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年来海军大幅度扩军,建造大型舰队航空母舰,虽然长远来看是“走向深蓝”,但至少现在,中国海军是远远达不到走向深蓝的目标,那是很长远的事情了。
现代国家的海军它本身就不是服务于近海作战的,一个国家的领海线毕竟就距离海岸线12海里,现代海军的作用一定是在公海上作战。
保守一点的说,至少要能够保证本国的海上贸易航线,而由于海战的特殊性,与地面战场的环境大为不同,弱势的海军很难有大的存在价值。
不同于陆地战场,在陆地上,一支弱势的陆军也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
就像俄乌战争中,乌军在技术水平、人员水平各方面相比俄军都存在较大劣势的情况下,坚决抵抗的乌军仍然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战略要求,让俄罗斯至今没能实现推翻乌克兰政府的目标。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陆军只要有,就算是弱势陆军,只要采取合适的战略也能满足很多较为基本的目标。
但海军就不同了,即使是实力非常接近对手,但只要仍然比对手更弱,那么它就无法实现保卫海上航线的目标。
比如说一战时候,德国公海舰队并不比当时的英国皇家舰队弱多少,虽然纸面上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是德国的两倍,但由于当时的英国作为全球霸权相当规模的舰队要部署在海外,实际上能够投入到欧洲战场的舰队规模,特别是最后日德兰海战时候双方投入的舰队规模差距并不大。
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在战术上,德国公海舰队取得了优势的交换比,参战官兵45000人,伤亡比例仅为6.79%,以损失6艘军舰的代价击沉了14艘英国军舰,英国皇家海军60000参战官兵伤亡率达到12%,德国显然是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但这场战役之后,即使是损失更少,但德国海军并没有实现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战略目标,结果就是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就没发挥什么价值了,而今天,中国海军相比假想敌美国海军的实力差距,要远比当年英德两国海军的差距更大。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现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美国海军的存量规模优势,以及中国现阶段经济上并不是非常富裕,军费增长率仍然无法超出以前的发展水平,舰队规模上追平对手需要很长时间。
现在中国海军扩军的主要作用是两个,一个是服务于近海作战,在未来几年可能爆发的中美全面战争中,中国海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双方的交战区域尽可能外推到海岸线外。
虽然沿海重要的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必然被战火波及,但至少一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舰队能够减少沿海在战争中遭到的损害。
另一个作用,就是维持对台军事威慑,中国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的短期主要目标就在于维持对台威慑,实际上完全的近海防御反而不需要海军航空兵,但是如果说将预设战场放在围绕台湾岛展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仅仅从未来攻台战役的角度考虑,解放军现役三艘航空母舰的数量其实都还不够用,即使是福建舰入列服役之后,至少还要再增加两艘航空母舰,保持现役5艘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数量与出动能力达到美军的40%以上才能满足需求。
因为首先,解放军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的组成序列,其中作战飞机主要由战术飞机组成,战术飞机的比例与美军相似,而现代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放到台湾岛这个预设战场上看仍然稍显局促。
因为如果按照攻台战役的需求要登岛作战,或者说在台当局打破两岸政治现状之后对台湾岛进行经济封锁,这就需要解放军前出到距离大陆海岸线至少超过500公里的距离上作战。
解放军海军的舰队需要在台湾东部海域建立起封锁线,军舰需要在这一区域执行任务,而一旦距离超过500公里,陆基战斗机的制空作战效率就会开始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战斗机滞空时间的限制。
中型四代战斗机如米格-29、F-16、歼-10,虽然理论航程超过1000公里,但实际上他们的滞空时间并不长,即使挂上副油箱,使用较为省油的60%节流阀巡航模式飞行,滞空时间也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而在激烈的空战中,战斗机需要频繁开启加力飞行,此时单位推力的油耗增加五倍以上,在一分钟时间里就会烧掉巡航飞行时侯十几分钟烧掉的燃油,所以加力飞行的四代机会在几分钟内烧完所有的燃油。
