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移民 我带8岁女儿留学加拿大 太多想不到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19年9月28日 17点4分 PT
  返回列表
69765 阅读
21 评论
枫情画

女儿成为加拿大小留学生时,只有8岁,上小学三年级。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和她爸爸,何尝不想让她在国内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但是......你懂的。

挣扎过后,我们的选择是,我带女儿远赴加拿大留学,爸爸留守中国。

尤记得,4年前在前往香港登机的船上,电话那头传来了她爸爸的哽咽之声。

还记得丈夫说,去吧,带上女儿,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出去几年,回来也好,留下也罢,至少视野不一样。家里有我,进可攻,退可守。

其实,当初并没有出国的心。

—— 毕竟,从一介学子到华南最好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有银行,任职珠三角市级分行中层,一路打拼,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 毕竟,丈夫作为注册会计师,在中国也算是新兴职业。独生女儿从小跟着我们四处旅行,日子过得是开开心心,有滋有味。

但是,一眼看到尽头的未来,这不是我和家人想要的。

一、女儿在小学交到了朋友

新的生活,充满了未知。

四年前的9月,女儿进了温哥华一所西人学生为主的小学。一开始,作为学校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同学们对她的到来很兴奋。

可是,女儿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新环境,新学校,200多个学生就她一个中国人,刚开始听不懂,说不出,答不上,不知如何反应。同学们见此,渐渐散去,留下女儿独自一人。

这种孤独感,无处不在,以课间休息时间为甚——大家都成群结队到操场上玩,她却形单影只,不知所措。

几天后,她拒绝上学。

我要一再鼓励,说尽好话,她才勉强同意上学去,条件是——带上自己的玩具小熊,为了能在课间休息时,跟它说说话。

我一下子泪奔——原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生存下来,需要多么的自信与强大。

为了帮助女儿,虽然我自己的学习已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每天匀出三个小时,辅导她的英语。

每天放学后,要她把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材料,翻译成中文写下来——索性中英文一起抓了。

万事开头难。开始时她也只能翻译一两页,单词逐个查。

两个月后,她的单词量居然从700多上升到3700了。老师也反馈,她在学校爱说话了。

再后来,老师几次留言给我,惊讶于她的进步。

最重要的是,她在学校交上朋友了,每天高高兴兴上学去,开开心心回家来。 

半年后,女儿的口语已升级为绕口令版,沟通无障碍,还交上了好朋友,经常互相串门玩耍。

她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行为习惯日渐西化,俨然“鬼妹子”一个,最爱一边洗澡一边唱歌,声震屋瓦。

当时的心酸,现在回想也难以忘怀。当年9岁的女儿也在一次征文中回忆过刚到加拿大时的情形:

我刚到学校时,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因为我是学校里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有时候他们会围着我吱吱喳喳说个不停,但是我一句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自己很孤单。为了能跟他们一起玩,他们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这总比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好。幸亏有一位Maddy同学非常爱说话,总是对着我滔滔不绝,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我也喜欢和她玩,因为有她陪着我会开心一点。慢慢地,我发现加上手势和眼神,自己有时候能够明白她说什么了!就这样,我们成为了好朋友。我非常感谢Maddy,是她帮助我走出了用英语说话的第一步。另外,为了帮助我,学校专门安排了一位ESL老师来教我英语,妈妈还让我每天做中英文翻译。两个月后,我的单词量居然由700多上升到3000多,后来还不断上升,连老师Mrs.Arbour都觉得惊讶。就这样,渐渐地,我终于能跟同学们交流、学习了。

观察女儿在加拿大小学的经历后,我还是很认同这里的教育理念:

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想法,因材施教。

No right or wrong(没有对与错),是老师们的口头禅。

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和试卷,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表意见,从不同角度解读问题和现象。

学生兼职的机会也很多——不仅是为了挣零花钱,而且是为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学以致用,积累职场经验。

一言以蔽之,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

二、我也申请了读书,女儿每年12000加元的学费得以豁免

在陪读的间隙,我也如愿重回阔别已久的大学校园,攻读MBA。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周周考、月月考,要求的阅读量极大,学习强度相当于当年的高考。

带娃留学的我,每天不是在自己读书,就是在陪孩子读书,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和presentation,其中辛酸,实不足为外人道。

看着身边越读越少的同学,心里难免发怵——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淘汰率,也太高了吧。

回想起来,能坚持走毕全程,顺利毕业,真是幸运——多少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更幸运的是,得益于 2013年联邦政府出台的新政策,由于我持有加拿大学签,毕业后又申请到了工签,女儿每年12000加元的学费得以豁免。

