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复课 已有多名学生跳楼:孩子们为何选择死亡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5月19日 0点28分 PT
  返回列表
75717 阅读
54 评论
蓝橡树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满足开学条件的学校已纷纷开学复课。但是,在学习应当步入正轨的时候,令人难过的新闻却一条接一条传来: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对于青少年儿童自杀事件,各地教育局讳莫如深。据说是担心同龄人效仿自杀,媒体上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往往一笔带过,不会出现细节。而近期,家长群里讨论的惨剧远比媒体曝光的要多得多。

也不知道是因为疫情隔离太久,亲子关系恶化;还是因为网课压力山大,难以疏解;或者是因为近期集中复课又临近考试,压力倍增……

我有一个主观的感受:今年听到的未成年人自杀案例,特!别!多!沪上几所响当当名字的初中,甚至小学,都有听闻惨剧发生。校方如临大敌,家长人人自危。

孩子轻生,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让听者痛心。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这些孩子人生刚起步,就要走到这一步呢?

那些轻易选择自杀的少年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从一个新闻链接到另一个新闻,“目睹”了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的自戕:和父母吵架、和同学争执、被老师训斥、犯错了怕被惩罚……

成年人不能想象的鸡毛蒜皮,甚至不能称之为“事”的起因,都能成为孩子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

这是一位跳楼自杀的9岁男童的遗书。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三行字写道:“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他跳楼前,甚至连“跳楼”的“楼”字都还不会写。

另一个自杀的10岁小男孩,跳楼的起因更令人费解。事前,他自发帮班级把课桌排成了毕业班会要用的“回”字形,老师因为还要上课,希望他能帮忙还原。可是他拒绝了。

事情发生后,人们回过头去看视频监控,老师没有过激的言论,他也没有争辩什么,只是默默一个人流泪坐了一会儿,然后决定给自己一个结局——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学校的露台一跃而下。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揭露出来的数字非常可怕。报告中说,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超过半数的自杀行为,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

青少年自杀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对死亡的认知还很不成熟,他们尚未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完整的认知体系。当某个人、某件事给他们施加的恐惧积累到一个临界点,就能轻而易举地超越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再给他们十几分钟,让他们冷静一下,再想一想,他们还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终止生命吗?

活下去需要理由吗?需要。

人们很容易把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归咎于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坦白说,“学习压力”这口锅背得莫名其妙。有人因压力而奋进,有人却因压力而自杀。区别是如何看待压力,或如何看待学习。

也有人说,我们的教育缺少死亡教育,孩子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这种说法还是略显空洞(当然,避而不谈更糟),我们需要有更具体的方法来帮助父母,去避免发生这类悲剧。

“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自己过不过去的坎儿。”心理学家说:那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发现,除了死亡,他们没有其他的出口。

这个出口就是人生存下去的理由,理由越多,生存欲就会越强烈。人会为了各种理由活着,为责任、为名利、为爱的人、未完成的心愿、为了目标……当一个出口被关上了,他们还有其他的寄托。当面对同样的压力时,他们不会只有死亡一条路。

就我的人生体验来说:对这个世界有越多的羁绊,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小。

孩子刚出生时,他们与世界的联结可能就只有父母、几件心爱的玩具;

随着生命的展开,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爱好、社交、目标,他们与世界的联结越来越多。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如果被允许、鼓励去和世界发生多种关联,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大地,生命的意愿强大无比。

作为父母要问问自己:我们的孩子有足够多的理由活下去吗?以后他为什么也要活下去?如果不是这次死亡事件离我如此之近,我不会问出这么“傻气”的问题。

可问出这样傻气问题的不止我一个。心理学博士陈鲁还专门为女儿列了一张“生命清单”,这些理由构成了女儿生存下去的理由:

她每天有家可回。在家里,她几乎听不到说教、要求、指责;

她有两名关系稳定、对她支持也稳定的家长;

她有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一起开开玩笑、吃吃喝喝;

她的老师对学生的密切支持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她喜欢画画,一得空就挥笔作画;

她喜爱动物,每周都去动物庇护所照顾小猫 ;

她喜爱思考,思考对她来说就是津津有味的事情;

