按照各国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海天售卖的国内国外产品内控标准是一致的,并未“双标”。

据了解,近期部分短视频指出海天味业的酱油是“海克斯科技食品”。9月30日,海天味业发布声明,称公司产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法规要求。但声明并没有平息争议,还再次引发网络争议,又有网友爆料称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国外售卖的海天酱油零添加,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其产品生产是“双标”。

10月5日零时许,海天味业官方微信再次发布声明称,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世界各国的正规食品企业都会依据法规标准和产品特性,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且按规定标识清楚。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食品添加剂并不能得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的结论。“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都是误解。”

10月5日,海天味业再次发布声明,否认酱油国内国外“双标”。海天味业官方微信截图

对于被指产品“双标”,海天味业在声明中解释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不同。产品一国(地区)一标,国内外食品行业乃至其他很多非食品行业都是这样做。随着多元化消费需求,无论是国内客户还是国外经销商都会经常提出定制产品的需求,定制化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标识越来越多,有的品质不一样,有的品名不一样。海天产品的内控标准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同一品质的产品,国内国际的内控标准都一致。“用‘双标’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更会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

延伸阅读: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海天味业也要理性看待质疑

“酱油一哥”海天味业近日被多个短视频账号爆料——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却零添加,因此质疑海天味业在执行“双标”。海天味业回应称符合国家标准。有专家称,要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只要量不超标,对人体没有伤害。(据10月3日红星新闻)

每次涉及食品添加剂的讨论,总有专家出来呼吁“理性看待”。专家有没有错呢?首先得肯定,没有错。不管任何添加剂,抛开剂量说毒性,就是在耍流氓。所以,专家也少不了加一句“量不超标”。那又何谓“量不超标”呢?也就是按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一般是不可能超标的。

海天酱油(图源:红星新闻)

就是说,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酱油,不管是零添加,还是含有多项食品添加剂,安全都有保障。现在根据专家的说法,这些酱油里的添加剂,有的就是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就拿海天味业的一款陷入风波的酱油来说,里面的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等三样,就是增味剂,三氯蔗糖则为甜味剂。说白了,就是调味用的。

专家的解释很充分。媒体也调查发现,海天味业也有零添加的酱油在国内市场出售,而且并不是零添加的酱油就一定比有添加剂的酱油贵。这不仅否认了海天味业的国内国外“双标”的说法,而且消费者要选择零添加的酱油,也没多高的门槛。

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这一点专家们解释过很多轮了。那么,如果消费者不“理性看待”呢?那么海天味业能否理性看待“消费者的不理性”?

近年来,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的确有一些,在全社会的合力打击下,现在情况好很多了。但总是有那么一群人,坚信“保健品会治百病”“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等,这也是客观事实。他们不仅自己付诸实际行动,有时候还“好心”提醒他人,在他们看来,这很“理性”。

海天味业的酱油“国内含防腐剂,国外无添加”的传言一出来,就被一些人视为“实锤”:看吧,专家不是说添加剂没有问题吗?马上将涉事的商品和添加剂产生的各项危害的谣言对接起来,以“警醒世人”。结果,海天味业回应:“针对在事件中悉意造谣中伤海天品牌的短视频账号,公司已委派专业律师团队调查取证,必将悉意造谣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追查到底。”这个态度就非常强硬了。

图片来源:海天官方天猫旗舰店

一些公司陷入各种风波时,发布声明时总是想软化一下,说什么“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就是为了留余地,不给人得理不饶人的印象。

当然,在海天味业涉“双标”的传言中,制造者或传播者动机可能各异。或许,有的就是为了“警醒世人”;或许,有的就是为了吸引流量炒作;另外,也不排除有竞争对手借势打压涉事企业。

但不论如何,还是应该区别对待。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食品行业的各项知识,这也是事实。面对“双标”质疑,海天味业还是要有话好好说,解释清楚就行了,通过平台将相关用户按规定处理就行。如果找到了有水军攻击企业的权实证,那就赶紧报警。

对普通消费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海天味业还是要“理性看待”,如果将“不明真相的群众”告到破产,这样就能挽回自己的声誉吗?那还真不见得。

