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为父母造的梦中养老房:与自然为伴,不再孤独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4月29日 3点24分 PT
  返回列表
66568 阅读
5 评论
一条

今年年初,

一条报道了三座

年轻人、中年人为父母造的养老房。

拥抱自然、满足陪伴和社交等多种需求,

正成为养老房的新趋势。

近40岁的画家竹子,

回到被农田、竹林、橘树包围的村庄,

为父母建造新房,

还为自己保留了工作室,

满足随时回家陪伴父母的需求。

荷兰人卡斯帕·斯科尔斯(Caspar Schols),

在父亲离世后,

在湖边为退休的母亲盖了一座

可移动、可变形的花房。

独处时,绘画、冥想、写书、与自然为伴,

与亲友相伴时,户外聚餐、聊天,不再孤独。

44岁的北京人任立杰,

在云南腾冲租下400㎡土地为父母建养老房,

空气好、食材好、天气暖和,

家门不关,邻里间串门、送菜、聚会,无隔阂感。

我叫竹子,是一个画家,也做雕塑,曾经北漂,现在生活在上海。

2020年,我大姐说:“你都快40的人了,车子、房子、妻子一个没有,我们把老家的房子重新建一个,让父母晚年住得舒服一点,你没钱我们来支持你。”这样,开始了这栋房子的建造。

历经两年,这个造型奇特的房子终于完工 摄影:夏至

不同于传统坡屋顶,新房子四角向上,中间呈下凹状态 摄影:夏至

整个设计过程大概三个月,当建筑师把“拎起四角的房子”的方案发过来,我看了没五分钟就决定——就这么干。我大姐提出了反对,她觉得造个普通房子就行,这个设计和村子有点“格格不入”。

但父亲支持我,他说:“既然造,就造一个不一样的新东西。”

一楼居家空间,主客厅

是竹子一家人日常吃饭、宴请村民的地方 摄影:夏至

二楼复式的画室和茶室

既是竹子的工作室,又是和父亲一起喝茶小憩的地方

大小不一的窗洞让室内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摄影:夏至

村民们没见过这么一个“奇怪”的房子,但它又是朴素、自然的,和乡村是很融合的。

一共330平,两层楼。内部结构其实很简单,一楼是居家空间,二楼是一个复式的画室、茶室,连接一个回廊。

回廊上开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窗洞,采光和通风很好。我父亲说要做个玻璃封起来,我说不需要,下雨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风和雨进来,飘到一半又不会淋到,人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这里看书、喝茶、聊天。

半开放的檐下空间成为小孩子、老人聚集的场所

也是竹子教孩子们画画的地方

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对于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来说,很需要有个能聚集交流的地方。

在村子里,如果大门紧闭,人家是不好直接来敲门进你家的,但这样一个半开放空间,不进入室内,老人们到屋檐下来聊天也没问题。小朋友觉得这像迷宫一样,经常跑到回廊里面玩游戏。

竹子亲手做的椅子、画架

室内软装,家具贵的买不起,便宜的看不上,就自己做。我花了两个月、两万块材料费,把所有家具做出来了。

柜子、灯、床细到要用多少个螺丝全算出来了。为了接待朋友方便,家具从功能性上也进行了考量,比如主客厅的沙发躺倒就是一张床。

有些家具是“捡”来的边角料做成的,在这里放个红木或者欧式家具都是不合适的,就是这种朴素、自然的气质是对的。

为了和屋顶的反曲面的弧线呼应,每一个家具中我也加入了弧线的设计,空间从外到内都变得更加呼应、有趣。

房子的建造过程,村民们“土法造枪”

建造房子对于村子里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也不是件易事。

建筑师肯定是按照一个很完美的标准来设计,但实际上现在乡下连年轻人都没有了,更别说是很好的工匠了,所以都是“土法造枪”,父亲亲自监督整个制造。

对于只做过平屋顶和坡屋顶的师傅们来说,也是很有挑战的。从来没造过这么一个东西,浇筑时没有混凝土浇灌车,只能靠人工用手推车把水泥给推上去。

屋顶浇筑当天,全村人都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造了这栋房子。

村民一起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村里日常的祭祀后,村民会聚在一起吃当地的素粉

完工后,我在画室摆了八桌酒席请村民一起过来,特别热闹。当年乡里的校长直到今天说起这段,都觉得对我另眼相看,“当时调皮捣蛋的一个小孩,现在做了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日常的乡村其实是孤独的。需要通过婚丧嫁娶或者一些祭祀活动,把亲情、友情串联起来,这也是乡村文化独特的所在。

我给这栋房子取名为“反曲小筑”,并写了一副对联,“反观常物穷思变,筑就乡村新容颜”。寓意是用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日常事务。“穷思变”就是要思考、改变、迎新。

近年老家村子逐渐衰落,需要一些新的、先锋的东西进来。

近到亲戚,远到十里八乡的叔伯、朋友会来这里参观,提出好多问题。“你们这个木门是什么木头做的?水磨石地面做得挺好的,你找哪里工匠做的?花了多少钱?”

