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防控标杆到一周暴增3万病例,上海怎么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3日 11点15分 PT
  返回列表
64129 阅读
38 评论
乌鸦校尉

这几天,随着全国新冠疫情数据的急剧变化,大家也逐渐把目光从香港、长春转移到了增势惊人的上海:

3月24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29例,无症状感染者1580例;3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38例,无症状感染者2231例;3月26日,新增本土确诊45例,无症状感染者2631例……这样的数据比例可以说是全国少见的。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7号晚上发布消息,从28日5时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封控的区域内,住宅区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企业在家办公或封闭生产,防疫相关工作人员、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员以及外卖快递人员,可凭借工作证或单位证明正常出行。

这种网格化区域封控虽然看似合理,但对上海当下的情况来说,其实是有些晚了。连续多日的增长,以及不断外溢到其它省市的病例,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感染者的数字也在飞速上涨:

3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50例,无症状感染者3450例;3月28日,新增本土确诊96例,无症状感染者4381例;3月29日,新增本土确诊326例,无症状感染者5656例;3月30日,新增本土确诊355例,无症状感染者5298例……

一周时间,感染人数直逼三万。

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光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也引发了对上海——这个曾经以“精准防控”被广泛认可为“优等生”的区域——防疫政策的大范围讨论。

终于,在3月30号夜里,上海发布了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全面流调排查的通知。

上海官方在3月31上午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也表明了态度,会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只可惜,大家并不买账,纷纷劝说上海不要光说漂亮话,而是要赶紧行动起来。

毕竟这一个月来,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被外溢省市的群众,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家对上海这轮疫情的防控举措,主要态度也分成了两大派:

一边觉得上海反应速度太慢,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需要赶快行动起来,严格把控;另一边觉得上海人本不用活在这种紧张的情绪里,疫情期间大多数的麻烦,都是防控过度导致的,还是早点把疫情常态化。

一边觉得松懈不堪,另一边觉得严格死板。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冲击。

1

3月18号,一个上海的博主发了一条微博,讲述自家小区暂时解封后,自己在买菜时候的遭遇。

当其他人都把瓜果蔬菜抢购一空时,有一个女声传了出来:“我要买咖啡啊!”

这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很快就被网友们围观了。

评论区对这种哭着喊着买咖啡的状况,大多报之一笑,顺带调侃几句:

有人感同身受连连赞同,说自己一天不喝咖啡就难受;有人分享自己在家吃饭时,一定要喝咖啡的事,并且附上了照片;还有人调侃起了上海人的血管里“一半是咖啡,一半是光明”,被通知闭环管理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没咖啡喝了”……

还有人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喊着自己想喝可乐的事,带着几分可爱。

但当#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这个词条上了热搜后,味道就变了。

先是各个咖啡商家跑来搞了一波热度,接着商超也发言说要多囤一些咖啡;

而后有些人因为上海人爱喝咖啡这件事,认为这时候还想着抢咖啡,是一种小布尔乔亚的行为;

之后问题讨论的重点,就变成了“喝咖啡到底是不是小资”这件事。

等等,问题的重点难道不应该在“小区暂时解封六小时”这件事上吗?

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暂时解封”这种做法,病毒又不是和人签了协议,能够停止传播6小时,这样的话之前封禁完全没有意义。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已经封锁了48小时,所以给居民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去采购生活必需品。

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服众,封锁就代表着有风险,没人能保证小区内没有感染者,买菜又一定要近距离接触,这种处理方式很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又有人解释说,之所以可以解封六小时,是因为刚刚测完了两轮核酸,所以确定安全。

然而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一是因为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多轮核酸后才转阳的病例,48小时两轮核酸阴性并不能证明一定安全;二是当地一些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其实做得一塌糊涂,不能起到防疫效果。

从3月16号开始,上海组织了对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工作。

但与别处不同的是,上海的社区内虽然有防疫工作者,但一不会挨家挨户敲门,二不会像其它地区那样“喊楼”组织做核酸,而是全凭自愿。

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人压根不知道要做核酸,直到看到房产中介在朋友圈发的通知;路边虽然有核酸检测点,但没标明用途,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同时检测的时候也没有安全距离,管理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但在区域上报的时候,却统一报为“全员阴性”。

还有人吐槽自己经常看到很多人不戴口罩,封锁的小区里也有很多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散步、聊天;自己去医院做核酸,也没有人查看自己的健康码状况。

这种自愿的方式,带着几分散漫,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阳性的人如果不来测试,就永远都没人知道;一旦有了漏网之鱼,几轮核酸就都白做了,解封后一样危险,和不封有什么区别?