( 备注: 2013年2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出台了国际留学生子女学费免除政策。只要留学生就读大专以上课程,包含专业课程前的英语培训,其子女就可陪同到加拿大读书,并享受小学至高中的免费义务教育。2013年12月,该政策进一步拓宽——获得工作签证的人士,其子女也可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直至高中毕业。)

此外,作为税务居民的未成年子女,女儿在居住加拿大18个月后,享受牛奶金津贴。

因为按照加拿大的价值观,读书是天赋人权,不可剥夺,更何况每个人都有免于贫穷的自由,尤其是孩子。

对此,女儿自己也经常说,她虽不是加拿大人,但加拿大对她挺好的。

虽然女儿的学费免了,但作为“陪读妈妈”这一特殊群体的一员,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深有体会。

首先,陪读妈妈是个体力活。

回想当初,从出国前的思想挣扎、签证办理、过程规划,到登陆落地、开手机、开账户、找学校、找房子,都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天天送孩子上学、照顾生活起居,只是完成了基本动作。

因为加拿大假日特别多,动不动就是一个三天的长周末,再加每月一天的教学业务研讨日,学校关门大吉,所以孩子经常有4天长假。

这样长的假期,学校却基本不留作业。不给她找点事干,她就得在家当网虫了。因此,得给她安排假日活动——音乐、游泳、武术是必须的,滑雪、溜冰、足球、篮球、冰球至少得懂一样吧,还要参加短途旅行、童子军、青年军、义工等等。

总之,她有多忙,我就有多累。果然是生孩子易,养孩子难啊!

三、大龄父母国内申请留学难,可考虑旅游签转学签

话说自从和8岁女儿一起,双双成为加拿大留学生后,就一直有人问,如何能以高龄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加拿大,并获得女儿的学费豁免。

按照加国的教育体系,孩子4岁开始上幼儿园,18岁左右中学毕业。

顺理成章地,只要孩子父母其中一方在加拿大读书、就业,子女就可以享受免费中小学义务教育,与本地人同等待遇。

同时,配偶还可以申请开放式工签,一家子一起来加拿大学习、生活、工作。

这,就是加拿大。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和女儿一起读书很特殊。入学后才知道,其实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不过最夸张的,还是我的一个印度尼西亚同学。

他40出头的样子,也在攻读MBA;妻子持工签,在学校附近工作;三个小孩10岁上下,全部免费入读当地小学。我经常调侃他——你三个孩子,都替你把MBA学费赚回来了。谁知,后来他不满意这所小学的法语教育。一个立马,他又帮三个孩子办了转学,去了另一家公立小学。

当然还是免费的。

原先,我也以为自己一把年纪去留学,会很难堪。其实,加国提倡终身教育,大学课堂上四五十岁的学生,十分常见。我读MBA期间,碰到的同龄人不在少数。

不过,最厉害的一位,当属一位93岁高龄的老爷爷。

那时,他刚刚完成了本科课程,拿到了本科学位,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发言,很是出了一回风头。

所以,对于大龄父母申请留学,加拿大学校是非常欢迎的。问题是,在国内申请学习签证,通常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对于还没有入境加拿大的申请人,北京、上海和广州签证办公室一般都会从严审核,拒签率很高。什么“学习计划不明确”、“资金不够”、“不是真实学生”、“怀疑不会如期离开加拿大”等等,拒签理由都快用烂了。

不过,如果能先拿到加拿大旅游签证,然后在加拿大境内转学签,那么个案将由阿尔伯塔省的Vegreville办公室审核。

加拿大境内的签证官,只要申请人满足境内转学签的要求,基本上不会拒签。

这让国内的旅游转学签业务,又大大红火了一把。

四、加拿大最好的地方

一直有人问我,加拿大,好不好?

只能说,好的地方很多,坏的方面也不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细想之下,加拿大最让我感动的,不是青山、绿水,不是蓝天、白云,也不是风光、美景,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尊重。 来加的第一印象,是弱势群体拥有许多特权。

比如说,所有的公共停车场、银行、商店门前的停车位,都有清晰的标识——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残障人士。

其他人如果使用这些停车位,就属于交通违法,即便没被警察抓到,也会被人侧目而视。

加拿大也不设特殊学校。所有的公立学校,都要接纳5%比例的残障儿童,以便他们与常人一样生活、读书。

女儿读过的两所公立小学,班上都有残障同学。第一位是消化系统有问题,不能正常进食,只能在胃部长期保留留置针头,每天注射流质营养物质。

学校里的护士,每天帮助她注射,细心照料,同学们也经常陪她上医务室。

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除了觉得她长得比较矮小之外,完全没有察觉到她与常人有何不同。一样的蹦蹦跳跳,反应敏捷,外向活泼。

