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天价彩礼”是传统婚俗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2月1日 7点38分 PT
  返回列表
7600 阅读
14 评论
南方周末

近日,胖东来企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移风易俗”,以员工福利为条件倡导“无彩礼婚姻”的管理策略冲上热搜,也让“天价彩礼”这一周期性的热门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这一习俗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在当代也有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而反对者则直接将其痛斥为封建糟粕,两拨意见完全相反的网友似乎在“彩礼是古已有之”这个问题上巧合地达成了一致。

然而,当下这种动辄十数万元,给许多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引发无数社会问题的“天价彩礼”,真的是古代社会传承而来的习俗吗?

“彩礼”的本质是“礼”

“彩礼”作为婚俗确实由来已久,被称之为“六礼”的婚约制度在西周时就已正式确立,并为历代所沿袭。依照《仪礼·士昏》记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这是从订婚到成婚的六道程序中的仪式,其中涉及男方家庭向女方赠送财物的部分就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这一习俗来源于原始社会中,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变过程中的“形式确权”。虽然对偶婚也是以“一男一女”的形式组合的,但这种组合中,因为缺乏约束双方的现实条件,因此这种关系并不稳定,男性的经济优势地位逐渐确立后,经常随意地进行婚姻关系的变动。同时,因为男性和女性在固定配偶之外,还有数量不确定的性伙伴,也导致男性既无法确定后代的世系,也无法稳定地传承财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一妻制便应运而生,一夫一妻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依然需要宗教仪式来将其神圣化,并用现实的经济条件赋予其稳定性,“六礼”的本质就是用来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神圣化的宗教仪式,而这些宗教仪式中包含的经济因素,就以彩礼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这种在婚前由男方对女方进行无条件财产赠予的仪式,并不是单纯的地无偿转移财产权,而是以缔结婚约为目的,带有某种保证金的性质的,附带有解除条件的赠予。在历史上,彩礼又经历过多次演变,衍生出为新组建家庭提供的经济援助,以及家庭内部财产再分配等功能,但其内核始终未变,即将婚姻关系神圣化、郑重化的经济保证仪式,也就是“礼”的一种。

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礼仪,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礼记·曲礼》指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这种对“缔约仪式”的重视应该是对对偶婚制时期,那种随意变动的不稳定婚姻的记忆孑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完成这一仪式的“道具”并不完全像礼记里规定的那样用“币”和“帛”,在民间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鸡”和“酒”,甚至“菜”和“豆”都会成为彩礼,因为仪式并不以真正索取一方财产为目的,所以仪式的道具主打一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门当户对”决定了彩礼不会成为经济负担

世界范围内古代社会的女性法律地位有两种,即带有人属性的商品和带有商品属性的人。对男性,尤其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来说,和谁结婚不是头等大事,和其所有者缔约才是头等大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能否保持甚至扩张。

所以古代社会正式婚姻强调对等性,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这个对等性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对等。这种对等性在婚姻中表现为缔约双方对经济条件认识的相对一致性,如果一对鸡、一斛酒对男方家庭来说是相当郑重的礼仪,那么对女方来说也一定是这样。这决定了彩礼并不会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上面提到的妇女的法律地位问题,在“门当户对”的前提下,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与其带来的财产多寡有直接关系,经济上强势的女方会刻意多出嫁妆,以提升女儿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而那些社会地位高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嫁出去的女性的境遇可能就不妙,因为她没有带来与之社会地位对等的财产。

同时,商人阶级崛起后,用经济手段弥补社会地位的现象也增多了,甲社会地位高,但经济状况差,乙社会地位低于甲,但经济状况好,双方结合各取所需。而商人家庭互相结合时,就会出现争着付出比对方更多的财物,以期在新建家庭中占据强势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赋予“彩礼”新的衍生含义和作用外,也催生了另一种婚姻形式——买卖婚。顾名思义,买卖婚是以缔结婚姻为条件,以单方面获取财物为目的的交易。在买卖婚中,双方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没有通过仪式将婚姻神圣化的动机,因此其是否通过“彩礼”这一形式完成交易,都和“礼”没有关系。

“天价彩礼”是现代产物

进入现代社会后,彩礼的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保持着“缔结婚约的保证、原生家庭的财产再分配、新建家庭的经济援助”的性质。完成“礼”的媒介或者说道具也和古代一样,主要是对婚姻双方来说都比较贵重的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20世纪90年代的“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基本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百姓“量力而行”的习俗。

随着传统婚姻家庭价值观不断走向解体、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下乡”效应,彩礼不仅在形式上完成了从以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的转变,其根本性质也发生了转变,彩礼的本质变成了婚姻的货币化补偿,带有了浓厚的将人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相当于“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因为一方的货物具有某种稀缺性,因此另一方需要进行必要的货币化补偿,才能使交易顺利进行。

这种稀缺性越是强烈,则货币化补偿的额度就越大,天价彩礼应运而生。天价彩礼丧失了“礼”的本质,自然也和以“六礼”为基础的传统婚俗相去甚远,其经济学本质倒是更类似于前文提到的那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买卖婚。

