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上车才理解 中国的车祸数据为啥总是全球第一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9月5日 23点10分 PT
  返回列表
92912 阅读
62 评论
海边的西塞罗

说说这一个周来关于开车的所思所感吧。

其实在正式决定买车之前,好多朋友都劝我,不要买车,买车哪有坐车舒服( ⊙ o ⊙ )啊!对于我这种日常不咋出门,基本在家写作的宅男来说,省下买车和养车的钱,打车够打到天荒地老的。其中有一位德国的读者朋友的警告特别有意思,他说:小西,开车在国内可是个担惊受怕的活儿。

这两天开车时,我总在想他的这句话,越想越觉得真算是至理名言。

看看官方公布的数据吧,我前些年看过一则新闻,说当时中国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3%,死于车祸的人数却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6%。之后我国的车祸死亡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每年有约9万人死于车祸。不管从死者还是肇事者角度考虑,想想都实在是恐怖。

而等真的摸上了车,无论是慢吞吞的堵车,乱穿马路的行人,违规变道的司机,捉摸不定的路况,都让我这个新手上路的菜鸟不得不强打十二万分的精神,提心吊胆的小心驾驶,无数次后悔自己头脑一热买车的决定是否真的错了。

但为什么,我们的交通事故如此多发呢?这是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我这位读者朋友所在的德国为例,德国很多高速公路有一个在我们看来十分“玩命”的规矩——不限速,车主愿意开多快你就可以开多快。

想象一下,这个规矩如果是平移到中国来,每年不知道要产生多少恶性交通事故,但奇怪的是,德国的车祸的车祸死亡率极低的,8000万人口,平均每年车祸死亡人数只有4000人左右,约为0.005%。这个数据不仅让车祸死亡率常年“蝉联”世界第一的我们来说让人羡慕,在发达国家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在主要国家中仅低于死亡率不足0.004%的日本。

那么究竟德国汽车一方面能“玩命开”另一方面却又死人少的原因何在呢?

我想个中缘由,除了德国的基础设施不错,人口密度相对于我们来说较小,德国驾照考试更为严格,以及传说中“德国人天性的遵守秩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交通体系所遵循那套底层逻辑乃至哲学认知。

我的这位朋友告诉我,在德国,如果你开车上高速,行驶速度较慢的前车是有义务向右变道,避让速度更快的后车的。而一旦因为前车减速、停止发生交通事故,前车要付主要责任。

这个规则在我们看来也有些令人费解,因为但凡在中国考过驾照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国的交规沿用的是典型的“后车主要责任制”,视野更为良好、速度更快的后车,有义务“礼让”前车,除非前车正在违规变道等极少数情况,一般发生追尾事故,都默认是后车负全责或至少主要责任。

当然为了与这项规则配套,有一句话在交通处罚当中颇为常见,叫“后车在行驶中没有保持安全车距”。

这句话几乎百试百灵。因为根据现行交通法的规定,即便你在市区以每小时20公里的龟速前进,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也不应低于十米,40公里每小时则要保持30米的车距。这个规矩在现实中简直跟玩笑一样——在城里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别说你保持10米、30米的车距了,就是空出5米的车距,也会引诱其他车道的车辆过来插队。

而被插队的过多将极大增加你遇上车祸的概率,所以很多老司机宁可选择紧跟前车,哪怕前车万一有个什么急停追尾他们要负全责。这就是我国车祸事件频发的一个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德国的交规是那么定的,而我国的交规是这样定的呢?再深想一步你就又会发现,这其实与两个国家的人怎样看待公路交通这件事情的本质息息相关。

德国的公路交规理念,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高速者主场”或“强者优势”原则。

德国是内燃机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明国,从卡尔·本茨造车开始到希特勒修高速公路,德国人是为了更快的速度而造汽车,而为了适应汽车发明了高速公路。所以他们会本能认为这两样东西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人更快的送到目的地,所以跑的更快的汽车是整个公路系统所优先服务的对象,是“主人”、而相对较慢的汽车乃至行人,是作为“客人”后加入到这个游戏当中的。

