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安家》热播。把一类人,带到咱跟前,住凶宅的人。
品品这两句话,“只买凶宅”、“新鲜的”。
云淡风轻得仿佛咱妈买菜。
“沙发带血”,也成了一大卖点。
另一个出名的凶宅扛把子,是《维多利亚一号》。
为了住进梦想的家,杀了十一人,手动变成凶宅。
终于以低价买下。
惨的,是另一群人。
住凶宅,纯属是意外。
遇上的,却是连环杀人、肢解、灭门这样极端凶残的命案。
这日子,还能好么——
《凶宅改造》(2020)
“改造凶宅,给房子第二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是这档美综的节目宗旨。
选的,也是百年一遇的超级凶宅。
作案手法凶残,冤魂远不止一两个。
多萝西娅,以收留为借口,笼络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在他们交社会保障金之后,喂下有毒的薄荷酒。
谋杀完成,尸体先放在卧室溶解。
然后拖到院子掩埋。
用同样的方法,杀了七人。
有以凶残闻名的。
因为利益冲突,约瑟夫枪杀了熟睡中的女儿。
闻声赶来的妻子,被他击毙在狭窄的走廊。
死者的“好莱坞童星”身份,又让这处凶宅带了点传奇性,像是一个诅咒。
最可怕的,是那些字眼都带着血腥味的。
精神失常、肢解、烹煮人肉、杀妻。
随便一个组合,都让派爷手心冒汗。
而这位,全选。
如果按案件恐怖程度来分级。
这些,都是“凶宅”中的极品。
住凶宅的人,却是一群毫无准备的倒霉鬼。
法律规定,住宅如果发生命案,新户主必须有知情权。
但,三年之后,可以被保密。
于是,新婚夫妻,住进了“杀妻案”凶案现场。
父女,住进了好莱坞童星的灭门凶宅。
惊人的巧合让人后背发凉。
诡异现象,也让房主们怀疑这里“还有点什么东西”。
比如,车库的门时开时关。
走在案发第一现场的走廊,总觉得后面有什么人跟着。
灯光时亮时灭。
一个人在房间里时,总觉得格外寒冷。
如果以上,还可以用电线老化、天气变化解释。
加比的故事,就有点瘆人了。
搬进凶宅时,一家人都不知道发生过什么。
当时10岁的她,却已经说自己认识一个叫“约瑟夫”的朋友。
在房子里行走、和她聊天、捉弄家人。
后来得知,凶手,就叫约瑟夫。
加深凶宅阴影的,还有屋主的错误空间设计。
了解到具体的案件细节后,让加比手脚蜷缩。
童星被杀时,卧室布局和现在一样。
枪口在后脑,说明被杀时,她正面相窗户睡觉。
因此八年来,她不敢看窗户。
为了摆脱噩梦,她在房间挂满捕梦网。
反而,让空间气氛更加诡异了。
现场复述这些,还依然觉得手心冒汗。
南加州海边有座小屋,是著名的“蓝色凶宅”。
为了能住在海边小屋,夫妻两牙一咬,买了。
但,空气里都是命案的味道。
在浴室肢解,在厨房烹蒸,排风机把尸臭散到户外,才被邻居发现报警。
警察到现场时,凶手正在用炉子煮她的妻子。
形同恐怖片的场景了。
可夫妻两保留了原格局不说,还在肢解现场的浴室洗澡。
设计师坐不住了,“你们不害怕么”。
“我们习惯了”。
同样“与凶案同眠”的,还有这对老夫妇。
溶尸现场,就在他们卧室。
甚至连地板都没换,完全原装。
吓得设计师想罢工。
“我肯定还能看到上面的血和DNA”。
艺术家夫妻两,还特心大。
在挖出六具全尸,一具半尸的后院,摆了多个“人体部位”。
凶宅气质保留得相当完整。
让预备赐予第二春的设计师屡次失去表情管理。
看这疲惫的双眼。
看这乖巧认怂的弟弟姿态。
品品两位设计师拼命冷静的表情。
除了心疼没别的了。
阴影来源于骇人的黑历史。
还来自凶案的历史遗留问题。
七人连环凶杀案。
最后一具尸体只有躯干,其他部位一直没找到。
极大可能,脚下还有一颗头,或一条腿。
翻开肢解案的浴室瓷砖。
和化学试剂反应,发现了残留人血的痕迹。
壁炉,还有可能是凶器藏匿点。
让整个客厅变成了一块“禁地”。
