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才的短暂人生:20岁进哈佛34岁自杀 死因成谜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1月18日 16点12分 PT
  返回列表
77259 阅读
51 评论
世界华人周刊



一个中国天才离奇身亡,学界震动,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作者:花辞树

1995年10月5日,美国加州大学下令全校降半旗致哀,只为悼念一名自杀的中国人。

数月后,美国学界知名月刊《今日物理》特地为他刊登讣告,还破例放了一张黑白照片,以示重视。



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特意为他发唁电:奚乔是他那一代的领军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新星。

痛失英才,学界震动。无数人为他扼腕叹息,无数人追索他自杀的真相。

17岁上北大,20岁进哈佛,32岁破格升任教授,却在34岁跳楼自杀,这是一名中国天才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时隔多年回溯往事,仍旧让人发出喟叹:冯奚乔究竟留下多少传奇?



冯奚乔家世良好,父亲是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总工程师,母亲是解放军304医院的胸外科主任。

1960年,这个幸运的男孩降生在北京。



▲ 从左至右:弟弟冯一意、冯奚乔、母亲

2岁起,他跟随爷爷用水彩作画,在缤纷的颜料世界,家人不求他闻达,只愿他有丰富的成长环境。

7岁时,他爱上小提琴。父母花高价给他买了一把琴,价格之昂贵,令同学听了直艳羡。

甫一开始学琴,正赶上十年浩劫,琴谱极其难觅。为了支持奚乔的兴趣,妈妈和外公费尽周折借来别人的琴谱。

加班加点为他抄写,先亲手画五线谱,再把音符一个个小心誊挪上去,用最笨的办法给他寻来许多练习曲。

这其中沉甸甸的爱与呵护之心,使得小提琴成为冯奚乔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之一。



▲ 冯奚乔在洛杉矶家里拉小提琴

在亲情的滋养下长大,冯奚乔自然不乏爱心。

小学时,班上有位同学的母亲生重病,他自愿帮助同学补习功课,还主动去探望病人。

回家后,他抱着母亲说:有一个健康的妈妈,我感到非常幸运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震感明显,冯奚乔在睡梦被摇醒,深感不妙。

当他反应过来准备下楼时,又折回去叫醒熟睡的弟弟,哥俩死里逃生。



▲ 冯奚乔全家福

到了楼下才发现,弟弟仅穿了一条内裤,他又冒着生命危险上楼取回衣服。彼时母亲在医疗队,父亲正在廊坊出差,家中并无大人。

16岁的冯奚乔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担当,这件事也让弟弟冯一意对哥哥始终心存感激。



▲ 大学时的奚乔和爸爸、妈妈和弟弟(1980年于北京)

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正值高二的冯奚乔在图书馆学得废寝忘食,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北大物理学录取。

当时教具稀缺,教材更不完整,很多老师都一边编写课本,一边拿复印件给学生上课。教电磁学的赵凯华老师深得学生拥戴。

大一期末考时,电磁学最后一道大题卡住不少学生,冯奚乔也哭丧着脸从考场走出。一看到赵凯华老师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话也吞吞吐吐。

“哎呀,赵老师,这个... 这个... 最后一道题... 怎么做不出来呀?”

天才少年也有难住的时候,还会因一道做不出来的难题哭鼻子。但谁也不能否认冯奚乔的努力与天赋。

大三上学期,李政道主持的首届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简称:CUSPEA)开始报名,通过的学生可以去美国继续深造。

这是来之不易的机会,整个北大物理系一片沸腾。冯奚乔当时很多专业课还没上,也禁不住去报了名。

回来后发奋自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殊不知此次考试的试卷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资格考试的题。

一位尚未毕业的本科生去考博士生的专业题,难度可想而知。

冯奚乔学得昏天黑地,用脑过度导致失眠,后期只能吃安眠药入睡,精神状态极差。

后来连着考了16个小时,下了考场,考生们个个疲累不堪。很多高年级学生干脆翘课回宿舍补眠,还引起校方批评。

这一仗冯奚乔打得很艰辛,幸好结果没让人失望。

他的总成绩位居北大第一名,全国排名第四,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通过者之一。

这时的他年仅20岁。



▲ 哈佛新生冯奚乔在物理系 Jefferson Lab 楼前(1981年)

