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新华社2024年7月18日发布照片显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带领他的政治局常委成员在北京出席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定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但未发布任何令人振奋的经济刺激对策。中国官员星期五(7月19日)坦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这表明了未来政策实施将充满波折。
为期四天的三中全会星期四(7月18日)落幕后,官员们提出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承诺,从实现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同时扩大内需,到刺激增长的同时抑制债务风险,且未说明计划如何解决这些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人们越来越担心,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让消费者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支持工业现代化和全球影响力的目标,债务将继续超过经济增长,推高风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星期五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了挑战的存在。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多重困难和阻碍,”唐方裕说。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唐方裕补充说道。
中国政策中的矛盾存在已久,包括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增强社会保障、放宽土地使用和改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等。
但做出艰难选择的任务日益紧迫,因为中国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低靡的房地产市场、通缩风险、外国提高关税、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警告,“高负债水平加上不断增加的通缩压力,最终可能导致日本式的低增长和极低通胀。”
“令人失望”
三中全会发布的初步声明大量延续现有政策,令一些经济学家感到失望。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的产业政策,同样的观念。”
“真的没有任何方向上的变化,没有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没有一句提到市场力量的作用,什么都没有。这真的令人失望。”
澳洲蒙纳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史鹤凌提出类似观点。他告诉美国之音,此公报通篇内容“令人失望”,对于如何提振中国消费者信心、应对外资出逃等外部挑战,或揭橥经济新思路等重要方向付之阙如,仿佛撰稿者已“躺平”。
中国股市星期五表现持平,略高于2024年初创下的五年低点,这显示全会未能提振投资人的情绪。
中国预计在未来几天发布一份包含更详细政策计划的文件。
供给与消费
2013年的中共三中全会曾声称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包括使内需消费成为增长动力的目标等。但在几年之内,中共开始倒退,然后走向新的方向。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将中国推向相反方向发展。共产党决定以党为核心,政府近年加强了对科技、金融等广泛经济领域的监管打击。
习近平去年提出新术语“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增长动力,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实现工业扩张,使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然而此政策方向再次绕开了消费者,全会重申了这点。
穆迪分析公司经济学家哈里·墨菲·克鲁斯(Harry Murphy Cruise)说,在扩大经济供给和促进家庭支出之间仍存在紧张关系。
“公报主要集中在‘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民生的支持直到尾声才提及。”
经济官员认需求不足 推政策促均衡发展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要在 2029年完成一系列改革任务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韩文秀指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亦面对困难,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丶企业经营困难及地方财政困难,反映经济恢复不够强劲,日后须倚靠政策,使经济发展更强劲和均衡。
在今(19日)早的中共中央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记者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指出,下一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须依靠政策给力丶改革发力,包括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淮,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对基层的保障能按时足够支出,并透过发展科技金融等,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他相信,在政策及改革下,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丶均衡及持续。
在被问到外资利用下降时,韩文秀指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当前外资的下降只是暂时现象,中央会透过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使国内与国际规则相通相融,令营商环境做到透明丶稳定和可预期,相信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增多,外资将持续扩大。
他又说,会扩大对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现时的单方面免签证入境政策,效果良好,日后会为外来人员的入境和生活加大便利,以及维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项目要「小而美」的策略;强调要做到「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
《决定》提「开放」只及「改革」⅕ 官员强调市场大
但面对外国的压力如何影响开放改革的问题,身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政协副主席穆虹只表示,外围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将保持定力和信心去面对,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亦不会影响中国坚持开放改革的决心。他重申,中国的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然而,本台翻阅三中全会昨日闭幕时发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中有54次提及改革,而提及开放的次数只有12次,可见三中全会是重改革丶轻开放。而记者会上不止一个官员提及,中国市场庞大,搞好内需,办好自己的事,便可行稳畅通。
至于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持续放缓,韩文秀指出,内房市场规模大,目前供求出现重大变化,市场仍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透过改革解决问题。方向之一是先消化存量,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活化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另外,中国新型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相信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
三中全会昨日发布的《决定》,为改革订定目标和时间表,就是要在 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由于2029年已超越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第三任任期,有评论指这可能反映他要连任第四届,以领导中国完成目标。
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中共中央7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现场文字实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莫高义: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今天,我们请来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全会精神,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同志;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同志;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同志。现在先请唐方裕同志介绍全会概况、全会主题和全会文件起草情况。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 唐方裕: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出席会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一年多来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中央确定以此为全会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文件起草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注重全面总结经验、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改革重点、彰显改革成色,坚持人民至上、把牢价值取向,抓好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开展了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调研访谈、专题论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效集中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了改革共识。《决定》起草的过程,是谋划改革、推动改革的过程,也是鼓舞人心、昂扬斗志的过程。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对《决定》稿讨论热烈,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莫高义:谢谢唐方裕同志,现在请穆虹同志介绍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原则。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穆虹:
记者朋友们好!我重点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向大家作个介绍。
三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这是党中央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作出的重要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
二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制度环境。
三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例如,开展两轮大规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适应新形势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蓝天碧水成为常态。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人民军队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四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推进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推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助力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五是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在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策略、改革动力、改革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提出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思想武器。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六条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谢谢!