基本上断绝了社交生活。
屋主们被凶宅阴影进一步的,困在了凶宅里。
怎么开始改造呢。
套路再多,一句话就能解释。
让房主忘记凶宅命案的存在,有家的沉浸感。
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房主们被凶宅困扰,是因为家里留给生活的空间,太少了。
尸体位置,正对门口。
一开门就会提醒自己,“就是这,这里有人被杀了”。
回家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直接的恐怖。
甚至采访时,夫妻两就坐在尸体位置正上方。
住连环杀人凶宅的老夫妻,对埋尸的草坪讳莫如深。
挂上了“不要到草地”的警告标识。
对埋尸位置也熟悉到可怕。
与凶案现场相关的空间,又光线暗淡,更显阴森。
想跳出阴影,就得先放进阳光。
因此,改造第一步,是拆。
拆旧的,把与凶宅相关的联想一一去除。
比如埋尸草坪旁的陈旧木栅栏。
拆墙,破坏房间原有布局,忘记“命案现场”。
把窗户,变成开阔的露台。
再有,就是“补新”。
窗外风景同步更新。
种上花草,摆上舒适沙发。
消除了房间的牢狱感,用与大自然的互动,增加了治愈感。
杂乱的院子,改成家庭游乐的地方。
加上彩灯、暖炉等修饰,消除深夜可能的诡异感。
尸体位置正对门口,太显眼,就给新的关注点。
换掉墙面沉重的灰蓝色。
使用艳丽色花卉充盈门口风景。
完全不给想起凶宅阴影的机会。
当然,所有这些,还要建立在一件事上。
告知装修细节,打消房主对凶案遗留问题的顾虑。
让他们相信,现在的空间,没有那个可怕的“第三人”。
落实到具体生活场景,得带点细节。
密集的捕梦网,换成床头的治愈水晶。
侧卧睡觉,就能看到。
挖出分尸的地方,用草铺平,放上秋千。
用创造新回忆的方式,替换掉坏印象。
最后一步,添加个性设计。
把“凶宅”,变成完全意义上的“我们的家”。
芭芭拉是手工艺品大师。
就用艺术一点的形式,为他们留下独特痕迹。
所有个性化设计中,合照,是最好用的东西。
在狭窄的走廊,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前院。
都能提醒你,有可爱的家人在,就没什么好害怕的。
别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
用物理空间,改造心理状态。
让房主从警惕,到放松。
成功忘掉空间里的死亡阴影,展开新生活。
更何况,无论是10岁的小加比,还是去世许久的好莱坞童星。
都是小女孩,不需要害怕彼此。
在宅子里死去的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也不用对他们,太视若猛兽。
知乎上有过问题,住凶宅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回答,派爷印象深刻。
答主曾意外租到过传说中的“凶宅”。
前房东父亲是寿终,正寝。
但他走后,“院子和冰窖一样越来越冷”。
关于凶宅的言论,也越来越多。
后来发现,阴冷,是因为桑树阴影恰巧覆盖。
答主妹妹生病,是因为水土不服。
打破凶宅论调的,还是院里几株死而复生的花草。
伤心故事而已,根本没有鬼神。
和“凶宅”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一样。
不知情但凑热闹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神秘的,可怕的,鬼神的了。
针对凶宅常见的下水道咳嗽、风声大、地板响声等诡异现象。
《安家》也早给过普遍解释。
从物理条件来说,凶宅,和普通的住宅,没有什么区别。
作怪的,是人的心理。
请记住,死亡的阴影,只是阴影。
正在进行时的生活,只要愿意改变,就有发现新的快乐的可能。
丧可以,但永远要记得,向生活干杯。