笔试通过后,又迎来美国大学教授的面试,他以流利的口语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让面试官赞不绝口。

甚至给出一项至高评价:冯奚乔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

我们时常误会天才,认为他们的成功不过是举手之便。然而冯奚乔的经历足以说明:

天才要创造一项奇迹,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努力。



1980年,这个20岁的年轻人提前修完北大课程,来到哈佛物理系。

全然陌生的环境没有挫损他的学术天分,甚至让他如鱼得水。

别人需要努力攻克的课程,他只用一半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甚至还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冯奚乔展现出东方留学生罕见的热情开朗,他会跳交谊舞,小提琴技艺精湛,喜欢游泳,组织过音乐会、艺术展览、中文桌活动,深受同学欢迎。



▲ 冯奚乔在哈佛本科生 Leverett House 做resident tutor

繁复热闹的社交生活没有影响学业,反倒让他更加耀眼。

他接连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已经累计被引用300多次,而他发表时年仅23岁。



▲ 冯奚乔博士毕业照(1986年5月)

这一年,冯奚乔已是本科生的住校辅导员,来年他又荣获哈佛优秀研究生奖。

这项奖项只面向哈佛最为杰出的研究生,金额足以覆盖整个学期的花费,让他们不被学术之外的经济问题困扰。

可以说,当其他留学生在为钱发愁时,冯奚乔已经击败全世界的顶尖学子,在哈佛通过学术实现了自给自足。

毕业后,取得博士的冯奚乔又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聘为助理教授,这份工作使他兴奋不已。

他还对友人说:到那儿去好好大干一场。



随后,他驾车横穿美国大陆,开始了为期数月的公路旅行,从东海岸一直驶到西海岸。

生活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大男孩面前,正展现出无限希望。

在UCLA,冯奚乔达到学术巅峰,不仅每年发表数十篇文章,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老师。

有一次,冯奚乔带友人参观校园,请过路的学生帮他们拍照留念,还被错认成刚入学的学生。

“你是新来的学生吗?”

“我在这儿教书。”

冯奚乔轻轻一笑,也许心中涌起了几许骄傲。在如此不平凡的成就面前,他是那样的年轻。

哪怕在一众优异的北大同窗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佼佼者。这样的人生活幸福、学术有为,怎能让人联想到他会早早陨落呢。



▲ 北京大学物理系七七级毕业照(1981年6月)。冯奚乔在后排右8由于七七级晚入学半年,本应该于1982年2月毕业,但因为有13名同学已经考取CUSPEA而提前毕业。所以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毕业照也提前了半年。



外界众说纷纭的死因之中,最广为认可的说法是,冯奚乔为情所困,最终走向了自杀深渊。

这在他以往的经历中,也多少有迹可循。

冯奚乔在北大期间,有过一位同系女朋友,后来两人一同赴美留学,分别被两所高校录取。随着功课趋紧,联系也渐渐少了。

女孩提出分手,冯奚乔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他自述说:“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我当时都懵了,不知道再怎么开始。”

相较起来,做学术可能是世界上最纯粹的一回事,黑白分明,有耕耘就有收获。



所以很快,冯奚乔又埋头做学术研究。

他致力于研究近红外光成像,希望未来能代替产生辐射的X光,进行医学检查。

在为患者检查大脑中的肿块、乳房里的早期病变时,不再担心辐射副作用。



▲ 冯奚乔(左三)在内华达州美国核实验基地抗议核试验(1987年)

学术上的推进,又给他带来信心。情场上,冯奚乔渐渐恢复活力,他转而开始接触美国女孩。

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中国女孩找外国人容易,反过来中国男孩约外国女孩难上加难。

冯奚乔打破了这种偏见,经历过几段不疼不痒的异国恋,在30岁也遇到了真爱。一位法学院高材生,正是他理想中的伴侣。

两人一同游览了欧洲,还同居过一年多。冯奚乔沉浸在恋爱的喜悦中,对女友提出求婚,也得到了对方肯定的回应。

紧接着订完婚,选择结婚地点,一切都顺风顺水。

时值女孩刚踏入职场,经常连轴工作,周末也常去加班。

最终,两人的感情因未婚妻出轨而崩塌了。1993年底,冯奚乔落寞无比。



“在一起都住了两年多了,所以对我是第二次很大的打击,心情特别低沉。”