莫高义:谢谢穆虹同志,现在请韩文秀同志介绍经济、民生等领域的改革。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
大家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分量很重。我从7个方面作些介绍。
首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决定》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第二,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要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
第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第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之,《决定》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的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一定要抓好落地见效。谢谢!
莫高义:谢谢韩文秀同志,现在请怀进鹏同志介绍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的改革。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各位记者朋友,我重点就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改革,作一些介绍。
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次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我简要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三点情况:一是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大家知道,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莫高义:谢谢怀进鹏同志,现在请沈春耀同志介绍民主、法治等领域的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沈春耀:
下面,我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部署,作一些简要介绍。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提出了改革任务。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就是要以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调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全会重点围绕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法治领域改革任务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当贯彻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法治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三是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四是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五是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莫高义:谢谢沈春耀同志,现在请唐方裕同志介绍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情况。
唐方裕:好的,我就这个问题作介绍。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正是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会《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决定》强调,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强调,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决定》专门用1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提出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提出要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二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强调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强调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调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的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强调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调加强诬告行为治理,等等。
《决定》的上述部署,充分体现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和清醒。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稳,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阔步向前。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莫高义:谢谢唐方裕同志。现在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次全会强调,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系统集成。请问如何协调推动,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形成合力?谢谢。
穆虹:谢谢您的提问。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统筹谋划和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特别强调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改革整体效能。这次全会《决定》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
关于如何协调推动,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全会重要讲话中作了部署。我们将在党中央领导下,健全业已形成的自上而下改革工作推进机制,重点从3方面抓好落实。一是抓紧对《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细化分类,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合理安排改革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二是狠抓改革协同推进。重点是明确改革任务分工、责任主体、协同单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服从大局、主动配合,确保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形成合力。要处理好重大关系,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的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督察问效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三是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在明确改革原则、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推动成功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巩固提升。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从宏观数据看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但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一定“温差”。请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上加以应对,弥合这种“温差”,实现经济良性循环?谢谢。
韩文秀: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表明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够强劲,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分化现象。下一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更为均衡、普惠、包容的发展,一靠政策给力,二靠改革发力。
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杠杆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要落实好“两新”、“两重”决策部署,实施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投入更多真金白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企业和消费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把长远增后劲与短期稳增长结合起来,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改革发展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
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给力和改革发力“双轮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更为均衡、更可持续,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真实感受和收获。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关注到,上个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由高校牵头的占到三大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也都来自高校。请问,下一步要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有效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谢谢。
怀进鹏:谢谢您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肯定。我们都知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理解,高校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二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我们将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我们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就简单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请问您如何看待法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谢谢。
沈春耀: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从表面上看,改革意味着“破”和“变”,法治意味着“立”和“定”,二者似乎是有矛盾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历史上的各种变法、新政,都是同立法、定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两次全会分别通过的两个决定构成了相得益彰的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和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从立法工作情况看,在我国现行有效的303件法律中,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制定的法律有78件,比如民法典这样分量重、块头大的立法;对303件法律中的147部法律先后累计修改334件次,修法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同进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需要通过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作出新的回答。《决定》在相关部分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修法任务,包括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对于深化改革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实践经验尚不充分,需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的事项,可以依法作出授权决定;对于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依法予以废止;对于相关改革决策已经明确、需要多部法律作出相应修改的事项,可以采取“打包”修法方式一并处理;对于需要分步推进的制度创新举措,可以采取“决定+立法”“决定+修法”等方式,先依法作出有关决定,再及时部署和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工作。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记者:在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在房地产放缓和培育发展新经济增长引擎之间取得平衡?