这栋“反常的、格格不入的”房子,也是我想用艺术激活老家乡村的一次实验,为乡村置入一些可以遐想的空间。房子可以这么造,可以这么玩。就像往水里面投下一个小石子,现在泛起了涟漪。

2015年,我的父亲去世了,一家人时时刻刻都被悲伤笼罩着。当时的我,21岁,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芯片制造公司上班,准备完成物理学硕士最后一年的实习。

有一天,母亲跟我说,想在老家埃因霍温,买一套预制花房。我想这既有父亲离世带给她的触动,其次,快退休了,她也想送给自己一份“退休礼物”:年过半载,照顾了家庭一辈子,也该找个地方,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花房建在池边

满足了母亲安娜早起游泳的习惯

我说服了她,由我来负责花房的设计与建造。

我父亲生前每年都会带着全家人去野外,我们带着睡袋,睡在自然里,一起聊着天,看着天色渐渐变暗,听着小动物们的声音。那是我印象最深的记忆之一。

在自然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力量。因此,花房的位置,选在了老家后院的池塘边,一棵百年橡树旁。这样一来,当母亲躺在花房休息时,头顶处,恰好是一整片葱绿。

一开始,母亲就向我阐述了她的需求:总预算,控制在2万欧元内(折合人民币约16万);房子得有露台观鸟、看星星;整体空间不用很大,适合独处,满足她画画、写书、冥想的需要;但必要时,可以同时容纳20~30人共进晚餐。

卡斯帕的母亲安娜,坐在花房前

我萌生了两个设计想法。首先,房子可以“塞下”书房、卧室、厨房、洗浴等多个功能。

其次有两个技能点:一个我称之为“手提箱”(suitcase),起“收纳”作用,能把马桶、浴池、床等家具装起来,用的时候从“箱子”里拿出,不用就放回去。

另一个是“雨伞”(umbrella),得有一个类似雨衣的“外套”,裹在房子外,为其遮风、挡雨雪。

从设计、选材到正式开工

搭建花房的地板

卡斯帕为花房设计的四种“开闭”模式

开始盖房后,我先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挖出了18个一米深的洞。这样一来,地板以下的部分可以作为收纳空间,用于储物。

没有帮手,埋土、打地基、做夹层这些苦力活,只能自己来。接下来的两周里,我索性睡在工地,每天推着手推车运混凝土,从早到晚,一天跑无数个来回。

花房只有45m²,为了花最少力气,达到保温防寒的效果,我为它设计了两层“外套”:

杉木轻,密度高,内含丰富杉木油,风吹日晒,20年都不用处理,用它做外墙的框架结构,是花房的第一层“衣服”,夏天隔热、冬天保温。

木质墙壁的基础上,采用双层玻璃,内嵌了一个温室般的玻璃屋,可以遮风挡雨,则是花房的第二层“衣服”。

为了让两件“外套”换起来方便,墙壁的底端,我装了滑轮。

天气好的时候,外层的木质墙壁可以从中间打开,并沿轨道向两侧推出,露出玻璃屋顶,到了天冷的时候,再关上,就像裹了一件“夹克”。

卡斯帕演示花房的“变形“过程

这个部分应该是让我最费心的,也犯了不少错误。有时,因为几毫米的误差,墙面向一边移动的时候,就比向另一边困难很多,得不断地推翻重来。滑轨也是挑来挑去,选了不下100种,才找到了唯一一个可以承重500公斤的。

花费的时间是之前预期的三倍:用七个月在车库搭出套件,之后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花了三个多月,才把房子安置好。

房子完成后,家人很满意。我的两个兄弟,全年都喜欢在小屋里睡觉;我的六个小侄子,他们喜欢把小屋完全敞开,作为表演舞台;而我的母亲,喜欢在小屋写作、画画,有时候也会摆上长桌,邀朋友来聚餐。

2019年年底,我父亲在北京意外被车撞到了腿,当时79岁的他,在养伤期间无法行走。

当时一想,反正没法动,就去一个大环境好一些的地方养着,就来了腾冲。

任家所在的大庄村

我们在腾冲的新家位于和顺镇北侧山麓的缓坡上,与和顺古镇隔着一大片稻田相望。

租的宅基地,面积400㎡,地块是有点狭长的长方形,还有1.5米左右的高差。

任家入口,进门左转,

在竖长条窗处经过一个90度的转弯,才进入前院。

看似寻常的白色外墙里混入了稻壳

建筑面积600-700㎡,白墙黑瓦,两层楼高,和古镇的传统风貌保持一致,但是我们也在一些细节上,做出设计感。外墙的白漆里,加了一些稻谷壳,也呼应门口正对着大片稻田。