当然,这也给网友一个提醒:涉及企业的一些传言,在没有权实证的情况下,造谣生事真的会面临恶劣的后果,一定要小心谨慎。

发棵游
1 楼
大概率, 兲朝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内食品全部取消成分表! 彻底丛林化吃盲盒! 当然聪明厂商直接换标签儿, 瓶酒不换简单粗暴解决问题! 当然快速高效换帖最新标签, 也是需要科技与狠活的了! [1评]
楚涅
2 楼
这可咋整,刚刚买了一瓶。 拜拜,以后不买了。
按你湿堵
3 楼
海天的公关团队没有操作好 可以说从开始,危机公关发力就跑偏了 政治,经济必须以尊重维护全体公民利益才能长治久安,获得最大利益。就算你百分百正确,对着老百姓开炮就是错误。 [1评]
发棵游
4 楼
兲朝人都被训练成了新词控! “内控标准”,不明觉厉了! 最简单海天出一张公文, 官方认证出口到日本的和国内销售的,成分完全一致! [1评]
我想我是云
5 楼
这明显是背后有人操控针对海天,海天也说了,国内也有一样的酱油啊,就是贵,你非拿便宜的比,他能怎么办,又不能明说,那国内2块,国外也是2块,这能一样吗
C
CCTV妓者
6 楼
: 你妈把你的姓取消了,防止隔壁老王上门要人
西
西安以东
7 楼
当年三鹿不就是这样 供给港澳台的不下毒,供给亚运会的不下毒, 出口东南亚的不下毒,只有给中国大陆韭菜的下毒, 你告诉我不是三鹿老板下毒,而是奶农下毒? 难道中国视频监管部门不知道下毒???
元非
8 楼
   ①酱油中富含有机物,是某些空气中就大量存在的霉菌的极好繁殖环境,因此在环境温度25度以上,特别是夏天超过30度的厨房环境中存放已经开瓶接触过空气的酱油,没有防腐剂的情况没几天就会有明显的霉菌繁殖现象──酱油变质,上面生出一层白膜。对于年龄大一些,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能买到本地土法酿造的,真正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的酱油的人都知道:夏天时一次不能多买,要每隔三几天去买一次新鲜酱油。   ②对于针对家庭购买,估计一周内吃不完的桶装酱油产品必须添加防腐剂,否则会不等吃完就已经严重发霉变质。   ③想买无添加剂酱油,就去货架上找那种小容积玻璃瓶装酱油,也有那种礼品装酱油。在夏天时,确保在三天之内换一瓶。   现在是科学时代,讨论涉及科学的话题需要具有科学思维与知识储备。
S
Sinoroc
9 楼
没有加甜加鲜的酱油味道很差,做过菜的都懂
元非
10 楼
【发棵游】[☆品衔R4☆] 10月04日 23:42 兲朝人都被训练成了新词控! “内控标准”,不明觉厉了! 最简单海天出一张公文, 官方认证出口到日本的和国内销售的,成分完全一致!   ※───────────────────────────※   “内控标准”不是新词,是所有正常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过程中都会使用的质量管理专业词汇。   “内控标准”的意思是:在国家标准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提高自己的标准要求,由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部门参照国家标准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数值”,这个标准是要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的。
出自网络
11 楼
当年三鹿不就是这样。。。 ============================================================================================================================================= 1979年~2013年部分 莱巴黑心食品列表: 1979年 台灣多氯聯苯米糠油事件 。台中縣私立惠明學校爆發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 1980年代中期 台灣飼料奶粉事件。使用飼料用奶粉冒充嬰幼兒奶粉 。詳見:S95奶粉事件。 