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的生死转折:万千个体户没能熬过的寒冬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月14日 10点24分 PT
  返回列表
55518 阅读
28 评论
凤凰网

| 用餐高峰时段,刘跃(右)正在和雇佣的厨师一起烧菜

作者|燕青 编辑|措雪

星期六中午十二点,刘跃闷头坐在前台,“哒哒”按着计算器,妻子卜红梅斜靠在前台边,正对着餐馆内的八张桌子发愣——这家夫妻店的座位空了大半。

珍欣家常菜,一家开在上海市中心的小餐馆。从这里出发,向南走3分钟,即可抵达南京东路步行街。自上海开埠以来,这里就是整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正值饭点,原本该是最忙碌的时候,餐馆里却是一片落寞的氛围。“2020年疫情后日子就没好过了。去年扛一扛,今年忍一忍,明年,怕是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刘跃一声叹息。

这个苏北汉子,1996年就从宿迁岛村到上海来打工,在大城市打拼22年,在2022年即将到来之前,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撑不下去了”。

不仅仅是刘跃。2021年末的中国,无数像珍欣家常菜这样的小餐馆,面临着生死转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中国有超过700万家餐饮店。而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仅前10个月,中国就有78.4万家与餐饮相关的企业注销。

2017年,国家正倡导“万众创业”,在婚宴餐厅打工的刘跃,被舆论和内心“赚大钱”的冲动鼓舞,从老乡手里盘下“珍欣家常菜”这家小店,走上了创业之路。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刘跃咬牙苦撑到2021年底。疫情尚未过去,拆迁又扑面而来。

生死存亡难由己。刘跃和他的小店,不仅是大城市小餐馆的一个生存样本,更折射着疫情之下,千千万万在城市营生的个体创业者的命运。

进城

今年37岁的刘跃出生于江苏宿迁的仰化镇马棚岛上。那是一座只有63户人家的小岛,四周密林环绕,只有一艘摆渡船进出小岛,通向城镇。岛民传统上以种粮和捕鱼为生。

马棚岛上讯息滞后。一直到1990年代第一批年轻人坐着摆渡船走出小岛,去大城市打工,才真真切切地为小岛带回了大城市繁华生活的信息。

“外出打工一年,VCD机、电视机买上了,运气好一点的,回老家还能买辆摩托车。”刘跃回忆着当年外出打工者带给家乡人的震撼。从那时起,岛上的年轻人,如果学习成绩平平,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致富”上。

刘跃的堂哥是岛上第一批去上海的“70后”,他花了几年时间在上海扎根,成为一名厨师,月薪达到1500元,这在1999年前后,约等于岛上一个农民大半年的收入。

1999年夏天,初中刚毕业的刘跃跟随堂哥,离开家乡宿迁,坐上了通往上海的长途大巴。他至今还记得那一天:清晨六点大巴抵达上海,睡眼惺忪中在船厂路下车,拎着大包小包,换乘92路“长龙公交车”前往徐汇区的漕宝路五号桥。

五号桥,位于徐汇区与闵行区交界处,周围有连片的农田和空地,房屋低矮,和繁华的市中心相比,这里属于城乡结合部,房租低廉,聚集着众多的宿迁打工人。

最先到这里扎根的宿迁老乡,在找到稳定的活计和住所后,再喊来熟悉的亲戚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在异乡构建起一个属于“宿迁人”的生活网络。

刘跃和同伴们就落脚于此。他们中有人去了附近的合成材料厂,有的去了周边的小餐馆。为了尽可能节省成本,他们三、四个人结伴,租一个十平米的小房间,没有卫生间和厨房,每月房租150元,大家均摊。大家白天各自上班,夜晚回到“宿迁村”,讲着家乡话,嬉笑闲聊,并没有在异乡的寂寞。

才16岁的少年刘跃,就这样爱上了崭新的都市生活。上海毕竟是现代化大都市,基础设施甩出自己的家乡“上百年”。这里生活便利,四通八达。更何况,除了肉眼可见的繁荣,上海还是“机会之城”。对他来说,上海能满足他对未来“富足生活”的想象。

