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7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严的台湾已故总统蒋经国曾经说过:“我知道我是专制者,但我会是最后一位。我以专制来结束专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之初也曾在演说中引用蒋经国的座右铭:“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前半句,让外界一度期待,习近平是不是可能循“蒋经国模式”,以“太子党”的身份,自上而下地推动改革,从威权统治逐渐走向开明,进而开启民主化的过程。但如今,习近平已进入第三个任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拉上帷幕,美国之音《纵深视角》製作团队特别走访位于斯坦福大学、历史悠久的“胡佛档案馆”,请两蒋日记专家林孝庭教授带我们从蒋经国的日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索“以专制终结专制”的那一念之间,能否穿越时空、触动当今的领导人,并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解密当年在“反共抗俄”的口号背后,台湾与美国、中共、苏联之间,不为人知的冷战秘辛。 习近平打贪、亲民 有蒋经国的影子? 习近平上任之初喊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人想起蒋经国当年的口号是:“只打老虎,不拍苍蝇”。习近平也跟当年的蒋经国一样,经常穿着夹克造访民间小吃店。同样身为“太子党”、强调清廉与亲民的蒋经国,结束了蒋家天下,终结了一党专制,能给中共的领导人什麽启示? 著有《蒋经国的台湾时代》、二十多年来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潜心研究两蒋日记的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提供了两段蒋经国在日记中谈到他打击贪汙以及下乡与平民谈话的内容: “近来发生台南建设局长开设大赌场,彰化银行出纳捲款潜逃,徐凤鸣和汤茂松捲入启达贪汙案,发生以来自己感觉到痛心,这亦我的耻辱,身为首长,领导无方,尤其徐汤二人为我之旧属,更为难过,人心实在难料,我为此类事而痛心,但决不为此而灰心,将以更大决心来整顿政风。”--《蒋经国日记》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一日 “利用星期假日巡视新竹县政,赴市郊视察,游览城隍庙,和民众谈话叙旧,内心至感愉快,至十八尖山观察未来科学园区之地形,此一具有重大价值之计划,余将亲自督导完成,以利今后科学之加速发展,返回新竹菜市场,此时摊贩和买菜之主妇数千人,群集于此,我在人群中,和平民谈话,问物价得知民情甚多,民众不论男女老幼,皆能自然的亲切相待,彼此相处约一刻钟,但印象将永留。” 1976年8月11、12日 蒋经国在日记中谈反腐与亲民(胡佛档案馆提供) 蒋经国“一念之间” 以专制终结专制 被问到蒋经国日记中的这些文字,能否给当今的中共领导人和中国的民主转型什麽启示?林孝庭教授说:“对岸的确有非常多人到胡佛档案馆来研究蒋经国的日记,希望从中寻找线索,但从一名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其实历史不会完全复制,也没有任何两位领导人会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完全一模一样的情况,进而做出同样的决定。“ 林孝庭教授进一步指出:“蒋经国当年解除党禁、报禁、宣布解严、开放两岸探亲,我相信任何人在当时,没有他这种强人政治的高度,后继的李登辉想要做到这些,要比在蒋经国在生前能够亲手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要困难很多,所以蒋经国生前最后的一两年所下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后来的三、四十年,当然也许他在1986、87年当时,他也许不是心甘情愿的,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美国的压力,可是他在衡量之下,为了少流点血,看看南边的菲律宾,再看看北边的韩国,他决定好吧,那就是妥协。或许他如果有选择的话,宁可继续维持一党独大,但是他就在一念之间,他决定就是让民进党合法化,开启了整个往后三、四十年,台湾的民主化。” “自己再不改革 别人就要革我们的命” 1986年10月7日,蒋经国借由接见当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格雷厄姆女士(Katharine Meyer Graham)的机会,透露台湾当局正准备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林孝庭教授也在专访中谈到当时来自美方的压力,对于蒋经国解除党禁、报禁、开启本土化以及民主化所起到的作用:“整个70年代,你可以看到反国民党的本土力量,跟国民党政权之间多次的冲撞,有很多很多的事件,然后一直到1979年最着名的‘美丽岛事件’,然后再来是一连串的政治血案等等,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大的脉络之下所引起的、必然的一种结果。此外由于美国前总统卡特上台之后,他标榜自己是一个人权总统、以人权治国,可以想见从70年代中晚期开始,蒋经国和国民党也面临着来自美国很大的压力,一定要他逐步去容忍、放宽对于异议人士的操控,然后到了80年代,赶上了当时全球第三波的民主化,诸多因素促使蒋经国改革,让台湾真正的走向民主化。” 林孝庭教授也向美国之音提供了一段蒋经国在日记中关于他处理省籍问题,推动政治改革的真情告白: “敌人正从多方面向吾人实施不同方式的心战,迫使我们忧惧退却,我内部已有不少人受不了此一压力与刺激,开始自乱步骤,自问沉痛而沉静,必须致力于改革政治,以安人心,此为安内之急。