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保健品生意。
最新的2023《全球富豪榜》,公布了。
随着恒大许家印、雪松控股张劲落榜,榜单上已经几乎看不到广州企业家的身影。
全球富豪TOP100中,和广州关联较大的,一个是融捷吕向阳夫妇,一个是李锦记的李蔡美灵家族。
说来也是尴尬,吕向阳,是王传福的表哥,有钱是因为持有深圳企业比亚迪的股份。
而神奇李蔡美灵家族,与广州的关系是无限极!对,就是做保健品那个。
无限极成立的时间,足足比李锦记晚104年。
1992年,由李文达及其儿子李惠森创办成立。
作为李锦记在“酱油”之外的另一块重要名片,无限极在众人心中的口碑和形象却异常分化,甚至被打上“传销”的烙印。
“无限极是传销吗?”、“无限极越干越穷”、“无限极合法吗?”、“无限极曾健口服液真能提高免疫力吗?”
这些在搜索引擎中出现的词条,反映了对这家企业的质疑。
2019年,权健倒台,保健品生意被推致风口浪尖,无限极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丑闻。
一时间,无限极的形象跌至低谷,甚至被冠以“没病也能吃出病”的保健品。
但在风波下,无限极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不错。
很多老人都......
无限极主营业务是卖保健品,一直没有上市。
但在2016年能拿出20亿买地,花45亿在广州打造了一个“金灿灿”的总部,2021年底落成,至今搬入一年多时间了。
从这就可以知道,卖保健品的赚钱空间,无限遐想。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这家在广州的神秘企业——无限极。
01135年发家史酱油、耗油打下的商业帝国
说无限极之前,要先说下李锦记。
香港前十大富豪里面,有7个都是搞房地产的,还有一个搞赌博,一个是搞科技。
唯独李惠森兄妹是搞食品饮料的,也就是李锦记及无限极。
就像可口可乐被无意中发现是一款可口的饮料一样,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棠,煮蚝忘记关火,熬成了蚝汁,“耗油大王”的称号由此得来。
但李锦记始终没有上市,没法洞察李锦记财报,那就横向看看同行海天味业有多挣钱?
年营收在250亿,年毛利率约38%,年净利率约26%,这个利润还挺不错。
▲海天味业2021年业绩(2022年业绩未公布)
有李锦记这个靠山,无限极的扩张完全不愁钱。
1992年,李锦记与第一军医大学合作办厂,进军中草药健康产业。
该年底,无限极工厂破土动工。
一切都朝着李文达和李惠森描绘的宏图前进。
▲图源自网络,前排最中间为李文达,右手边为第一军医大学校长
02人命官司缠身
无限极的总部设在香港,属于港资(外资企业)。
成立的第15个年头,无限极拿到了直销牌照,开始在内地做起保健品生意。
或许,李惠森和其父亲创办无限极之初,是想在酱油之外,开辟中草药保健品赚钱的一条路。
可没想到,这门生意成了李家一个污点。
坊间有传,李锦记的家族管理严格,“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违背后两条者,退出董事会!”
家风或许尚可,但无限极的名声,在这些年曝出几起人命官司跌至低谷。
“无限极疑致陕西女童心肌损害”、“重庆癫痫患者服用8天无限极后突然死亡”、“贵州60岁患有肾衰竭等疾病的男子服用无限极产品14天后死亡”等新闻见诸网络。
重庆癫痫患者案件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定无限极销售对该名癫痫患者的死亡存在过错,承担民事赔偿6万元。
6万……这些可都是原本鲜活的一条人命。
▲截图自中国裁判文书网
中国裁判文书网现在也依旧可以看到无限极涉及的生命权、健康权等民事纠纷案件,比如“无锡高血糖患者因大量服用无限极致糖尿病复发”等。
从判决书的结果以及法律的角度,错往往不在无限极,而是经销商、销售。
在“贵州60岁患有肾衰竭等疾病的男子服用无限极产品14天后死亡”的这起案件里,判决书指出三个点——
“无限极产品质量合格,且该名男子死亡与产品质量无关”
“无限极公司不应承担责任”
“无限极产品包装瓶上的‘注意事项’中也明确载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最终,无限极撇得干干净净,经销商承担了赔偿的责任,赔付20万余元。
这不是个案。
很多起无限极的官司中,责任都在经销商上,他们大肆夸张保健品的功效,胆大冒医随便下“医治清单”,这些“发钱寒”的经销商疯了一样推销保健品。
家属也承担了一定的过错,不阻止、放任家人对保健品的大量摄入,缺乏常识。
其实,猫崽身边就有不少中老年人都曾受保健品的诱惑,生病不去医院,妄想靠保健品吃出健康的身体。
所以不少保健品公司的套路达成——钱赚到了,出了事责任也撇干净了。