向上

在大城市打拼,离不开“一带一”,也就是老乡带老乡从事一个行业。刘跃就跟随堂哥,一脚踏进了餐饮行业,在租住房附近的一家小餐馆,从最底层的杂事工做起。

“少说话多做事”,他把堂哥的忠告记在心里,边做事边观察,努力熟悉小厨房里运转的每个环节。

他所在的这种小餐馆在大城市中比比皆是。厨房里分厨师、配菜员、洗碗工以及机动补位的杂事工,这些角色所得的薪水依次递减。杂事工每月能拿到400元,包吃,扣掉房租和其他零碎开支,16岁的刘跃一年也能存下两三千元,第一年,他高高兴兴地揣着钱回家过年。

打工第二年,刘跃开始向上“爬”,他升到了配菜员,每月拿到600元薪水。他搬出了堂哥的住所,开始独立,也找到了更便宜的房子:10平米大小每月100元,分摊到同住的5名老乡头上,自己只需要付20元。

接下来的10年间,刘跃辗转在上海各个地区不同的厨房。从闵行区到宝山区东方国贸,从普陀区真北路到松江区度假村。每跳槽一次,他的薪水就能涨一些。

他不怕吃苦,还给自己找机会。做配菜员时,就争取做做“员工餐”,这样就能“颠勺”,并得到厨师的贴身指点,慢慢地,把日常炒菜尝试个遍。十年后的2009年,他终于“出师”,在长宁区一家餐馆做起了“颠勺”的大厨,拿到了2500元的月薪,一年收入有3万元。

但,身为一个打工者,他再怎么一步一脚印“向上”,也赶不上大城市前进的步伐。

| 夜里的福建中路路口,珍欣家常菜就在路牌旁边

2010年,上海市的职工月平均工资已超过了3500元,与此同时,当年居民的消费总水平也在上涨,大米、蔬菜、水产等食品价格涨幅皆超过10%。刘跃租住的那间逼仄的10平米小房间,租金也从100元涨到了500元。此时,他在这里已住了整整十年。

和刘跃同一批来沪打工的宿迁老乡,因嫌弃餐饮行业“又苦又累,很难赚到钱”,要么转行,要么回老家。只有刘跃一直坚持了下来。因为觉得“自己也不会别的”。

留守

2008年,刘跃24岁,经人介绍,和家乡姑娘卜红梅相识。

“他看起来很老实,长得高大,没有什么坏习惯。我爸爸妈妈觉得很满意,我也是。”卜红梅长着一张圆方脸,扎着马尾辫,笑得腼腆。相识没多久,两人便结婚了。第二年,儿子出生。

那时,宿迁当地正兴起房地产开发热,一幢幢商品住宅拔地而起。外出打工多年的老乡们有了存款,纷纷回乡购房。

“我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开始买房了,我也结婚了,有了小孩,就想跟着一块儿在城区也买一套。2500元一平米的房子,110平米三十多万。”

夫妻俩口袋里没什么钱,父母拿出了压箱底的几万块钱,东拼西凑给他们交了首付,贷款二十多万,每月还2000元。至于在上海买房,刘跃夫妇说想都不敢想,在他们买房的同年,上海商品房均价达到了1.5万元一平米。

身背房贷的夫妻俩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双打工”。在家带了一年孩子的卜红梅,把儿子交给公公婆婆,到上海工厂找了一份月薪4000元的流水线工作。2011年,刘跃的工资涨到了4500元。除去房贷、房租、吃用开销和给孩子的钱之外,夫妻俩一年能够存下几万块钱。

2016年,刘跃进了婚宴餐饮行业做大厨,月薪5500元,但仍然低于上海平均工资的一千元。他咬咬牙,又找了份兼职工作,给一家会所做夜宵厨师,制作炸鸡等各色小吃。

婚宴餐厅下班后,上海华灯初上,会所开门做生意,刘跃从晚上9点一直做到凌晨4点,回家睡个把小时后,又要起床上班,“每一块钱都是辛苦钱。”