航展上的表演飞机,升空的时候是满油起飞,发动机加力状态下一次飞行表演就几乎能烧完燃油,而一场典型的对空截击任务中战斗机至少也会在作战区域飞行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时间里战斗机飞行消耗的燃油比巡航阶段更多。
比如说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和叙利亚双方的战斗机从升空到作战、返回基地降落,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时间不超过45分钟,海湾战争时候美军战斗机的平均滞空时间也不超40分钟,实际的任务中作战半径也就不超过500公里的水平。
在制空作战的时候,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比对地打击、空中遮断等不需要与对方战斗机交战的任务的作战半径小很多,毕竟对地攻击任务中战斗机几乎不需要加力飞行。
而制空作战中就不一样了,典型四代战斗机在执行争夺空中优势的作战任务时候,战区距离机场一旦超过500公里距离,由于航程与滞空时间的限制就只能采取更加保守的作战方式,只能在战区短暂停留,作战效率会大大降低。
最大理论航程、最大作战半径,这是指标并不代表战斗机在实战中能够如此使用,真的把纸面上的理论性能用来参考制定作战计划。
结果就会像二战时期瓜岛空战一样,让飞行员开着飞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战半径边缘送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美六代机概念中提出要让战斗机具备轰炸机水平的航程与留空时间实现所谓的“穿透性制空作战”的原因。
根据美国空军上世纪末的研究,重型的F-15战斗机要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高烈度空战,采用低-高-低-高的作战剖面时候(即升空后迅速进入省油的巡航高度然后降低高度作战,最后再爬升到巡航高度返航),此时的作战半径仅有320公里。
随着作战距离从400提升到1000公里,防空截击作战时候的滞空时间大大减少,战术灵活性因此受到限制,作战效率降低了超过80%,这意味着需要投入5倍数量的战斗机才能实现近似的目标。
挂载副油箱情况下F-15的作战半径与苏-27相似,后者为平台发展而来的多个型号的战机是解放军现役主力装备,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台湾岛东部海域距离大陆海岸线超过500公里,无论是攻台行动,还是说对台当局的军事威慑、经济封锁,解放军海军都需要在这一区域执行封锁任务就必然会脱离陆基战斗机能够高效率支援的范围。
解放军将直面美国海空军的各种中远距离打击手段,此时空军的陆基战斗机能够提供的支援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在提前发现对方组织大机群发动打击行动的情况下,沿海部署的陆基战斗机紧急组织拦截编队升空,与假想敌的空中编队先后进入战场,但前沿任何的突发情况都只能靠舰队自身的作战力量应对。
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解放军海军的封锁舰队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还有美国空军的陆基战斗机。
从料敌从宽的角度讲,解放军在台湾东部海域执行封锁任务的舰队,至少要拥有与美军在干涉战役中投入的机动舰队拥有相当的航空战力,这样才能在陆基航空兵、火箭军的支持下应对美海空军干涉力量的威胁。
而美海军在西太平洋区域常态化部署就维持着至少2.5个航母编队,并有能力在短期内集结起3.5个航母编队的实力,这里小数点后面指的是美军的“闪电航母”,在两栖攻击舰上搭载F-35B的轻型航母。
要实现与美军干涉力量对标的战力,也就是至少需要3艘航空母舰,而且必须是福建舰这种搭载弹射器,拥有正规舰队航母水平的航空运作能力的新舰。
至于说前两艘的山东舰、辽宁舰,这些作战能力并不完全,无法搭载舰载预警机的航空母舰用于承担次要任务更加合适,比如说在台海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在渤海湾、南海周边活动,警戒驻菲美军的动向,这就是五艘航母一个比较基本的逻辑。
否则的话,恐怕就会落得中途岛战役时候日本那种局面:规模有限的航母编队既要提防对手的航母编队,还要提防对手的陆基战斗机,承担大量的任务,并最终因为兵力不足承受严重损失。
美军虽然说这些年来技术发展缓慢,其主战装备相比解放军新装备来说已经稍微落后,但毕竟双方技术差距还是比较小的,而且美军拥有很明显的规模优势。
因此绝不是说弹道导弹破万法,有东风美军航母就过不来,否则的话解放军近些年来海空军如此急迫地扩大编制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
其实仅仅是围绕台湾问题,海军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甚至可以说,最近两三年时间里,解放军攻台计划中面对的最主要风险也就是海军航空兵规模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封锁台湾东部海域,保障渡海船团安全这个问题。
至于说什么保护海上航线,阻止美军发动印度洋破交战这些事情,那至少要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个目标之后才敢想了。
