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年了,打开电视看春晚重播的时候,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零几年的“卖拐三部曲”——那还是一个小品的黄金时代,从大忽悠的经典造型“非常六加七”,到隔壁得了脑血栓、见谁都哆嗦的吴老二,本山老师的小品宇宙里,总有一个得了脑血管疾病的龙套人物场场出镜。
在东北生活的人可能都明白,本山老师的“脑血栓”梗还真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中国致死率最高的病,东北最多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突然嘴歪眼斜,身体一侧无力且吐字不清、说话困难,赶快打120,ta大概率是中风了[1]。
全球因中风死亡的人里,中国人最多:每12秒就有一人中风发作,每21秒就有人因中风死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2][3]。
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病主要分为两种[4]。一种是因为血管堵住了,大脑缺血,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或“脑梗”。这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占所有病例的近80%[5]。
血管堵了,血流不过去,脑组织得不到氧气和营养,脑细胞几分钟就会开始坏死。约三分之一的脑梗死患者会留下永久性残疾[6],说话困难、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很难避免。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国每年约110万人死于中风,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 / 美国疾控中心CDC
另一种情况是脑血管已经破了(出血性脑卒中),就是“脑出血”或“脑溢血”,脑里的血管破了,血流出来,给脑细胞增加压力,直接损坏脑细胞。脑出血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3]。
中风这种“中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在东北地区最多。早在2013年,东北地区中风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已经成了全国第一。2020年,东北地区中风发病率为673/10万;患病率为3.9%,都是全国最高;死亡率为340/10万,排在全国第二,仅次于范围更大的北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内蒙)。
2021年,对31个省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后发现,吉林省的卒中标化患病率最高,达到4.09%[3]。也就是说,仅在2021年,吉林省大约每24人中,就有1个人患病。
2019年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中风发病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 / 图虫创意
从前面的解释里,你可能也看出来了,中风就是血管出了问题,包括脑血管和心血管。
“脑血栓”就是大脑里的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胆固醇脂蛋白在血管上沉积,导致炎症,白细胞和炎症细胞等成分在血管上形成斑块,让血管变窄、堵塞,变得十分脆弱。
很多心脏疾病也会导致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房颤动(房颤)。
还有一种比较轻微的中风情况,可能只有四肢不协调或无力(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和脑中的小血管有关,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4]。
中风是典型的老年病,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风险就会翻大约一倍[6]。年龄上去了,血管也跟着老化。所以,东北中风的人多,人口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风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男性的中风风险比女性高,但女性出现中风时通常年龄较大,比男性更容易死亡 / 图虫创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6.4%[7]。2020年辽宁省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7.4%,远远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的7%[8]。
就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实力强劲,哈尔滨医大二院治心血管全国前十[9],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口,可能还是不太够用。
除了年龄这种无法控制的因素,攻击东北人脑血管的排头兵,是不断飙升的血压[10]。
多吃的每粒盐,
都在攻击东北人的脑血管
让脑血管变脆弱、堵塞的原因很多,人尽皆知的“三高”(血压、血脂、血糖)加上高胆固醇就是血管杀手[3][11]。这四个指标一上去,血管就危险了。
