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好消息简直一个接一个。
“换发”后的运-20
首先是在上周,有军迷拍到了一架低空飞行、准备进场降落的运-20大型运输机,和先前使用D-30KP-2型发动机的运-20不同,这架运-20机翼下方的四个“大粗筒子”相当醒目。确凿无疑地证明,我们翘首以盼多年的、中国航发集团首款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FWS-20已经技术定型、并装备中国空军使用。
就在大家以为FWS-20已经是高潮的时候,没想到才刚刚开了个头,同样是上周,又有军迷拍摄到了中国试飞院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通用试飞平台。咱们都知道,试飞院原本是有一架伊尔-76LL改装的发动机通用试飞平台,也就是在这一平台上,我们完成了多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挂飞试验。
注意运-20左翼上的某款新型发动机
现在,由运-20型运输机改装的新一代航发试飞平台,已经再度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试飞平台在左翼内侧位置,换用了一款新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正在进行试飞。考虑到FWS-20已经定型,近期不可能继续进行试飞了,因此,这必然是另外一款新的大涵道比涡扇。
微博上的各路军迷们围绕着这款“大发”的型号展开了激烈讨论,经过讨论后一致认定:这正是由中国商发主持研制的、性能对标CFM国际集团的Leap-1C的CJ-1000A型涡扇发动机。如今看来,这款发动机已经开始实施挂飞试验,整体试飞进度比想象中的更快。
中国航发的最新报告
CJ-1000A露面了,但中国航空发动机给我们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3月23日,根据央广网报道,第三届中国航空投资峰会暨第七届中国航空创新产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于3月16日到17日,在陕西西安举行。
大会上,来自中国航发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张勇做了《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变形合金制造》的报告,报告含有大量干货,张勇提到,“技术方面,所有的技术瓶颈我们已经打破。涡扇-10、涡扇-15已经实现批数生产交付,材料已经固化,那么涡扇-19,涡扇-20和五代(下一代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它正处于选材阶段”。
这份报告怎么说呢,可谓是把目前军迷们想了解的内容全都大大方方地公开了。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无论是第四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还是第四代中等推力航发,目前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使用“四代大推”的重型第五代战斗机,使用“四代中推”的中型第五代战斗机和航母舰载机,更广泛地使用“三代大推改”的第三代战斗机和技术改进型。
同时,根据去年和前年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情况,我们在中型运输机和特种飞机使用的涡桨发动机上,在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上,同样存在大量技术突破和型号运用。有许多新研发的型号已经正式装机乃至批产装备部队,还有许多型号正在进入研发末期、即将装机。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工业,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对当代的中国军迷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消息了。
军迷对中国航发的认知
毕竟从2000年到2015年甚至2018年,对于中国军迷来讲,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认知,那基本上是走过了“心脏病”和“薛定谔的性能”这两个阶段。
首先不用说是“心脏病”阶段,在2010年之前,那个阶段的中国航空发动机,基本就是“不行”的代名词。可用、可靠的产品线只有第二代水平的FWP-13B和FWS-9两款,主力第三代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靠AL-31F/FN顶上。在涡桨发动机和涡轴发动机方面也同样是问题不少,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完全属于空白,波音737上的CFM-56B7发动机都够我们羡慕好半天。
那个时候军迷群体们最期望的其实有两个型号:一是据说达到了涡喷发动机极限性能的FWP-14型,二是对标F-100/110和AL-31F的FWS-10“太行”。前者的性能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是否真正装机大伊万记得当时还有争论;后者那就不用说了,万众瞩目、全村的希望,基本上是望眼欲穿……歼-11B型战斗机正式装机的时候中国军迷们奔走相告,跟过节一样。实际上,FWS-10在2010年之前性能并不成熟,装机后就出了岔子,具体细节咱就不说了,那都是泪。
等到了2010年之后,装了FWS-10A的歼-11B型战斗机在“金头盔”上大杀四方。这才正式昭告天下,FWS-10型涡扇发动机成熟,也让军迷们对航空发动机的认知进入“薛定谔”阶段。
这一阶段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传言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传言极其乐观,有些传言又极其悲观。就说是著名的四代大推,有说已经研发完成的,有说推倒重来的,还有说“分步定型”的……混军事论坛的都知道,那年月关于军事装备的言论分为HKC(红裤衩)和BKC(白裤衩)两种,总有一款适合您。
其实从现在的情况看,2010年到2020年之间的中国航空发动机,就类似于歼-10出现到歼-20出现的这十几年时间,正在进行艰难的“爬坡”过程。在“爬坡”中,当然会出现多种技术方案,有大量的难题需要解决,甚至在一些基础研发、比如设计标准和测试规范的制定上,咱们都要一步一步摸索出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上,原本技术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国家来讲,出现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爬坡”、传出各种或好或坏的“薛定谔”传闻其实并不奇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HKC还是BKC,这都证明,为了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的航发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努力的脚步。
中国航发的突破