一边是大城市起早摸黑挣钱的打工人,另一边是留守在家乡的孩子。到了儿子上学的年纪,刘跃没有办法把他接来上海念书,因为外来务工子女在上海就读小学很困难。其一,需要父母一方在上海连续缴纳6个月社保,其二,需要连续三年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在上海打工十年的他,连一条都无法满足。

早先,他在松江区某度假村工作时,单位给他交了社保,但等他到小餐馆工作,社保就断缴了。事实上,城市中的小餐馆为了省掉支出,很少给打工者缴纳社保。另外,因为户籍不在本地,他也没办成上海的“灵活就业”登记。

其实,即使满足了在上海上小学的条件,初中也没法留下来。上初中的条件更严苛:需要父母一方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而积分需要过硬的学历、资格证、资本。这对初中毕业的刘跃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他们想孩子,也担心孩子留守在老家出问题,但只能安慰自己:从宿迁出走的打工老乡哪个不是如此呢?儿子只是宿迁五万名留守儿童的其中一员。

2017年,同在上海餐饮业打拼的老乡,也是刘跃的初中同学,因为孩子的读书问题放弃了自己的小生意,回老家过日子了。同学问刘跃,是否想接手自己福建中路的店铺继续做生意,刘跃动心了。

他不想错过这个“在上海最繁华地段做小老板”的机会。“老板的收入总比打工强吧。”他心想。

创业

南京东路商圈寸土寸金,即便店租高企,也有的是人挤破头来这里做生意。银联智惠研究院2017年数据显示,南京东路商圈的零售和餐饮线下交易额位居上海第一。

刘跃接手的“珍欣家常菜”正在这里:周边办公楼和商场林立,有成片的老式里弄,外地游客很多。早几年,他曾亲眼看到,珍欣家常菜门口常排着队。

好地段的店租当然高。2017年,珍欣家常菜总共70平米的店铺,以2.7万元的月租金转给了刘跃,在动辄四五万元租金的整片区域内,这算是相当便宜了。因为彼此关系好,同学也没要数十万元的“旺铺转让费”。

刘跃没想到,他真正接手时,所谓“旺铺”的黄金期已过,餐饮业新的业态出现了,对他这样的“夫妻店”带来致命冲击。

| 珍欣家常菜的盖浇饭菜单

早在2014年,外卖平台就开始跑马圈地,抢滩一座座城市,签下一个个连锁品牌,亿元融资新闻不绝于耳,补贴大战随之而来。优惠券像雨点一样砸在app用户头上。依赖“便宜”的价格,加上无所不在的便捷,“网上外卖”很快抓牢了消费者。

同一时期,餐饮业的供应链也加速变革。为了追求更快捷、更低成本,厨房逐渐从实体店铺退出,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将菜品转包给提供半成品的中央厨房,由这些地方先行加工,后配送到店里二次加热,再直接送进顾客家中。

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中央厨房市场规模约1270亿元,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猛增至2758亿元。

浪潮之下,仍然由厨师亲自炒菜的珍欣家常菜,已犹如一叶海上孤舟。刘跃的同学于2017年转手,其实也是抵不住风浪而上岸。

同学并非没有提醒过他:生意变得难做了,线上外卖火了,周边餐馆多起来了,店里的人少了,而且这片区域早就传说要拆迁。“但我总觉得,这是我的机会,换我来做,也许会好起来。事在人为嘛。”刘跃回忆。

他积极筹措资金。店租要“押一付六”,也就是一次付半年,交一个月的押金;夫妻俩租住在店附近,房租每月3000元;再加上员工工资,添置餐厨用具,接手时最低成本超过了25万元。

刘跃盘了盘自己手里仅有的10多万元积蓄,资金缺口近半。他向父母借了3万元,向堂哥又借了3万,最后还差5万元。

刘跃说,自己没想过向银行贷款。对他这样一个外地打工者来说,过程太复杂。事实上,即使他鼓起勇气去申请小微企业贷款,也希望渺茫。年利息在3%~4%的小微企业贷款,要求并不低,企业要有抵押物等。

