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吃过一种叫“朝鲜蓟”的蔬菜?
如果没有,那你可能见过——长得像一朵不开的花,紫绿交错、层层叠叠,外形像是植物界的金属朋克。
你以为它是用来装盘的,结果人家是正经能吃的。
只是吃法特别:得一片片扒开,蘸着酱吮吸那一点点纤维精华,好不容易吃出个“艺术感”。
于是很多人都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这玩意儿也太麻烦了吧。”
在意大利威尼斯,有一种朝鲜蓟,只在春天短短两周里现身,产量少到每棵植株一年只长一颗,被称为“菜中贵族”。
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被人造假。
不爱吃的你可能一脸问号:“造假的朝鲜蓟……谁在乎?”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听起来毫不起眼、实际上香得很”的美食故事。
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的泻湖里,有一座低调的小岛,叫Sant’Erasmo,它有个浪漫外号:“威尼斯的菜园”。
这个地方土壤肥沃、水汽充沛,最出名的不是葡萄酒,不是橄榄油,而是——紫色朝鲜蓟(carciofo violetto)。
但我们今天的主角并不是它本人,而是它的“第一生儿子”:
那颗最早冒出来的小小花苞,被称为castraùra。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因为在意大利语里,“castrare” 是“阉割”的意思。
听起来有点残忍,但确实准确——农民要把它第一个花苞掐掉,后面长出的“正产”才会又大又好吃。
所以,每株朝鲜蓟每年就出产一颗castraùra,全岛的castraùra产量,少得连威尼斯人都吃不过来。
这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而是农业现场的实打实“限量款”。
这个小花苞拇指大小、紧实饱满,可以生吃、炒食、凉拌,吃起来微苦回甘,质地嫩得像没长熟的心。
但它的短暂生命,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castraùra的生长期极短,整个采摘期不到两周,而且只能靠手工摘。
没有机械、没有农药,天热了就抢收,晚一两天,花苞就“散开了”,变成普通朝鲜蓟。
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威尼斯的农民们已经不得不提前两周动手采收。
原本是4月25日采收(圣马可日,威尼斯保护神的节日),现在有些农户3月底就得“提前上线”。
“它需要9个月的时间慢慢长出来,但天气越来越热,土壤根本跟不上节奏。”
农民Guia Camerino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castraùra可能会在几十年内从地球消失。
听到这儿,突然觉得从前嫌弃它“太贵”好像有点不识货了。
说实话,这种食材你可能一辈子都没吃过,但在威尼斯,有人为了吃一口真的castraùra,每年都要坐船漂过去,排队买一整筐。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只有本地种植的才算“正宗”,那外地的怎么办?那就贴个“正宗”的标签呗!
Guia Camerino说,很多威尼斯餐厅都在用普通朝鲜蓟假装自己是castraùra。反正外地的便宜,游客吃不出来,老板就能多赚点。
是的,如今,连朝鲜蓟也能有高仿了——贴标贴假的、产地伪造的、掺杂混卖的,全都有。
为了保护这颗小花苞,岛上成立了一个联盟:Consorzio del Carciofo Violetto di Sant’Erasmo。专门负责发“正品认证标”,就像蔬菜界的“意大利原产地护照”。
但联盟不是警察,不能罚款,能做的只有劝说、揭露、维权。
很多时候,真正的castraùra还没到市区,超市里早就摆好了“它的平替”,标签甚至一模一样。
“顾客吃不出来,商家也就懒得坚持了。”Camerino无奈地说。
这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看见一大堆“原产北海道生牛乳蛋糕”,但从没在北海道吃到过。
如果你问“值得吗”“好吃吗”,不如看看真正吃过的人怎么说:
在威尼斯有家小餐厅Al Covino,主厨每年都准时采购castraùra,只为这两周出三道菜:
清炒款castraùra,锅里只加橄榄油,嫩到几乎入口即化;意面款castraùra,融成酱汁,裹在细面条上,春天的味道直接上脸;生吃款castraùra,生切薄片,加橄榄油、芝士、柠檬皮,微苦之后是清甜!
它不像普通朝鲜蓟那样需要炖煮剥壳,而是一整颗都能吃,像植物界的“可直接入口小礼服”。
而吃完之后的你,不是满足,而是感慨:“原来我以前吃的不是它。”
每年五月,Sant’Erasmo岛都会举行 “朝鲜蓟节”:岛民搭着船从四面八方过来,只为了吃一口最新鲜的castraùra,喝一杯朝鲜蓟调的开胃酒。
对我们来说,这可能只是菜单上一道“春季限量菜”,但对当地人来说,它是气候、是节令、是大地对他们一年耐心的回报。
就如Camerino所说:“我们不只是种菜,而是在守住这片土地能长出来的东西。”
也许你这辈子都不会爱上朝鲜蓟,但你应该知道,它不是不够好,只是太不讨好。
那些吃起来要花时间理解的东西,那些不能被快餐化的食物、朋友、艺术,它们也许正是你最需要、但最容易错过的“味道”。
-END-Ref: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250502-the-artichoke-so-prized-that-people-sell-fakes
你有没有吃过一种叫“朝鲜蓟”的蔬菜?