接连两次伤害,这位天之骄子的痛苦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在研究近红外光,于1994年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让他感到快活许多,如果将新技术推广开,将能够拯救全世界无数病人。甚至可以把核磁共振成像微型化,装到救护车里,将来移动诊疗伤患。

他想开公司,想推广新技术,想救死扶伤,想改变世界。然而那些宏伟计划都没来得及开展,噩耗先至。

1995年9月,巴黎警方通报:年仅34岁的冯奚乔在一位法国同事家中突然离世。

外界传出另一种说法,他痴情一位年长10岁的法国女子,精心准备了求婚仪式,遭到拒绝。

备受打击后,他站在一处高楼上纵身下跃,学术、家庭、理想,皆被抛之脑后。

消息传出后,无数人扼腕。



▲ 冯奚乔教授和爸爸、妈妈和弟弟(1994年于洛杉矶)



这样一位学神般的青年才俊走向死亡,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无法接受。

他是刚刚转正的大学教授,是国际上有声望的物理学者,心怀抱负,光明无限。

将来无论从商、从政、从教,成功都唾手而得,足以留名青史。

可是没有机会了。

冯奚乔留下的护照本密密麻麻打满了签证,额外附上的添加页有着大片空白,就像他未完成的余生。

他周游不少国家,听过各处见闻,总是眼神坦荡,神采明亮,好像永远不会对生活失望。

谁能想到,这个对友人感慨 “人生真有意思”的年轻人,竟然自杀了。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 冯奚乔葬礼的程序册

