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12年遍寻野庙,每个睡一晚:无意义的事最治愈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0月18日 2点43分 PT
  返回列表
68737 阅读
12 评论
一条

睡庙,

指的是到人烟稀少处找一座寺庙,

席地而卧,无所事事地睡上一觉。

2011年开始,艺术家梁硕

和艺术团体“掉队”的小伙伴迷上了睡庙。

那些庙香火冷清,

有些已经成为一摊废墟,

有些只有口口相传的模糊地点,

它们在野外自生自灭。

梁硕带着学生夜宿竹林寺

登上头其村无名寺庙

这桩看似无意义、没效率的事,

让梁硕获得极大的平静与快乐。

他闯入了一个生活在都市文明的人无法想象的世界,

混乱、失序、自然生长。

壁画上世世代代的人留下的痕迹,

残垣断壁上用瓦片盖起的小庙,

大山深处唯一的孤独的守庙人……

那是最民间和草根的生命力。

一路穿越河谷、盆地、平原

9月底,梁硕开着他身经百战的斯巴鲁旅行车,

带着他央美雕塑系的学生,

沿着桑干河从北京走到源头,

这是他上课的方式。

我们在张家口涿鹿县追上了梁硕,

和他们一起爬山访古睡野庙。

自述:梁 硕

撰文:洪冰蟾

河北阳原开阳堡 2014年

我对世界的感受、自我的认知,很多来自游山探野睡野庙。

2007年,我在一个叫“掉队”的团体里,自娱自乐地做艺术游戏。后来大家越来越懒,行动力越来越差,逐渐从“掉队”中掉队。我和另一个同伴想,是不是要弄个事情让大家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

睡觉最好,睡觉最轻松了。去哪儿睡呢?寺庙应该挺舒服的。

河北蔚县重泰寺 2016年

北京昌平延寿寺 2011年 夏彦国拍摄

一般吃完午饭之后,碰到一个地儿,住持比较友善,我们就可以留宿。天气好的时候都不用带帐篷,一个瑜伽垫就够。

果然大家都愿意去,因为什么都不用干,没有任何压力。后来睡庙成为“掉队”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有过五六十次。

看到龙泉寺就兴奋起来,“全是喜欢的。”

此刻我坐在龙泉寺的残垣断壁上,今天上午原本要去的两个庙,一个和网上的信息相去甚远,一个导航的地址上什么都没有。刚好朋友发来的一张附近寺庙的照片,我嗅到一股“荒气”。

庙有各种各样的气息。有的是老气, 一看就是有老东西;有的是渣气,特别艳俗,特别混杂;有的是庸气,可能花了不少钱,修得规规矩矩,但里面充满被安排好的平庸。

孤零零的小庙,庙旁一口泉

龙泉寺在河北涿鹿一个村子的后山上,车子开到山脚,再步行翻过几座小山包。其实我不知道能见到什么,但越往山谷里走,兴奋感越强烈。

眼前是一个山包,纯粹的一个形状,一棵树都没有,山根一座小庙,庙旁一口泉,泉水清澈,上盖一间铁艺的小亭子,村人还用水泥粗糙地堆了一条龙,用干树杈做龙须。

人们在废墟上用砖块盖小庙

在更远处的山包上,我们找到龙泉寺的遗址。从前的建筑已经彻底消失,唯一还在的小农舍,里面供奉着神像,曾经可能住着守庙人。门前有几块残碑,其中一块是明朝时转让这块土地修庙的地契。

屋后有一棵松树,树下散落着人们用砖头瓦块堆的小庙。苍苍莽莽的山谷是如此安静,唯有不间断的佛乐从一个莲花形状的太阳能播放器里传出来。

河北阜平石佛堂 2015年 夏彦国拍摄

河北阜平石佛堂 2015年

国内的寺庙从处境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是文保单位又是很火的景区,世世代代受人保护,有权力和资本加持。第二类它是文保单位,只是香火不旺。

我觉得它们都缺点东西,很多人都围着参观,这个时候我不需要靠近去了解什么。通过已有的公开信息,足够了。

龙泉寺属于第三类。它们不是文保单位,香火不旺,人烟稀少,有的甚至没有名字,没有图片,只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模糊地点。它们在荒野里自生自灭,但往往最容易击中我。

山西山阴烟霞洞 2016年 邓爱国拍摄

对于生活在都市文明里的人,怎么能想象得到这么一个地方呢?