最终,经人指点,他在支付宝和微信上,通过“借呗”和“微粒贷”,借到了共计4.7万元,年利息为18.25%。

凑齐资金,交完店租、房租,店铺招牌都没换,营业执照也不必重新申请,2017年9月,刘跃终于成了珍欣家常菜实际上的老板。

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刘跃负责烧菜、采购、算账,卜红梅负责传菜、招待客人。主要菜品是家常菜和盖浇饭,有青椒肉丝、咖喱鸡块、土豆牛腩等,每道菜价格稳定在18元。

店内50平米的用餐区域,摆7张方桌和一张大圆桌,再就是20平米的厨房区域。

和过去正儿八经在婚宴餐厅上班区别很大,刘跃原本拿着每月9000元的死工资,此时转身变成了为钱所困的“自由人”,每天一睁眼,就欠着房租、员工工资。小店每日的营收,必须迈过4000元才能不亏本。

重开之初就迎来一盆冷水。来南京东路的外地游客,对珍欣家常菜毫无兴趣,转头就去了那些颇具地方特色的馆子。从刘跃的账簿记录可以看出,从2017年9月到2018年2月,生意很惨淡,平均每月营收仅8万元。连房租、店租都没能赚回来,更别说夫妻二人的吃用开销了。

曾经的“起死回生”

2018年春节,夫妻俩带着“赤字”灰心丧气地回家过年。刘跃有些认命,想年后关店,重新找一份工作。没成想,过完年,生意居然开始起死回生。

“餐厅是做老客生意的。亏损半年,实际上是餐馆拉新客人的过程,新客人变成了老顾客,生意就起来了。”刘跃算了算,在2018年春节后,珍欣家常菜的70%营业额都来自于老食客。

这些老食客由三部分人构成:附近工作的人、外卖员和快递员、周边居民。

食客们多被餐馆实惠的价格、现炒的香气所吸引,快递员、外卖员则对珍欣家常菜“米饭管饱”的政策交口称赞。2018年底,老客生意为刘跃和卜红梅夫妻带来了超过15万元的利润,这个数字又在2019年创新高。

不仅仅是营业额增高,珍欣家常菜还默默在此地打下了根基,无意中成了一群人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小餐馆的烟火气吸引了和刘跃一样来沪觅生路的外乡人,他们大多干着外卖和快递的工作,每周总有几天在这家小店里驻足、相聚。

在珍欣家常菜的那些“高光时刻”,店里总是挤满了人,饭点时,厨房翻炒声、刘跃撕下纸质点菜单的声音、桌椅移动的响声,还有忽高忽低的攀谈声和笑声,充斥着这个50平米的小店。一派热闹中,人们似乎忽略了店内老旧的餐桌和那掉皮的天花板。

骑手和快递员们一般在中午一点钟以后、晚上七八点左右来吃饭。美团骑手张琪(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送完外卖后经常来到珍欣家常菜,边吃边调侃自己一天的工作。

| 过了用餐高峰期,外卖员正在和珍欣家常菜的员工一起吃员工餐。

“有时银行排队、关门,不少拿到现金结工资的快递员会来我这里换钱,把现金给我,我从微信、支付宝转账给他们。没有手续费,很方便。”刘跃说。

食客之中,属樊俊俊最为特别。他来自江苏,2012年来沪寻找活计,2016年因为网恋被骗到了湖南长沙的传销组织。珍欣家常菜的上一任老板娘是他的老乡,所以常来这里。如今做外卖员的他,在找不着住处的时候,还是刘跃帮了他一把。

渐渐,老食客成了兄弟。不送外卖时,樊俊俊都会待在店里给客人端茶递水、点菜记账,也和刘跃夫妇一起吃饭。在心里,他把这里当成家了。

被“逼上”外卖

平日里,大家都叫刘跃“老板”,只有他心里明白,本质上自己还是一个“打工人”。每一天,他睡眠不足六小时,“每一分钱都是一毛一毛从成本里抠出来”。

市中心菜市场的菜价很高,通常比郊区高70%。为了节省开支,每天早上七点,刘跃开着电瓶车前往离店十公里外的真北路菜市场采购食材。回到店里,马上为午餐做准备,而老客们在店里聚会,他也要陪到酒尽人散,回家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