终于,24号晚上,上海发布了消息,让大家赶紧去核酸,如果没结果的,第二天健康码就会变成黄色。

强制核酸后,检测的队伍直接人挨人人挤人,有的人在队伍中等待自己的第五轮核酸,而有的人还在摆弄着手里的健康码,一次核酸记录都没有。

26号起,上海对一些非重点区域实行抗原检测,为民众发放检测试纸。

但有人反映,试纸数量有限,发到自己就没有了,咨询社区,也没人管,直接略过他;有人发了防疫人员在垃圾袋中翻找到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试纸,但是却无从查起;还有人家的小区有出现了抗原检测阳性的人,但根本就没人管理,也找不到渠道送去医院进一步检测和治疗。

关于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的划分,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就算是非重点区域,也每天有上百感染者被发现。

在阳性筛查和管理上,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解封六小时”另一个无法理解的点,在于为什么社区不能送菜上门,而是非要居民自行出去采购。

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证明当地的物资和人员配备已经开始出现枯竭状态;如果是特意安排,证明是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浦东浦西“划江而治”开始,各类段子频出。

除了嘲讽这种“鸳鸯锅模式”外,更多人对物资抢购感慨颇多。

因为抢菜难,上海的牌桌已经不用钱当筹码,改用青菜了:

就算是财力雄厚的餐饮集团,在疫情面前也被一视同仁:

航空公司以往做的“飞机票白菜价”宣传,在菜价疯涨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了事实:

为了搞点青菜来吃,还有人把目光瞄向了路边的绿化带:

段子和梗图只能证明大家乐观,不代表事态不严重。

尤其是在上海的几个菜市场相继出现阳性后,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菜难求”的局面。

在一些地段,42块钱只能买到一根萝卜,一个圆白菜,两个西红柿和三个土豆:

一个土豆,已经可以卖到20块,和平时在饭店吃一盘酸辣土豆丝一个价:

一根葱20块,两颗白菜93块,一块冬瓜23元……尤其是绿色蔬菜因为相对不好保存,所以新鲜的价格都在20块钱一斤以上。

比价格贵更让人担忧的,是买不到。

在超市抢购物资,一不留神连自己的推车都没有了:

为了抢到菜,不少人在手机上设了十几个闹钟,在各大APP之间来回轮换,只可惜要么手速不够快,要么APP直接被抢到瘫痪,有的人抢了好几天都抢不到一根菜。

年轻人还可以上网抢购,一些不熟悉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就更难买到菜了。

各地纷纷运送蔬菜抵达上海,但却没有充分的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没法把物资分发到社区。

少数人拿到了发放的菜,但大多数人全靠自救。

松懈的阳性管控,难以保障的物资供应,似乎都在控诉上海这次面对疫情的管理不力。

不少本地居民对几天来的情况,只说了一句“很失望”。

2

在上海疫情大范围爆发前,曾有一条#癌症病危留学生在上海隔离无法治疗#的微博,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这是一条长文求助的微博,博主称自己的朋友身患癌症,在英国治疗无果后被家人接回上海浦东医院治疗。但因为要隔离“14+7”,所以医院不提供治疗设备,还给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她认为,隔离的政策影响了自己朋友的治疗,希望能得到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位博主描述的那样,这位留学生本人的社交账号上,也发表了回国治疗的经过:

她回国后因为治病心切,通过上海浦东医院对病人开启的绿色通道直接进行闭环医疗隔离;

浦东医院对她进行了基础检查后,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同时帮她请了很多专家,连夜会诊研究治疗的方案;