第二位同学情况更严重,据说脊柱有问题,只能坐着轮椅来上学。

不过,大家都已习以为常,一起学习、玩耍,完全没有把她当作例外。

老师也给与更多照顾,口头禅是,“She is my responsibility”(她是我的责任)。

每天上学、放学时分,学校的正门处都停着特殊的车辆,专门用于接送残障孩子。

在加拿大,一个残障小孩每年可领到的福利金,约有1.3万加元,加上免费医疗,基本能体面地生活。

各省还有不同的残疾人福利政策,从读书进修、谋职就业、生活照顾、医疗补助等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这些身处逆境的人们。

如果说还有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加国人的友善。即便是路上行人,也会时时报你以微笑。行人横过马路,司机总会主动停车避让。开始并不习惯,后来才知道,这是加国习惯,人人如此。

作者简介:Flora,大龄留学生+陪读妈妈,工商管理硕士,现居温哥华

回来了
1 楼
不用炫耀,不用说教,你若觉得好便好,只一条,说那么多,老外的家庭团聚观念怎么一点没被吸收,像这样长期两地分居的家庭,老外几乎没一个善终的。
c
cbs888
2 楼
留学中介的广告篇
X
X00X
3 楼
你多虑了 还是有很多人想得开的,夫妻各玩各的,老公把钱给够,老婆把小孩看好 还有就是二奶,一样的道理
回来了
4 楼
如果夫妻这样有默契,看破不说破,也挺好。
我来说一句
5 楼
即使是“善终”,最好的不过是夫妻不离婚而已。但是这么多年分割两地,到底还有没有夫妻的感情?不过是挂着一张结婚证罢了。另外孩子一直在“单亲妈妈”的环境下成长,很好嘛?
不清不楚
6 楼
广告贴? 打广告啦 手机数码最快转载最新最全数码相关新闻和知识,分享最新的数码产品,在手机数码分享开苞,使用心得我们将给予适当的金币和银元奖励,在手机数码发贴分享最新数码资讯多贴我们将给发贴者给予一定的金币和银元奖励,所以大家有空到我们手机数码版来哦😁😁😁😁😁 https://web.6parkbbs.com/index.php?act=bbs&bbsid=2024 手机数码版≠数码家电,网友会问有什么不同?不同在我们版没有喷子。。。😂😂😂😂
h
haosei
7 楼
广告!滚!
p
parrot
8 楼
40多岁还在读MBA,因为根本找不到工作,逼的 不要脸的骗移民文章
摇到外婆桥
9 楼
那是老外
8
88108081
10 楼
女孩18岁后 可以让你这个没用的妈 抓狂到想死
燕超尘
11 楼
有点像带着爸爸去留学里的那个房东刘若瑜,她是因为孩子到美国读书她也移民到美国,后来她老公又找了一个年轻的跟她离婚了。更大的损失是,她老公是个富人,他儿子如果跟爸爸的感情好获得的可以比在美国读书获得的多得多,然而她老公的情人也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她的操作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她跟她儿子在美国扎根得越深就离中国越远,离她老公越远,她儿子继承她老公的事业的可能性就越小,时间长了感情淡了得到的就会更少,还不如当初就守着她老公,她老公本身就是一个金矿,她却非要到美国,还放弃了自己原先外科医生的职业,把一手好牌彻底打烂。
e
eveneven
12 楼
陪读妈妈容易有第三春
V
Vegastiger
13 楼
希望这样养出的孩子可以以后善待这个妈。
d
dudulac
14 楼
我也支持,两地分居,加上你受西方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再团聚的确很大的问题!希望再苦再难还是在一起的好
4
44776
15 楼
為什麼要寫得如此悲傷,中國大陸比加拿大好的話,用得到家庭分離做什麼小留學生? 問題是得到了加拿大的好處,又想把加拿大弄得像大陸一樣烏煙瘴氣!
4
44776
16 楼
為什麼要寫得如此悲傷,中國大陸比加拿大好的話,用得到家庭分離做什麼小留學生? 問題是得到了加拿大的好處,又想把加拿大弄得像大陸一樣烏煙瘴氣!
4
44776
17 楼
為什麼要寫得如此悲傷,中國大陸比加拿大好的話,用得到家庭分離做什麼小留學生? 問題是得到了加拿大的好處,又想把加拿大弄得像大陸一樣烏煙瘴氣!
s
sleepmaster
18 楼
培养孩子是人类的义务,不是为了他/她未来对自己的回馈。孩子能善待他们自己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至于自己养老,那是自己的事情。
大拿家
19 楼
200个学生,就一个中国孩子?
h
hey6park
20 楼
温哥华还有这种没有华人孩子的学校? 这不太可能吧?
曾祖爷爷
21 楼
各肏各的,下面都没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