那么理所当然的,低速者在入局的时候就需要遵守为高速者优先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当中也就包括高速公路不限速,较慢的前车有义务主动避让较快的后车,甚至行人通过公路时必须遵守交规、否则后果自负等等

。甚至我还听朋友说了这么一个规矩——在德国,考驾照的时候,如果不是遇到拥堵或特殊情况,在高速公路上你的巡航速度如果低于100公里每小时,一般就铁定要挂科了。你看,这就是德国人的思维——开车、修公路,就是为了快么,所以高速者应该是主人。

因为整个体系是围绕这种认识构造的,德国的公路体系也就能更好的达成“把人更快的送到目的地”这个初衷,较少出现汽车和公路的性能被浪费的情况。不仅车祸少见,拥堵也不常见。

但有趣的是,中国的交通规则逻辑刚好是反过来的,我们不妨称之为“低速者主场”或“弱者优势”原则——快车要避让慢车,慢车要避让非机动车、非机动车要避让行人,是我们大多数相关交规所紧紧围绕的通则。总之就是越慢,你越有理。

比如前车减速、急停总是堂而皇之的进行,比如“行人是马路上的皇帝”,行人和非机动车不遵守交规乱穿马路过于常见。而汽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一旦发生事故,甭管后者有没有遵守交规,司机在理上总是似乎先天弱了三分,赔人家个医药费是常态,甚至一度产生了碰瓷、扶不扶等名梗。

我国公路交通中的这些现象,其实核心也是相通的——我们遵循的是“低速者主场”原则,慢你就先天有理,快你就先天理亏。

所以在中国考驾照即便是路考时,教练给你的叮嘱也往往是“一定要慢,一定要慢”慢了一般就能过,快了则往往意味着挂科。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交规必须要遵循“低速者主场”原则呢?

跟德国一样,这其实也与我们的交通发展史有关系。

上世纪中后叶,当现行交通法的原型开始确立的时候,中国大多数城市还都没有几辆汽车。很多公路那会儿甚至还叫“马路”,上面走的多是行人、自行车甚至驴车、马车、拖拉机。这个时候开汽车司机想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与低速者们共享这个交通体系,他们就理所当然的是“客人”,是“后入场者”。

那你既然想要“入局”,当然就得“躬身”。于是礼让行人、礼让自行车,礼让一切比你开得慢的车辆,就成为高速者们甩不脱的义务。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当时社会心态的因素,比如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时,能在中国开的起车的人一般都非富即贵,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即便时行人违规在先,社会舆论也会本能的同情弱者,既然你开车的有钱有势,多赔人家点怎么了?这确实是当时很多普罗大众都有的想法。

于是“低速者主场”原则,也就作为中国公路交通系统的一种底层“源代码”被奠定了下来,之后的法规修改与完善,只能在基于这个规则进行修改,而无法修改这个底层逻辑。由于我们的思维是尊让慢者的,所以公路和车辆的性能浪费也就不奇怪。实话实说,当下中国很多汽车和公路的性能是有极大浪费的。所以很多公路即便修的再宽再好也难免拥堵,而很多老司机可能开车数年、数十年可能也不敢用一次“地板油”,买太好车基本就都装逼用的,性能很难在实际中用得上。这都是“低速者主场”逻辑下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然,我要强调,我绝对不是在呼吁中国的公路交通系统应该修改底层逻辑,由“低速者主场”原则向德式的“高速者主场”原则转变。这倒不是不和谐的问题,而是我们哪怕在公众情绪上,恐怕也很难接受“德国那一套”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国内的高速公路上开着车,后面突然出现一辆顶级超跑,沿着公路的最左侧车道一骑绝尘而去,原先在该车道上较慢速车为了遵循“高速者主场”原则的交规不得不纷纷避让,宛若古代皇帝、钦差驾临、百姓纷纷作鸟兽散一样。你心里会不会觉得膈应?觉得开超跑那家伙不就是有几个臭钱,甚至家里贪赃枉法捞偏门了么,牛气什么啊!老子哪天非得别他一把!