前段时间《安家》热播。把一类人,带到咱跟前,住凶宅的人。
品品这两句话,“只买凶宅”、“新鲜的”。
云淡风轻得仿佛咱妈买菜。
“沙发带血”,也成了一大卖点。
另一个出名的凶宅扛把子,是《维多利亚一号》。
为了住进梦想的家,杀了十一人,手动变成凶宅。
终于以低价买下。
惨的,是另一群人。
住凶宅,纯属是意外。
遇上的,却是连环杀人、肢解、灭门这样极端凶残的命案。
这日子,还能好么——
《凶宅改造》(2020)
“改造凶宅,给房子第二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是这档美综的节目宗旨。
选的,也是百年一遇的超级凶宅。
作案手法凶残,冤魂远不止一两个。
多萝西娅,以收留为借口,笼络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在他们交社会保障金之后,喂下有毒的薄荷酒。
谋杀完成,尸体先放在卧室溶解。
然后拖到院子掩埋。
用同样的方法,杀了七人。
有以凶残闻名的。
因为利益冲突,约瑟夫枪杀了熟睡中的女儿。
闻声赶来的妻子,被他击毙在狭窄的走廊。
死者的“好莱坞童星”身份,又让这处凶宅带了点传奇性,像是一个诅咒。
最可怕的,是那些字眼都带着血腥味的。
精神失常、肢解、烹煮人肉、杀妻。
随便一个组合,都让派爷手心冒汗。
而这位,全选。
如果按案件恐怖程度来分级。
这些,都是“凶宅”中的极品。
住凶宅的人,却是一群毫无准备的倒霉鬼。
法律规定,住宅如果发生命案,新户主必须有知情权。
但,三年之后,可以被保密。
于是,新婚夫妻,住进了“杀妻案”凶案现场。
父女,住进了好莱坞童星的灭门凶宅。
惊人的巧合让人后背发凉。
诡异现象,也让房主们怀疑这里“还有点什么东西”。
比如,车库的门时开时关。
走在案发第一现场的走廊,总觉得后面有什么人跟着。
灯光时亮时灭。
一个人在房间里时,总觉得格外寒冷。
如果以上,还可以用电线老化、天气变化解释。
加比的故事,就有点瘆人了。
搬进凶宅时,一家人都不知道发生过什么。
当时10岁的她,却已经说自己认识一个叫“约瑟夫”的朋友。
在房子里行走、和她聊天、捉弄家人。
后来得知,凶手,就叫约瑟夫。
加深凶宅阴影的,还有屋主的错误空间设计。
了解到具体的案件细节后,让加比手脚蜷缩。
童星被杀时,卧室布局和现在一样。
枪口在后脑,说明被杀时,她正面相窗户睡觉。
因此八年来,她不敢看窗户。
为了摆脱噩梦,她在房间挂满捕梦网。
反而,让空间气氛更加诡异了。
现场复述这些,还依然觉得手心冒汗。
南加州海边有座小屋,是著名的“蓝色凶宅”。
为了能住在海边小屋,夫妻两牙一咬,买了。
但,空气里都是命案的味道。
在浴室肢解,在厨房烹蒸,排风机把尸臭散到户外,才被邻居发现报警。
警察到现场时,凶手正在用炉子煮她的妻子。
形同恐怖片的场景了。
可夫妻两保留了原格局不说,还在肢解现场的浴室洗澡。
设计师坐不住了,“你们不害怕么”。
“我们习惯了”。
同样“与凶案同眠”的,还有这对老夫妇。
溶尸现场,就在他们卧室。
甚至连地板都没换,完全原装。
吓得设计师想罢工。
“我肯定还能看到上面的血和DNA”。
艺术家夫妻两,还特心大。
在挖出六具全尸,一具半尸的后院,摆了多个“人体部位”。
凶宅气质保留得相当完整。
让预备赐予第二春的设计师屡次失去表情管理。
看这疲惫的双眼。
看这乖巧认怂的弟弟姿态。
品品两位设计师拼命冷静的表情。
除了心疼没别的了。
阴影来源于骇人的黑历史。
还来自凶案的历史遗留问题。
七人连环凶杀案。
最后一具尸体只有躯干,其他部位一直没找到。
极大可能,脚下还有一颗头,或一条腿。
翻开肢解案的浴室瓷砖。
和化学试剂反应,发现了残留人血的痕迹。
壁炉,还有可能是凶器藏匿点。
让整个客厅变成了一块“禁地”。
基本上断绝了社交生活。
屋主们被凶宅阴影进一步的,困在了凶宅里。
怎么开始改造呢。
套路再多,一句话就能解释。