中国近几年来海军大幅度扩军,建造大型舰队航空母舰,虽然长远来看是“走向深蓝”,但至少现在,中国海军是远远达不到走向深蓝的目标,那是很长远的事情了。
现代国家的海军它本身就不是服务于近海作战的,一个国家的领海线毕竟就距离海岸线12海里,现代海军的作用一定是在公海上作战。
保守一点的说,至少要能够保证本国的海上贸易航线,而由于海战的特殊性,与地面战场的环境大为不同,弱势的海军很难有大的存在价值。
不同于陆地战场,在陆地上,一支弱势的陆军也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
就像俄乌战争中,乌军在技术水平、人员水平各方面相比俄军都存在较大劣势的情况下,坚决抵抗的乌军仍然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战略要求,让俄罗斯至今没能实现推翻乌克兰政府的目标。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陆军只要有,就算是弱势陆军,只要采取合适的战略也能满足很多较为基本的目标。
但海军就不同了,即使是实力非常接近对手,但只要仍然比对手更弱,那么它就无法实现保卫海上航线的目标。
比如说一战时候,德国公海舰队并不比当时的英国皇家舰队弱多少,虽然纸面上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是德国的两倍,但由于当时的英国作为全球霸权相当规模的舰队要部署在海外,实际上能够投入到欧洲战场的舰队规模,特别是最后日德兰海战时候双方投入的舰队规模差距并不大。
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在战术上,德国公海舰队取得了优势的交换比,参战官兵45000人,伤亡比例仅为6.79%,以损失6艘军舰的代价击沉了14艘英国军舰,英国皇家海军60000参战官兵伤亡率达到12%,德国显然是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但这场战役之后,即使是损失更少,但德国海军并没有实现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战略目标,结果就是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就没发挥什么价值了,而今天,中国海军相比假想敌美国海军的实力差距,要远比当年英德两国海军的差距更大。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现状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美国海军的存量规模优势,以及中国现阶段经济上并不是非常富裕,军费增长率仍然无法超出以前的发展水平,舰队规模上追平对手需要很长时间。
现在中国海军扩军的主要作用是两个,一个是服务于近海作战,在未来几年可能爆发的中美全面战争中,中国海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双方的交战区域尽可能外推到海岸线外。
虽然沿海重要的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必然被战火波及,但至少一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舰队能够减少沿海在战争中遭到的损害。
另一个作用,就是维持对台军事威慑,中国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的短期主要目标就在于维持对台威慑,实际上完全的近海防御反而不需要海军航空兵,但是如果说将预设战场放在围绕台湾岛展开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仅仅从未来攻台战役的角度考虑,解放军现役三艘航空母舰的数量其实都还不够用,即使是福建舰入列服役之后,至少还要再增加两艘航空母舰,保持现役5艘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数量与出动能力达到美军的40%以上才能满足需求。
因为首先,解放军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的组成序列,其中作战飞机主要由战术飞机组成,战术飞机的比例与美军相似,而现代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放到台湾岛这个预设战场上看仍然稍显局促。
因为如果按照攻台战役的需求要登岛作战,或者说在台当局打破两岸政治现状之后对台湾岛进行经济封锁,这就需要解放军前出到距离大陆海岸线至少超过500公里的距离上作战。
解放军海军的舰队需要在台湾东部海域建立起封锁线,军舰需要在这一区域执行任务,而一旦距离超过500公里,陆基战斗机的制空作战效率就会开始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战斗机滞空时间的限制。
中型四代战斗机如米格-29、F-16、歼-10,虽然理论航程超过1000公里,但实际上他们的滞空时间并不长,即使挂上副油箱,使用较为省油的60%节流阀巡航模式飞行,滞空时间也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而在激烈的空战中,战斗机需要频繁开启加力飞行,此时单位推力的油耗增加五倍以上,在一分钟时间里就会烧掉巡航飞行时侯十几分钟烧掉的燃油,所以加力飞行的四代机会在几分钟内烧完所有的燃油。