别否认,只要你还是中国人,心里一定或多或少有点这种想法,这就是我们的集体性格。从古典时代的陈胜吴广、成王败寇,到今天很多人就喜欢在路上别超过他的车,这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性格基因与我们“低速者主场”原则的交规一样,是写在我们的底层性格基因里的。

所以你会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公路交通系统能遵循“高速者主场”原则进而发挥其效能的国家,往往都是拥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和阶层互相尊重意识的——起码不能仇富,不能一有人喊“资本家挂路灯”就全网鼓掌。否则即便你买辆好车,交规也罩着你,你也不敢猛踩油门狠跑。

交规也是一种法律,而法律最终总是一个社会某种群体意识的表达,在社会整体认知未达到的情况下,强行制定一个“高速者主场”的交规,大家都阳奉阴违,最终也注定是一纸空文。

而具体到德国,与虽然同样遵守规则,但更多是基于“慕强”心态的日本人不同,德国能在公路交通系统中放心的遵循“强者优势”原则而不担心低速者、弱者们有意见。更主要的原还是因为他们善于完成阶层妥协——与强调士兵听从军官、学徒听从技师、雇员听从业主同步,德意志民族也是非常强调社会妥协的。

早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时代,德国就领先全欧制订了一系列劳动保障规则。直到今天,这个国家依然以高税收、高福利闻名全世界。

我很不同意很多人批评德国这种做法是“劫富济贫”、“养懒汉”,德国的富豪又不是傻子,真要那样还不早就跑光了?

我更愿意将德国人这种推行一百多年的倾向,视为一种“同意权赎买”,德国的中上层,是在通过多缴税,多承担社会义务、给下层多分福利、多兜底的方式,赎买下层让他们优先使用某些关键资源的“同意权”。

而这些“同意权”中,最微小却也最显眼的,就比如德国高速公路上的“高速者主场—强者优先”原则——当德国的上层精英们,开着他们的顶级超跑在高速公路上放心大胆的一脚油门踩到底,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而丝毫不用担心有人会不遵守规则时。其实双方都知道,为了赎买这个“高速者主场”,德国的中上层其实已经花费了应付的不菲的价格。

德国交通能成功的原因,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协调。

所以放下书本和写作,开了这几天车,我感觉公路交通这个系统确实很有意思,它更像是一个对社会百态的缩影和寓言——一个社会或民族、它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和理念。它往往就会产生出一种与自身社会逻辑同步的公路交通体系。