王尔德在书中写过:“才貌超群者往往背负宿命的悲哀。”饱尝过成功的天才们,怎能吞咽下失败的苦果。

他们攀登过一座座学术的高峰,站在学界之巅,可叵测的人心、无常的世事才是最难解的谜团。

在活着这件事上,幸运和努力所能抵达的成就皆有限,而意志和勇气才是持续通关的秘语。

天才陨落固然让人伤感,平凡人顽强挣扎的一生也同样值得敬畏。

◇ 参考资料

1. 腾讯网 | 北京天才冯奚乔:17岁入北大,苦追法国女友未果,34岁从高楼跳下

2. 冯奚乔 | 我和我的美国女友

3. 知识分子 | 我的同学冯奚乔

原标题:《一个中国天才的短暂人生:20岁进哈佛,却在34岁自杀,死因至今是谜》

人_天涯
1 楼
可惜了。只能说每个人都有其弱点和软肋。相比之下中国人对一个人学术上的成就看的很高,更觉得可惜。
一锤子定音
2 楼
法国佬娘们害了一代宗师。可惜了
s
size0
3 楼
很多优秀男人都毁在女人身上,包括很多中国贪官。当然,也有很多男人被女人成就,比如霍金,爱因斯坦,马云姜文等也属于得益于女人的。这就叫命!
M
Muenchennerd
4 楼
长的还这么帅,可惜了,R.I.P.
还是老李
5 楼
我这种人都头一次听说。。。太优秀了。还想补充一下,这家人太有特权了,84年就全家在LA了,那时候出国都是公事,还要订制西装,一般人出国公干也断然不可能家属陪同的。还有,照片里的人名不是大陆拼法,也怪稀罕的,感觉此公出国后改名了
邮政编码279
6 楼
没有死因成谜的张首成的深度报道? 之前 听说一个中国天才因法国女人自杀,其实是被传染了爱之病,不知是不是这位天才。
g
googlywug
7 楼
楼下,是94年全家在LA
老柏树
8 楼
81年上的哈佛,不是80年。86年博士毕业,进了UCLA。在当时全美最多也就20个大陆人能做到。 搞计算机的有86年毕业到Yale,Princeton当助理教授的(后来没拿到tenure,转到第一档的州立大学)。
吃货2001
9 楼
学术成就考的是长板,生活幸福就是看短板,可惜了。
g
goodmum
10 楼
随着中国实力上升,以后华男找白妞会容易
李卫民
11 楼
说到底是心理方面出现病态,祸根很有可能是年轻时的严重失眠造成的。长期失眠会对大脑造成永久伤害,无论努力干什么还是以健康作为底线。
S
StayStrong21
12 楼
CUSPEA 从中国名正言顺地掳去了一大批顶尖的科学家,真不明白中国政府怎么能做这样损己利人的倒贴的蠢事。
s
size0
13 楼
吃货2001,正解!我认为实际上能不能敲开成功的门看的是长板,但是能维持成功多久,生活是否幸福看的是短板。过早的成功不见得是好事,如果某方面的板很短的话。他会本能的认为自己值得拥有颜值高,学历高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称心的工作,一大堆挚友等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一旦生活告诉他现实生活不是顺理成章,那块短板可能就要了他的命。他这种人最好在中国呆着,中国的文化环境会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老婆,他无需争取。。。
注册很麻烦
14 楼
81年上哈弗是当时全国及其顶尖的学生,可惜了
研究研究
15 楼
按中国公知对待文革的说法,就是迫害致死!
老柏树
16 楼
跟迫害一点也沾不上边。 应该还是因为女人方面屡屡失败。他要是情商高点,当时35岁找个普通持家的女人结婚是很容易的事,至少95年回中国找是很容易的。
L
Leah_lee
17 楼
可惜了。要么就是王尔德说的天才的宿命。要么就是他太忙,无法给女人那种很细微的照顾。其实这也包括在宿命里。他这么忙,不可能满足女人们那些无聊琐碎的要求。跟他般配的是那种理解支持他的科研追求,在科学研究上和他有同理心的女性。但这种女性可能又入不了他的眼。
承诺
18 楼
不值得
华伦久费
19 楼
就是偏执的想找洋妞吧?找洋妞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外族男人。这哥们有点自卑情节。
P
Panda-2020
20 楼
应该去找日本小妹
q
qjftxdd
21 楼
洋妞让自己面子十足。成功太多不喜欢被人嘲笑。然后跳楼了。
说说也罢
22 楼
还真是有点儿死的蹊跷,34岁的人生可以说是100%完美无缺。因为女性而殉情说不通,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已经有过三四个女友、未婚妻,而且自己能把失恋、分手、被抛弃的经历都写出来公之于众,说明心理上早就跨过了会导致崩溃的门槛,而且对朋友感叹“人生真有意思”,想好了十年的规划等等,或许他几任女友特别是最后一任女友将来某个时候能为他的死因提供更多的信息。
华府采菊人
23 楼
其父那么年轻, 能在1960年他出生时已是国家经委的总工程师?
h
huahuaan2
24 楼
20歲讀博士不算什麼天才。英國的學制是5歲入學,小學6年,中學7年,本科3年,所以,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就算中途沒有跳級,也21歲就可以直接讀博士。英國碩士是可以不讀的,如果妳的本科可以攞到2等學位以上,就不需要碩士學位去讀博士。
克里斯朵夫
25 楼
几种情况可能的情况: 1.抑郁症,像这种天才级学霸的抑郁症的概率相当高。 2.染上艾滋病。 3。 被自杀 不然没有可能,求生是人的本能。
w
wuhoo2000
26 楼
就没人怀疑过他是“被自杀”?
艾粉
27 楼
“如果将新技术推广开,将能够拯救全世界无数病人。甚至可以把核磁共振成像微型化,装到救护车里,将来移动诊疗伤患” 作者这不是胡天吗?
s
szfisher2012
28 楼
年轻的时候被家庭和社会过度关爱,再加上事业成功,导致情感极度自私,傲慢。所以会在和异性交往中失败。因为EQ不高,不会反省,走入极端的个例。没什么遗憾
老柏树
29 楼
szfisher2012: 归纳的很到位。虽然可惜,但没必要过度吹捧。实际上社会上没有不可替代之人,哪怕是个天才。UCLA很快就找了个教授替他。 对家人(尤其是他父母)当然很悲伤,很痛惜。
T
Tan7th