求助是因为病危带来的求生心理,希望能有更好的团队和资源治疗。

求生心切可以理解,尤其是在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治疗,并没有什么错。

但这位留学生的诉求,是希望专家组带着各类仪器和设备进入隔离病房内,为她一个人提供治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肿瘤专家,都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为了她一个人踏进隔离病房,将导致更多患者得不到救治。

抛开这位留学生是否早先不愿回国治疗的事,不管她过去关于某国泡菜的言论,也不去看她是否涉及特权,但扭曲事实来引导网友为她发声,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

在她的引导下,不少人开始攻击当前的防疫政策:

有人指责人命关天,政策不该是拖累人的锁链;有人认为这就是防疫过度的表现,放开才能让更多人得到救治;还有人探讨起了奥密克戎的威胁,觉得当下的政策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总而言之,奥密克戎问题不大,只要躺平万事大吉。

许多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新冠,而是新冠带来的影响。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病人都得到应有的救治,合理分配给病人,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月30日,上海一位哮喘病发作的老人,因为一辆120拒绝借出AED最终去世。

在当事人的亲友家属把事件经过发表在网上后,也有人发了一条视频,视频正是医护人员拒绝的画面。

很快,不少人就站出来指责医生冷血,对这位医生喊打喊骂。

事情发酵后第二天,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回应了这件事,称虽然当时医生有任务,但他经验不足导致处置不当,所以被停职处理。

对医生本人来说,其实借与不借都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借了出去,一旦救护车上的病人出现问题,他就要负责;不借的话,老人去世,他也被做了停职处理。

同时,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哮喘发作需要的是药物来缓解支气管痉挛,AED能提供的救助其实十分有限。

问题的关键不在借与不借AED,而在于一个重症病人病危时,120救护车却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赶来,急救系统是否已经无法有效运作?

在医疗超负荷的情况下,如果后面还有其他重症病人,救护车赶来不及时,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

在微博关于上海防疫的话题里,能看到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已经很疲惫了。

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哮喘不用救治,癌症不用救治,其他的患者不用救治吗?

精准防控,到底应该怎么防?

3

精准防控,是上海一直以来的防疫标签,从早些时候开始,就是大家经常探讨的对象。

去年10月31日下午5点左右,上海迪士尼因为有一例杭州确诊来游玩,封闭了园区,防疫部门很快对游客们进行了核酸检测;同时上海的各个学校、单位、社区统计了这两天去过迪士尼的人员名单,开始一一排查;

第二天早晨,筛查的三万多人核酸结果全部出炉,相关地点也完成了消毒采样,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作为日客流量上万的游乐园,一旦有感染情况,极可能大范围扩散;但上海并没有采取全区封锁措施,而是精准筛选出了迪士尼游客,上海迪士尼也在11月3号开始恢复正常营业;

大多数经历过大范围筛查封锁的人,都对这种几乎不影响工作生活的防疫举措十分赞同,并讨论起了精准防控的秘诀;而后西安因疫情封闭时,还有人抱怨为什么不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

之后,上海因为一家20平米的奶茶店,再次上了热搜。

今年1月5日,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私自外出,1月11日他因核酸检测阳性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于是他去过的奶茶店立刻被封控管理起来;

1月13日,超过3万人的排查和环境采样检测完成,这家奶茶店也成为了全国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

热搜中的人们称赞上海的疫情防控又快又准,既没有全城封锁,也没有全员核酸,甚至隔壁的店铺还能够正常营业;

有人质疑这个留学生居家隔离期间能外出,是不是防控有不合理的地方;只不过这些声音被淹没在了“柠檬”“嫉妒”的评论中。

封闭管理的奶茶店

2月底,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再次被提及,不少人的声音已经开始从赞同开始有了怀疑,因为上海疫情开始外溢到其它省市,让人很难不去联想猜测上海自身的情况。

3月初,上海自己的确诊数字开始增加,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不少上海关联病例。

直到最近,人们发现,月初同上海情况类似的深圳,已经平稳落地,而上海的确诊数字却还在不断累加。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同样都是每天感染者上千,吉林的大多都是确诊,而上海却有95%左右都是无症状感染者,风险等级也同当下状况不匹配。

