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成了外企的摇钱树?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2015年,屠呦呦因为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但青蒿素的核心技术专利,却被瑞士诺华公司抢注,外企占领了全球80%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国企业只能出口一些原料。
过去数十年,这样痛心的事,在中药产业屡次发生。
刚刚,这道旧伤疤又添了新伤口。
【日企的野心】
2023年4月24日,日本津村宣布:以2.5亿元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
辰济药业,始创于1918年,前身是宝鸡制药厂,再之前叫达兴堂,是中国百年老字号。旗下拥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和44种国家基本药物。
但随着辰济药业被收购,这些产品,眼看着进了日本人的挎包。
这并非日本津村在中国第一次出手。
2022年,津村宣布与中国儿童中成药龙头武汉健民集团合资。
健民集团前身,乃中国四大药号之一的叶开泰,其产品龙牡壮骨颗粒,曾被列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津村之所以盯上这个385年历史的老字号,野心显而易见。根据合资意向书,叶开泰国药持有的部分知识产权,将转移至由津村控股的合资公司。
更早之前的2021年,津村还以12亿元,全资收购了中药饮片企业天津盛实百草。
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合资、收购,控制中国数家中药老字号,很多人都在问,这家日企到底什么来头?
在日本,津村是最大的汉方药企业。所谓汉方药,其实就是中医药在日本的转化成果。
1893年,一个名叫津村重舍的年轻人,立下了一个大志向,他坚信:良药必定畅销!
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他离开故乡奈良,去东京创办了津村制药,主要经营汉方药。
津村的第一款产品中将汤,就大获成功。相传,中将汤是奈良时期日本皇室的秘方,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症。
但津村重舍也知道,中国才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因此,他很重视中国市场。
早在1907年,津村就考察了中国,并在各地开设分店。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是津村制药心念的地方。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津村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
那一年,津村第二代掌门人访问中国,与时任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就原料生药的长期供应达成共识。
紧接着,津村在深圳、上海等地,建起了生药采购和生产基地。2018年,还跟平安保险合资成立了平安津村公司。
最近两年,津村更是连续收购天津盛实百草、陕西辰济药业等多家中药企业。
至此,日本津村在中国完成了从生药栽培、饮片、中成药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手握重兵的津村,开始展现出勃勃野心,其现任社长加藤照和甚至口出狂言:
“要在中国市场上,成为最有名的中药品牌。”
【一组扎心的数字】
加藤的话,多少让中国人感到尴尬。
但比加藤的话更扎心的,是2022年我国中成药外贸数据:出口3.8亿美元,进口4.3亿美元。
是的,你没看错,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竟是中成药的逆差国!
逆差早在十几年前的2008年,就已经开始。甚至,更早前的2005年,《羊城晚报》就在哀叹:
国产中成药不敌洋中药。
这个屈辱的现实背后,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多舛的命运。
近代以来,在西医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中医丧失了自信。时至今日,中医依旧被不少人贬低为落后、不科学,甚至不断有人呼吁要废除中医。
一些人眼中的“糟粕”,在国外却被视为瑰宝。
2016年,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一张拔火罐的照片,曾火遍全网。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东京奥运会。
中医针灸更是风靡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就开始研究针灸。在德国,中医针灸师多达6万名,占全国医生总人数的1/6。
对中医最痴迷的,要数日韩。
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医在日本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力。90%以上的汉方药,都来自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在韩国,临床中医、中药、和中医药保健,也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日韩两国利用我国中药古方,在海外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日本在我国古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在津村也有翻版;韩国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基础上,开发出牛黄清心液和牛黄清心微胶囊……
这些药,风靡全世界。
来自《中草药》的一组数据显示:
在海外市场上,日本汉方药占据全球80%的中药市场。韩国占据了另10%。
相比之下,我国只有不到5%,大部分还是利润薄、制备简单的原料药材。
这意味着,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市场,但海外的钱,大部分被日韩赚走了。以致中医药界流传着一句话: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
对此,有业内人士痛心疾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配方,现在成了全球免费大餐。
最让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些企业大部分产品的药材原材料,也来自中国。
中药产业有个特征,生产的原材料,讲究“道地药材”。比如党参,最好的是山西上党地区的;黄连,最好的是四川峨眉、雅安的;麦冬,最好的是浙江慈溪的杭麦冬、四川绵阳的川麦冬……
以津村为例,每年购买的数千吨药材,90%从中国采购。
这些外企利用中国便宜的道地药材,生产出很贵的中成药,满世界赚钱。甚至,还申请国内中药批文,返销中国,赚中国人的钱。
事实上,包括阿斯利康、赛诺菲在内,欧美很多跨国药企,在国内中医药产业都有很深的布局。
对此,有专家曾警告:
这样下去,洋中药会挤垮本土中药,中国人将不得不吃洋中药!