所以德国人那样开车,而我们这样开车,真的不是没有理由的。

全文完

网颜
1 楼
你从哪得到的数据说中国车祸世界第一?
l
leonardojin
2 楼
和这些都没关系。
a
albertjia!
3 楼
这作者一看就是没在北美的大城市开过车,这和国家民族都没个毛关系,主要是道路上有多少车的问题。 [1评]
寻找戈多
4 楼
真是无知无畏,信口雌黄。德国人口密度大于中国的两倍。
z
zmxnv
5 楼
SB不识数。死于车祸的人数却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6%?中国人占世界18%呢。车祸死亡人数明显低于平均值。 而且每年90000人,车祸死亡率是0.006%,和德国的0.005%相差不多。 [2评]
g
greentee
6 楼
按照WTO数据,按人口比例来,中国车祸死亡人数排在全球200来个国家排名中间。这个数据跟收入排名也是基本一致的。越富裕自然也就越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的收入比中国低,但每10万人车祸死亡数还比中国少。中国是18.8人,印度是16.6人。
g
greentee
7 楼
傻逼五毛。 按人均车祸死亡率中国居然比印度还高。 [2评]
j
jxxy1234
8 楼
2010年以来,全球汽车保有量稳步提升,据国际汽车制造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全球汽车保有量接近15亿辆,相比2010年增加近5亿辆。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止202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摩托车0.93亿辆。扣除报废汽车522万辆,2021年汽车保有量比上年新增2100万辆。这是中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大关。 ***************************** 基本的数据都不对。用脚趾甲想想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不可能只有全球总量的3%。 一眼假的数据就直接用,可见丝毫没有逻辑。
h
hongjun
9 楼
又来了,中国人反思... [1评]
z
zmxnv
10 楼
操你妈。会不会算术?
寻找戈多
11 楼
有点扯了。德国高速,你超过130kmh,出事故,你就是无过,也要承担责任,一个左倾法官判的,成为先例。但是德国全面社会公德水平相对较高,超车道就是超车道,超过去就回到行车道。有时候三条道,没注意,在中间道上行驶时间太长,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
专业修理SB
12 楼
吃屎狗,上过小学没?光顾吃屎了?
c
cxy1223
13 楼
数据表明,中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美国多。2021年,有近4.3万美国人死于车祸。2021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61703人。 - 多的不说了....
和天下
14 楼
客观
l
liuyuanbiming2
15 楼
在天朝,别提“数据”二字,从来没有真实过。
寻找戈多
16 楼
那就别反思。别打保险带,晚上只要肉眼能见就别开车灯,或者要开就开远光灯,或者卡车开50在超车道上自由行驶。 你的意思就是,不反思,继续死。
a
anobym
17 楼
开车不守规矩,总想弯道超车
寻找戈多
18 楼
你这算得也太傻逼了,车祸你不算汽车拥有量?中国3还是4亿机动车,德国约6千万机动车,中国是德国的约7倍。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9万,德国近年下降到3千多,算4千。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德国的20多倍,不知道你想辩护什么?反华人士觉得中国人命不值钱才会辩护吧?
W
Washington001
19 楼
中国不仅人口多,汽车拥有量多,而且是多种交通工具混行、行人多。这种情况下交通事故多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相反,中国在减少交通事故上是非常努力的了。
金川
20 楼
根据Hedges&Company的估算,全球汽车保有量大约是14.46亿,其中中国有4.26亿,位列世界第一。何来的“中国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3%”一说?
木法沙
21 楼
人多呀
l
leonardojin
22 楼
去个屁的吧,你算中国时候算的是新疆西藏,算德国是算柏林是吧,可能你从来都没出过监狱,出生就遭逮捕了。 [1评]
p
pk6034
23 楼
曾经坐过朋友开的车随便就逆行就觉得国内事故多和开车随意关系很大
寻找戈多
24 楼
你这傻逼注意,wikipedia的数字也反华: 德国人口 • 2022年估计 83,695,430[参 3](第19名) • 密度 227/平方公里(第58名) 中国人口 • 2020年普查 1,411,778,724人[注 7](第1名) • 密度 145/平方千米(第83名) [1评]
w
wjb2009
25 楼