30 楼
流利的口语让教授赞不绝口?物理系还是英语系教授?人家最多说点客气话
l
luck86
31 楼
从小到大一切太顺了,以为他想要的就应该得到。世上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也就是思维比一般人快一点。资源,机会,努力和执着成就了大部分天才。很多天才的努力不是因为真正出自内心的喜欢,而是因为名,利等外在的东西,所以后面就难以为继了。
T
Tan7th
32 楼
夲科生住校辅导员夲人也做过,打干的干活。学生楼管家。50美元一月,管早餐和晚饭。这个不是什么值得写的
是我大爷
33 楼
很多人眼高手低,评价别人也是如此。
z
ztgp3614
34 楼
楼下的得了艾滋病的解释可能性最大.他的成功也可以,至少红外线CT是乌龙!
h
huahuaan2
35 楼
@土拨鼠拨土 英國每年平均10萬人出一篇CNS的論文。美國大約是15萬人一篇。可以說,如果只是以這個作為標準,英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了。英國的學制就是普通人也可以21歲讀博士。英國也沒有什麼博士資格試,但就是這個國家,書寫了一半的物理學定律,平均每年一到兩個諾貝爾獎。所以說,制度才是人才輩出的根源。冇了制度,就只有靠吹,什麼20歲讀博士,英國劍橋大學里面,大把20歲的博士生啦,一抓一大把,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路过2013
36 楼
不但理解为什么自杀,这个要访问他几任女友对他进行更具体的个性行为分析才能略窥一二。 长得很帅。
碧姐
37 楼
发现他名字的拼法不是大陆的汉语拼音。
s
shakuras2000
38 楼
北大毕业的出来解释一下,为啥我在美国见到的北大的都喜欢玩个乐器,搞个合唱一类的?
c
cpsc333
39 楼
还是English菜厉害。2年拿到1.5个博士学位
9
9烙外
40 楼
只能说你太不了解中国了。那会儿,不仅没有几个人能教书,而且没有书,更没有设备。 现在抖起来了。 呵呵,还是落后文明。。。 StayStrong21 发表评论于 2021-01-17 06:08:00 CUSPEA 从中国名正言顺地掳去了一大批顶尖的科学家,真不明白中国政府怎么能做这样损己利人的倒贴的蠢事。
9
9烙外
41 楼
千人耐不住寂寞,最终帮了皇朝统治。 ============= SoWhatAgain 发表评论于 2021-01-17 08:05:00 StayStrong21 发表评论于 2021-01-17 06:08:00 CUSPEA 从中国名正言顺地掳去了一大批顶尖的科学家,真不明白中国政府怎么能做这样损己利人的倒贴的蠢事。 ======= ======= ======= ======= ======= 中国的千人计划就是抄了美国CUSPEA 的概念。
G
Ginger123
42 楼
挫败感导致。象牙塔里出来的CUSPEA学生,一帆风顺,很可能不太懂人情世故,某些思维幼稚不可理喻和开化,被亲近的人或女友提醒,可能被强词夺理,还反遭语言攻击,因为自尊心极强或自卑心理做祟(被前女友嫌弃过),听不得女友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改不了自己的自大和幼稚,越是和这种人人生活久,越人
G
Ginger123
43 楼
越觉得无法忍受接受和这种人生活一辈子。外表阳光的人,在家不一定能和家人和睦相处,他把自己宽容开朗的一面秀给了外人。纯猜测。
G
Ginger123
44 楼
只有找一位事业上不那么成功的女性才能包容他。
G
Ginger123
45 楼
比如,听话不懂听音。
b
bluewave99
46 楼
是很优秀。也真可惜,没有通过人生的一道坎。 这也告诉我们大家,无论是多优秀或者多富有的人,其实要面对的问题都是相近的。 要活得好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d
doubleluck
47 楼
I read one report about this man before on the WeChat. It was not a suicide. It was an accident. He accidently fell off the building.
西
西温哥华
48 楼
都是瞎猜。事实是 那天从中国来个北大物理系同学。两个人登高临远看风景,那时中国穷。他同学在中国从没吃过香蕉。就拿着刚买的香蕉,一边吃香蕉一边看风景。中国人那时都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他同学随手把香蕉皮扔房顶上了。这傻小子没看见就踩上了香蕉皮。然后就悲剧了。他同学怕承担责任就说他自杀。
十具
49 楼
这是他写给一个同学的Email: I have a good piece of news to share with you and the others from PekingU/Physics/77. Starting July 1, I will become a Full Professor at UCLA. At the age of 34, I became one of the youngest 10 full professo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 am very happy about my promotion. Looking ahead, I intend to work hard to reach new heights, in academia, in business, and perhaps in U.S. national politics.
d
doubleluck
50 楼
http://zhishifenzi.com/depth/character/5454.html It was an accident.
夏日的雨后
51 楼
连编加造,作者肯定没在美国上过学,或者从没到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