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2023年4月16日中国在甘肃酒泉卫星中心发射“风云三号G星”气象卫星。
在地球上空的太空领域,美中两国正展开一场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国家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象征。 中国本月早些时候成功发射了18颗“千帆” 卫星,是该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 “千帆星座”被普遍视为中国对标美国SpaceX公司“星链”计划的战略项目而广受关注。该项目计划建立一个由15.00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网络,用于提供全球高速互联网和多媒体服务,也将覆盖中国通信基础设施不足的偏远地区。 据中国媒体报道,千帆星座也称“G60星链”,项目由上海垣信卫星牵头,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制造。随着项目的推进,中国预计到2025年实现区域覆盖,到2030年实现全球覆盖。低地球轨道卫星具有较低的传输延迟和更高的通信效率。 但千帆星座的推进仅仅是美中在卫星领域大竞争的一个小缩影。综观双方在通信、遥感、导航、科学探索和军事卫星领域的发展现状,这场竞赛已经蔓延到了从地球轨道到深空探测的广阔领域。 本文为您简要梳理美中两国在卫星领域的竞赛—— 通信卫星:全球网络的争夺战 美中在通信卫星领域的竞争,正在改变全球互联网连接的版图。美国的SpaceX公司通过其“星链”计划已经部署了超过4000颗低轨道通信卫星,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中国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千帆星座”计划,这一新兴的低轨卫星网络正迅速扩展,其目标不仅是服务国内,还瞄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市场。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政府为自己的近地轨道宽带计划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北京希望在中国国内及其希望成为其势力范围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推广。 除了继续推进“千帆星座”项目,中国同时还在开发其他两个大型通信卫星项目:“GW星座”(计划发射约1.3万颗卫星)和“Honghu-3(鸿鹄-3)星座”(计划发射约1万颗卫星),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通信市场中的地位。 “美国和中国的公司在打造支持这些新服务的卫星系统方面也在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有可能导致这样一种前景:整个世界分为两个区,一个为亲中区,使用中国制造的设备和卫星,另一为亲美区,使用主要由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制造的设备,”《华尔街日报》去年4月报道称。 该报援引业内人士说,美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占有显著优势。但美国情报界去年3月发布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称:“中国正朝着成为世界级太空领导者的目标稳步前进,有希望在2045年赶上或超过美国。” “甚至很可能到2030年,中国就会在除少数几个空间技术领域外的所有领域达到世界级地位,”该报告说。 美国在通信卫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62年便发射了全球首颗商业通信卫星“Telstar 1”。美国的通信卫星技术主要由NASA、国防部以及私人公司如SpaceX、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等推动。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展起步较晚,1984年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迅速提高了通信卫星的技术水平。 在如今这场低轨互联网卫星的竞赛中,双方都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部署来占据主导地位。 “美中两个超级大国都决心要在这项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都有能力破坏对方的梦想。这两个国家都可以动用监管规则,阻止对方的卫星服务在本国境内使用,”《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星链” 已在美国部分地区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提供服务。SpaceX总裁马斯克(Elon Musk)2022年承诺要“在全世界消除信号死角”,而“千帆”卫星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将在低轨道通信领域与美国展开更为直接的抗衡。 遥感卫星:战略侦察与全球监测的较量 遥感卫星是地球观测和战略侦察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美中两国在这一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场竞赛不仅关乎科技的较量,更是国家安全、全球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战场。 美国的遥感卫星优势 Landsat系列:自1972年启动以来,Landsat系列为全球地球观测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 WorldView系列:Maxar Technologies运营的WorldView卫星,以30厘米的分辨率在商业遥感市场中占据领先,同时也服务于军事侦察。 KH系列(锁眼间谍卫星):KH系列卫星是美国的高分辨率光学间谍卫星,为全球军事侦察和战略监控提供关键支持。 中国的遥感卫星崛起:遥感-41的军事用途引西方关注 高分系列:高分系列自2013年起快速扩展,涵盖光学和雷达成像,广泛应用于农业监测和国土规划。 资源系列:资源系列卫星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随着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资源监测领域的能力。 