新旧两代之间,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总之,自己如再不从事改革,别人就要革我们的命,当政者虽有一番好心,倘使没有积极的行动相配合,老百姓还是要反对政府的。” 1971年5月7日 蒋经国在日记中谈推动改革的心情(胡佛档案馆提供) 务实而矛盾的蒋经国 蒋经国其实是一个非常複杂、充满矛盾的人物,虽然开启了台湾的民主化,但在台湾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制造“白色恐怖”的特务头子。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专访时表示:“我在书中给他下的一个评语就是,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身上有父亲蒋介石的光环,但是在接班的过程中,他也遇到非常多的竞争者,包括陈诚以及他们的派系,还有其他父执辈的这些大老们,所以其实在相当程度上,他在接班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所以50年代他到了台湾之后,为了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就成为了一个目标取向、务实导向的人物,任何事情只要达到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苏联式的这种手段,不怕被批评为你是不是在搞苏联红军的这种政工系统的恐怖统治的手法,来压制政敌什麽的,他不在乎,只要可以完成父亲交给他的任务。” 林孝庭教授说:“蒋经国也有很多的矛盾在他身上,所以你看到,他同时可以有很要好的美国的朋友,但是他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反美的、仇美的人物,连老美自己都在档案中说蒋经国有反美的倾向,美国对他苏联共青团的背景又娶了一个俄国老婆,一直感到非常疑虑。另一方面,蒋经国虽然天天喊‘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可是问题是,他在处理台湾经济建设的时候,用的其实就是那套社会主义的那套计划经济的思维,毕竟早年他在俄国所奠定下来那种根深柢固的基础,是很难去撼动的,唯一不同的地方也许是在于到了70年代,他愿意放手去信任哪些技术官僚,譬如说李国鼎和孙运璿这些人,让他们能够大力地去推动台湾的经济改革、十大建设等等。” 台苏秘密外交 “南北夹击”毛泽东 蒋经国曾对中共提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不过两蒋日记专家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专访时以胡佛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揭秘,两蒋高喊“反共抗俄”口号的背后,其实一直都有两岸密使穿梭沟通与台苏之间的秘密外交,台北与莫斯科之间甚至还有一条“柏林管道”,进行过一百多次的秘密协商,暗中策划“南北夹击”毛泽东。 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林孝庭教授一边翻阅档案一边告诉美国之音:“胡佛档案馆所藏的这卷宋凤恩档案,解密了当时台湾与苏联之间有一条不为人知的“柏林管道”,由中央社派驻西柏林的主任宋凤恩主持,与苏联国营通讯社塔斯社驻西柏林的主任巴赫穆夫接洽,双方从1969年开始,秘密接触超过一百次。苏联方面曾经透过宋凤恩向蒋氏政权提议,苏联愿意派军事顾问来台协助训练、协助中华民国保住联合国的代表权,并请台湾找人到香港协助苏联搜集中共的情报,甚至台北与莫斯科双方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密谋“南北夹击”毛泽东的“倒毛”策略。”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当中苏共陷入分歧、双方关系最差的时候,加上当时还有一个珍宝岛事件,台苏之间这样的秘密外交其实并不难理解,但对我来说,从小在课堂上一直听反攻抗俄、反攻抗俄,看到这卷解密档案的内容时,我还是感到十分地惊讶。” 林孝庭教授说。 毛泽东曾遣密使传信给蒋 围绕着两蒋日记的冷战秘辛当中,还有两岸密使的这一段历史,林孝庭教授特别举例,毛泽东在金门炮战前几天,接见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在金门炮战爆发的当天上午,曹聚仁化名“郭宗羲”在《南洋商报》上报了一则新闻,说今天傍晚毛泽东要炮轰金门,果不其然,报纸出版后几个小时的当天下午,金门炮战正式爆发。不过林孝庭教授说,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他会打马祖,所以后来当天傍晚中共真的炮轰金门的时候,老蒋还是吓一大跳。 此外根据《人民网》的报导,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也曾在蒋经国的安排之下,在台湾的“涵碧楼”会见曹聚仁,当时曹聚仁还出示了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阙词--《临江仙》,并在当中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两句作为暗喻。根据中共官媒的说法,后来两岸密使往返沟通曾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六项协议,但最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中断。