这样辛苦地做着堂食生意,他始终不愿做线上。在刘跃看来,外卖利润太少,平台抽成超过15%,店家每单都要承担几元钱的外送费、优惠券费用,平均一单只能赚几元钱,他的这种想法,到了2020年疫情后彻底失效了。

疫情让全国餐饮业跌入谷底,头部企业纷纷陷入现金流困局,人员规模不超过5人的微型餐饮店更是迎来倒闭潮。任泽平团队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产业小微企业的注销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9倍。

2020年3月9日,刘跃急切地从家里开车回到上海准备开店营业。此时距离元宵节已经整整一个月,因为疫情,珍欣家常菜虽然获免了1万元店租,但这笔钱只相当于10天的开店成本。

夫妻两人天天愁眉苦脸坐在店里,看着疫情中空荡荡的店铺。刘跃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好下载客户端,开始做外卖生意。于是,珍欣家常菜和众多走投无路的小店一起,扎堆涌入线上渠道。

| 美团外卖员樊俊俊正在珍欣家常菜帮忙收拾桌子

每天饭点前夕,刘跃必须打开手机,给外卖平台充值“推广费用”。“三百元钱冲进去以后,点开推广按钮,平台会自动把你的店铺排名推前。”刘跃表示,推广费按照用户点击量结算,而店家需要就用户的点击进行竞价,“比如,有人愿意出一块五买一次点击,其他人愿意出一块六买一次点击,出价低的店家就排到了后位。”

热搜竞价让刘跃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天天加入这场疫情期间的生死游戏中。

竞争者众,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刘跃最高为单次点击费用付出过2.4元的价格。此外,除去推广费用,外卖平台还要在每个成交订单中抽走15%的营收。

像是一个轮回,刘跃的外卖生意终于逐步积累起了老客,小店再一次起死回生。不少用户直接在搜索栏中打上“珍欣家常菜”的店名下单。到2020年下半年,疫情趋稳,线下客流逐步恢复,刘跃就再也不必向平台砸流量钱了。

在这个过程中,不变的是,即便料理包的推广人员隔三差五来店里劝他做二次加工生意,刘跃一直坚持亲自炒菜,保证自家小店的味道。

从账本来看,2020年整体亏损约数万元。但刘跃夫妇还是松了口气,他们好歹是扛过了最难的一年,或许来年还是有机会再创2019年的辉煌?

“靴子掉了下来”

2021年12月的上海夜晚。福建中路,这条历史悠久的“石路”通向南京东路步行街,抬头看去,是无数闪烁的霓虹灯,以及高耸的王宝和大酒店。

左扛右挺,2021年,刘跃夫妻没能等来小店真正的起色。4月,他们收到了一纸“旧城改造通知”:福建中路沿街店铺需要收回,老街巷翻新整修。

周边居民开始搬迁,人越来越少,珍欣家常菜的生意愈发困难了。“原本每日4000块钱营收才能保本,目前只能做到2000块钱。”

关张已是小店无可抗拒的命运。

| 珍欣家常菜店铺玻璃上贴着“家常炒菜,经济实惠”

其实,早在六年前,黄浦区就发布消息,十三五期间将动用千亿元资金进行旧城改造,区域包含豫园、太平桥建国中路、复兴路沿线和北京路沿线等地区,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全部改造计划。

福建中路北起北京东路,南至延安高架,东、西两侧分别是河南中路和西藏中路,路两旁遍布老式里弄和旧街小巷,理应在改造范围之内。附近居民回忆,区域动迁从居民住房开始动员,以收回沿街商铺作为尾声。如今,这张“旧城改造通知”,不过意味着“靴子终于落下”。