其中,最危险的就是高血压。因中风住院的所有患者中,高血压检出率有67.12%[3]。发病率较低的脑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12],它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
中国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1.6%[13]。
饮食上的高钠、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生活习惯上,吸烟喝酒、久坐不爱运动,进一步导致的超重、肥胖、腰围过大等等,都会让血压变高[14]。
这些因素中,最危险的是高钠摄入,也就是高盐饮食。东北人的心血管如此脆弱,就得先从这一点上说起。
东北炖菜的收汁工艺使盐分浓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9年《餐饮食品中钠含量调查报告》显示:北方地区餐馆炖菜类钠含量中位数为653mg/100g(约1.63克盐),显著高于快炒类(437mg/100g,约1.09克盐) / 图虫创意
撒盐的手一抖,血压就蹭蹭长。每天多吃小半勺盐(2g),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就会分别增高2.0/1.2mmHg(毫米汞柱,血压单位)[15]。
擅长调味的中国人,本来就吃得咸,北方人更是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应低于2000mg(约相当于5克盐),但中国有大约92%的人,钠摄入量都超标。
北方地区居民每天的钠摄入量比南方高了快400mg,达到了4388mg之高,相当于11克左右的盐[16],尤其是老年人摄入量极高,这与他们更常吃腌制食品有关[17][18]。
在北方人吃的盐里,东北菜可能贡献了不少。有研究统计了各地菜系的口味偏好,东北菜对于咸味的偏好值,在全国菜系中一骑绝尘,名列榜首[19]。“盐值”排名第三的川菜,在东北也很受欢迎,全国最咸的两个菜系,满足了东北人的重口味。
除了菜里加的盐、酱油、大酱等调料,腌菜酱菜、熏酱的加工肉类食品钠含量也极高。大名鼎鼎的东北酸菜,还有吉林烧烤、哈尔滨红肠、沈阳熏鸡架……真的特别好吃,但这些菜,可能比齁还咸。
东北菜常用"三椒三酱"(辣椒、胡椒、花椒;大酱、面酱、酱油),丰富的蘸料和调味造就了美味,但钠含量也随之升高 / 图虫创意
东北烧烤,全世界人都知道。截至2023年底,仅仅辽宁沈阳一座城市,就有烧烤品牌963个,门店3800多家[20],碳火烤串配两瓶冰啤酒,对于东北人来说堪称国宴级别。但烧烤钠含量也很高——有的肉用调料腌过,吃的时候还要蘸酱、撒料,钠含量早就爆表了。
2021年,辽宁省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6.7%[21]。看来,一顿小烧烤解决不了的,是东北人民的高血压。
撸完串,来根烟,血管健康先靠边。2020年数据,黑龙江省成年居民的吸烟率是26.23%,成瘾性烟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2]。
东北人爱吃咸,也爱吃油,早在2018年,东北地区的食用油消费量就是全国最高的[23]。2023年,黑龙江人均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是12.4千克,相当于每人一年吃掉近25斤油。而在云南省,这个数据是6.3千克,北京市只有5.9千克[24]。
东北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炸物,因其高热量和香脆口感,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符合东北人的饮食需求 / 图虫创意
同样,东三省居民膳食摄入的热量也比较高[25]。冬天总想吃顿好的驱驱寒,出门也要做好久心理建设,很多人都选择宅在暖气房里看剧吃零食,吃得高热量又懒得动,自然就贴上了不少“冬膘”。
肥胖常常与高血压共存。在我国,北方地区肥胖率远超于南方,平均超过了35%[26]。2021年的调查显示,辽宁省居民超重肥胖率为41.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2022年,吉林省的超重率高达35.2%[27]。
让血压变高的生活雷区,东北人基本都踩了个遍。
在东北,
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
东北人的血压本就够高了,推门出去迎上冷风就更危险了。
冬季是中风发作的高峰期,尤其寒冷的1-2月是发病最高峰[28]。而且与夏季相比,冬季发生的中风通常病情更严重[29]。
这是因为人一冷,血压就高了。我们神经系统中有一种负责调控“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神经,叫做交感神经。一推开家门,一阵寒风扑面而来,身体会将这种突然的寒冷当作“紧急情况”。这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增大,血管里的斑块更容易破裂,从而导致中风发病[28]。
东北冬季的严寒也是中风的催化剂,哈尔滨的严寒甚至可以让冰雪大世界的冰雪雕塑和建筑维持数天不融化 / 图虫创意
东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16.23℃[30],即使室内温度只有18℃,室内外温差也能达到二十多度。冬天供暖后,室内温度一般能达到20℃-22℃[31],在最冷的时候,室内外温差甚至能达到四五十度。出门被冻得一哆嗦,血压也会跟着飙升。
此外,暴露在寒冷中还会导致人体部分脂肪分解,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升高,堆积在血管上形成斑块。寒冷还会促进细胞死亡、引发炎症,让斑块更容易破裂。同时,寒冷会使血液变得更黏稠,更容易凝结成血栓[29]。