这话虽然有点耸人听闻,但不失为一种警示。
【外企疯狂抢注专利】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市场和生产国。
但中药大国并非中药强国。由于缺乏西方认可的科学标准,中成药在出口时,常被欧美判定为不合格品。
喊了多年的中药国际化,最终变成中药材国际化。
在日本,中医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西医的冲击下,日本一度废除了中医。但随着西医的短板不断凸显,中药再次回归。
1967年,日本政府将59种中药列入临床用药,随后扩大至200多种。汉方药在日本逐渐普及。
这一次,日本人吸取了教训,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用西方认可的标准,将中药做成标准化的“西药”。
中医强调系统性,多复方,导致很多药理不清楚,长期被人诟病。
以三七为例。
过去,我们知道三七可以活血化瘀,但一些药材有上千种成分,具体哪一种成分起作用,我们并不清楚。
日本人则依靠先进的分析技术,在西方的标准下,科学阐释多种成分的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适应症、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日本药企还严格控制生产过程。
以津村为例,早在2004年就开始推广质量可追溯体系,并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
截至2015年,国内GAP种植基地也只有195个。
换句话说,津村作为一家外企,独占其中三分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本土中药质量不稳定、药理不清楚,而一些汉方药却可用现代医学来解释。
事实上,不止日本,德、法等很多西方国家,也在用西医的方法,精研中药,并因此赚了大钱。
比如银杏叶,在我国粗加工后,只卖几块钱一斤。德国人通过深加工,做成降胆固醇等药物销往国际市场,售价翻了几百倍。
外企不光忙着赚大钱,还在海外市场上疯狂抢注中药专利。
据央视援引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
在海外市场上,日本和韩国拥有70%以上中药专利,中国仅占0.3%!
薄荷本是江苏地道的药材,但8项专利落入美国人手中,其中4项被箭牌独揽,用于生产口香糖。
甚至,连我们引以为傲的青蒿素,其核心技术专利,也被瑞士企业抢注。
为了保护好中药知识产权,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
受此影响,我国中医药产业进步明显,并开始走向全球化。但距离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应该有的理想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说,日本医学权威大塚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这句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即便有,大概也会被认为狂妄之言。
遗憾的是,大塚的预言,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正变成现实!
中药成了外企的摇钱树?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2015年,屠呦呦因为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但青蒿素的核心技术专利,却被瑞士诺华公司抢注,外企占领了全球80%的青蒿素药物市场,中国企业只能出口一些原料。
过去数十年,这样痛心的事,在中药产业屡次发生。
刚刚,这道旧伤疤又添了新伤口。
【日企的野心】
2023年4月24日,日本津村宣布:以2.5亿元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
辰济药业,始创于1918年,前身是宝鸡制药厂,再之前叫达兴堂,是中国百年老字号。旗下拥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和44种国家基本药物。
但随着辰济药业被收购,这些产品,眼看着进了日本人的挎包。
这并非日本津村在中国第一次出手。
2022年,津村宣布与中国儿童中成药龙头武汉健民集团合资。
健民集团前身,乃中国四大药号之一的叶开泰,其产品龙牡壮骨颗粒,曾被列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
津村之所以盯上这个385年历史的老字号,野心显而易见。根据合资意向书,叶开泰国药持有的部分知识产权,将转移至由津村控股的合资公司。
更早之前的2021年,津村还以12亿元,全资收购了中药饮片企业天津盛实百草。
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合资、收购,控制中国数家中药老字号,很多人都在问,这家日企到底什么来头?
在日本,津村是最大的汉方药企业。所谓汉方药,其实就是中医药在日本的转化成果。
1893年,一个名叫津村重舍的年轻人,立下了一个大志向,他坚信:良药必定畅销!
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他离开故乡奈良,去东京创办了津村制药,主要经营汉方药。
津村的第一款产品中将汤,就大获成功。相传,中将汤是奈良时期日本皇室的秘方,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症。
但津村重舍也知道,中国才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因此,他很重视中国市场。
早在1907年,津村就考察了中国,并在各地开设分店。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是津村制药心念的地方。
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津村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
那一年,津村第二代掌门人访问中国,与时任中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就原料生药的长期供应达成共识。
紧接着,津村在深圳、上海等地,建起了生药采购和生产基地。2018年,还跟平安保险合资成立了平安津村公司。
最近两年,津村更是连续收购天津盛实百草、陕西辰济药业等多家中药企业。
至此,日本津村在中国完成了从生药栽培、饮片、中成药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手握重兵的津村,开始展现出勃勃野心,其现任社长加藤照和甚至口出狂言:
“要在中国市场上,成为最有名的中药品牌。”
【一组扎心的数字】
加藤的话,多少让中国人感到尴尬。
但比加藤的话更扎心的,是2022年我国中成药外贸数据:出口3.8亿美元,进口4.3亿美元。
是的,你没看错,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竟是中成药的逆差国!