遥感系列:中国的遥感系列,特别是遥感-41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能力,用于军事情报收集、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遥感系列卫星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战略监控和情报收集能力,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和陆地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遥感-41卫星是中国遥感系列中尤其引人注目的一颗重要卫星。尽管中国官方将其描述为一颗民用遥感卫星,用于作物估产、环境管理等等,但西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其主要用途是军事侦察。CSIS关于这颗卫星的一份报告指出,遥感-41的分辨率足以识别和跟踪汽车大小的目标,如此高的分辨率使中国能够更有效地监控亚太地区的海上和军事活动。报告认为,遥感-41是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键工具,通过提供重要的军事情报,帮助中国在印太地区保持战略监控。 遥感卫星竞赛中,美国在高分辨率和全球覆盖能力上长期占优,特别是其WorldView和KH系列,主导全球遥感市场。但中国也正快速追赶,通过高分和遥感系列缩小差距,尤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遥感网络。 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对决 导航卫星的竞争集中在美国的GPS系统与中国的北斗系统之间。GPS系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使用的导航系统,经过多次升级,现在能够提供极高的定位精度。而中国的北斗系统自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以来,迅速成为美国GPS的有力竞争者。 北斗系统不仅在亚太地区具有极高的精度,其短报文通信功能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随着北斗系统的持续扩展,全球导航领域的格局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深空探测:从月球到火星的竞赛 月球和火星探测正在成为美中两国展示科技实力的新战场。美国的Artemis计划旨在2024年实现载人重返月球,并为未来的火星探测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的嫦娥和天问系列探测器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并展开探测。 军用卫星与太空防御:隐秘而激烈的博弈 在军事领域,美中两国的卫星竞赛更加隐秘而激烈。美国的KH系列间谍卫星、SBIRS导弹预警系统,以及X-37B空天飞机,显示了其在太空军事能力上的深厚积累。而中国则通过反卫星武器测试、遥感卫星网络的扩展,以及天剑系列的研发,正在加速提升其太空防御与攻击能力。 随着两国在太空军备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未来太空军事竞赛可能会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从通信网络到地球观测,从导航系统到深空探测,再到军事卫星与太空防御,美国和中国正在每一个领域进行比拼。这场竞赛不仅关乎谁能在技术上领先,更关乎全球战略布局与国际影响力竞赛。
资料照片:2023年4月16日中国在甘肃酒泉卫星中心发射“风云三号G星”气象卫星。
在地球上空的太空领域,美中两国正展开一场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国家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象征。
中国本月早些时候成功发射了18颗“千帆” 卫星,是该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
“千帆星座”被普遍视为中国对标美国SpaceX公司“星链”计划的战略项目而广受关注。该项目计划建立一个由15.00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网络,用于提供全球高速互联网和多媒体服务,也将覆盖中国通信基础设施不足的偏远地区。
据中国媒体报道,千帆星座也称“G60星链”,项目由上海垣信卫星牵头,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制造。随着项目的推进,中国预计到2025年实现区域覆盖,到2030年实现全球覆盖。低地球轨道卫星具有较低的传输延迟和更高的通信效率。
但千帆星座的推进仅仅是美中在卫星领域大竞争的一个小缩影。综观双方在通信、遥感、导航、科学探索和军事卫星领域的发展现状,这场竞赛已经蔓延到了从地球轨道到深空探测的广阔领域。
本文为您简要梳理美中两国在卫星领域的竞赛——
通信卫星:全球网络的争夺战
美中在通信卫星领域的竞争,正在改变全球互联网连接的版图。美国的SpaceX公司通过其“星链”计划已经部署了超过4000颗低轨道通信卫星,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中国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千帆星座”计划,这一新兴的低轨卫星网络正迅速扩展,其目标不仅是服务国内,还瞄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市场。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政府为自己的近地轨道宽带计划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北京希望在中国国内及其希望成为其势力范围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推广。
除了继续推进“千帆星座”项目,中国同时还在开发其他两个大型通信卫星项目:“GW星座”(计划发射约1.3万颗卫星)和“Honghu-3(鸿鹄-3)星座”(计划发射约1万颗卫星),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通信市场中的地位。
“美国和中国的公司在打造支持这些新服务的卫星系统方面也在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有可能导致这样一种前景:整个世界分为两个区,一个为亲中区,使用中国制造的设备和卫星,另一为亲美区,使用主要由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制造的设备,”《华尔街日报》去年4月报道称。