曹聚仁1972年在澳门去世, 1975、1976年,蒋介石、毛泽东也接连去世,两岸密使的任务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林孝庭教授以蒋介石日记作为佐证进一步指出:“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写下,放任两岸之间、国共之间在香港秘密接触、进行和平谈判,故意放出这样的消息,其实是为了刺激美国,然后希望藉此能够获得台湾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利益,但是打这张‘两岸密使牌’的前提是,美国的确在那个时候需要台湾,为了冷战围堵共产党的目的,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两岸密使的沟通渠道都一直还在,只是没有真正地坐下来、面对面地商讨两岸问题。“ 美中台三方相互猜忌 恐擦抢走火? 两岸密使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上美中台三角关系又是如此地微妙複杂,有机会同时看到美中台三方解密档案的林孝庭教授在专访中进一步论述,他在交叉比对了蒋经日记以及美国官方和中共的解密档案之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但却也同时令人感到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历史上的美中台三方领导人彼此之间皆严重误判,蒋经国认为中共与台独份子勾结、毛泽东却认为是蒋经国故意纵容台独份子壮大,而美国则担心蒋经国制造本土认同是在走极端、打“台独牌”,三方领导人的思维南辕北辙,非常可怕 。“ 林孝庭指出:“大概 75、76年的时候,蒋经国已经主政了,在他的日记里头,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他非常猜疑美国人要逼迫他去跟对岸坐上谈判桌,以早日解决两岸问题,这样美中关系就可以更快地正常化,与此同时,在蒋经国的心中他又认为,中共在跟台湾岛内台独的这些“党外”的势力在勾结,然后要来压迫我国民党,他的想法是这样子的。“ “但在同一个时间,你如果有机会去看共产党方面的资料,你会发现,周恩来和毛泽东他们不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你国民党是不是在有意地在包容、在纵容这些台独分子,在台湾的岛内不断地发展,因为那时候“党外”慢慢力量已经起来了,中共认为是蒋经国有意纵容台独势力壮大。“ “然后你如果再去看美国的资料,你会发现,美国人那个时候对台湾的看法则是认为,蒋经国正在努力地去创造一个有别于中国大陆的一种新的台湾本土认同,甚至在美国的大使的这个报告里头,他还提到不排除蒋经国会走极端,贸然地宣布台湾独立,因为美国认为说,蒋经国担忧美中为了关係正常化要逼国共谈判,所以可能乾脆就会宣布台湾要独立,有点类似像是打台独牌或是打一国两府牌,这样的概念。“ 林孝庭严肃地指出:“但问题是,美中台三方的领导人,他们真正心里头所想的都完全不同,合在一起看,你会发觉很匪夷所思,三方完全都是不同的解读。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去看美中台三方的解密档案,你去打开蒋经国的日记、你去看美国的解密档案、你去看中共当时给蒋经国的一封信里头,有很多当时中共高层对于台海问题的想法,你把它合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为什么三方会有如此不同的认知跟思维,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怕的地方,因为你很容易因为对彼此的这种严重的误判,或者是认知上的南辕北辙,很可能就擦枪走火。” 两蒋日记归还台湾 见证民主过程 两蒋父子在日记中的纪录,不但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与决策的思维,这段历史也可以作为映照当今美中台关係的一面镜子,两蒋日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存放将近20年来,已经为海峡两岸以及美、英、日、俄等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素材,也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诠释与解读,供世人评断两蒋父子的功过。目前两蒋日记已在去年九月归还到位于台北的国史馆,除了蒋经国日记已经在去年出版之外,蒋介石日记也在今年分册出版,两蒋日记的内容陆续公开在世人面前,除了让学者和一般民众能够更了解当时从对日抗战、国共内战、两岸分治、美台断交、一直到台湾走向民主化的这整个历史脉络,林孝庭教授也在专访最后作出这样的总结:“两蒋日记绕了一大圈,最后又从美国回到台湾,日记本身历经的曲曲折折,也正是台湾这20多年来,历经了政党轮替常态化、民主更加趋于稳定、成熟的一个见证。”
在1987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严的台湾已故总统蒋经国曾经说过:“我知道我是专制者,但我会是最后一位。我以专制来结束专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之初也曾在演说中引用蒋经国的座右铭:“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前半句,让外界一度期待,习近平是不是可能循“蒋经国模式”,以“太子党”的身份,自上而下地推动改革,从威权统治逐渐走向开明,进而开启民主化的过程。但如今,习近平已进入第三个任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拉上帷幕,美国之音《纵深视角》製作团队特别走访位于斯坦福大学、历史悠久的“胡佛档案馆”,请两蒋日记专家林孝庭教授带我们从蒋经国的日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索“以专制终结专制”的那一念之间,能否穿越时空、触动当今的领导人,并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解密当年在“反共抗俄”的口号背后,台湾与美国、中共、苏联之间,不为人知的冷战秘辛。
习近平打贪、亲民 有蒋经国的影子?