逆差早在十几年前的2008年,就已经开始。甚至,更早前的2005年,《羊城晚报》就在哀叹:
国产中成药不敌洋中药。
这个屈辱的现实背后,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多舛的命运。
近代以来,在西医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中医丧失了自信。时至今日,中医依旧被不少人贬低为落后、不科学,甚至不断有人呼吁要废除中医。
一些人眼中的“糟粕”,在国外却被视为瑰宝。
2016年,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一张拔火罐的照片,曾火遍全网。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东京奥运会。
中医针灸更是风靡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就开始研究针灸。在德国,中医针灸师多达6万名,占全国医生总人数的1/6。
对中医最痴迷的,要数日韩。
自唐代传入日本后,中医在日本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力。90%以上的汉方药,都来自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在韩国,临床中医、中药、和中医药保健,也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日韩两国利用我国中药古方,在海外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日本在我国古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在津村也有翻版;韩国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基础上,开发出牛黄清心液和牛黄清心微胶囊……
这些药,风靡全世界。
来自《中草药》的一组数据显示:
在海外市场上,日本汉方药占据全球80%的中药市场。韩国占据了另10%。
相比之下,我国只有不到5%,大部分还是利润薄、制备简单的原料药材。
这意味着,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市场,但海外的钱,大部分被日韩赚走了。以致中医药界流传着一句话: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
对此,有业内人士痛心疾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配方,现在成了全球免费大餐。
最让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些企业大部分产品的药材原材料,也来自中国。
中药产业有个特征,生产的原材料,讲究“道地药材”。比如党参,最好的是山西上党地区的;黄连,最好的是四川峨眉、雅安的;麦冬,最好的是浙江慈溪的杭麦冬、四川绵阳的川麦冬……
以津村为例,每年购买的数千吨药材,90%从中国采购。
这些外企利用中国便宜的道地药材,生产出很贵的中成药,满世界赚钱。甚至,还申请国内中药批文,返销中国,赚中国人的钱。
事实上,包括阿斯利康、赛诺菲在内,欧美很多跨国药企,在国内中医药产业都有很深的布局。
对此,有专家曾警告:
这样下去,洋中药会挤垮本土中药,中国人将不得不吃洋中药!
这话虽然有点耸人听闻,但不失为一种警示。
【外企疯狂抢注专利】
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市场和生产国。
但中药大国并非中药强国。由于缺乏西方认可的科学标准,中成药在出口时,常被欧美判定为不合格品。
喊了多年的中药国际化,最终变成中药材国际化。
在日本,中医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在西医的冲击下,日本一度废除了中医。但随着西医的短板不断凸显,中药再次回归。
1967年,日本政府将59种中药列入临床用药,随后扩大至200多种。汉方药在日本逐渐普及。
这一次,日本人吸取了教训,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用西方认可的标准,将中药做成标准化的“西药”。
中医强调系统性,多复方,导致很多药理不清楚,长期被人诟病。
以三七为例。
过去,我们知道三七可以活血化瘀,但一些药材有上千种成分,具体哪一种成分起作用,我们并不清楚。
日本人则依靠先进的分析技术,在西方的标准下,科学阐释多种成分的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适应症、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日本药企还严格控制生产过程。
以津村为例,早在2004年就开始推广质量可追溯体系,并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
截至2015年,国内GAP种植基地也只有195个。
换句话说,津村作为一家外企,独占其中三分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本土中药质量不稳定、药理不清楚,而一些汉方药却可用现代医学来解释。
事实上,不止日本,德、法等很多西方国家,也在用西医的方法,精研中药,并因此赚了大钱。
比如银杏叶,在我国粗加工后,只卖几块钱一斤。德国人通过深加工,做成降胆固醇等药物销往国际市场,售价翻了几百倍。
外企不光忙着赚大钱,还在海外市场上疯狂抢注中药专利。
据央视援引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
在海外市场上,日本和韩国拥有70%以上中药专利,中国仅占0.3%!
薄荷本是江苏地道的药材,但8项专利落入美国人手中,其中4项被箭牌独揽,用于生产口香糖。
甚至,连我们引以为傲的青蒿素,其核心技术专利,也被瑞士企业抢注。
为了保护好中药知识产权,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
受此影响,我国中医药产业进步明显,并开始走向全球化。但距离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应该有的理想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说,日本医学权威大塚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这句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即便有,大概也会被认为狂妄之言。
遗憾的是,大塚的预言,如今在某种程度上,正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