韩文秀: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大、牵涉面广,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系统性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处于调整过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而强劲的动力支撑。重点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期,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我们要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新政策,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消除过去“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弊端,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财税、土地、销售等基础性制度。需要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二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近年来我国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一批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向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我们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内需潜力大,内部可循环,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就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行稳致远。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目前世界局势动荡,中国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请问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谢谢。
穆虹: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改革开放是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到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我们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意志。实践也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但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次全会《决定》还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涉及扩大制度型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从已经发布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看,这次全会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抓改革落实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注意到全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请问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一要求?谢谢。
唐方裕:谢谢您的提问。是的,全会《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是《决定》60条中最后一条,分量很重。
我们都知道,抓落实对一切工作都很重要。人们常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是对事业发展和领导活动的重要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里我想特别说的是,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只有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种种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更多更好的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不断取得改革的成功。
落实《决定》关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我体会,需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点。
一是吃透改革要求。正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边界、与其他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革落实。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起止时限,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
三是抓好责任落实。明确各项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逐一厘清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事项、责任人。对跨领域跨部门、某一单位难以牵头落实的改革举措,由党委、政府直接组织实施,抓深抓透,防止出现“九龙治水”这种现象。
四是强化督察问效。持续开展专项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将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五是坚持久久为功。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定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只要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一定能够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目前,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请问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谢谢!
怀进鹏:谢谢您的提问!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促进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重点深化“四大类”改革: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突出扩优提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我们将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做好前瞻性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让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二是在教育教学上,突出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良好环境。
三是在保障机制上,突出尊师重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双一流”高校扩大高水平中小学教师培养规模。推进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支持教师下得去、教得好、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四是在新路径开辟上,突出数字赋能,发挥智慧教育新优势。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今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减少,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在上升,请问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韩文秀: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受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持续增多,我国利用外资还将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作出了重要部署。这里我强调三点。
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我们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近期我们对一些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受到普遍欢迎,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来华经商旅游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便利制度。
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要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
三是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我们要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发展,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外资企业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方面涌现出不少好的案例,有力保障了外资企业投资权益。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中国依然是各国投资的沃土。我们将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愿同广大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巨大机遇,乐见外资企业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谢谢!
中共官媒新华社2024年7月18日发布照片显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带领他的政治局常委成员在北京出席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定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但未发布任何令人振奋的经济刺激对策。中国官员星期五(7月19日)坦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这表明了未来政策实施将充满波折。
为期四天的三中全会星期四(7月18日)落幕后,官员们提出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承诺,从实现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同时扩大内需,到刺激增长的同时抑制债务风险,且未说明计划如何解决这些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人们越来越担心,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让消费者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支持工业现代化和全球影响力的目标,债务将继续超过经济增长,推高风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星期五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了挑战的存在。
“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多重困难和阻碍,”唐方裕说。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唐方裕补充说道。
中国政策中的矛盾存在已久,包括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增强社会保障、放宽土地使用和改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等。
但做出艰难选择的任务日益紧迫,因为中国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低靡的房地产市场、通缩风险、外国提高关税、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警告,“高负债水平加上不断增加的通缩压力,最终可能导致日本式的低增长和极低通胀。”