其实在大伊万看来,中国航空发动机真正到了突破的临界点,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其一,是2018年珠海航展上做了精彩飞行表演的歼-10B-OVT型技术验证机,该型技术验证机换用了FWS-10型发动机的矢量推力技术验证版本。这证明了两点——首先FWS-10型发动机的整体技术已经成熟,完全能够胜任单发机遂行高级特技飞行和高机动飞行的需要;其次FWS-10型发动机的飞控-推力交联和发动机数控模块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相关技术完全可以用于FWS-10型发动机的改进。
二是2021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FWS-10B型航空发动机。当时和大伊万一起去看展的一位某高校相关专业的大佬看过之后表示,FWS-10B型航空发动机在整体设计上,发动机材料运用上,尤其是勤务性能上,“肉眼可见的存在巨大的进步”,代表着中国航发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而在2022年展出的FWS-10发动机系列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使用复合材料制造的发动机风扇机匣,还是类似于F-135-PW100系列发动机的网格状机匣,还是类似于F-22战斗机使用的二元流体推力矢量喷口,都预示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已经发展到了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程度。而中国航发展出的AEF系列、AEP系列等发动机,则在更多的维度上,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证明,中国航空发动机这二十年来的发展,依然没有超出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升级和总体实力发展的范畴。是我们的航发人数十年如一日,提高了我们自己的基础科研能力、整体和分系统设计能力、材料水平、电子技术水平、先进制造能力之后的结果。正因为这些航发人的奋斗,也因为我们整体实力的提高,才带来了2023年初,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的井喷状态。我们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的成果也是辉煌的。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国航发仍续砥砺前行
当然了,目前为止,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比如在本届大会上被披露的、万众瞩目的第四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还有第四代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等,还没有走到装机阶段。只有等到它正式装机,真正形成战斗力,走完了航空发动机的澡盆曲线左侧,才能说我们的四代大推、四代中推等真正成熟;
又比如我们现在还缺乏类似于通用电气的GENx和罗尔斯罗伊斯的“湍达”系列大直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CJ-2000型发动机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离面世还差了一截;
最后美国的航发工业已经在变循环发动机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相关型号准备在2030年代前就完成装机,将让NGAD和F-35A Block4的性能提高一大截,对于现在的第五代战斗机重新具备代差优势,这也必将成为我们努力追赶的方向。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航空发动机已经快要进入自由王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能继续努力,在2040年之前,真正追上航空发动机的领先水平。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好消息简直一个接一个。
“换发”后的运-20
首先是在上周,有军迷拍到了一架低空飞行、准备进场降落的运-20大型运输机,和先前使用D-30KP-2型发动机的运-20不同,这架运-20机翼下方的四个“大粗筒子”相当醒目。确凿无疑地证明,我们翘首以盼多年的、中国航发集团首款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FWS-20已经技术定型、并装备中国空军使用。
就在大家以为FWS-20已经是高潮的时候,没想到才刚刚开了个头,同样是上周,又有军迷拍摄到了中国试飞院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通用试飞平台。咱们都知道,试飞院原本是有一架伊尔-76LL改装的发动机通用试飞平台,也就是在这一平台上,我们完成了多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挂飞试验。
注意运-20左翼上的某款新型发动机
现在,由运-20型运输机改装的新一代航发试飞平台,已经再度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试飞平台在左翼内侧位置,换用了一款新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正在进行试飞。考虑到FWS-20已经定型,近期不可能继续进行试飞了,因此,这必然是另外一款新的大涵道比涡扇。
微博上的各路军迷们围绕着这款“大发”的型号展开了激烈讨论,经过讨论后一致认定:这正是由中国商发主持研制的、性能对标CFM国际集团的Leap-1C的CJ-1000A型涡扇发动机。如今看来,这款发动机已经开始实施挂飞试验,整体试飞进度比想象中的更快。
中国航发的最新报告
CJ-1000A露面了,但中国航空发动机给我们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3月23日,根据央广网报道,第三届中国航空投资峰会暨第七届中国航空创新产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于3月16日到17日,在陕西西安举行。
大会上,来自中国航发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张勇做了《航空发动机用高品质变形合金制造》的报告,报告含有大量干货,张勇提到,“技术方面,所有的技术瓶颈我们已经打破。涡扇-10、涡扇-15已经实现批数生产交付,材料已经固化,那么涡扇-19,涡扇-20和五代(下一代变循环涡扇发动机)它正处于选材阶段”。
这份报告怎么说呢,可谓是把目前军迷们想了解的内容全都大大方方地公开了。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无论是第四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还是第四代中等推力航发,目前已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使用“四代大推”的重型第五代战斗机,使用“四代中推”的中型第五代战斗机和航母舰载机,更广泛地使用“三代大推改”的第三代战斗机和技术改进型。
同时,根据去年和前年珠海航展上公布的情况,我们在中型运输机和特种飞机使用的涡桨发动机上,在直升机使用的涡轴发动机上,同样存在大量技术突破和型号运用。有许多新研发的型号已经正式装机乃至批产装备部队,还有许多型号正在进入研发末期、即将装机。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工业,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对当代的中国军迷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消息了。