精准防控,一夜之间仿佛失了灵。

越来越多的病例外溢,也让其它省市的人苦不堪言:

3月30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现两例初筛阳性;

3月31日,一名乘客从上海出发,于南京换乘,核酸检测呈阳性;

4月1日,广东佛山发布一名核酸阳性人员,从上海乘飞机抵达了广州白云机场……

在上海实施全区静态管理后,依旧有源源不断的病例散出,甚至还有一例明明初筛阳性,却依旧乘坐动车抵达莆田的感染者。

防控究竟该严还是该松,其实是没有定论的。想松还是想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新冠不再影响大家的生活。

松不该是放弃,严也不该是锁死。

但无论怎么管,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管住。

病毒都知道努力,更何况是人呢?

参考资料:

多日以来关于上海疫情防控的新闻与讨论

l
lovepark1
1 楼
不批准引入mrna 疫苗的领导应该引咎辞职。 老百姓很配合了 不要欺人太甚
网络激活
2 楼
感染了三万人,没死一个人,这不就是一感冒吗?比普通流感死亡率低多了,放开吧傻屌
无语森林
3 楼
说点什么好呢?小学博士思想就是这样啊
网络激活
4 楼
国产疫苗已经12亿人接种了,习包子已经开庆功会,发大金链子了,还满世界送国产疫苗,再进口美国mRNA疫苗,等于承认国产疫苗不管卵用,皇上面子过不去啊,肯定不能进口美国疫苗的,再管用也不行。
网络激活
5 楼
当年大饥荒饿死人,毛腊肉矢口否认,还往阿尔巴尼亚援助几百万吨粮食,就是为了面子
t
tanggulashan
6 楼
要封,一定要封。还有每年流感也有数万人死亡,也应该封国封城一并清零。封它几次,就再也没有传染病了。
o
onihc
7 楼
前几代新冠感染症状明显,相对传染没现在那么快,清零政策还管用。现在病毒都进化到大多数无症状,传染速度也是前面几代的几倍,清零政策已经无效了,病毒在进化政策也应该进化了。政府也该醒醒了,封城苦的是老百姓。
q
qqworker
8 楼
你确定mRNA疫苗能阻止传播? 现在的全部疫苗都只能减少死亡和重症 另外一看就是马甲。。
城市沉睡
9 楼
中国已经挺过了最危险期了。 现在的病毒根本不能撼动中国的防疫大局了。也就多一下“感冒症状”而已。
一人分饰两角
10 楼
以不换肩的智力继续封下去吧。
城市沉睡
11 楼
你完美解释了猪的生长周期。我都不用反驳你,我就问你敢确认你这逻辑对吗? --再进口美国mRNA疫苗,等于承认国产疫苗不管卵用,
草虾123
12 楼
病毒早就每个地方都有,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F
FromDowntown
13 楼
借用五毛一句话,欧米克荣专治各种不服。反科学的运动式手段肯定要傻逼的
书山苦读虫
14 楼
奥密克戎不是当年的新冠肺炎了,是上呼吸道感染。清零的成本,代价和伤害比奥密克戎造成的伤害还要大。
关注者
15 楼
把所有人都饿死,自然就没有病毒传播。
关注者
16 楼
你敢让包子辞职,这是要垫付社会主义政权吗?全是都主席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独孤苍狼
17 楼
日他娘的,上海领导层特别是防疫领导都是垃圾!洋奴!!祸害全中国!!!
y
yejianhong
18 楼
说了半天都是关于买菜的事。粮食呢?怎么没人提一句抢购粮食的事? 看来还没闹粮荒,没把你们饿起来!饿你们几天,看你们还抱怨不抱怨买不上菜! 不吃菜你们就拉不出屎吗?不吃粮食,你们连屎都没得可拉! 知足点吧,小上海!配合国家再次把病毒闷死,就像武汉那次一样。 这年头,长期流行的致命瘟疫,突发的战争,诡异的气候,极可能发生的全球饥荒,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届时只怕你们自动闭口不谈买菜,只商量如何保命了!