习近平上任之初喊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人想起蒋经国当年的口号是:“只打老虎,不拍苍蝇”。习近平也跟当年的蒋经国一样,经常穿着夹克造访民间小吃店。同样身为“太子党”、强调清廉与亲民的蒋经国,结束了蒋家天下,终结了一党专制,能给中共的领导人什麽启示?
著有《蒋经国的台湾时代》、二十多年来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潜心研究两蒋日记的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提供了两段蒋经国在日记中谈到他打击贪汙以及下乡与平民谈话的内容:
“近来发生台南建设局长开设大赌场,彰化银行出纳捲款潜逃,徐凤鸣和汤茂松捲入启达贪汙案,发生以来自己感觉到痛心,这亦我的耻辱,身为首长,领导无方,尤其徐汤二人为我之旧属,更为难过,人心实在难料,我为此类事而痛心,但决不为此而灰心,将以更大决心来整顿政风。”--《蒋经国日记》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一日
“利用星期假日巡视新竹县政,赴市郊视察,游览城隍庙,和民众谈话叙旧,内心至感愉快,至十八尖山观察未来科学园区之地形,此一具有重大价值之计划,余将亲自督导完成,以利今后科学之加速发展,返回新竹菜市场,此时摊贩和买菜之主妇数千人,群集于此,我在人群中,和平民谈话,问物价得知民情甚多,民众不论男女老幼,皆能自然的亲切相待,彼此相处约一刻钟,但印象将永留。”
1976年8月11、12日 蒋经国在日记中谈反腐与亲民(胡佛档案馆提供)
蒋经国“一念之间” 以专制终结专制
被问到蒋经国日记中的这些文字,能否给当今的中共领导人和中国的民主转型什麽启示?林孝庭教授说:“对岸的确有非常多人到胡佛档案馆来研究蒋经国的日记,希望从中寻找线索,但从一名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其实历史不会完全复制,也没有任何两位领导人会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完全一模一样的情况,进而做出同样的决定。“
林孝庭教授进一步指出:“蒋经国当年解除党禁、报禁、宣布解严、开放两岸探亲,我相信任何人在当时,没有他这种强人政治的高度,后继的李登辉想要做到这些,要比在蒋经国在生前能够亲手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要困难很多,所以蒋经国生前最后的一两年所下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后来的三、四十年,当然也许他在1986、87年当时,他也许不是心甘情愿的,有来自内部的压力、也有来自美国的压力,可是他在衡量之下,为了少流点血,看看南边的菲律宾,再看看北边的韩国,他决定好吧,那就是妥协。或许他如果有选择的话,宁可继续维持一党独大,但是他就在一念之间,他决定就是让民进党合法化,开启了整个往后三、四十年,台湾的民主化。”
“自己再不改革 别人就要革我们的命”
1986年10月7日,蒋经国借由接见当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格雷厄姆女士(Katharine Meyer Graham)的机会,透露台湾当局正准备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林孝庭教授也在专访中谈到当时来自美方的压力,对于蒋经国解除党禁、报禁、开启本土化以及民主化所起到的作用:“整个70年代,你可以看到反国民党的本土力量,跟国民党政权之间多次的冲撞,有很多很多的事件,然后一直到1979年最着名的‘美丽岛事件’,然后再来是一连串的政治血案等等,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大的脉络之下所引起的、必然的一种结果。此外由于美国前总统卡特上台之后,他标榜自己是一个人权总统、以人权治国,可以想见从70年代中晚期开始,蒋经国和国民党也面临着来自美国很大的压力,一定要他逐步去容忍、放宽对于异议人士的操控,然后到了80年代,赶上了当时全球第三波的民主化,诸多因素促使蒋经国改革,让台湾真正的走向民主化。”
林孝庭教授也向美国之音提供了一段蒋经国在日记中关于他处理省籍问题,推动政治改革的真情告白: “敌人正从多方面向吾人实施不同方式的心战,迫使我们忧惧退却,我内部已有不少人受不了此一压力与刺激,开始自乱步骤,自问沉痛而沉静,必须致力于改革政治,以安人心,此为安内之急。新旧两代之间,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总之,自己如再不从事改革,别人就要革我们的命,当政者虽有一番好心,倘使没有积极的行动相配合,老百姓还是要反对政府的。”
1971年5月7日 蒋经国在日记中谈推动改革的心情(胡佛档案馆提供)
务实而矛盾的蒋经国