该报援引业内人士说,美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占有显著优势。但美国情报界去年3月发布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称:“中国正朝着成为世界级太空领导者的目标稳步前进,有希望在2045年赶上或超过美国。”
“甚至很可能到2030年,中国就会在除少数几个空间技术领域外的所有领域达到世界级地位,”该报告说。
美国在通信卫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62年便发射了全球首颗商业通信卫星“Telstar 1”。美国的通信卫星技术主要由NASA、国防部以及私人公司如SpaceX、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等推动。
中国的通信卫星发展起步较晚,1984年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迅速提高了通信卫星的技术水平。
在如今这场低轨互联网卫星的竞赛中,双方都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部署来占据主导地位。
“美中两个超级大国都决心要在这项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都有能力破坏对方的梦想。这两个国家都可以动用监管规则,阻止对方的卫星服务在本国境内使用,”《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星链” 已在美国部分地区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提供服务。SpaceX总裁马斯克(Elon Musk)2022年承诺要“在全世界消除信号死角”,而“千帆”卫星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将在低轨道通信领域与美国展开更为直接的抗衡。
遥感卫星:战略侦察与全球监测的较量
遥感卫星是地球观测和战略侦察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美中两国在这一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场竞赛不仅关乎科技的较量,更是国家安全、全球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战场。
美国的遥感卫星优势
Landsat系列:自1972年启动以来,Landsat系列为全球地球观测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
WorldView系列:Maxar Technologies运营的WorldView卫星,以30厘米的分辨率在商业遥感市场中占据领先,同时也服务于军事侦察。
KH系列(锁眼间谍卫星):KH系列卫星是美国的高分辨率光学间谍卫星,为全球军事侦察和战略监控提供关键支持。
中国的遥感卫星崛起:遥感-41的军事用途引西方关注
高分系列:高分系列自2013年起快速扩展,涵盖光学和雷达成像,广泛应用于农业监测和国土规划。
资源系列:资源系列卫星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随着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资源监测领域的能力。
遥感系列:中国的遥感系列,特别是遥感-41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能力,用于军事情报收集、海洋监测和灾害预警。遥感系列卫星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战略监控和情报收集能力,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和陆地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遥感-41卫星是中国遥感系列中尤其引人注目的一颗重要卫星。尽管中国官方将其描述为一颗民用遥感卫星,用于作物估产、环境管理等等,但西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其主要用途是军事侦察。CSIS关于这颗卫星的一份报告指出,遥感-41的分辨率足以识别和跟踪汽车大小的目标,如此高的分辨率使中国能够更有效地监控亚太地区的海上和军事活动。报告认为,遥感-41是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关键工具,通过提供重要的军事情报,帮助中国在印太地区保持战略监控。
遥感卫星竞赛中,美国在高分辨率和全球覆盖能力上长期占优,特别是其WorldView和KH系列,主导全球遥感市场。但中国也正快速追赶,通过高分和遥感系列缩小差距,尤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遥感网络。
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对决
导航卫星的竞争集中在美国的GPS系统与中国的北斗系统之间。GPS系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使用的导航系统,经过多次升级,现在能够提供极高的定位精度。而中国的北斗系统自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以来,迅速成为美国GPS的有力竞争者。
北斗系统不仅在亚太地区具有极高的精度,其短报文通信功能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随着北斗系统的持续扩展,全球导航领域的格局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深空探测:从月球到火星的竞赛
月球和火星探测正在成为美中两国展示科技实力的新战场。美国的Artemis计划旨在2024年实现载人重返月球,并为未来的火星探测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的嫦娥和天问系列探测器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并展开探测。
军用卫星与太空防御:隐秘而激烈的博弈
在军事领域,美中两国的卫星竞赛更加隐秘而激烈。美国的KH系列间谍卫星、SBIRS导弹预警系统,以及X-37B空天飞机,显示了其在太空军事能力上的深厚积累。而中国则通过反卫星武器测试、遥感卫星网络的扩展,以及天剑系列的研发,正在加速提升其太空防御与攻击能力。
随着两国在太空军备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未来太空军事竞赛可能会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从通信网络到地球观测,从导航系统到深空探测,再到军事卫星与太空防御,美国和中国正在每一个领域进行比拼。这场竞赛不仅关乎谁能在技术上领先,更关乎全球战略布局与国际影响力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