当地盛产火山石,也多以此为建筑材料

老爷子日常遛弯最多,老人又最怕摔,所以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求建筑材料一定要防滑。

腾冲当地盛产的火山石,实际上就很好地起到了防滑的作用,火山石本身的孔洞很多,不存水,雨天,水直接渗下去了,非常好。从我们家门口往村里主路走,有一小段路,我特地找了防滑的大块石材,一路铺过去,他怎么遛弯我都不担心了。

双坡屋顶下的木结构

两层楼,6栋,全木结构,没用一颗钉子。

造房过程挺神奇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找的当地的施工师傅,一开始连着3个月都没动静,我还在心里犯嘀咕。

直到有一天,工头突然给我发消息说,明天要搭架子了,你看一眼。然后我就在北京这边,远程看着如今整个家的结构,在一天之内搭完了。原来他们之前的3个月,都在根据房子的尺寸,把各种木头、构件准备好。

如今二层的房间里,能看到明显的梁柱结构,一个坡屋顶下面,就是城里商品房中不会有的穿斗抬梁。

以父母为主的后院一楼、二楼,西侧和北侧被树林环抱

为了确保他们的生活和私密,就顺着地势的形态和高差,设计了前后高低两个院子,共有6栋小楼围合而成。

后院高一些,是以我父母生活为主的院落,共有3间房,厨房位于一楼西侧,院中有一处浅浅的水池,养了金鱼,下雨的时候,滴落在水中,水中红色的鱼影沉浮翻飞,特别美。

从入口处房间看前院,正对着比较高的楼栋,是前后院的分界,一楼为客餐厅,二楼为客房

前院与入口处的客房,视线正好可以越过邻居家的屋顶,芭蕉、凌霄、竹枝从屋瓦中探出

前院整体低一些,以客房为主,共有8间,我们自己家人、朋友来了,都住前院。

“可以统领整个院落”的客餐厅

两个院子的相接处,横着一栋较大的楼,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两边设计通透,连通前院和后院,算是我父母日常的起居室,客人们也可以来这吃饭、坐一坐。

我们家老爷子最喜欢待在客厅,他说往那里一坐,就能统领整个院落。

通过2个不同的大“台地“+小阶梯,分解高差,也形成一个四岔路口

视野最好的茶亭

前院入口处二楼,是一个茶台,几乎整层都是,这是我们家视野和风景最好的地方,往前可以远眺古镇和稻田,往回看是院子和客餐厅,西侧则是一片树林。

我最喜欢的是这里,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喝茶、聊天、看书,可以待上一整天。我父母坐在客厅就能看到我,但是我们又隔着点距离,不大能看透和听透,但远远知道对方在,彼此都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客房内部,靠窗尽量安排了茶榻

朋友们来了,想自己待着就回房,屋里都有可以喝茶的榻榻米小台子,躺着都没问题。

需要做饭、吃饭,就去中间的楼栋,走几步就到了。大家要一起集合去哪里,院子喊一嗓子就行,整个布局紧凑、高效。

家门口的草莓地

我们家的养老选择,虽然乍听住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是我觉得需要整体来看,算账的话,这里生活成本很低,一月的开销,差不多相当于在城里的1/5或者2/5。

在村里养老,跟在城里养老,差别挺大的,环境的质量不说,最大的差异还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在城市里,即便你对面十多年的邻居,大家始终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始终疏离,有隔阂感。

但是村里不一样,我们在这里都是不关门的,早上起来就把门打开,有事没事,闲着了,直接来家里看看聊聊,非常自在、随意。

开心小黄人
1 楼
qee傻逼没消费的垃圾。这么傻逼就逼出来。赶紧自杀
w
waterproof
2 楼
现在各国的养老都是问题,如果能回到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不错的情况下,还能拥有比较高的居住环境,这样安享晚年,已经太幸运了。
b
boom
3 楼
什么垃圾建筑 破坏和谐整体景观,在美国 你这房子别想建
b
buleguy
4 楼
养老离不开人群,社会,这样的房子适合可以忍受忍受孤独的年轻人,脱离社交的老年人容易生病包括老年痴呆,心理问题,极至早逝。
y
yuanfangzhi
5 楼
很好奇四角形的那个建筑“屋顶排水”怎么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