为了逃过严寒的考验,冬天一到,很多东北人都是一张机票直飞三亚,尤其是老年人——邻里之间聊天最有面子的不过一句“过两天天儿冷了,闺女让上海南那边住了”。
三亚因其温暖的气候,成为北方老年人冬季避寒的热门选择,其中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老年人占比较高 / 图虫创意
三亚的气候,对健康确实更有好处。据三亚中心医院的调查,东北地区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三亚居住的时间越长,血压越低,下降趋势明显,血压控制率也很高,而且血脂、炎症水平也明显降低了[32]。
另外,空气质量也是中风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颗粒物污染的环境中,PM2.5每增加10μg/m3,脑梗死风险就会增加20%[33]。
空气污染包括大家熟知的PM2.5、PM10这些颗粒污染物,还有一些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₂)等气体[34]。一项基于华北地区的人群研究发现,随着空气中PM10的增加,因为缺血性中风住院的患者数量也有所上升;还有研究显示,空气中的二氧化氮(NO₂)浓度变高,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35]。而且,空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化学成分复杂,比气体污染物危害更大,更容易影响中风患病[34]。颗粒污染物中的5种成分和缺血性中风显著相关[36]。这些颗粒物和NO2等气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中的锅炉等燃烧源[37]。
北方传统采暖区,热电厂排出了大量废气,这些地区冬季供暖需求较大 / 图虫创意
而且,由于北方冬季的供暖燃煤、特定气象条件等因素,空气质量通常比温暖季节差一些[38][39]。冬季燃煤燃油量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上升,空气污染对中风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不过,东北作为空气污染治理效果最显著的区域之一,现在的冬天,空气质量已经很好了。但与南方相比还是稍有逊色——毕竟福建和海南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9%[40],怪不得海南变成了“东北第四省”。
到今年,距卖拐三部曲播出已经二十多年了,隔壁吴老二的脑血栓现在可能也恢复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选择过年千里迢迢赶回东北,吃砂糖橘看春晚的同时,记得关注一下爸妈的盐罐油桶空得快不快,也别为了同学聚会见初恋穿得那么少了——初恋会好奇你在外面过得好不好,但关心你心脑血管健康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又过年了,打开电视看春晚重播的时候,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零几年的“卖拐三部曲”——那还是一个小品的黄金时代,从大忽悠的经典造型“非常六加七”,到隔壁得了脑血栓、见谁都哆嗦的吴老二,本山老师的小品宇宙里,总有一个得了脑血管疾病的龙套人物场场出镜。
在东北生活的人可能都明白,本山老师的“脑血栓”梗还真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中国致死率最高的病,东北最多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突然嘴歪眼斜,身体一侧无力且吐字不清、说话困难,赶快打120,ta大概率是中风了[1]。
全球因中风死亡的人里,中国人最多:每12秒就有一人中风发作,每21秒就有人因中风死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2][3]。
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病主要分为两种[4]。一种是因为血管堵住了,大脑缺血,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或“脑梗”。这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占所有病例的近80%[5]。
血管堵了,血流不过去,脑组织得不到氧气和营养,脑细胞几分钟就会开始坏死。约三分之一的脑梗死患者会留下永久性残疾[6],说话困难、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很难避免。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国每年约110万人死于中风,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 / 美国疾控中心CDC
另一种情况是脑血管已经破了(出血性脑卒中),就是“脑出血”或“脑溢血”,脑里的血管破了,血流出来,给脑细胞增加压力,直接损坏脑细胞。脑出血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3]。
中风这种“中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在东北地区最多。早在2013年,东北地区中风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已经成了全国第一。2020年,东北地区中风发病率为673/10万;患病率为3.9%,都是全国最高;死亡率为340/10万,排在全国第二,仅次于范围更大的北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内蒙)。