常常在珍欣家常菜门口踱步的刘跃,看着福建中路上的人“肉眼可见”地变少了。饭点,一旁的小店店主们开始站到路边对路人喊:“老板,进来吃饭吗?”。

“其实十年前就传要拆迁,但我们没想那么多的,顺其自然,”刘跃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焦虑,“来上海这么多年了,心态再不好也不行。”

只是一旁的妻子,说起过去这10多年的奋斗,忍不住湿了眼。

又一个冬夜降临。珍欣家常菜的霓虹灯招牌坏了,不再闪亮。刘跃迟疑了半天,决定不去修了。他知道,自己的小店即将落幕。而他的明天,还不知在哪里。

n
newbigman
1 楼
唱只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那么,母亲, 我们知道您现在腰缠万贯。假如我们真是亲生的,您能否帮我们度过这个难关?
正义的门徒
2 楼
想到20年前我逃离了那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心中无比庆幸。
c
choyoku
3 楼
我就在上海,上海几乎是受疫情影响最少的国内城市了。个人觉得自2020年3月疫情稳定开始后上海的餐馆的客流量跟以前没什么区别。餐馆关门的很多,但是跟疫情关系不大。
a
ali88
4 楼
小店主不容易!
P
Panda-2020
5 楼
美国也是一样 谁敢生小孩?自己先要能养活自己
v
van1
6 楼
政府没补贴?台湾都有3倍券,5倍券支持这里小企业!
n
nyfan
7 楼
楼下想多了,博士主席忙着补贴非洲人民早忘记了他的子民!
s
shanghai70
8 楼
楼下choyoku 跟疫情关系不大,那跟什么关系大呢?你就在上海,翻墙出来的?
a
attendance
9 楼
中国的饮食文化堪称世界第一。非常习惯国内餐馆的餐桌。一家小小的餐馆/酒馆,餐桌大大方方的,上面可以放不少的东西和各种杯盘碗盏。看见许多纽约的餐厅/餐馆,吃饭的桌子小得可怜,上面放着冰水饮料等,吃饭的时候,感觉手和脚都没有地方放。曼哈顿东49街三大道交界处有家非常有名的高档牛排馆(Smith Wollensky),巴菲特等许多名人都在这里吃午餐。然而,餐桌也是小得似乎放不下一盘食物。
瞎忙忙
10 楼
这是要拆迁,周边居民少了.跟疫情关系是不大.
湾区范儿
11 楼
中国疫情严重,对重点城市必须封锁隔离,否则破坏清零成果,影响冬奥。为了大局,牺牲一下小我。
尼伯龙根的指环
12 楼
创业也要看时机,目前市场整体环境不好,上海成本又太高,真不如拿着钱做做理财。像20多年前那也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那时上海人工房价真心便宜,到处生机勃勃,只要是个海龟,找对商机,至少能发小财-买几套房子应该不成问题。
冬日恋歌
13 楼
choyoku 发表评论于 2022-01-13 19:58:38 我就在上海,上海几乎是受疫情影响最少的国内城市了。个人觉得自2020年3月疫情稳定开始后上海的餐馆的客流量跟以前没什么区别。餐馆关门的很多,但是跟疫情关系不大。 ——————— 那请教一下疫情后餐馆关门的很多但跟疫情关系不大的结论你怎么得出的?餐馆本来就是要关门的?好很多?不是因为开不下去谁会关?就算关肯定也会动脑筋先卖,实在卖不出去才会关。那近两年不是疫情还有啥其它理由?找不到地方甩锅只能甩到疫情上去了。
p
pandali
14 楼
正义的门徒 发表评论于 2022-01-13 19:58:00 想到20年前我逃离了那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心中无比庆幸。 + 1
胡同巷
15 楼
不尊重这些个体小工商户。任他们倒闭,以后受罪的是邻里。 5年后,就吃麦当劳和各种快餐,两片面包一个肉饼,管饱,价格也能承受。 要不去酒楼吃中餐,一人200起。这种趋势开始了,和美国一样。
C
Capitaltwo
16 楼
个体户要为了社会效益运营,不要只是为了赚钱。只要把价格降到收支平衡,生意自然会兴隆。
x
xyz99
17 楼