她喜欢音乐,是几个乐队的粉丝,偶尔去听他们的音乐会;

她喜欢烘焙,手艺见长;

她喜欢看电视,我们偶尔也陪她看;

……

所以,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的生命当成理所应当存在,而忽视年轻的生命本身的脆弱。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刻不容缓。

爱的表达需要方法吗?需要。

我在浏览这些悲剧时,发现一些经常出现的高频细节:跟父母吵架、争执、说了几句。

“一个初三的男孩,早上起床晚了,被父母说了几句,一时气急就跳楼了。”

“我们隔壁楼里的12岁女孩,中午和妈妈吵了架,就想不开了。”

“这个跳楼男孩的爸爸,嘴比较碎,没事就念念他。”

包括去年一起惨剧,一位妈妈把车停在高架上,继而车里窜出一个男孩跳了桥,大家都猜测当时车里极有可能发生了争执。往往是很小的事情,鸡毛蒜皮。爸爸妈妈也想不通,“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与父母的争执轻易自杀?有心理学家剖析认为,他们到了这个年龄,从生理到心理都觉得自已长大了。可是父母还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于是就产生了控制权的争夺。

其实往往都是为了很小的事情,父母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去那样做呢?可是孩子已经受够了被控制的生活,在无力扭转态势的情况下,他们用最极端的方法获得了永久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报复父母,让父母为自己的专权后悔终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这类事件发生后,很多当事父母还是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父母子女之间,不恰当的爱的表达造成的伤害应该引起关注。

过去,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理念,认为父母“侮辱式“、“打击式”、“贬低式”的言语暴力在所难免。虽然理论上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又总忍不住会贬低孩子。本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心态,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

的确,父母爱孩子的本心毋庸置疑,然而,主观的爱的表达未必等于爱的接受。从父母的角度讲,无论他们做什么,逼迫、贬低、吼骂、责打……无不是爱的表达——“我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是因为爱你,我才不会这样对你!“。

然而,孩子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到的父母的具体言行,感受到的是这种言行对他们的伤害。爱孩子,需要做到言语、行为与本心一致,父母表达爱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根本的转变。

如何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准确传递,同时又能够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最近在读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觉得自己跟子女、配偶、父母有沟通问题的,我都强烈推荐读一下。

卢森堡博士认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令人痛苦。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学会不加评判地好好说话,可以让你的爱自然流露。

看完这本书,再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和父母、子女、配偶吵过架,你就会发现,很多伤痛只是因为我们“说错了话““归错了因“。举个例子:

“你烦死人了!“

“我被你累死了!“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耐心的妈妈也难免会说出这样的话,分析一下这句话的问题。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父母快不快乐,累或不累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实际上是在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强迫孩子。如果通过指责批评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者反击,自责和指责他人其实是错误的发泄式表达,隐藏在背后的是自己(父母)未被满足的需要。

这些青少年自杀的悲剧,折射出来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教育反思其实还有更多。比如说,我们在教育子女中,关注和忽视的点是否产生了偏差:

一方面,我们富养孩子,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却忽视孩子心理状态,导致孩子没有足够的韧性面对挫折;

我们关注成就、成功、成才,却忽视挖掘孩子成人的根本动力,导致他们对生存本身产生困惑;

我们倡导“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认为错都在孩子,我们批评他们、指责他们,给他们贴上了“叛逆“、“不乖“、“不听话“的标签,却从不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是不是把太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发泄在孩子身上。

我从不认为一个有很多缺点的孩子是被父母宠坏的,而是父母自己本身有很多问题,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最后希望不要总是等到悲剧发生才开始反思,但我又希望这样的反思能再持久一些。