“令人失望”
三中全会发布的初步声明大量延续现有政策,令一些经济学家感到失望。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的产业政策,同样的观念。”
“真的没有任何方向上的变化,没有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没有一句提到市场力量的作用,什么都没有。这真的令人失望。”
澳洲蒙纳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史鹤凌提出类似观点。他告诉美国之音,此公报通篇内容“令人失望”,对于如何提振中国消费者信心、应对外资出逃等外部挑战,或揭橥经济新思路等重要方向付之阙如,仿佛撰稿者已“躺平”。
中国股市星期五表现持平,略高于2024年初创下的五年低点,这显示全会未能提振投资人的情绪。
中国预计在未来几天发布一份包含更详细政策计划的文件。
供给与消费
2013年的中共三中全会曾声称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包括使内需消费成为增长动力的目标等。但在几年之内,中共开始倒退,然后走向新的方向。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将中国推向相反方向发展。共产党决定以党为核心,政府近年加强了对科技、金融等广泛经济领域的监管打击。
习近平去年提出新术语“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增长动力,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实现工业扩张,使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然而此政策方向再次绕开了消费者,全会重申了这点。
穆迪分析公司经济学家哈里·墨菲·克鲁斯(Harry Murphy Cruise)说,在扩大经济供给和促进家庭支出之间仍存在紧张关系。
“公报主要集中在‘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民生的支持直到尾声才提及。”
经济官员认需求不足 推政策促均衡发展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要在 2029年完成一系列改革任务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韩文秀指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亦面对困难,包括有效需求不足丶企业经营困难及地方财政困难,反映经济恢复不够强劲,日后须倚靠政策,使经济发展更强劲和均衡。
在今(19日)早的中共中央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记者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指出,下一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须依靠政策给力丶改革发力,包括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淮,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对基层的保障能按时足够支出,并透过发展科技金融等,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他相信,在政策及改革下,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丶均衡及持续。
在被问到外资利用下降时,韩文秀指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当前外资的下降只是暂时现象,中央会透过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使国内与国际规则相通相融,令营商环境做到透明丶稳定和可预期,相信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增多,外资将持续扩大。
他又说,会扩大对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现时的单方面免签证入境政策,效果良好,日后会为外来人员的入境和生活加大便利,以及维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项目要「小而美」的策略;强调要做到「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
《决定》提「开放」只及「改革」⅕ 官员强调市场大
但面对外国的压力如何影响开放改革的问题,身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政协副主席穆虹只表示,外围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将保持定力和信心去面对,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亦不会影响中国坚持开放改革的决心。他重申,中国的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然而,本台翻阅三中全会昨日闭幕时发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中有54次提及改革,而提及开放的次数只有12次,可见三中全会是重改革丶轻开放。而记者会上不止一个官员提及,中国市场庞大,搞好内需,办好自己的事,便可行稳畅通。
至于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持续放缓,韩文秀指出,内房市场规模大,目前供求出现重大变化,市场仍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透过改革解决问题。方向之一是先消化存量,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活化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另外,中国新型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相信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
三中全会昨日发布的《决定》,为改革订定目标和时间表,就是要在 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由于2029年已超越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第三任任期,有评论指这可能反映他要连任第四届,以领导中国完成目标。
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中共中央7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现场文字实录: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莫高义: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今天,我们请来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全会精神,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同志;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同志;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同志。现在先请唐方裕同志介绍全会概况、全会主题和全会文件起草情况。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 唐方裕: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情况。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出席会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一年多来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中央确定以此为全会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文件起草组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注重全面总结经验、坚持正确方向,突出改革重点、彰显改革成色,坚持人民至上、把牢价值取向,抓好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开展了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调研访谈、专题论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效集中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了改革共识。《决定》起草的过程,是谋划改革、推动改革的过程,也是鼓舞人心、昂扬斗志的过程。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对《决定》稿讨论热烈,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莫高义:谢谢唐方裕同志,现在请穆虹同志介绍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原则。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穆虹:
记者朋友们好!我重点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向大家作个介绍。
三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这是党中央总结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作出的重要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重要制度创新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
二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制度环境。
三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例如,开展两轮大规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适应新形势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蓝天碧水成为常态。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人民军队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四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推进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推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助力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五是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在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目标、改革策略、改革动力、改革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提出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思想武器。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六条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长期坚持。谢谢!
莫高义:谢谢穆虹同志,现在请韩文秀同志介绍经济、民生等领域的改革。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
大家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分量很重。我从7个方面作些介绍。
首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决定》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决定》明确了三方面关键改革举措: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决定》特别提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
第二,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要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
第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第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之,《决定》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的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一定要抓好落地见效。谢谢!