一些人认为天价彩礼是古已有之,天经地义,认为古代人娶不上老婆也要出天价彩礼,是典型的在用现代商业社会思维臆想古代农业社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贫穷通常是相对的,人总有可以出卖的东西,即使是穷人,榨一榨或多或少总是有的。

但在古代农业社会,贫穷往往是绝对的,因为小农经济的细碎性,穷人没有多少可以货币化的东西,可压榨的空间很小很小。以明清为例,从明朝中期开始,货币完成了“银钞易位”,白银是主币,铜钱退为辅币,绝大多数农民一生也用不到几次锭银,相当于一个现代人一辈子也用不到几次大额钞票,这样的赤贫,又怎么可能榨得出“天价彩礼”来呢?

在明代,一个赤贫者穷极无奈又要结婚的唯一办法不是自我压榨出天价彩礼,而是自愿卖身为奴。一旦他因为身强力壮而顺利卖身,主家就很可能会配给他一个女奴,但这样一来,他的后代就都是奴籍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因为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环境中,“彩礼”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存在着,其中一些还保持着最古老的形态,而另一些则已经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把它们一概而论地称之为传统习俗,显然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武断之论。

k
kakoku
1 楼
应该制定一项法律。彩礼超过1万的,以敲诈勒索罪处理!
令胡冲
2 楼
传统婚俗的确有彩礼一说。至于是否天价,则量力而行所以有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一说。
我爱酸奶
3 楼
要彩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婚姻中女性权益缺乏保障。西方社会对在家庭中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的女性只有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也承认她们的社会价值,在东方就不一定了。
田子坊
4 楼
一般都是农村结婚还有彩礼,大城市结婚哪有彩礼
z
zhitouxiang
5 楼
准确地说北方有而南方没有,我听都没听到过彩礼杭州反正没有,也是最近从互联网上知道的
周8皮
6 楼
典型的对我有利讲传统,对我不利讲易俗。 传统有给彩礼没错。拿彩礼的代价是买断女方,女子从此跟娘家没关系,以夫家为纲。合着权益你全占,义务一点儿也不背? 楼下说“彩礼婚姻中女性权益缺乏保障”的,歇歇吧。要高价彩礼没对应陪嫁的,大部分都是彩礼被拿回了女方父母家。彩礼成了爆男方家金币的“合理”借口。在离婚率超过50%的今天,合着就女的需要保障,男方不需要是吧?
一方水土一疯人
7 楼
如果女方尊崇三从四德,从小缠脚的传统美德,确实要给彩礼的
B
Biao9919
8 楼
还南方没有,连美国这里的福建移民结婚都要彩礼。福建移民第二代地道的ABC,美国出生长大,两个都是ABC,结婚彩礼男方给了女方10万美元。我们纽约大城市哈。听他们福建,广东人说,他们那里习俗就是要给彩礼,福州,广州不是大城市?都给彩礼。 zhitouxiang 发表评论于 2024-12-01 04:55:00 准确地说北方有而南方没有,我听都没听到过彩礼杭州反正没有,也是最近从互联网上知道的 田子坊 发表评论于 2024-12-01 04:31:03 一般都是农村结婚还有彩礼,大城市结婚哪有彩礼
墙头的一朵梨花
9 楼
“天价彩礼”是对女性最大的歧视,没有之一。
F
FollowNature
10 楼
彩礼是婚俗,尤其农村。但天价彩礼不是。
百家争鸣2012
11 楼
天价彩礼是婚姻的绊脚石。就算是传统婚俗也要不得。古代婚姻是男方占统治地位,女方连离婚的权利都没有。难道这些陋习还要延续吗? 既然现在男女平等,那么平等的双方结婚,还需要男方彩礼?不合理。
D
Darksoul
12 楼
这文章是《南方周末》的吗?写得乱七八糟。让ChatGTP写恐怕都比这个强?
闲看江湖
13 楼
彩礼的确是中国婚俗。礼尚往来,门当户对是所有婚俗的基础。过来的人家都清楚为什么。所谓天价彩礼的下面一定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畸形对位关系,此等婚姻不可能长久的。所以,传统婚俗文化是经过社会历史考验的。彩礼是平衡女方家庭因子女婚姻关系的变更造成的失衡的一种短期的补偿措施。有毛病吗?我仅有一个儿子但彩礼一定要出!毕竟此异姓女子要保我家三代安康。家之大事不可免俗啊!
我爱酸奶
14 楼
回复周8皮:如果大部分彩礼是被女方父母家霸占,那同样是对女性没保障啊,有矛盾吗?本就是一种手段,被人利用难免,但保障权益本身没有错。家庭当中各种操劳,养育子女,本来就是女性付出较多,基于生理原因也本是弱势,还不被承认价值。西方男性离几次婚就要倾家荡产,也没见叫嚷要保障男性权益。有本事别结婚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