d
dreiberg
1 楼
说明孩子们需要心理辅导!物质的丰裕,解决不了心理问题。国家和社会需要足够重视这个现实问题!
才来
2 楼
以前喝敌敌畏,现在改成跳楼而已。并非新问题。
传播爱与光
3 楼
我国反重力武器极有可能率先研发成功!哈哈哈
走马读人
4 楼
頻繁檢查去任性 2 words 反叛幻覺要滌除 平凡高分憑何能 附屬返貧富也輸
真话难听
5 楼
十七岁跳桥,十七岁不是小孩子了,怎么长不大?
h
hans177155
6 楼
做赖宁式的好少年!😑
X
Xiaodisb
7 楼
其实还是有家可回最重要,喜欢这个家,所以父母的行为态度非常重要还有爱。小孩子就算在外面受委屈了还有家不是吗。
曾祖爷爷
8 楼
c
chemallen
9 楼
这些孩子应该都是好孩子 想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坏孩子身上 坏孩子才不会内疚更不会有压力 所以说善良的年轻人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呵护
c
cocoslover
10 楼
人要回归本心了,世界范围内的民粹反映了人们没有得到想要的生活,快乐不在于外而在于内。
f
folkuniv
11 楼
瑞典之所以不关闭学校,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家庭环境恶劣,孩子常时间在家,心里不健康
G
Gemma89
12 楼
那是肯定,不要说索赔造成孩子自杀,就算造成心理障碍害怕去学校,估计学校就要赔到倾家荡产。 中国法律太操蛋了。
老干葱的地得
13 楼
心疼
x
xiaoyao100nian
14 楼
看看小粉红 就知道中国的教育有多失败 毫无独立思考能力 缺少同理心
急急急
15 楼
连这点压力和挫折都受不了,将来能干什么?
z
zaku2ass
16 楼
小时候看过一电影,演的是红领巾因为没考满分就跳楼了
M
Motormaster
17 楼
呵呵
h
ha123
18 楼
这几代孩子太脆弱了,解放台湾和美国的任务就交给50,60年代的老同志了
z
zk100yyy
19 楼
社会压力太大,从小就要在起跑线上竞争。上一代自己都没被教育过,更加不会教育下一代。最后只能是揠苗助长。其实就算再努力,在国内还不如有势力的万分之一
a
azkaban
20 楼
才死了4个也叫特别多?比起得新冠死掉的人,他们至少还有选择权。
一起同过窗
21 楼
谈到老师缺乏爱心与责任心。 在国外,至少我在加拿大,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说小学表现不错。我搞不清我小孩在学校的成绩排名。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没有班与班之间的,校与校之间的比较,大家都和和气气。 国内的老师压力大多了。你小孩不好好读书,他比你还急。国内老师也挺可怜的。
d
dannyconan
22 楼
暴露年龄了
C
CPC
23 楼
可怜的孩子
v
veronida
24 楼
孩子还是开心就好,学习不好又能怎么样,迟早会去学的,越逼越不爱学
寂寞de心
25 楼
其他国家的学生不会自杀的,只会回学校用枪扫射而已!自杀只自己死,用枪扫射怎也多几个陪葬!
虛度光陰
26 楼
心理脆弱的人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爲他們結束自己生命的起爆點。另一種極端就是殘害無關的人,這更可怕!
树枝孤鸟
27 楼
回国看看现在的孩子,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氛围,就是垃圾,真的垃圾。国内的孩子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因为大部分都是老人带大的,一点委屈都没有。父母都在挣钱,平时基本上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有电视上的亲子综艺,都是假的。
老二要罢工
28 楼
文人的扯蛋逻辑,照这样的话5、60年前的孩子自杀应该更多,100多年前孩子就更不能提了,没人能活下来。 全是TMD惯出来的。
n
nvnv
29 楼
把五毛们叫来给个说法
u
uscliff
30 楼
: 这种新闻也能引起狗粮共鸣?我艹。狗粮们数典忘祖,应该读小学的时候就吞粪自尽,还能省点粮食。
p
pigfrommars
31 楼
“你烦死人了!“ “我被你累死了!“ …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父母快不快乐,累或不累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实际上是在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强迫孩子。…自责和指责他人其实是错误的发泄式表达,隐藏在背后的是自己(父母)未被满足的需要。
D
DarkChocolate
32 楼
回复[[45]] 可不是吗。父母/祖父母瞎惯出的熊孩子,都不知道尊敬长辈是啥玩意儿。
m
mmjsh
33 楼
;-D 忘记换马甲了吧?!
m
mmmmmmmmmm10
34 楼
我们与恶的距离 10集 看看台湾人如何预防心里疾病
A
Arbalest
35 楼
教育非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