蒋经国其实是一个非常複杂、充满矛盾的人物,虽然开启了台湾的民主化,但在台湾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制造“白色恐怖”的特务头子。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专访时表示:“我在书中给他下的一个评语就是,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身上有父亲蒋介石的光环,但是在接班的过程中,他也遇到非常多的竞争者,包括陈诚以及他们的派系,还有其他父执辈的这些大老们,所以其实在相当程度上,他在接班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所以50年代他到了台湾之后,为了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就成为了一个目标取向、务实导向的人物,任何事情只要达到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苏联式的这种手段,不怕被批评为你是不是在搞苏联红军的这种政工系统的恐怖统治的手法,来压制政敌什麽的,他不在乎,只要可以完成父亲交给他的任务。”
林孝庭教授说:“蒋经国也有很多的矛盾在他身上,所以你看到,他同时可以有很要好的美国的朋友,但是他也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反美的、仇美的人物,连老美自己都在档案中说蒋经国有反美的倾向,美国对他苏联共青团的背景又娶了一个俄国老婆,一直感到非常疑虑。另一方面,蒋经国虽然天天喊‘反共抗俄、反共抗俄’,可是问题是,他在处理台湾经济建设的时候,用的其实就是那套社会主义的那套计划经济的思维,毕竟早年他在俄国所奠定下来那种根深柢固的基础,是很难去撼动的,唯一不同的地方也许是在于到了70年代,他愿意放手去信任哪些技术官僚,譬如说李国鼎和孙运璿这些人,让他们能够大力地去推动台湾的经济改革、十大建设等等。”
台苏秘密外交 “南北夹击”毛泽东
蒋经国曾对中共提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不过两蒋日记专家林孝庭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专访时以胡佛研究所的历史档案揭秘,两蒋高喊“反共抗俄”口号的背后,其实一直都有两岸密使穿梭沟通与台苏之间的秘密外交,台北与莫斯科之间甚至还有一条“柏林管道”,进行过一百多次的秘密协商,暗中策划“南北夹击”毛泽东。
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林孝庭教授一边翻阅档案一边告诉美国之音:“胡佛档案馆所藏的这卷宋凤恩档案,解密了当时台湾与苏联之间有一条不为人知的“柏林管道”,由中央社派驻西柏林的主任宋凤恩主持,与苏联国营通讯社塔斯社驻西柏林的主任巴赫穆夫接洽,双方从1969年开始,秘密接触超过一百次。苏联方面曾经透过宋凤恩向蒋氏政权提议,苏联愿意派军事顾问来台协助训练、协助中华民国保住联合国的代表权,并请台湾找人到香港协助苏联搜集中共的情报,甚至台北与莫斯科双方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密谋“南北夹击”毛泽东的“倒毛”策略。”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当中苏共陷入分歧、双方关系最差的时候,加上当时还有一个珍宝岛事件,台苏之间这样的秘密外交其实并不难理解,但对我来说,从小在课堂上一直听反攻抗俄、反攻抗俄,看到这卷解密档案的内容时,我还是感到十分地惊讶。” 林孝庭教授说。
毛泽东曾遣密使传信给蒋
围绕着两蒋日记的冷战秘辛当中,还有两岸密使的这一段历史,林孝庭教授特别举例,毛泽东在金门炮战前几天,接见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在金门炮战爆发的当天上午,曹聚仁化名“郭宗羲”在《南洋商报》上报了一则新闻,说今天傍晚毛泽东要炮轰金门,果不其然,报纸出版后几个小时的当天下午,金门炮战正式爆发。不过林孝庭教授说,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他会打马祖,所以后来当天傍晚中共真的炮轰金门的时候,老蒋还是吓一大跳。
此外根据《人民网》的报导,1965年7月20日,蒋介石也曾在蒋经国的安排之下,在台湾的“涵碧楼”会见曹聚仁,当时曹聚仁还出示了毛泽东写给蒋介石的一阙词--《临江仙》,并在当中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两句作为暗喻。根据中共官媒的说法,后来两岸密使往返沟通曾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六项协议,但最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中断。曹聚仁1972年在澳门去世, 1975、1976年,蒋介石、毛泽东也接连去世,两岸密使的任务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林孝庭教授以蒋介石日记作为佐证进一步指出:“蒋介石曾在他的日记写下,放任两岸之间、国共之间在香港秘密接触、进行和平谈判,故意放出这样的消息,其实是为了刺激美国,然后希望藉此能够获得台湾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利益,但是打这张‘两岸密使牌’的前提是,美国的确在那个时候需要台湾,为了冷战围堵共产党的目的,从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两岸密使的沟通渠道都一直还在,只是没有真正地坐下来、面对面地商讨两岸问题。“
美中台三方相互猜忌 恐擦抢走火?
