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一个印度女孩手举印度国旗站在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中印边界线上。(2012年10月21日)
在印度与中国2020年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四年之后,新德里正逐渐缓和对中国的投资立场。那场冲突导致20名印度士兵和4名中国士兵丧生,促使新德里加强了对来自中国投资的审查。然而,随着两国边界谈判的积极进展,来自中国的投资再次涌入印度,这引发了对“印度制造”议程可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政策制定者的困境:投资与安全的平衡
特别是在电子制造行业领域,印度的业内人士正推动政府放松对中国投资的限制。他们认为中国资金对于增强印度制造能力至关重要。然而,批评人士警告,增加中国投资可能削弱印度自给自足和创新的长期战略目标。印度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外资需求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独立的考量。
最近,一个跨部门小组批准了六项电子制造业的投资提案,其中包括与中国有联系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子巨头立讯精密(Luxshare)和印度Bhagwati Products与中国华勤科技的合资企业获得了批准。这些批准标志着自边界对峙以来,中国投资首次大规模涌入印度,表明两国经济关系可能正在解冻。
专注于中国问题的Dentons Link Legal合伙人桑托什·帕伊(Santosh Pai)认为,虽然印度仍然保持谨慎态度,但不应回避那些对国家有战略利益的投资。帕伊在接受美国之音(VOA)采访时表示:“当中国投资可能推动全球供应链向印度转移,或者国内企业需要资本投资以满足国内和全球需求时,应该允许这些投资。”他强调,必须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工业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一些行业主张放宽中国投资限制,其他行业却认为这些举措适得其反。印度VLSI协会主席萨蒂亚·古普塔(Satya Gupta)对此持怀疑态度。“增加资本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一些印度公司带来好处,但不应以增加对中国产品、品牌和零部件的依赖为代价,”古普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警告说。
他认为,增加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可能会损害印度在敏感领域(如电子和半导体)中的长期经济和战略利益。
从全球供应链中寻找机会
印度工业联合会电子委员会主席维诺德·沙玛(Vinod Sharma)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沙玛认为,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印度必须利用这一现实来实现其制造业目标。“我们希望实现自给自足,并从组装转向零部件制造,”沙玛告诉美国之音。
他主张新德里的策略应包括财政激励措施,以吸引能够提供技术专长的公司,特别是来自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等主导电子制造业的国家的公司。
沙玛强调,印度政府正在考虑一项促进零部件和子组件制造的新政策。他认为,这一策略将帮助印度企业与亚洲同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印度能够在预定的时间框架内实现自给自足。
批评声浪:依赖中国投资的风险
然而,沙玛的观点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依靠中国投资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印度制造”计划的目标。批评人士认为,这种策略可能会制造出进展的假象,同时加深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进而削弱自给自足的宏大目标。
印度社会发展委员会特聘教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退休教授比斯瓦吉特·达尔(Biswajit Dhar)对增加中国投资的长期效益持怀疑态度。“中国投资的增加可能会削弱印度加强其制造业基础的努力,”达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解释道。他强调,这可能导致印度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进而对就业创造和中期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达尔还批评了印度现有工业政策的设计缺陷,包括“印度制造”计划和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他认为,印度需要从中国的战略中吸取教训,利用外国公司来增强其制造业实力,同时确保对这些公司的监管到位。
“依靠中国投资来帮助印度增强其技术实力的可能性非常低,”达尔指出,并呼吁印度政府在研发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投资策略。
印度VLSI协会主席古普塔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强调需要一项长期战略来推广印度产品和品牌。他建议,印度需要在制造和产品之间采取80-20的平衡策略,80%的激励措施应用于制造业,20%则应用于开发印度产品。
他认为,这种方法将使印度成为真正的“电子和半导体产品国家”,并解决当前制造体系中附加值有限的问题。
政策与执行的挑战
虽然印度的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被视为减少对中国进口依赖的关键,但专家们强调,这些计划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督,并与印度的长期工业政策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其预期目标。
印度工业联合会电子委员会主席维诺德·沙玛强调了政府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他表示:“政府应灵活更新其工业政策,以应对全球供应链转移带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吸引投资的问题,还涉及到建立一个支持本地制造和创新的强大生态系统。”
然而,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和定期评估。帕伊认为,监管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对于吸引外国投资,同时保障国家利益至关重要。“临时性的政策变化会阻碍投资,无论它们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印度需要一个可预测且透明的监管环境,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他强调。
地缘政治的考量与战略
增加中国投资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还涉及地缘政治的考虑。专家警告称,允许中国企业在电信、电子和基础设施等关键行业获得重要地位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印度对中国应用程序的禁令以及对华为和中兴等中国电信设备的限制,反映了这些担忧。
萨蒂亚·古普塔指出,印度政府必须采取谨慎态度,确保战略行业免受外来影响。他主张:“重点应放在发展本土能力上。我们需要超越组装,开始在基础层面进行创新。”他强调,需要在研发、人才培养和公私合作方面进行更大的投资,以培育一个有韧性的工业基础。
比斯瓦吉特·达尔警告称,印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保持战略自主权。“中国经常利用经济工具来对国家施加影响。印度必须保持警惕,确保其战略利益不会因资本的诱惑而被削弱,”他说。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投资正回流印度。随着跨国公司寻求将供应链多元化并远离中国,印度已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选择。然而,专家们警告说,如果没有战略框架,拥抱中国投资可能会危及印度的长期目标。