让房主忘记凶宅命案的存在,有家的沉浸感。
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房主们被凶宅困扰,是因为家里留给生活的空间,太少了。
尸体位置,正对门口。
一开门就会提醒自己,“就是这,这里有人被杀了”。
回家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直接的恐怖。
甚至采访时,夫妻两就坐在尸体位置正上方。
住连环杀人凶宅的老夫妻,对埋尸的草坪讳莫如深。
挂上了“不要到草地”的警告标识。
对埋尸位置也熟悉到可怕。
与凶案现场相关的空间,又光线暗淡,更显阴森。
想跳出阴影,就得先放进阳光。
因此,改造第一步,是拆。
拆旧的,把与凶宅相关的联想一一去除。
比如埋尸草坪旁的陈旧木栅栏。
拆墙,破坏房间原有布局,忘记“命案现场”。
把窗户,变成开阔的露台。
再有,就是“补新”。
窗外风景同步更新。
种上花草,摆上舒适沙发。
消除了房间的牢狱感,用与大自然的互动,增加了治愈感。
杂乱的院子,改成家庭游乐的地方。
加上彩灯、暖炉等修饰,消除深夜可能的诡异感。
尸体位置正对门口,太显眼,就给新的关注点。
换掉墙面沉重的灰蓝色。
使用艳丽色花卉充盈门口风景。
完全不给想起凶宅阴影的机会。
当然,所有这些,还要建立在一件事上。
告知装修细节,打消房主对凶案遗留问题的顾虑。
让他们相信,现在的空间,没有那个可怕的“第三人”。
落实到具体生活场景,得带点细节。
密集的捕梦网,换成床头的治愈水晶。
侧卧睡觉,就能看到。
挖出分尸的地方,用草铺平,放上秋千。
用创造新回忆的方式,替换掉坏印象。
最后一步,添加个性设计。
把“凶宅”,变成完全意义上的“我们的家”。
芭芭拉是手工艺品大师。
就用艺术一点的形式,为他们留下独特痕迹。
所有个性化设计中,合照,是最好用的东西。
在狭窄的走廊,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前院。
都能提醒你,有可爱的家人在,就没什么好害怕的。
别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
用物理空间,改造心理状态。
让房主从警惕,到放松。
成功忘掉空间里的死亡阴影,展开新生活。
更何况,无论是10岁的小加比,还是去世许久的好莱坞童星。
都是小女孩,不需要害怕彼此。
在宅子里死去的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也不用对他们,太视若猛兽。
知乎上有过问题,住凶宅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回答,派爷印象深刻。
答主曾意外租到过传说中的“凶宅”。
前房东父亲是寿终,正寝。
但他走后,“院子和冰窖一样越来越冷”。
关于凶宅的言论,也越来越多。
后来发现,阴冷,是因为桑树阴影恰巧覆盖。
答主妹妹生病,是因为水土不服。
打破凶宅论调的,还是院里几株死而复生的花草。
伤心故事而已,根本没有鬼神。
和“凶宅”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一样。
不知情但凑热闹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神秘的,可怕的,鬼神的了。
针对凶宅常见的下水道咳嗽、风声大、地板响声等诡异现象。
《安家》也早给过普遍解释。
从物理条件来说,凶宅,和普通的住宅,没有什么区别。
作怪的,是人的心理。
请记住,死亡的阴影,只是阴影。
正在进行时的生活,只要愿意改变,就有发现新的快乐的可能。
丧可以,但永远要记得,向生活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