两岸密使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上美中台三角关系又是如此地微妙複杂,有机会同时看到美中台三方解密档案的林孝庭教授在专访中进一步论述,他在交叉比对了蒋经日记以及美国官方和中共的解密档案之后,发现一个非常有趣但却也同时令人感到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历史上的美中台三方领导人彼此之间皆严重误判,蒋经国认为中共与台独份子勾结、毛泽东却认为是蒋经国故意纵容台独份子壮大,而美国则担心蒋经国制造本土认同是在走极端、打“台独牌”,三方领导人的思维南辕北辙,非常可怕 。“
林孝庭指出:“大概 75、76年的时候,蒋经国已经主政了,在他的日记里头,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他非常猜疑美国人要逼迫他去跟对岸坐上谈判桌,以早日解决两岸问题,这样美中关系就可以更快地正常化,与此同时,在蒋经国的心中他又认为,中共在跟台湾岛内台独的这些“党外”的势力在勾结,然后要来压迫我国民党,他的想法是这样子的。“
“但在同一个时间,你如果有机会去看共产党方面的资料,你会发现,周恩来和毛泽东他们不是这样看的,他们认为你国民党是不是在有意地在包容、在纵容这些台独分子,在台湾的岛内不断地发展,因为那时候“党外”慢慢力量已经起来了,中共认为是蒋经国有意纵容台独势力壮大。“
“然后你如果再去看美国的资料,你会发现,美国人那个时候对台湾的看法则是认为,蒋经国正在努力地去创造一个有别于中国大陆的一种新的台湾本土认同,甚至在美国的大使的这个报告里头,他还提到不排除蒋经国会走极端,贸然地宣布台湾独立,因为美国认为说,蒋经国担忧美中为了关係正常化要逼国共谈判,所以可能乾脆就会宣布台湾要独立,有点类似像是打台独牌或是打一国两府牌,这样的概念。“
林孝庭严肃地指出:“但问题是,美中台三方的领导人,他们真正心里头所想的都完全不同,合在一起看,你会发觉很匪夷所思,三方完全都是不同的解读。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去看美中台三方的解密档案,你去打开蒋经国的日记、你去看美国的解密档案、你去看中共当时给蒋经国的一封信里头,有很多当时中共高层对于台海问题的想法,你把它合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为什么三方会有如此不同的认知跟思维,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怕的地方,因为你很容易因为对彼此的这种严重的误判,或者是认知上的南辕北辙,很可能就擦枪走火。”
两蒋日记归还台湾 见证民主过程
两蒋父子在日记中的纪录,不但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与决策的思维,这段历史也可以作为映照当今美中台关係的一面镜子,两蒋日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存放将近20年来,已经为海峡两岸以及美、英、日、俄等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素材,也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诠释与解读,供世人评断两蒋父子的功过。目前两蒋日记已在去年九月归还到位于台北的国史馆,除了蒋经国日记已经在去年出版之外,蒋介石日记也在今年分册出版,两蒋日记的内容陆续公开在世人面前,除了让学者和一般民众能够更了解当时从对日抗战、国共内战、两岸分治、美台断交、一直到台湾走向民主化的这整个历史脉络,林孝庭教授也在专访最后作出这样的总结:“两蒋日记绕了一大圈,最后又从美国回到台湾,日记本身历经的曲曲折折,也正是台湾这20多年来,历经了政党轮替常态化、民主更加趋于稳定、成熟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