军迷对中国航发的认知
毕竟从2000年到2015年甚至2018年,对于中国军迷来讲,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认知,那基本上是走过了“心脏病”和“薛定谔的性能”这两个阶段。
首先不用说是“心脏病”阶段,在2010年之前,那个阶段的中国航空发动机,基本就是“不行”的代名词。可用、可靠的产品线只有第二代水平的FWP-13B和FWS-9两款,主力第三代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靠AL-31F/FN顶上。在涡桨发动机和涡轴发动机方面也同样是问题不少,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完全属于空白,波音737上的CFM-56B7发动机都够我们羡慕好半天。
那个时候军迷群体们最期望的其实有两个型号:一是据说达到了涡喷发动机极限性能的FWP-14型,二是对标F-100/110和AL-31F的FWS-10“太行”。前者的性能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是否真正装机大伊万记得当时还有争论;后者那就不用说了,万众瞩目、全村的希望,基本上是望眼欲穿……歼-11B型战斗机正式装机的时候中国军迷们奔走相告,跟过节一样。实际上,FWS-10在2010年之前性能并不成熟,装机后就出了岔子,具体细节咱就不说了,那都是泪。
等到了2010年之后,装了FWS-10A的歼-11B型战斗机在“金头盔”上大杀四方。这才正式昭告天下,FWS-10型涡扇发动机成熟,也让军迷们对航空发动机的认知进入“薛定谔”阶段。
这一阶段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传言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传言极其乐观,有些传言又极其悲观。就说是著名的四代大推,有说已经研发完成的,有说推倒重来的,还有说“分步定型”的……混军事论坛的都知道,那年月关于军事装备的言论分为HKC(红裤衩)和BKC(白裤衩)两种,总有一款适合您。
其实从现在的情况看,2010年到2020年之间的中国航空发动机,就类似于歼-10出现到歼-20出现的这十几年时间,正在进行艰难的“爬坡”过程。在“爬坡”中,当然会出现多种技术方案,有大量的难题需要解决,甚至在一些基础研发、比如设计标准和测试规范的制定上,咱们都要一步一步摸索出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上,原本技术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国家来讲,出现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爬坡”、传出各种或好或坏的“薛定谔”传闻其实并不奇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HKC还是BKC,这都证明,为了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的航发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努力的脚步。
中国航发的突破
其实在大伊万看来,中国航空发动机真正到了突破的临界点,有两个标志性事件:
其一,是2018年珠海航展上做了精彩飞行表演的歼-10B-OVT型技术验证机,该型技术验证机换用了FWS-10型发动机的矢量推力技术验证版本。这证明了两点——首先FWS-10型发动机的整体技术已经成熟,完全能够胜任单发机遂行高级特技飞行和高机动飞行的需要;其次FWS-10型发动机的飞控-推力交联和发动机数控模块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相关技术完全可以用于FWS-10型发动机的改进。
二是2021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FWS-10B型航空发动机。当时和大伊万一起去看展的一位某高校相关专业的大佬看过之后表示,FWS-10B型航空发动机在整体设计上,发动机材料运用上,尤其是勤务性能上,“肉眼可见的存在巨大的进步”,代表着中国航发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而在2022年展出的FWS-10发动机系列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使用复合材料制造的发动机风扇机匣,还是类似于F-135-PW100系列发动机的网格状机匣,还是类似于F-22战斗机使用的二元流体推力矢量喷口,都预示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已经发展到了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程度。而中国航发展出的AEF系列、AEP系列等发动机,则在更多的维度上,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证明,中国航空发动机这二十年来的发展,依然没有超出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升级和总体实力发展的范畴。是我们的航发人数十年如一日,提高了我们自己的基础科研能力、整体和分系统设计能力、材料水平、电子技术水平、先进制造能力之后的结果。正因为这些航发人的奋斗,也因为我们整体实力的提高,才带来了2023年初,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的井喷状态。我们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的成果也是辉煌的。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国航发仍续砥砺前行
当然了,目前为止,我们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比如在本届大会上被披露的、万众瞩目的第四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还有第四代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等,还没有走到装机阶段。只有等到它正式装机,真正形成战斗力,走完了航空发动机的澡盆曲线左侧,才能说我们的四代大推、四代中推等真正成熟;
又比如我们现在还缺乏类似于通用电气的GENx和罗尔斯罗伊斯的“湍达”系列大直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CJ-2000型发动机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离面世还差了一截;
最后美国的航发工业已经在变循环发动机上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相关型号准备在2030年代前就完成装机,将让NGAD和F-35A Block4的性能提高一大截,对于现在的第五代战斗机重新具备代差优势,这也必将成为我们努力追赶的方向。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航空发动机已经快要进入自由王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能继续努力,在2040年之前,真正追上航空发动机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