C
C花狸子
19 楼
3年了,还在使用原始的办法,文明国家,使用有效疫苗,治疗特效药,开放了。可怜的西朝鲜。
w
wlhe03
20 楼
走英国,美国,西方的与病毒共存的道路,才是本坛狗粮的目的: 英国国家统计局4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单周新增新冠病例数超过490万例,创下新高。英国政府从4月1日起不再为大多数民众提供免费的新冠病毒检测。。。
开心小黄人
21 楼
美国死了100万人,真先进,真文明
开心小黄人
22 楼
中共数据不可信,你说多少就是多少了
b
boey
23 楼
道听途说会写字就是牛
s
skyfall
24 楼
贝鲁特圣香油
25 楼
依稀记得大半年前,上海自媒体,微博博主嘲讽其它省市,抬高上海,真是讽刺,当初嘲讽的好像是天津吧
网络激活
26 楼
你得跟小学生皇帝说去,就算是感冒,也不能让你感染了丢他的面子,在一人说了算的中国社会,全民主皇帝方脸面比国家利益人民生命重要一万倍,他光着屁股你也得说他穿的衣服最漂亮
德国丹
27 楼
: 引入mRNA疫苗的香港怎么样了?
德国丹
28 楼
几乎全部打了mRNA疫苗的欧美又怎么样了?人死的少了还是疫情结束了?
扫地拖地
29 楼
呵呵,普及一下,这次变种,欧洲死亡率是千分之一以下,大多是小于千分之零点四,比感冒低
扫地拖地
30 楼
敢不敢比较一下感冒和这次新冠哪个死的人多,别拿第一波病毒秋裤吓人了
苏浩
31 楼
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只是牛逼吹得太大了。
L
Laoseguiman
32 楼
原以为感染人数过一万就不会再据实报道开始玩数字游戏,没想到还能继续实报,政府这次敢说真话,了不起!
p
pamayou66
33 楼
现在欧美都放开了啊,4月份开始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即使阳性也不再强制隔离。你如果在国外,不看当地新闻的吗。如果全世界都不再认为新冠对社会有危害,与新冠长期共存,那中国清零准备清到哪天结束? 中国当初只想好如何进场,但是似乎从来没想过如何退场。思路不变是不行滴。
u
ukpioneer
34 楼
唉,自己去看看新闻和统计数据吧,在这瞎嚷嚷暴露智商
l
ly2001german
35 楼
前年回的国,在好几个城市转过,本轮疫情的核心问题是,之前很多人太松懈了,上海据我所知从前年开始就没什么人戴口罩了,健康码也不扫了,然后出了疫情还精准防控,我就问,你什么都不管,怎么可能精准,大面积传播才是正常的事
l
lyw101
36 楼
看样子,上海这次是没准备好,估计事先精力都投入在研究“中国式躺平”上了。国外的躺平,对中国民众影响很大,真以为新冠变成普通流感了
德国丹
37 楼
: 所以欧美现在死亡人数很少了吗?疫情只有两种结束方式: 1. 通过物理隔离和医疗手段,将病毒传播途径切断,疫情被控制在极低水平 2. 通过自然免疫让老弱病残自我淘汰,所有易感人群都具备抗体,而且病毒突变速率缓慢,没有新的毒王出现 目前来看,欧美既没有完成选项1,医学界也没有得出结论新冠未来不会继续突变产生新的高毒性毒株,所以选项2也是未知。目前鼓吹新冠已经变成流感,或者鼓吹病毒一定越来越弱的基本都是政客和欧美资本控制的媒体。整个学术界敢这么说的人寥寥无几,因为这种结论将来大概率会被打脸打到没办法继续混学术圈。所以,我不认为中国现在躺平不是个好主意,应该继续观望欧美后续的疫情发展和新冠后遗症严重程度。
德国丹
38 楼
: 你比较的是没有广泛打流感疫苗的流感死亡率和大量接种了新冠疫苗的新冠死亡率,这本身不符合平行空白样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