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贝尔格勒大使馆遭美军炸弹击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称这是一场意外,但在中国引发愤怒。2001年,小布希总统(George W. Bush)上台后,一架美国侦察机和一架中国军机在南海上空相撞。中国飞行员罹难,而美国透过密集的外交手段,在11天后营救出在中国岛屿迫降的美军。
To 何西2017,你搞错了,是美国自己的政治体系出现问题,被美国的民粹所误导,才造成现在美国乱成一锅粥的情况。其实这些气候探测气球飞到其他地方的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是在川普的时候,也有很多次,连美国军方都不觉得是一回事,所以川普可能都不知道。但问题是现在中美之间关系太差,一点点的小事,都可以无限放大。而这次共和党更是觉得捡到枪了,可以以此来攻击拜登和民主党。其实拜登前期还是想大事化小的,小事化无的。但问题在于顶不住美国民粹的压力,硬是将布林肯的行程给取消了。现在美国无论是美债问题还是芬太尼问题等等,都急迫需要中国来帮忙,但可惜的是,美国的民粹已经开始反噬美国整个政治体系,让白宫没有任何空间可以操纵。这就好比中美拳击赛,美国突然发现自己手脚都不听使唤,乱踢乱打,甚至是左右手互相打,真是可笑又无奈!
There is no better evidence than this Chinese spy balloon to remind the American people how China is threatening our way of life and why we need to contain China.
The new cold war is looming large. China must be and will be defeated to safeguard the freedom we cherish.
图为美军出动1架F22战斗机在大西洋上空击落中国侦察气球。(美联社)
中国侦察气球入侵美国领空遭击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白宫记者柯林森(Stephen Collinson)撰文分析,这次中国气球事件恐成为世界强权新危险对抗局面的关键时刻。
柯林森指出,这是美国人首次体验来自中国国安挑战的具体象徵。美国情治单位将这枚气球描述为侦察气球,和日益升高的间谍、经济、资安、军事和地缘政治多重对抗相比,是相对低科技与温和的国安威胁。
不过,柯林森指出,这枚气球在美国本土上空飞行多日遭击落前,在一瞬间令人想到中国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并非遥不可及、仅止于理论或是在未来几年后才会出现。
此事同时也凸显美国当前国内撕裂的情况,国安威胁当头之际,华府朝野双方的第一反应不是团结一致,而是相互指责。
随著共和党的批评声浪加剧,拜登的处境更为不利。这起气球事件不容忽视,尤其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即将访问北京之际,因此布林肯后来取消了北京行。
联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Mitch McConnell)昨天发表声明说:“我们不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嘲弄我们的领空。”
柯林森指出,在这次气球入侵美国领空事件以前,由习近平去年打破常规取得中共总书记的第3任期后,到美国的下届总统大选之前,原本有个小小的机会之窗,华府和北京若能趁机政治降温,可能有助于缓和双方的外交紧张,但现在恐怕已经错失这个机会。
气球危机掀波对拜登构成棘手难题,也意外地分散外界对拜登7日发表国情咨文的关注。而这次发表国情咨文实际上将是拜登展开竞选连任行动的时刻。
拜登决定在气球飞到大西洋岸上空时才把气球击落,给共和党人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他们希望在他预期将宣布竞选连任之前给他贴上软弱的标籤。
麦康奈说:“一如往常,在国防和外交方面,拜登政府一开始失之优柔寡断,后来又沦为慢半拍。”
佛罗里达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卢比欧(Marco Rubio)则将此事件定调为对美国强权赤裸裸的挑战,并暗示拜登的温吞行动令人们质疑他是否会在面临中国更严重的威胁时挺身对抗,例如在北京威胁台湾时。
身为参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副主席的卢比欧在CNN谈话性节目“美国国情”(State of the Union)说:“这起事件向世界传达的讯息是:『我们的气球可以飞越美国的领空,你们对我们也无可奈何。』”
拜登政府为对抗中国,已强化美国和亚洲盟邦的关係,像是获同意扩大使用菲律宾的基地,以及和日本达成协议,增强当地美军陆战队攻击能力。
拜登同时也提升西方取得和制造半导体的能力,在这方面给中国迎头痛击。儘管如此,气球事件仍可能对拜登带来不利的政治影响。
这场政治风暴可能会让致力避免中美关係出现危险倒退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而避免中美关係恶化正是布林肯计画访问北京的初衷。
布林肯出访前夕,有迹象显示深受国内问题困扰的习近平政府希望在去年峇里岛拜习会的基础上,缓和两国的紧张关係。外界甚至臆测,此行可能会促成双方宣布今年举行另一场中美领袖峰会。
然而,如果气球事件使美国公众舆论更为反中,拜登将更没有空间运作减缓对峙的外交手段。
另一个风险是,气球危机可能会加剧原已紧张的局势,像是美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海和台湾周边地区的频频遭遇。又如双方舰艇指挥官的沟通不良也可能酿成军事衝突,引发情势广泛的升级。
这就是为什么建议中美恢复冷静的专家对美国空军上将米尼汉(Michael Minihan) 撰写的备忘录外洩不满的原因,米尼汉在这份备忘录中警告,他的“直觉”告诉他,美国必须在两年内做好与中国开战的准备。
这份备忘录并不符合美国对北京军力的评估或对其有关台湾企图的评估。但它加深了衝突正在酝酿而且可能难以避免的感觉。
柯林森指出,美中关係在灾难性时刻获得化解的前例不少,这也表明如果发生更广泛的衝突,双方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将付出极端的经济和人道主义代价。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贝尔格勒大使馆遭美军炸弹击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称这是一场意外,但在中国引发愤怒。2001年,小布希总统(George W. Bush)上台后,一架美国侦察机和一架中国军机在南海上空相撞。中国飞行员罹难,而美国透过密集的外交手段,在11天后营救出在中国岛屿迫降的美军。
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一个不同的年代,当时美国的政策目标是要带领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竞争者,而不是敌人。这一作法在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转向民族主义路线,而且势力和野心大增之后,已宣告失败。
美国希望促进民主、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但20多年来,华府日益认为北京的目标与此并不相符。
当美国谈到为对中关係设置防护网,以及捍卫西方支持的法治时,北京认为美国想破坏中国成为大国的命运。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月底所说:“中方不迴避也不惧怕竞争,我们反对的是以竞争定义整个中美关係,反对以竞争之名实行遏制打压之实。”
柯林森在文章最后指出,这正是为什么中美不少观察家认为美中现在已步上不可避免要发生衝突的路线,在一个气球看似无害地飞越美国上空之后,这种充满厄运的可能性似乎更有机会发生。(译者:刘淑琴/核稿:林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