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来了?这是中国农民最关键的翻盘机会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4月10日 21点0分 PT
  返回列表
69179 阅读
16 评论
智谷趋势

一场疫情唤醒了国人最原始的焦虑,感觉颇有点神奇。我们有多少年没为饿肚子担心啦?

最近四十多年,我们抢过国债、股票、房子,甚至抢过盐、板蓝根、双黄连,还真没怎么抢过粮。

其实匮乏的记忆并不遥远——

60年前,在那个“以钢为纲”的跃进年代,一场大饥荒饿死了很多很多很多人,也把“恐惧匮乏”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心里。

有一本挺知名的小说,叫《狗日的粮食》,展示了那个历史场景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几乎成了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雷打不动的主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始终在高层的视野中。

即使在卖地最疯狂的时期,中国政府也牢牢守着18亿亩耕地的红线。

当下,粮食已经是和阳光、空气一样理所当然的存在。不料,即将忘却的身体记忆居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唤醒了。

97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忧心忡忡。他说,疫情重塑了世界秩序,再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样子了。

疫情在“逆全球化”背后狠狠助推了一把。在如今这个经济繁荣取决于全球贸易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时代,各国在危机面前却纷纷筑墙建篱、各自为政。

最典型的就是,抢医疗物资的同时,不少国家首先想到的是粮食。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埃及、柬埔寨……开始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举国屯粮。

中国当然是不缺粮的。最让人担心的是,总体上依旧粗放的农业能否让中国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获得足够支撑。

毕竟,中国农民依然不富裕,广大农村的发展依然有限,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别说和世界强国相比,甚至正在被东南亚赶超。

这次疫情,让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升级再次获得应有的关注。

端牢中国饭碗

基辛格还说过一句话: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这句话在平时大家听之忘之,一旦遇到“兵荒马乱”的年代,其警示性就立马突显了出来。

长久以来,一个广为传播的理论是,人口增长超越食物供应,导致人均占有食物减少,粮食危机由此产生。

但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科技进步粮食增长的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全球范围看,即使是大饥荒之年,粮食总产量也足以覆盖总需求。

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只有33个能做到粮食大体自给。

正常情况下,那些不能自给的国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可以花钱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例如新加坡,可以说毫无农业可言,过去两年却在“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榜上蝉联冠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饥荒并不是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而是人们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粮荒是因为要么没钱,穷;要么有钱也买不到,比如类似战争、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

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做得还不错,把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63亿吨,连续第8次总产超6亿。

除了新粮,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储备粮。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尤其是稻谷、小麦,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

中国人年均消费口粮2亿多吨,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

至于中国“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的头衔,纯属粮食结构性问题。

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从大米过去近20年的进出口数据就能看出来,进口主要是调剂优质稻谷和小麦供给不足。

粗粮倒的确是个问题,大豆自给率不足20%。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以大豆、粗粮为主。

从端饭碗的角度,中国人真不用担心。但是,从农业国际竞争力或者大国雄心的角度而言,中国农业还真是痛点多多。

中国农业之痛

我国三大主粮中,稻谷、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5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支撑了全国粮食总产全球第一。

但提高单产的代价包括,过度消耗水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透支土地肥力,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粗放的一面。

好比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总会爆发各种后遗症,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以来,河北、黑龙江等地因为地下水超采而采取休耕政策,就是明例。

还有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是,中国三大主粮单产比起美国整体落后,其中玉米劣势明显。

美国玉米单产接近中国两倍,连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稻谷,单产竟然也低美国一头。唯一扳回一局的是小麦,我国单产显著高于美国。

中美农民之比是90:1,但美国农业总产值却与中国相当;中国主要农作物亩产成本基本上都是2-3倍于美国;美国1个农民创造的价值大约相当于100个中国农民。

和美国这样的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最大的落后集中体现在中国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产品消费升级两个层面。

1. 高端农产品大多依靠进口。

中国高端人群的口粮被外国掌控,自主高端品牌不够响亮。比如,生产西式点心所需的高筋小麦,进口自哈萨克斯坦等国。国产一般都是低筋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韧性较差。再比如备受养生族推崇的燕麦,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国产燕麦产量低,口感和品质也大大不如进口燕麦。

全世界最好的大米有三种产在中国,但几乎很少人知道。上海的高端大米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品牌占据。

2.农民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经营模式。

中国农业高产当然有现代科技的功劳,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化肥、农药。中国的农业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化肥,1949年中国化肥产量6000吨,2018年是5495万吨;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农药,1949年中国农药产量64吨,2018年光出口就高达140万吨。

更严重的是,农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种粮收益已经不再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进城务工才是。特别是对农村的年轻一代。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要让90后种地,想都别想。

3. 农业增长极限迄今未能突破。

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约只有2.5亿,但仍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现代农业早已经属于工业的一部分,但中国农业并未能完成这一转变。

中国农田的日常管理水平、农业商品化水平非常低下,自然不可能创造出高收益。

可以说,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极限。那么,还有什么提升之道呢?