保持车距永远是第一位的,让车主大脑和他人有一个反应时间。后车责任全世界通用
l
liuyuan59fen
26 楼
弱者文化、羔羊文化、阉割文化
l
leonardojin
27 楼
: 我就知道有几把杠精,中国是大,能平均掉,你开车不进城是吧,不进城你说他妈什么堵车和交通规则,请问德国最大城市多少人多少车 [1评]
j
jolly11
28 楼
开车担惊受怕,为什么坐车就觉得安全呢?车祸只撞司机吗?
关注者
29 楼
什么东西都要和外国比,我举报小编是间谍
绵羊云
30 楼
北美开过车的都知道,小编实在信口开河。
那就好好生活
31 楼
美国放十四亿人口试试? 德国来个三亿人口试试? [2评]
寻找戈多
32 楼
你这傻冒,老夫今天怼死你: 慕尼黑: 人口(2018年12月31日) • 总计 1,471,508[1]人 • 密度 4,740人/平方千米(12,277人/平方英里) 上海: 人口(2022) • 总计 2,475.89万人 • 密度 3,854人/平方千米 慕尼黑人均占有车辆比上海人多几倍吧? 都他妈的什么智商?
寻找戈多
33 楼
五毛智商明显有问题
钟馗捉妖
34 楼
德国总体上比起中国算是地广人稀了,交通密度远不及中国。而且德国路上比较少电动车,行人等容易在车祸中死伤的人,晚上更是少。
东北偏北
35 楼
你看一下德国和中国的人口密度在说 主要还是中国人素质太低的关系
j
jiaqi0930
36 楼
呵呵 暑假回了趟国 有幸跑了几次高速 感觉开车的都人为路是自己家的 限速120 在最左道开80。并排开车。 想变道就变道。
o
octane
37 楼
开车不守规矩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没有惩罚 比如对在120速度的车道保持开80速度的车,没有任何惩罚
b
bc007
38 楼
估计是中国高速路太多. 没高速路,就不用死, 天天堵车也不用死.
b
bc007
39 楼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22人,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8人,排在研究的193个国家中第44名。
d
dingding6
40 楼
现在中国民众富裕了,汽车也多了,西方媒体就不高兴了,羡慕妒忌恨,造谣污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j
jxxy1234
41 楼
人口密度降低。2021年核心区常住人口为181.2万人,其中东城区70.8万人,西城区110.4万人,分别比2014年减少20.4万人和20.8万人。核心区常住人口密度由2014年的2.41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021年的1.96万人/平方公里。 ******************** 北京市政府数据 不说其他,单论人口密度的话,中国不同等级的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吸收了很多原属郊县的区域,摊薄了人口密度。但核心区域的密度其实仍然很高。
大春哥
42 楼
小編是貴州山區出來的麼,告訴你美帝國的交通法規也是:除非前车正在违规变道等极少数情况,一般发生追尾事故,都默认是后车负全责或至少主要责任。
l
leonardojin
43 楼
: 你这么说中国地广人稀啊,不存在堵车一说,看到的都是假象,上海楼上住的都不是人,路上车就不是车,人都不需要上班,怼你妈逼怼。 [2评]
那就好好生活
44 楼
: 正解。反华狗的数据都是假的。
那就好好生活
45 楼
正解。 反华狗的数据是假的。
杰克2013
46 楼
德国人开快车是因为富人多交税,中国人开车的都是偷税漏税或者贪污犯,所以中国人开慢车是对弱者最好的保护。
f
frastar
47 楼
号称“礼仪之邦”,多数人骨子里却最不守规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子天下第一!除非是被打了罚了关局子了,才能老实一阵!
t
taigang
48 楼
中国人不守规矩?中国人最守规矩!没有规矩当然不守规矩,有规矩的时候,当然从骨子里守规矩。 大明帝国有剥皮和千刀万剐的规矩,大清帝国取消了剥皮,但保留了剐刑。中国人在明清两朝各守了二百多年规矩。 殖民地时期,上海的“红头阿三”(英国人的奴才印度巡警)有权在街上拦住任何一个中国人“抄靶子”(搜身),“靶子们”极守规矩的,上海的治安也很好,哪有“碰瓷”一说? 敌伪时期,奉天(沈阳)的日本兵常常端着刺刀枪出现,不出现的时候,中国人也觉得隐隐约约有他们的影子在街上打转,所以沈阳的治安也是整个满洲国的模范,谁敢交通违规,碰瓷? 解放了,祖国强大了,在国际上地位高了,中国人反而不守规矩了!是中国人“变”坏了吗?“骨子里”的礼义廉耻丢掉了吗?还是骨子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礼仪”之类?上海开博览会那次,不知是谁出的点子,雇了些男女老外穿上制服当保安,来博览会的中国人看着他们都有点两腿发软,个个守规矩,没听说出过一次吵架打架碰瓷之类的事儿。 看来,中国人确实是懂得守规矩的!但光有规矩不行,要有剥皮和千刀万剐的布告贴出来,红头阿三挎着驳壳枪在街头上转,皇军端着刺刀在街上站,至少,雇些东欧的肥壮男女当保安,这才可以镇住中国人,个个都会是守规矩的好公民!
s
sophrosyne
49 楼
胡毬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