资料照:一个印度女孩手举印度国旗站在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中印边界线上。(2012年10月21日)
在印度与中国2020年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四年之后,新德里正逐渐缓和对中国的投资立场。那场冲突导致20名印度士兵和4名中国士兵丧生,促使新德里加强了对来自中国投资的审查。然而,随着两国边界谈判的积极进展,来自中国的投资再次涌入印度,这引发了对“印度制造”议程可持续性的广泛讨论。
政策制定者的困境:投资与安全的平衡
特别是在电子制造行业领域,印度的业内人士正推动政府放松对中国投资的限制。他们认为中国资金对于增强印度制造能力至关重要。然而,批评人士警告,增加中国投资可能削弱印度自给自足和创新的长期战略目标。印度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外资需求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独立的考量。
最近,一个跨部门小组批准了六项电子制造业的投资提案,其中包括与中国有联系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子巨头立讯精密(Luxshare)和印度Bhagwati Products与中国华勤科技的合资企业获得了批准。这些批准标志着自边界对峙以来,中国投资首次大规模涌入印度,表明两国经济关系可能正在解冻。
专注于中国问题的Dentons Link Legal合伙人桑托什·帕伊(Santosh Pai)认为,虽然印度仍然保持谨慎态度,但不应回避那些对国家有战略利益的投资。帕伊在接受美国之音(VOA)采访时表示:“当中国投资可能推动全球供应链向印度转移,或者国内企业需要资本投资以满足国内和全球需求时,应该允许这些投资。”他强调,必须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工业增长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一些行业主张放宽中国投资限制,其他行业却认为这些举措适得其反。印度VLSI协会主席萨蒂亚·古普塔(Satya Gupta)对此持怀疑态度。“增加资本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一些印度公司带来好处,但不应以增加对中国产品、品牌和零部件的依赖为代价,”古普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警告说。
他认为,增加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可能会损害印度在敏感领域(如电子和半导体)中的长期经济和战略利益。
从全球供应链中寻找机会
印度工业联合会电子委员会主席维诺德·沙玛(Vinod Sharma)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沙玛认为,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印度必须利用这一现实来实现其制造业目标。“我们希望实现自给自足,并从组装转向零部件制造,”沙玛告诉美国之音。
他主张新德里的策略应包括财政激励措施,以吸引能够提供技术专长的公司,特别是来自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等主导电子制造业的国家的公司。
沙玛强调,印度政府正在考虑一项促进零部件和子组件制造的新政策。他认为,这一策略将帮助印度企业与亚洲同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印度能够在预定的时间框架内实现自给自足。
批评声浪:依赖中国投资的风险
然而,沙玛的观点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依靠中国投资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印度制造”计划的目标。批评人士认为,这种策略可能会制造出进展的假象,同时加深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进而削弱自给自足的宏大目标。
印度社会发展委员会特聘教授、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退休教授比斯瓦吉特·达尔(Biswajit Dhar)对增加中国投资的长期效益持怀疑态度。“中国投资的增加可能会削弱印度加强其制造业基础的努力,”达尔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解释道。他强调,这可能导致印度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进而对就业创造和中期增长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达尔还批评了印度现有工业政策的设计缺陷,包括“印度制造”计划和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他认为,印度需要从中国的战略中吸取教训,利用外国公司来增强其制造业实力,同时确保对这些公司的监管到位。
“依靠中国投资来帮助印度增强其技术实力的可能性非常低,”达尔指出,并呼吁印度政府在研发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投资策略。
印度VLSI协会主席古普塔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强调需要一项长期战略来推广印度产品和品牌。他建议,印度需要在制造和产品之间采取80-20的平衡策略,80%的激励措施应用于制造业,20%则应用于开发印度产品。
他认为,这种方法将使印度成为真正的“电子和半导体产品国家”,并解决当前制造体系中附加值有限的问题。
政策与执行的挑战
虽然印度的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被视为减少对中国进口依赖的关键,但专家们强调,这些计划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督,并与印度的长期工业政策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其预期目标。
印度工业联合会电子委员会主席维诺德·沙玛强调了政府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他表示:“政府应灵活更新其工业政策,以应对全球供应链转移带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吸引投资的问题,还涉及到建立一个支持本地制造和创新的强大生态系统。”
然而,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和定期评估。帕伊认为,监管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对于吸引外国投资,同时保障国家利益至关重要。“临时性的政策变化会阻碍投资,无论它们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印度需要一个可预测且透明的监管环境,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他强调。
地缘政治的考量与战略
增加中国投资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还涉及地缘政治的考虑。专家警告称,允许中国企业在电信、电子和基础设施等关键行业获得重要地位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印度对中国应用程序的禁令以及对华为和中兴等中国电信设备的限制,反映了这些担忧。
萨蒂亚·古普塔指出,印度政府必须采取谨慎态度,确保战略行业免受外来影响。他主张:“重点应放在发展本土能力上。我们需要超越组装,开始在基础层面进行创新。”他强调,需要在研发、人才培养和公私合作方面进行更大的投资,以培育一个有韧性的工业基础。
比斯瓦吉特·达尔警告称,印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必须保持战略自主权。“中国经常利用经济工具来对国家施加影响。印度必须保持警惕,确保其战略利益不会因资本的诱惑而被削弱,”他说。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投资正回流印度。随着跨国公司寻求将供应链多元化并远离中国,印度已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选择。然而,专家们警告说,如果没有战略框架,拥抱中国投资可能会危及印度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