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长毛象灭绝的真相 专家:因为运气差!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6月29日 15点24分 PT
  返回列表
67660 阅读
5 评论
自由时报

国际研究团队分析大约4000年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批”长毛象的基因,检视该族群灭绝可能原因,包括近亲繁殖、有害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样性减少等的可能性,结论却认为,这些都不太可能导致长毛象灭绝。这项研究加深长毛象灭绝之谜。

自由时报报导,一项研究成果于27日在“细胞(Cell)”期刊发表,研究发现“基因”并非是最后一批长毛象灭绝的原因。

距今约1万年前,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结束,海平面因全球暖化上升,在西伯利亚外海兰格尔岛上的长毛象,因此与大陆上的长毛象分隔开来。据信大陆上的长毛象先灭绝,岛上的长毛象由于当地气温仍够低,多存活一段时间,但群数量非常少,约200到300只,到4000年前全数死亡。

过去的基因分析显示,该岛上长毛象近亲繁殖严重,基因多样性低,很可能因此长期健康不良。

但是经过研究,瑞典斯德哥尔摩古遗传学中心演化遗传学家达兰称,“我们现在能有信心地否定,这个族群只是因为规模太小,注定因为遗传因素走向灭亡这种观点”。这意味著另有原因,而且非常突然,造成这个族群崩溃。

研究团队分析21份、时间横跨5万年的长毛象基因组,其中14份取自兰格尔岛、7份为出现族群瓶颈前的大陆上长毛象基因。岛上长毛象基因组显示,岛上族群从最初顶多8只,在约600年期间历经20代繁衍,扩大到2、300只,然后维持稳定。

研究发现一群攸关免疫系统的基因多样性减少,不过,尽管长毛象缓慢地累积轻度不良基因突变,但是最有害的基因缺陷却渐渐消失,原因显然是携带这些缺陷的个体,比较不可能存活和繁衍后代。

达兰说,若是因为近亲繁殖、低基因多样性或者有害基因突变造成族群灭绝,族群规模应该会逐渐减少,“但是我们所见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这批长毛象孤立生存在岛上的6000年间,其近亲繁殖程度或者基因多样性几乎没有变化,这表示族群规模在时间推移过程中维持稳定”。

他又表示,从考古证据来看,人类直到长毛象灭绝400年后才抵达,因此没有证据证明其灭绝和人类的猎捕有关。

他说,可能由鸟类带进岛上的传染性疾病,又或者是一场苔原大火、火山灰或者一段气候真的很糟糕的季节,造成岛上植物生长不良,“换句话说,在我看来,或许长毛象就是运气差”,也许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使岛上长毛象死亡殆尽,“若非如此,也许我们今天还能看到长毛象”。

媚眼瞟瞟
1 楼
人家不近亲繁殖, 难道你来帮人家繁殖?
R
Riordan
2 楼
不懂就问 进化之初的种群数量应该都很小,为什么最开始能繁衍,可最后却因为种群数量少而灭绝? [1评]
p
paodan888
3 楼
这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许多方面。 在进化的早期阶段,尽管种群数量可能很小,但有几个因素使得这些小种群能够生存和繁衍: 1. **环境适应性**:早期的小种群可能生活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竞争压力较小,资源丰富,因此即使种群数量少,也能生存和繁衍。 2. **遗传多样性**:虽然种群数量少,但如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足够高,个体间的基因差异较大,种群就能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化。 3. **繁殖策略**:一些早期物种可能采用了高繁殖率的策略,即每次繁殖产生大量后代,从而提高了种群的存活几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小种群面临的挑战也增加,导致灭绝的可能性提高: 1. **遗传漂变**:小种群更容易受到遗传漂变的影响,导致有害基因的频率上升,进而影响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率。 2. **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对小种群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们的适应能力和基因库有限,无法快速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3. **近亲繁殖**:小种群容易发生近亲繁殖,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并增加了遗传疾病的发生率,进一步削弱了种群的生存能力。 4. **随机事件**:自然灾害、疾病暴发等随机事件对小种群的打击更大,可能导致种群迅速灭绝。 总结来说,虽然小种群在进化的早期能够生存和繁衍,但在面对长期环境变化、遗传问题和随机事件时,它们的生存风险显著增加,导致最终可能灭绝。 [1评]
R
Riordan
4 楼
: 感谢你花时间解答我的疑问,还在消化中
穆斯塔法
5 楼
人类也是仅仅存在于地球这个孤岛上,偶然灭绝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