在贫瘠的土地上,远看荒无人烟,凑近一看,原来有生命。这种活着,不是生龙活虎,是刚好活着,处在活和死之间。假如附近的村落被拆迁,村人不来供奉,可能这一切就不复存在。

2009年开始,我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做老师。上课的话,主要带学生出去玩,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在教室里确实没什么可教的,无外乎就是艺术史的知识和一些个人经验。

有点像菜被炖熟,没吃完变成剩菜,接着再热再吃,早就不是最新鲜的东西。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如果不去质疑,忽略自己的体验,大家很容易盲从权威。

在最原始的环境里教学

我想延续“掉队”的睡庙活动,带学生去最原始的环境,看东西是怎么长出来,遭遇怎样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滋味,这是书本里没有的。当我们走在旷野里,所有的感知都是新鲜的,不是道听途说。一切都很难有直接的结论,常常需要琢磨,用内心的需求去填补莫名的东西。

这种身体在场的体验,这个时代里,是稀有的、行将被灭掉的一种存在。

夜宿竹林寺,在通道里扎起帐篷

这趟行程是沿着桑干河,从下游的北京门头沟三家店村出发,一直上溯到位于山西管岑山的发源地。我们一路上遇到很多庙,睡的第一座叫竹林寺。

这是我第三次来这,在睡过的庙里,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为什么老说这个地儿呢?

竹林寺正门

竹林寺位于桑干河北畔的青元山上,处在晋冀蒙交界,也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通往竹林寺唯一的路是一条河谷,四五公里的距离特别漫长。

起先是弯曲的河流冲断面前的路,我们背着很重的行装,数不清跳过多少次河沟,鞋子裤子都湿了。逐渐地,手机没有信号,天色暗下来,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好不容易开始登山,山势异常陡峭,所有人像蜗牛一样爬上山顶。

寻庙路上,河流冲断道路

这里就像一个空降到山顶上的寺庙,周围都是荒山和石头,看不到几棵树。一进入寺院,突然变得安静,阻隔外面的风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我们在寺庙的通道里搭帐篷过夜, 听着低吟的佛乐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入睡。

竹林寺内部景观

这是一座全神的庙,只要老百姓需要拜的神,这里就会出现,正殿是弥勒,侧殿环绕是十王地狱,观音、关公、牛王马王,以及很多看不懂的神。寺里有32通石碑,最早的一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壁画从明代一直到当代,题材风格非常丰富。

一般寺院的格局是中轴左右对称。竹林寺的空间不太一样。因为它盖在山顶,为了节省空间,它没有院墙,也没有成规模的院子,只有一排排像窑洞一样的房子,一个窑洞就是一个殿。

穿过洞口,一步一景

院内的小径四通八达,通过窑洞的洞口,从院落穿到院落,每拐弯一次,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景观。一边是壁画,一边是拱门外的远山,不同的季节来,看到的景象也不同。有点像任意门,像超现实空间。

清晨,雾中风景

竹林寺盖得讲究,建筑工艺很细致。我们负重登山,已经耗尽体力,设想当年,这么大的石料、木料要从山底运上来,几乎不可想象。有了身体体验之后,就知道盖这样一座庙的难度有多大。

再仔细看,寺院里并不是一片狼藉,被打扫得很干净,有人时不时上来吗?这人大概率是个老人,往返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只为打扫一座荒庙的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月光下散步

游山探野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能偶遇山河褶皱里的人心。人类都是从山河里走出来的。时代越来越快,也许将来会跑出地球,这个我们生发的地方反而是荒落的。

社会这台大机器,每个人无可避免成为小零件,生活在效率的要求里,于是我们会想走直线。可是山河里没有直线,从高空看,犄角旮旯互相挤压互相遮挡,我们必须走一条很长的弯路,效率不高,但是美。

北京延庆花盆村关帝庙 2014年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出色,要成功,要安全,可能一生追求的都是这些。可现实怎么会让我们一直得逞呢?得逞不了就会感到焦虑。

像我们找庙,计划中的一无所获,偶得的却是惊喜。这种意外无关效率,无关目的。当然,离开山野之后,还是要回去做小零件的,但心态变了。

《城市农民》 真人等大 青铜玻璃钢 2000年

我出生在天津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后来到中央美院雕塑系读书。当时望京跟现在完全不同,还是个城乡结合部,我租房的邻居都是来北京打拼的外地人,在学校里给我们复制雕塑的也是外地民工,所以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个人群。

我想我跟他们的心理状态差不多,出生在农村,到大城市生活,挺边缘的,我的毕业作品就以此为题材。

2000年初,国内刚开始有艺术市场,我赶上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刚一毕业作品就卖得挺好的。只是我一直没有走上职业艺术家的正轨,没有走进一个好的循环。打个比方,你至少得混点场子吧,该见的人得见,该去的局得去。对于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是不耐烦的、半推半就的,总感觉它影响了我专心琢磨真正有意思的事情,这可能由我的性格和态度决定的。