2021年,对31个省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后发现,吉林省的卒中标化患病率最高,达到4.09%[3]。也就是说,仅在2021年,吉林省大约每24人中,就有1个人患病。
2019年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中风发病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 / 图虫创意
从前面的解释里,你可能也看出来了,中风就是血管出了问题,包括脑血管和心血管。
“脑血栓”就是大脑里的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胆固醇脂蛋白在血管上沉积,导致炎症,白细胞和炎症细胞等成分在血管上形成斑块,让血管变窄、堵塞,变得十分脆弱。
很多心脏疾病也会导致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房颤动(房颤)。
还有一种比较轻微的中风情况,可能只有四肢不协调或无力(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和脑中的小血管有关,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4]。
中风是典型的老年病,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风险就会翻大约一倍[6]。年龄上去了,血管也跟着老化。所以,东北中风的人多,人口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风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男性的中风风险比女性高,但女性出现中风时通常年龄较大,比男性更容易死亡 / 图虫创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16.4%[7]。2020年辽宁省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7.4%,远远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的7%[8]。
就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实力强劲,哈尔滨医大二院治心血管全国前十[9],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口,可能还是不太够用。
除了年龄这种无法控制的因素,攻击东北人脑血管的排头兵,是不断飙升的血压[10]。
多吃的每粒盐,
都在攻击东北人的脑血管
让脑血管变脆弱、堵塞的原因很多,人尽皆知的“三高”(血压、血脂、血糖)加上高胆固醇就是血管杀手[3][11]。这四个指标一上去,血管就危险了。
其中,最危险的就是高血压。因中风住院的所有患者中,高血压检出率有67.12%[3]。发病率较低的脑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12],它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
中国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1.6%[13]。
饮食上的高钠、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生活习惯上,吸烟喝酒、久坐不爱运动,进一步导致的超重、肥胖、腰围过大等等,都会让血压变高[14]。
这些因素中,最危险的是高钠摄入,也就是高盐饮食。东北人的心血管如此脆弱,就得先从这一点上说起。
东北炖菜的收汁工艺使盐分浓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9年《餐饮食品中钠含量调查报告》显示:北方地区餐馆炖菜类钠含量中位数为653mg/100g(约1.63克盐),显著高于快炒类(437mg/100g,约1.09克盐) / 图虫创意
撒盐的手一抖,血压就蹭蹭长。每天多吃小半勺盐(2g),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就会分别增高2.0/1.2mmHg(毫米汞柱,血压单位)[15]。
擅长调味的中国人,本来就吃得咸,北方人更是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应低于2000mg(约相当于5克盐),但中国有大约92%的人,钠摄入量都超标。
北方地区居民每天的钠摄入量比南方高了快400mg,达到了4388mg之高,相当于11克左右的盐[16],尤其是老年人摄入量极高,这与他们更常吃腌制食品有关[17][18]。
在北方人吃的盐里,东北菜可能贡献了不少。有研究统计了各地菜系的口味偏好,东北菜对于咸味的偏好值,在全国菜系中一骑绝尘,名列榜首[19]。“盐值”排名第三的川菜,在东北也很受欢迎,全国最咸的两个菜系,满足了东北人的重口味。
除了菜里加的盐、酱油、大酱等调料,腌菜酱菜、熏酱的加工肉类食品钠含量也极高。大名鼎鼎的东北酸菜,还有吉林烧烤、哈尔滨红肠、沈阳熏鸡架……真的特别好吃,但这些菜,可能比齁还咸。
东北菜常用"三椒三酱"(辣椒、胡椒、花椒;大酱、面酱、酱油),丰富的蘸料和调味造就了美味,但钠含量也随之升高 / 图虫创意
东北烧烤,全世界人都知道。截至2023年底,仅仅辽宁沈阳一座城市,就有烧烤品牌963个,门店3800多家[20],碳火烤串配两瓶冰啤酒,对于东北人来说堪称国宴级别。但烧烤钠含量也很高——有的肉用调料腌过,吃的时候还要蘸酱、撒料,钠含量早就爆表了。
2021年,辽宁省成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6.7%[21]。看来,一顿小烧烤解决不了的,是东北人民的高血压。
撸完串,来根烟,血管健康先靠边。2020年数据,黑龙江省成年居民的吸烟率是26.23%,成瘾性烟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2]。