不可不提的,是一些公司的内部销售奖励机制,只谈钱,不谈惩罚,对经销商的培训不当,靠拉人头迅速在市场扩张。
什么人都能卖保健品,有张嘴就行。
而且,保健品销售们,真的比我们“孝顺”太多了。
03无限极的“买楼史”
早在2009年之后,无限极不愿意再局限于保健品领域。
房地产是保健品以外,无限极最先跨界的领域了。
如果不是知道无限极的“买楼史”,你不会在这家企业身上看到港资开发商的身影。
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买楼。
到头来会发现,卖保健品可能比我们想像中还要赚钱。
2009年,无限极母公司李锦记以3个亿的价格,在广州珠江新城买了一栋大厦7层物业,并获得大厦命名权。
▲无限极在珠江新城的办公楼
次年,李锦记在香港花40亿港元,买下了上环德辅道中199号“维德广场。
2015年,李锦记与万科联手以57亿元收购黄浦区的商业综合体。
至此,无限极在广州、香港、上海都挂了“牌”,广州的无限极中心、香港的无限极广场、上海的无限极大厦和无限极荟。
这还不够,2016年,李锦记亲自下场买地开发,在广州以20.1亿元价格买下一块地。
无限极花了5年才建完,耗资45亿打造了无限极广场,于2021年开幕。
▲广州白云新城,无限极广场,摄影@说财猫
李锦记持有的房地产资产,基本都用“无限极”的名字挂牌。
在买楼的这段期间,无限极年均直销业绩突破了200亿。
2015年至2017年,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无限极直销业绩分别为283亿、270亿及249亿。
同样地,无限极的利润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用同行作为参考的是,A股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
▲汤臣倍健2022年业绩
汤臣倍健前不久发布的去年财报显示,片剂、胶囊和粉剂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7%、64%和73%。
侧面反映保健品成本低,毛利非常高。
这几年,李锦记调整了健康产业的布局,无限极和其他五大板块一起整合为“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
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6大业务板块:
如果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上市,说不定会产生新的华人首富。
庞大的保健品生意。
最新的2023《全球富豪榜》,公布了。
随着恒大许家印、雪松控股张劲落榜,榜单上已经几乎看不到广州企业家的身影。
全球富豪TOP100中,和广州关联较大的,一个是融捷吕向阳夫妇,一个是李锦记的李蔡美灵家族。
说来也是尴尬,吕向阳,是王传福的表哥,有钱是因为持有深圳企业比亚迪的股份。
而神奇李蔡美灵家族,与广州的关系是无限极!对,就是做保健品那个。
无限极成立的时间,足足比李锦记晚104年。
1992年,由李文达及其儿子李惠森创办成立。
作为李锦记在“酱油”之外的另一块重要名片,无限极在众人心中的口碑和形象却异常分化,甚至被打上“传销”的烙印。
“无限极是传销吗?”、“无限极越干越穷”、“无限极合法吗?”、“无限极曾健口服液真能提高免疫力吗?”
这些在搜索引擎中出现的词条,反映了对这家企业的质疑。
2019年,权健倒台,保健品生意被推致风口浪尖,无限极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丑闻。
一时间,无限极的形象跌至低谷,甚至被冠以“没病也能吃出病”的保健品。
但在风波下,无限极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不错。
很多老人都......
无限极主营业务是卖保健品,一直没有上市。
但在2016年能拿出20亿买地,花45亿在广州打造了一个“金灿灿”的总部,2021年底落成,至今搬入一年多时间了。
从这就可以知道,卖保健品的赚钱空间,无限遐想。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这家在广州的神秘企业——无限极。
01135年发家史酱油、耗油打下的商业帝国
说无限极之前,要先说下李锦记。
香港前十大富豪里面,有7个都是搞房地产的,还有一个搞赌博,一个是搞科技。
唯独李惠森兄妹是搞食品饮料的,也就是李锦记及无限极。
就像可口可乐被无意中发现是一款可口的饮料一样,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棠,煮蚝忘记关火,熬成了蚝汁,“耗油大王”的称号由此得来。
但李锦记始终没有上市,没法洞察李锦记财报,那就横向看看同行海天味业有多挣钱?