《一洞五天垃圾桶》 亚麻布上丙烯铝合金窗帘轴 2019年

另一方面,我开始质疑学院教给我的那套方法,算是自我觉醒,我索性不做了。跟周围的同行相比,就是砸了自己的饭碗。

相对学院,民间野生的东西更吸引我。那些业余的素人艺术家,他们都是光着脚的,没有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没有什么现实条件,为生存努力,工作的过程充满了模仿和失控,对我们这种所谓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显得非常混不吝。这种混不吝有直接生动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渣意”,这个“渣意”给了我很足的营养。

所以我的微信名就叫“梁大芬”,来自深圳的大芬村,仿造世界名画第一村,我最近也正在学大芬村工匠作画的技巧。

《费特13号》 现成品 135*93*200(厘米) 2012-2018年

《费特18号》 现成品 294*94*130(厘米)2018年

《费特》系列就受到“渣意”的启发。我经常逛小商品市场,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日用品。我不考虑它们原本是什么功能,不借助任何工具和辅助材料,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作品表面的样子是叵测的、混乱的、无厘头的,它们的制作机制却非常理性、严格,最终形成一个蛮不讲理的结果。这种反差就比较符合我在当下社会里的感受。

《女娲创业园》 现场装置 泥水木龙骨 北京空间站 2013年

后来我做了一些现场装置,比如《女娲创业园》《拓普欧乐居》《无隐禅院》。

一般的艺术创作逻辑是,我要去实现一个作品,需要多少钱,多大空间,周围的条件都是为了实现它而准备。我想试试反着来,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我都接受,所有的限制都被当作起点,看限制里我能做出一点什么。

《无隐禅院》现场装置 画廊中所有可能的剩余材料 北京公社 2016年

无隐禅院就是利用北京公社(画廊)前一个展览的所有遗留物,包括空间格局、墙体结构、以及画廊里闲置的各种包装运输材料,花了三个星期搭建起来的。虽然之前有整体的计划,但实际施工是个不断应对意外、自我挤压的过程,最后发现做出来的作品是正常状况下我不可能想到的。

这些作品都无法长久存在,展览结束后它就被拆掉,变回垃圾,只存在于观众的印象里。

《小家》 天然山体马赛克瓷砖 2023年

有时候我躺在庙里,想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像涿鹿的龙泉寺就是被“刍狗”了。它破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也许是打仗,也许没有住持管理,也许是有人把石头拆去盖桥修路。它的命运从来无法被保证。

梁硕给头其村的无名寺庙起名“庙坚强”

竹林寺也是被“刍狗”的,现在的屋顶上有不知道是谁垒的一些小庙。我刚才也垒了一个,十分钟就能搭出一个庙,我叫它们“人人庙”。

在残垣断壁上,用碎掉的砖头瓦块, 每个人都可以瞬间重建一个庙。有的用三五块砖,有的用十几块,最简单的就是一块瓦,上面系个红绳,一块瓦就是一个庙。如果我们有一丝崇敬之心,心里想供什么就在里头供什么。

它是如此自由,不需要权力和财力和任何大的力量。它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无碍它作为精神象征的存在。

即便日后它被“刍狗”了,没关系,不就几块砖嘛,还有后来人,几分钟又立起来了。如果人的内心一直需要它的话,它就是永恒的。

下山之前,梁硕搭了一座人人庙

我们在龙泉寺的废墟边发现了野枸杞,一丛一丛结得茂盛,在这个鸟不拉屎的荒山里竟然还有能吃的东西,天地不仁,天地也有馈赠。这野枸杞,不管有没有人,它们就在这长着、活着。

愤怒的马甲
1 楼
我坐车上就开始数电线杆,无意义的事最治愈
g
ganbu
2 楼
想偶遇小倩未遂。。。
s
summerheater
3 楼
关键和谁睡
E
Edmondon
4 楼
SB自媒体炒作你妈个B,自己睡不好怪床?就是盯着一杯水看也可以很治愈,自己悟性差还你妈B装逼
z
zrlsy
5 楼
想找狐仙
s
samtheman
6 楼
有种说法,废弃的寺庙观堂都是不吉之地,因为被神佛所厌
飞翔的鱼头
7 楼
早晚挂
f
fck1234
8 楼
别的不说,晚上鼠蛇成灾啊
野人王
9 楼
这种是不是有科研经费的?
春风吹
10 楼
小心被压死
S
SDcard
11 楼
这是要撞鬼找死的节奏
g
greentee
12 楼
注意安全。总觉得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随时会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