Capitaltwo 发表评论于 2022-01-13 23:51:00 个体户要为了社会效益运营,不要只是为了赚钱。只要把价格降到收支平衡,生意自然会兴隆。 ++++++++++++++++++ 这位是讲相声么?收支平衡生意兴隆?做生意就是追求利润,不是做公益事业
0
0101011
18 楼
年利息18.25%, 马老板抢钱呐
x
xyz99
19 楼
choyoku 发表评论于 2022-01-13 19:58:38 我就在上海,上海几乎是受疫情影响最少的国内城市了。个人觉得自2020年3月疫情稳定开始后上海的餐馆的客流量跟以前没什么区别。餐馆关门的很多,但是跟疫情关系不大。 +++++++++++++++++++++++++++++++++++ 部分同意这个看法,餐馆关门不一定是因为疫情的关系。疫情前去上海,就觉得上海在衰退,能看到的店面基本就是饭馆。基本没有任何其他的店。 人工疯长,合作伙伴的雇员比几年前少了40%,可能也就金融业比较好过。被互联网经济冲击也好,被高房价拖累也好当时感觉这个城市开始走下坡路了。
b
blanchill
20 楼
这些餐馆如果没有特点肯定被送餐打败。我在上海隔离时每天点外卖,周围几公里上百家餐厅的菜随便吃,半小时送到酒店房间门口。从一个小老板说生意难从整个上海看经济形势好。送餐员每个月挣一万多很容易。
f
faseb
21 楼
刚看朋友发朋友圈,上海市内美食一日游,看起有特色的店生意兴隆
f
faseb
22 楼
这次是昌平路老灶味道,天天都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看来没啥影响
S
SeSeYiYi
23 楼
上海现在商业区太多了,不需要再挤着去陆家嘴,人民广场和徐家汇。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严重依赖游客的商业区,比如科技馆那边的亚太盛汇。其他的其实还好,特别是那种本地特色的小饭店。 楼下有人很庆幸自己20年前就离开上海,我只能说心态很好,要继续保持。
我也在这里
24 楼
现在的上海只是表面光鲜,幸福感越来越差了,开个车打个车任何时候都是堵的,搭地铁要是碰上个早晚高峰,都怕发生踩踏事件。除了吃的店没有店可逛了,看病更可怕,排了半天医生眼睛都没抬就打发走了。还得防着各种坑蒙拐骗,楼下的,庆幸20年前就出来心态好的多了去了,原因点到为止,就不一一例举了
马克雷
25 楼
离开上海十多年了。刚离开的时候几乎每年都要回去,近些年就少很多。吃的丰富一点,但要做好经常拉肚子的准备。其它就没有什么了。越来越极端的言论管控,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越来越畸形的的社会不公,实在让正常呼吸的人无法待久。
青衣侠
26 楼
“2020年疫情后日子就没好过了。去年扛一扛,今年忍一忍,明年,怕是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恐怕还得再坚持半年,至少半年。只有等“清零”政策结束了,这些小店才会有生机。而要结束“清零”政策,只有两个条件:1. 特效药大量生产供应,每家每户都备有那么两三瓶,得病后吃两片“阿司匹林”就没事了。中国已宣布研制出了特效药,两针治愈率达95%,现在就等着大规模生产了。所以这是可以预测的事情,说“再坚持半年”是有根据的。2. 病毒进一步变异,毒性変得越来越低,基本接近于感冒,甚至接近于“灭活疫苗”了。但这是没法预测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一天,只能向上帝、真主、菩萨、天尊求助。
x
xyz99
27 楼
大部分店吃第一次觉得还可以,第二次就感觉食物有问题。柠檬汁是勾兑的,一股化学试剂味道。小杨生煎肉不新鲜。能常吃而不闹肚子的只有鼎泰丰。
人生悟道
28 楼
疫情前每年都要回上海,甚至一年回去两次。家乡的美食不用讲了,看着街道一年年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的便利,最关键是安全性。要不是气候没办法适应了,再加上工作关系,真的愿意搬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