1980年代末期 台灣餿水油 (又稱地溝油)事件。黑心業者把養豬餿水提煉成食用油,已經全數流入各地餐飲業和食品業,當時曾經轟動過台灣社會。 1998-2002年間 台灣黑心米酒 事件。黑心業者私釀米酒並添加工業用甲醇作為酒精,造成多人眼睛失明及數十起死亡案例。 2004年 台灣壯陽藥咖啡事件。台灣藝人高凌風代言的「火鳥咖啡」,被檢驗出違法添加壯陽西藥Tadalafil(犀 利士)成分,已涉偽禁藥刑事案件。 2005年 台灣病死豬肉粽、清潔劑梅酒事件。病死豬肉製成肉粽、進口清潔劑提煉酒精釀造梅子酒。 2005年 台灣黑心麵條 事件。市場抽樣調查,衛生單位檢驗出不合格麵製食品。 2005年 台灣加工黑滷蛋事件。 2005年 台灣黑心滷味事件。使用含色素的醬油腌制。 2005年 台灣恐佈土虱事件。餵食實驗用白老鼠的土虱事件。詳見:第201期封面故事「踢爆餵實驗白鼠恐佈土虱銷全台」。 2008年10月台灣恐佈土虱事件再度爆發,以病死雞餵食土虱。 2006年 台灣孔雀石綠風暴。香港媒體報導來自台灣的石斑魚檢出孔雀石綠,漁業署抽檢。36件石斑魚樣品,發現有14 件不合格,從代謝物中檢出還原型孔雀石綠殘留,引發全民關切。 2007年 台灣假鱈魚事件。台灣媒體報導,陸續有民眾吃了來自大賣場號稱「鱈魚」的油魚後,腸胃發生不適,肛門排 出油份。經調查後發現,賣場所稱「圓鱈」、「鱈魚(油魚)」的標示,乃魚目混珠之用。 文獻上,油魚和鱈魚屬不同種類,且並無和鱈魚相關字眼的俗名, 而實際圓鱈也和所販賣之油魚為不同種魚類。業者所辯稱的相關俗名標示,其實為業者為了 銷售目的而自行創造或混搭的名詞。在日本和義大利等國家,油魚是禁止作為食用魚類販售 的,台灣目前無相關法令可管。 2008年3月 台灣毒茼蒿事件。台灣雲林縣二崙村,產地不明的毒茼蒿(被檢驗出含4種不能用在葉菜類的劇毒農藥殘留, 其中最毒的是芬普尼和雙特松,會致癌和身體引發抽搐),超市已全面下架此批毒茼蒿,但毒茼蒿已被消費者吃下肚。 2008年 台灣過期蘋果麵包事件。 2008年9月 台灣蒼蠅豆乾事件。已勒令停業,但已被台東縣市20所國中小學的師生吃下肚。 2008年10月台灣還原工業用酒精製酒事件。警政署保三總隊十月初會同台中縣政府財政處人員到太平市查獲一合法釀酒工廠,當場正在 利用蒸餾設備將工業酒精還原為食用酒精,疑用還原酒精調製高粱酒、米酒、不明酒液。 2009年5月 福馬林菜脯事件。 雲林縣水林鄉的一間農產加工廠的菜脯蘿蔔乾,被驗出添加禁用的工業用防腐劑甲醛「福馬林」。至少已違法添加「福馬林」達3年以上,年產量約十三萬公斤。包裝強調「台灣生產 」,品牌有「汫德度」、「汫川度」、「通好汫度」、「汫狀元度」等多種包裝。 2009年9月台灣發霉香菇事件。疑似死豬肉製作貢丸、花枝丸。已勒令停業的食品加工廠,仍在努力製作衛生堪慮的商品。 2011年台灣「塑化劑」事件。大量塑化劑飲料還銷往香港特區。 2013年5月台灣「毒澱粉」事件。 2013年10月台灣「大統混油」事件(頂新毒油事件)。
柴少
12 楼
不管是产自中国、台湾、香港还是东南亚,不加添加剂的酱油几乎没有(李锦记的无麸生抽可能不含添加剂)。真那么在乎还是去吃日本酱油。
你有权不回答
13 楼
认为没问题的傻逼,接着吃,反正哥在国外 [1评]
S
Sinoroc
14 楼
在国外吃的酱油也都有添加剂. 现代食品工业越发的的地区,添加剂越多
苏浩
15 楼
海天產品的內控標準要求大多都高於甚至遠高於國家標準... 反过来看,是不是还有小部分低於甚至遠低於國家標準???
苏浩
16 楼
海天產品的內控標準要求大多都高於甚至遠高於國家標準... 这是否暗示國家標準定的太低了?
本文小编
17 楼
海兲酱油不加添加剂谁敢吃?一个人从小就要打疫苗一样的道理。
c
ccdb99
18 楼
把你添加的大量味精标出来!
c
ccdb99
19 楼
有添加剂不是问题,问题是添加了其他成分就必须得标出来 [1评]
忍者不忍
20 楼
: 标注没有问题,有些博主造谣说标准不同,就国外那一点市场意思是单独建立生产线。。。就是因为标识了所以大家在闹,说有这个有那个的,什么酵母提取物不行了。。
S
Sinoroc
21 楼
它标出来了....
百川雲
22 楼
去看看日本哪個食品沒有添加劑?寫了一大堆清々楚々
w
wind007
23 楼
国内双标正常,不双标不正常,以前老百姓最喜欢买的就是出口转内销的产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