年营收在250亿,年毛利率约38%,年净利率约26%,这个利润还挺不错。
▲海天味业2021年业绩(2022年业绩未公布)
有李锦记这个靠山,无限极的扩张完全不愁钱。
1992年,李锦记与第一军医大学合作办厂,进军中草药健康产业。
该年底,无限极工厂破土动工。
一切都朝着李文达和李惠森描绘的宏图前进。
▲图源自网络,前排最中间为李文达,右手边为第一军医大学校长
02人命官司缠身
无限极的总部设在香港,属于港资(外资企业)。
成立的第15个年头,无限极拿到了直销牌照,开始在内地做起保健品生意。
或许,李惠森和其父亲创办无限极之初,是想在酱油之外,开辟中草药保健品赚钱的一条路。
可没想到,这门生意成了李家一个污点。
坊间有传,李锦记的家族管理严格,“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违背后两条者,退出董事会!”
家风或许尚可,但无限极的名声,在这些年曝出几起人命官司跌至低谷。
“无限极疑致陕西女童心肌损害”、“重庆癫痫患者服用8天无限极后突然死亡”、“贵州60岁患有肾衰竭等疾病的男子服用无限极产品14天后死亡”等新闻见诸网络。
重庆癫痫患者案件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定无限极销售对该名癫痫患者的死亡存在过错,承担民事赔偿6万元。
6万……这些可都是原本鲜活的一条人命。
▲截图自中国裁判文书网
中国裁判文书网现在也依旧可以看到无限极涉及的生命权、健康权等民事纠纷案件,比如“无锡高血糖患者因大量服用无限极致糖尿病复发”等。
从判决书的结果以及法律的角度,错往往不在无限极,而是经销商、销售。
在“贵州60岁患有肾衰竭等疾病的男子服用无限极产品14天后死亡”的这起案件里,判决书指出三个点——
“无限极产品质量合格,且该名男子死亡与产品质量无关”
“无限极公司不应承担责任”
“无限极产品包装瓶上的‘注意事项’中也明确载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截图自中国裁判文书网
最终,无限极撇得干干净净,经销商承担了赔偿的责任,赔付20万余元。
这不是个案。
很多起无限极的官司中,责任都在经销商上,他们大肆夸张保健品的功效,胆大冒医随便下“医治清单”,这些“发钱寒”的经销商疯了一样推销保健品。
家属也承担了一定的过错,不阻止、放任家人对保健品的大量摄入,缺乏常识。
其实,猫崽身边就有不少中老年人都曾受保健品的诱惑,生病不去医院,妄想靠保健品吃出健康的身体。
所以不少保健品公司的套路达成——钱赚到了,出了事责任也撇干净了。
不可不提的,是一些公司的内部销售奖励机制,只谈钱,不谈惩罚,对经销商的培训不当,靠拉人头迅速在市场扩张。
什么人都能卖保健品,有张嘴就行。
而且,保健品销售们,真的比我们“孝顺”太多了。
03无限极的“买楼史”
早在2009年之后,无限极不愿意再局限于保健品领域。
房地产是保健品以外,无限极最先跨界的领域了。
如果不是知道无限极的“买楼史”,你不会在这家企业身上看到港资开发商的身影。
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买楼。
到头来会发现,卖保健品可能比我们想像中还要赚钱。
2009年,无限极母公司李锦记以3个亿的价格,在广州珠江新城买了一栋大厦7层物业,并获得大厦命名权。
▲无限极在珠江新城的办公楼
次年,李锦记在香港花40亿港元,买下了上环德辅道中199号“维德广场。
2015年,李锦记与万科联手以57亿元收购黄浦区的商业综合体。
至此,无限极在广州、香港、上海都挂了“牌”,广州的无限极中心、香港的无限极广场、上海的无限极大厦和无限极荟。
这还不够,2016年,李锦记亲自下场买地开发,在广州以20.1亿元价格买下一块地。
无限极花了5年才建完,耗资45亿打造了无限极广场,于2021年开幕。
▲广州白云新城,无限极广场,摄影@说财猫
李锦记持有的房地产资产,基本都用“无限极”的名字挂牌。
在买楼的这段期间,无限极年均直销业绩突破了200亿。
2015年至2017年,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无限极直销业绩分别为283亿、270亿及249亿。
同样地,无限极的利润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用同行作为参考的是,A股保健品龙头汤臣倍健。
▲汤臣倍健2022年业绩
汤臣倍健前不久发布的去年财报显示,片剂、胶囊和粉剂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7%、64%和73%。
侧面反映保健品成本低,毛利非常高。
这几年,李锦记调整了健康产业的布局,无限极和其他五大板块一起整合为“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
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6大业务板块:
如果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上市,说不定会产生新的华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