答案是农业“数字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契机

机械化、市场化虽然让中国农业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还远未走完,最后这段路,要依靠的是数字化。

中国在数字化农业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的试验。

2019年6月,阿里全国首个数字粮食农场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科右中旗正式落地,对当地大米产业数字化升级。

第一步,通过无人机全面测绘每块土地,农民在手机上装一个客户端,就能收到自家地块里的相关数据。

之后收集当地气候、土壤、病虫害密度等多维信息,帮助农业专家更精准地判断如何管理——农作物缺什么肥料,有什么病虫害,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割,及时向农民的手机客户端发送指导建议。

这属于传统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它能让哪怕是经验不足的种粮新手,也能做到快速成才。

还有品牌塑造与维护方面的试验。

2018年8月,黑龙江五常市政府与阿里巴巴旗下天猫、菜鸟、阿里云及蚂蚁金服曾达成战略合作,使得天猫上的五常大米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可溯源。

每一袋在天猫销售的五常大米都有一张专属“身份证”,消费者扫一扫就可以看到这袋米的产地、种子、肥料和物流信息。

这也许是中国国内最完整、最可信的可追溯机制。

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核心区别在于从“人”到“数据”的转换。这些零星的试验,大大突破了人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想象空间。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更多依靠力气和经验,包括种植、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现在则可以依靠大数据、5G、区块链等时髦技术农业生产全程进行实时数字监控。

2020年4月9日,或许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阿里巴巴启动了“数字粮仓”计划,初期准备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内蒙古建设100个数字粮仓。

这些天猫粮仓可不是虚拟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手头的粮仓。

你可以把它看做此前数字化试验的系统性总结:首先,它实现了原产地和普通人的餐桌直接连接;其次,它培育了国人对自主品牌的期待;第三,它建立了特定的消费预期;第四,它让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能品牌化。

事实上,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扶贫,或者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价格,让中国更多消费者享受得起的问题,它就是中国农业、中国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塑造。

中国的农业大省,过去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不得不忍受被农业拖后腿的局面。

数字化农业将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农业重新变得有吸引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又脏又low”的传统印象。无人机、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新元素的加入,让种地也可以“高大上”;更关键的是,农业低效益被颠覆。农业反而成为实现地区经济二次腾飞的强劲动力。

数字化农业也是“新基建”

应对疫情,中央高层反复提及“新基建”,希望能借此拉动中国经济恢复增长。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这七大领域成投资热点。

现在有了“数字粮仓”为代表的农业数字化方案,“新基建”当然也应该有农业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起步于农业,但是偏偏农业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短的那块板。

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字化指数显示,农业是所有主要行业中数字化水平最低的。

按照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我国农业将在2025年经历科技转型;2035年农业生产将全面实现数字化;2050年农业信息化将渗透到农业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

大胆试想一下,未来的农业,人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不确定性大大减弱。就像计算机,输入一个值,就会输出一个相应的结果。

阿里巴巴宣布启动扶持中小商家的春雷计划2020,其中提到要用数字化的方式兴农助农,在全国建设1000个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其中当然也包括“数字粮仓”。

这也许是中国农业从“大”转“强”的重要探索。

当今世界,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强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巨额的农业补贴,以及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冲击了非发达国家的农业体系,影响了非发达国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印度,曾经的农业大国,但在美国农业借全球化大势的冲击下,如今已经沦为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仰人鼻息的地步。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最深刻的关于饥荒的记忆,此次疫情再次向国人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兴旺、农业的发达,一个都不能少。

j
junoc
1 楼
中國人信奉「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看得「第一要務」;你們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承認,你們就不用委屈地為我們操心了!
t
toupi
2 楼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业的,农民收入还是那么低。为什么?农民就是底层老百姓,被给韭菜的草民。粮食价格过低,尤其是大米小麦。化肥农药价格过高。有谁还想当农民?
D
DN360
3 楼
什么我们?你只是只中国人养的老狗!
越狱
4 楼
南蛮子炒房地产,一大堆南蛮子靠卖地活着的省份怎么办?农民把地卖了都盖房子了,这些地方怎么办?
越狱
5 楼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内蒙古 这几个都在北方,南蛮子农业呢?都卖地炒房子啦?
D
Dimmy
6 楼
狗粮欠中共一个道歉 没有土工 哪来的狗粮
S
Sunstreaker
7 楼
中国那农产品质量都不和格
C
Cuisiner
8 楼
好消息,五毛不直接消费粮食
h
hyz000
9 楼
14亿人口,6亿吨粮食,人均500公斤左右,去除畜牧业用粮,炼油损耗啥,还有300公斤每人,如果分配不均,肯定有人会缺.
l
libra_king_21
10 楼
: 智商欠缺啊,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哈哈。 知道吗?中国最稳定的就是农民,想知道为什么吗?就狗那点智商说了也不懂。
贯军
11 楼
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连年丰收。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63亿吨,连续第8次总产超6亿。” 草民们,国统都出来屁摇了,你们千万别屯粮哦。
12 楼
泰国 越南的大米 南美的小麦 北美的大豆都不是进口的?
止于怠
13 楼
所以要不是傻b共产党那早十几年整人不整农业,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比现在发展快几倍,现在还有脸整天往脸上贴金。至于说什么人民翻身靠共产党那是扯jb淡,死的那么多人是心理的一种过好日子的信念,共产党既然有幸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后来也是拿到了不少好处的,跟投资一样,吃的是人头饭,没好处他能干?而且死了那么多人难道都是共产党?都知道共产主义是个屁?共产党就应该激流勇退,占着茅坑不拉屎,既然管理不好就应该大家商量着来,搞共产党万岁那一套就是退回到了封建社会
a
aqao
14 楼
美题名,丑之心!
h
hjoyce
15 楼
翻啥盘?就那几亩地还能种出花儿来?
j
jindow
16 楼
共产党的发家就是依靠的农民,所以对农民习性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