莫高义:谢谢韩文秀同志,现在请怀进鹏同志介绍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的改革。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各位记者朋友,我重点就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改革,作一些介绍。
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次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我简要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三点情况:一是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三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大家知道,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莫高义:谢谢怀进鹏同志,现在请沈春耀同志介绍民主、法治等领域的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沈春耀:
下面,我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部署,作一些简要介绍。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会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提出了改革任务。总的要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就是要以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系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调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全会重点围绕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法治领域改革任务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当贯彻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法治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三是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四是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五是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莫高义:谢谢沈春耀同志,现在请唐方裕同志介绍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情况。
唐方裕:好的,我就这个问题作介绍。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正是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会《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决定》强调,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强调,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决定》专门用1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提出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提出要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
二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强调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强调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调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的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强调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调加强诬告行为治理,等等。
《决定》的上述部署,充分体现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和清醒。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稳,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阔步向前。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莫高义:谢谢唐方裕同志。现在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次全会强调,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系统集成。请问如何协调推动,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形成合力?谢谢。
穆虹:谢谢您的提问。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统筹谋划和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特别强调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改革整体效能。这次全会《决定》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
关于如何协调推动,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全会重要讲话中作了部署。我们将在党中央领导下,健全业已形成的自上而下改革工作推进机制,重点从3方面抓好落实。一是抓紧对《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细化分类,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合理安排改革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二是狠抓改革协同推进。重点是明确改革任务分工、责任主体、协同单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服从大局、主动配合,确保上下贯通、条块协同、左右联动,形成合力。要处理好重大关系,对一些利益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的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督察问效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三是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在明确改革原则、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推动成功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巩固提升。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从宏观数据看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但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一定“温差”。请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上加以应对,弥合这种“温差”,实现经济良性循环?谢谢。
韩文秀: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表明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够强劲,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分化现象。下一步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更为均衡、普惠、包容的发展,一靠政策给力,二靠改革发力。
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杠杆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要落实好“两新”、“两重”决策部署,实施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投入更多真金白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企业和消费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把长远增后劲与短期稳增长结合起来,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要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改革发展都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
我们相信,通过政策给力和改革发力“双轮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更为均衡、更可持续,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真实感受和收获。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们关注到,上个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由高校牵头的占到三大奖励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也都来自高校。请问,下一步要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有效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谢谢。
怀进鹏:谢谢您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肯定。我们都知道,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理解,高校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二是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三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我们将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我们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就简单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请问您如何看待法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谢谢。
沈春耀: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从表面上看,改革意味着“破”和“变”,法治意味着“立”和“定”,二者似乎是有矛盾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历史上的各种变法、新政,都是同立法、定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两次全会分别通过的两个决定构成了相得益彰的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和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从立法工作情况看,在我国现行有效的303件法律中,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制定的法律有78件,比如民法典这样分量重、块头大的立法;对303件法律中的147部法律先后累计修改334件次,修法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同进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需要通过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作出新的回答。《决定》在相关部分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修法任务,包括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对于深化改革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实践经验尚不充分,需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的事项,可以依法作出授权决定;对于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依法予以废止;对于相关改革决策已经明确、需要多部法律作出相应修改的事项,可以采取“打包”修法方式一并处理;对于需要分步推进的制度创新举措,可以采取“决定+立法”“决定+修法”等方式,先依法作出有关决定,再及时部署和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工作。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记者:在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在房地产放缓和培育发展新经济增长引擎之间取得平衡?
韩文秀: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大、牵涉面广,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系统性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处于调整过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而强劲的动力支撑。重点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期,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我们要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新政策,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消除过去“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弊端,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财税、土地、销售等基础性制度。需要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二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近年来我国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一批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向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我们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内需潜力大,内部可循环,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就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行稳致远。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目前世界局势动荡,中国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请问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谢谢。
穆虹: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改革开放是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到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我们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意志。实践也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但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次全会《决定》还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涉及扩大制度型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从已经发布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看,这次全会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抓改革落实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注意到全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请问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一要求?谢谢。
唐方裕:谢谢您的提问。是的,全会《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是《决定》60条中最后一条,分量很重。
我们都知道,抓落实对一切工作都很重要。人们常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是对事业发展和领导活动的重要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里我想特别说的是,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只有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种种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用更多更好的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不断取得改革的成功。
落实《决定》关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我体会,需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点。
一是吃透改革要求。正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边界、与其他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革落实。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起止时限,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
三是抓好责任落实。明确各项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逐一厘清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事项、责任人。对跨领域跨部门、某一单位难以牵头落实的改革举措,由党委、政府直接组织实施,抓深抓透,防止出现“九龙治水”这种现象。
四是强化督察问效。持续开展专项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将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五是坚持久久为功。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定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只要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一定能够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目前,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请问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谢谢!
怀进鹏:谢谢您的提问!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促进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重点深化“四大类”改革: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突出扩优提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我们将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做好前瞻性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让群众认可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二是在教育教学上,突出学生为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审美能力和劳动习惯,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推进“双减”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良好环境。
三是在保障机制上,突出尊师重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双一流”高校扩大高水平中小学教师培养规模。推进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支持教师下得去、教得好、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四是在新路径开辟上,突出数字赋能,发挥智慧教育新优势。教育数字化是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与个性化教学,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今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减少,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在上升,请问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韩文秀: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受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这是暂时的现象。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机遇持续增多,我国利用外资还将持续扩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作出了重要部署。这里我强调三点。
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我们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近期我们对一些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受到普遍欢迎,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来华经商旅游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便利制度。
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要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
三是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我们要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发展,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外资企业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方面涌现出不少好的案例,有力保障了外资企业投资权益。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中国依然是各国投资的沃土。我们将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愿同广大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巨大机遇,乐见外资企业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