如果没有,那你可能见过——长得像一朵不开的花,紫绿交错、层层叠叠,外形像是植物界的金属朋克。
你以为它是用来装盘的,结果人家是正经能吃的。
只是吃法特别:得一片片扒开,蘸着酱吮吸那一点点纤维精华,好不容易吃出个“艺术感”。
于是很多人都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这玩意儿也太麻烦了吧。”
在意大利威尼斯,有一种朝鲜蓟,只在春天短短两周里现身,产量少到每棵植株一年只长一颗,被称为“菜中贵族”。
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被人造假。
不爱吃的你可能一脸问号:“造假的朝鲜蓟……谁在乎?”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听起来毫不起眼、实际上香得很”的美食故事。
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的泻湖里,有一座低调的小岛,叫Sant’Erasmo,它有个浪漫外号:“威尼斯的菜园”。
这个地方土壤肥沃、水汽充沛,最出名的不是葡萄酒,不是橄榄油,而是——紫色朝鲜蓟(carciofo violetto)。
但我们今天的主角并不是它本人,而是它的“第一生儿子”:
那颗最早冒出来的小小花苞,被称为castraùra。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因为在意大利语里,“castrare” 是“阉割”的意思。
听起来有点残忍,但确实准确——农民要把它第一个花苞掐掉,后面长出的“正产”才会又大又好吃。
所以,每株朝鲜蓟每年就出产一颗castraùra,全岛的castraùra产量,少得连威尼斯人都吃不过来。
这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而是农业现场的实打实“限量款”。
这个小花苞拇指大小、紧实饱满,可以生吃、炒食、凉拌,吃起来微苦回甘,质地嫩得像没长熟的心。
但它的短暂生命,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castraùra的生长期极短,整个采摘期不到两周,而且只能靠手工摘。
没有机械、没有农药,天热了就抢收,晚一两天,花苞就“散开了”,变成普通朝鲜蓟。
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威尼斯的农民们已经不得不提前两周动手采收。
原本是4月25日采收(圣马可日,威尼斯保护神的节日),现在有些农户3月底就得“提前上线”。
“它需要9个月的时间慢慢长出来,但天气越来越热,土壤根本跟不上节奏。”
农民Guia Camerino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castraùra可能会在几十年内从地球消失。
听到这儿,突然觉得从前嫌弃它“太贵”好像有点不识货了。
说实话,这种食材你可能一辈子都没吃过,但在威尼斯,有人为了吃一口真的castraùra,每年都要坐船漂过去,排队买一整筐。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只有本地种植的才算“正宗”,那外地的怎么办?那就贴个“正宗”的标签呗!
Guia Camerino说,很多威尼斯餐厅都在用普通朝鲜蓟假装自己是castraùra。反正外地的便宜,游客吃不出来,老板就能多赚点。
是的,如今,连朝鲜蓟也能有高仿了——贴标贴假的、产地伪造的、掺杂混卖的,全都有。
为了保护这颗小花苞,岛上成立了一个联盟:Consorzio del Carciofo Violetto di Sant’Erasmo。专门负责发“正品认证标”,就像蔬菜界的“意大利原产地护照”。
但联盟不是警察,不能罚款,能做的只有劝说、揭露、维权。
很多时候,真正的castraùra还没到市区,超市里早就摆好了“它的平替”,标签甚至一模一样。
“顾客吃不出来,商家也就懒得坚持了。”Camerino无奈地说。
这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就像我们在朋友圈看见一大堆“原产北海道生牛乳蛋糕”,但从没在北海道吃到过。
如果你问“值得吗”“好吃吗”,不如看看真正吃过的人怎么说:
在威尼斯有家小餐厅Al Covino,主厨每年都准时采购castraùra,只为这两周出三道菜:
清炒款castraùra,锅里只加橄榄油,嫩到几乎入口即化;意面款castraùra,融成酱汁,裹在细面条上,春天的味道直接上脸;生吃款castraùra,生切薄片,加橄榄油、芝士、柠檬皮,微苦之后是清甜!
它不像普通朝鲜蓟那样需要炖煮剥壳,而是一整颗都能吃,像植物界的“可直接入口小礼服”。
而吃完之后的你,不是满足,而是感慨:“原来我以前吃的不是它。”
每年五月,Sant’Erasmo岛都会举行 “朝鲜蓟节”:岛民搭着船从四面八方过来,只为了吃一口最新鲜的castraùra,喝一杯朝鲜蓟调的开胃酒。
对我们来说,这可能只是菜单上一道“春季限量菜”,但对当地人来说,它是气候、是节令、是大地对他们一年耐心的回报。
就如Camerino所说:“我们不只是种菜,而是在守住这片土地能长出来的东西。”
也许你这辈子都不会爱上朝鲜蓟,但你应该知道,它不是不够好,只是太不讨好。
那些吃起来要花时间理解的东西,那些不能被快餐化的食物、朋友、艺术,它们也许正是你最需要、但最容易错过的“味道”。
-END-Ref: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250502-the-artichoke-so-prized-that-people-sell-f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