东北人爱吃咸,也爱吃油,早在2018年,东北地区的食用油消费量就是全国最高的[23]。2023年,黑龙江人均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是12.4千克,相当于每人一年吃掉近25斤油。而在云南省,这个数据是6.3千克,北京市只有5.9千克[24]。
东北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炸物,因其高热量和香脆口感,能够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符合东北人的饮食需求 / 图虫创意
同样,东三省居民膳食摄入的热量也比较高[25]。冬天总想吃顿好的驱驱寒,出门也要做好久心理建设,很多人都选择宅在暖气房里看剧吃零食,吃得高热量又懒得动,自然就贴上了不少“冬膘”。
肥胖常常与高血压共存。在我国,北方地区肥胖率远超于南方,平均超过了35%[26]。2021年的调查显示,辽宁省居民超重肥胖率为41.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2022年,吉林省的超重率高达35.2%[27]。
让血压变高的生活雷区,东北人基本都踩了个遍。
在东北,
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
东北人的血压本就够高了,推门出去迎上冷风就更危险了。
冬季是中风发作的高峰期,尤其寒冷的1-2月是发病最高峰[28]。而且与夏季相比,冬季发生的中风通常病情更严重[29]。
这是因为人一冷,血压就高了。我们神经系统中有一种负责调控“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神经,叫做交感神经。一推开家门,一阵寒风扑面而来,身体会将这种突然的寒冷当作“紧急情况”。这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增大,血管里的斑块更容易破裂,从而导致中风发病[28]。
东北冬季的严寒也是中风的催化剂,哈尔滨的严寒甚至可以让冰雪大世界的冰雪雕塑和建筑维持数天不融化 / 图虫创意
东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16.23℃[30],即使室内温度只有18℃,室内外温差也能达到二十多度。冬天供暖后,室内温度一般能达到20℃-22℃[31],在最冷的时候,室内外温差甚至能达到四五十度。出门被冻得一哆嗦,血压也会跟着飙升。
此外,暴露在寒冷中还会导致人体部分脂肪分解,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升高,堆积在血管上形成斑块。寒冷还会促进细胞死亡、引发炎症,让斑块更容易破裂。同时,寒冷会使血液变得更黏稠,更容易凝结成血栓[29]。
为了逃过严寒的考验,冬天一到,很多东北人都是一张机票直飞三亚,尤其是老年人——邻里之间聊天最有面子的不过一句“过两天天儿冷了,闺女让上海南那边住了”。
三亚因其温暖的气候,成为北方老年人冬季避寒的热门选择,其中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老年人占比较高 / 图虫创意
三亚的气候,对健康确实更有好处。据三亚中心医院的调查,东北地区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三亚居住的时间越长,血压越低,下降趋势明显,血压控制率也很高,而且血脂、炎症水平也明显降低了[32]。
另外,空气质量也是中风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颗粒物污染的环境中,PM2.5每增加10μg/m3,脑梗死风险就会增加20%[33]。
空气污染包括大家熟知的PM2.5、PM10这些颗粒污染物,还有一些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₂)等气体[34]。一项基于华北地区的人群研究发现,随着空气中PM10的增加,因为缺血性中风住院的患者数量也有所上升;还有研究显示,空气中的二氧化氮(NO₂)浓度变高,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35]。而且,空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化学成分复杂,比气体污染物危害更大,更容易影响中风患病[34]。颗粒污染物中的5种成分和缺血性中风显著相关[36]。这些颗粒物和NO2等气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中的锅炉等燃烧源[37]。
北方传统采暖区,热电厂排出了大量废气,这些地区冬季供暖需求较大 / 图虫创意
而且,由于北方冬季的供暖燃煤、特定气象条件等因素,空气质量通常比温暖季节差一些[38][39]。冬季燃煤燃油量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上升,空气污染对中风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不过,东北作为空气污染治理效果最显著的区域之一,现在的冬天,空气质量已经很好了。但与南方相比还是稍有逊色——毕竟福建和海南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9%[40],怪不得海南变成了“东北第四省”。
到今年,距卖拐三部曲播出已经二十多年了,隔壁吴老二的脑血栓现在可能也恢复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选择过年千里迢迢赶回东北,吃砂糖橘看春晚的同时,记得关注一下爸妈的盐罐油桶空得快不快,也别为了同学聚会见初恋穿得那么少了——初恋会好奇你在外面过得好不好,但关心你心脑血管健康的人,只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