航展上的表演飞机,升空的时候是满油起飞,发动机加力状态下一次飞行表演就几乎能烧完燃油,而一场典型的对空截击任务中战斗机至少也会在作战区域飞行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时间里战斗机飞行消耗的燃油比巡航阶段更多。
比如说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和叙利亚双方的战斗机从升空到作战、返回基地降落,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时间不超过45分钟,海湾战争时候美军战斗机的平均滞空时间也不超40分钟,实际的任务中作战半径也就不超过500公里的水平。
在制空作战的时候,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比对地打击、空中遮断等不需要与对方战斗机交战的任务的作战半径小很多,毕竟对地攻击任务中战斗机几乎不需要加力飞行。
而制空作战中就不一样了,典型四代战斗机在执行争夺空中优势的作战任务时候,战区距离机场一旦超过500公里距离,由于航程与滞空时间的限制就只能采取更加保守的作战方式,只能在战区短暂停留,作战效率会大大降低。
最大理论航程、最大作战半径,这是指标并不代表战斗机在实战中能够如此使用,真的把纸面上的理论性能用来参考制定作战计划。
结果就会像二战时期瓜岛空战一样,让飞行员开着飞机在理论上的最大作战半径边缘送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美六代机概念中提出要让战斗机具备轰炸机水平的航程与留空时间实现所谓的“穿透性制空作战”的原因。
根据美国空军上世纪末的研究,重型的F-15战斗机要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高烈度空战,采用低-高-低-高的作战剖面时候(即升空后迅速进入省油的巡航高度然后降低高度作战,最后再爬升到巡航高度返航),此时的作战半径仅有320公里。
随着作战距离从400提升到1000公里,防空截击作战时候的滞空时间大大减少,战术灵活性因此受到限制,作战效率降低了超过80%,这意味着需要投入5倍数量的战斗机才能实现近似的目标。
挂载副油箱情况下F-15的作战半径与苏-27相似,后者为平台发展而来的多个型号的战机是解放军现役主力装备,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台湾岛东部海域距离大陆海岸线超过500公里,无论是攻台行动,还是说对台当局的军事威慑、经济封锁,解放军海军都需要在这一区域执行封锁任务就必然会脱离陆基战斗机能够高效率支援的范围。
解放军将直面美国海空军的各种中远距离打击手段,此时空军的陆基战斗机能够提供的支援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在提前发现对方组织大机群发动打击行动的情况下,沿海部署的陆基战斗机紧急组织拦截编队升空,与假想敌的空中编队先后进入战场,但前沿任何的突发情况都只能靠舰队自身的作战力量应对。
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解放军海军的封锁舰队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还有美国空军的陆基战斗机。
从料敌从宽的角度讲,解放军在台湾东部海域执行封锁任务的舰队,至少要拥有与美军在干涉战役中投入的机动舰队拥有相当的航空战力,这样才能在陆基航空兵、火箭军的支持下应对美海空军干涉力量的威胁。
而美海军在西太平洋区域常态化部署就维持着至少2.5个航母编队,并有能力在短期内集结起3.5个航母编队的实力,这里小数点后面指的是美军的“闪电航母”,在两栖攻击舰上搭载F-35B的轻型航母。
要实现与美军干涉力量对标的战力,也就是至少需要3艘航空母舰,而且必须是福建舰这种搭载弹射器,拥有正规舰队航母水平的航空运作能力的新舰。
至于说前两艘的山东舰、辽宁舰,这些作战能力并不完全,无法搭载舰载预警机的航空母舰用于承担次要任务更加合适,比如说在台海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在渤海湾、南海周边活动,警戒驻菲美军的动向,这就是五艘航母一个比较基本的逻辑。
否则的话,恐怕就会落得中途岛战役时候日本那种局面:规模有限的航母编队既要提防对手的航母编队,还要提防对手的陆基战斗机,承担大量的任务,并最终因为兵力不足承受严重损失。
美军虽然说这些年来技术发展缓慢,其主战装备相比解放军新装备来说已经稍微落后,但毕竟双方技术差距还是比较小的,而且美军拥有很明显的规模优势。
因此绝不是说弹道导弹破万法,有东风美军航母就过不来,否则的话解放军近些年来海空军如此急迫地扩大编制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
其实仅仅是围绕台湾问题,海军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甚至可以说,最近两三年时间里,解放军攻台计划中面对的最主要风险也就是海军航空兵规模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封锁台湾东部海域,保障渡海船团安全这个问题。
至于说什么保护海上航线,阻止美军发动印度洋破交战这些事情,那至少要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个目标之后才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