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学生们成了“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老师在身边猝死竟然无动于衷。整教室已经是八年级的几十名学生,却没有人抢救,令人痛心。
某家长在朋友圈撰文呼吁关注生活常识教育。
监考教师猝死 是学生冷漠还是无知?
学校方回应,监考老师的座位设在教室最后一排,学生背对老师,并不知道当时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在网上发布这则消息的学生家长,对方表示,自己的本意并不是指责孩子冷漠,而是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
“以为老师在打呼噜”。已经读初中的学生,在吴老师最后的挣扎呻吟中,竟然平静地做题,是考试太投入,还是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太无知?
面对网上对学生“冷血无知”的指责,校方回应,学生背对老师,并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靠近后面座位的学生反映听到了“呻吟声”,但以为是“老师在打呼噜,睡着了”。
但在朋友圈发文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发生这样的悲剧是“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连最基本的活命救助常识都没有。
哪怕有一个孩子意识到“老师有危险”,这起悲剧也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过去3年了,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最近英国7岁女孩CPR救妈妈刷屏,让我再次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
一、7岁小女孩独自救醒昏厥妈妈
小姑娘杰西卡(太阳报)
据英国《太阳报》报道,近日,英国普雷斯顿镇,32岁的Becky因癫痫发作在家失去意识,被7岁的女儿Jessica心肺复苏术救回性命。
当时Jessica正在看电视,发现妈妈昏倒后,先是往妈妈脸上泼水试图唤醒她,紧接着拨打999向医护人员求救,然后为妈妈实行心肺复苏术(CPR),最终成功救回贝琪的命。
Becky苏醒后被送往医院治疗,诊断结果她是癫痫突发,Jessica的及时求救非常关键。全家人都不知道她患上这个病,他们也没对有对Jessica进行过急救知识教育。
Becky受访时说:“我女儿觉得我要死了,便开始为我做CPR,我为她感到骄傲,她是我的英雄。”
据了解,Jessica竟是从Youtube上学会急救相关知识。Jessica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不断呼喊她的抢救行为,全部都是自发的。
Becky听完事情的经过后,非常激动,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救了自己一命。她问Jessica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Jessica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医生护士的游戏,之前还在Youtube上跟着学过少儿急救知识,知道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她必须全力以赴救人。
其实Jessica当时非常惊慌,只是强忍住惊慌,等到妈妈没事了后才敢哭出来。
日前Jessica已重回学校,学校授予她英勇奖状。Becky说,Jessica现在的目标是将来做一名医生或护士帮助别人。
二、4岁小男孩救窒息妹妹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个英国小男孩Shiloh,4岁,还在上学前班,也利用自己的急救知识,救了妹妹一命。当时,他在家里和2岁的妹妹Bella一起玩耍,玩耍过程中,Bella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硬币,玩着玩着就吞了下去。Shiloh看妹妹不正常,猜测她被硬币卡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在学前班学的“迷你急救知识”,知道小朋友们吃了东西卡住后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迅速、大声呼唤爸爸:这是老师教的,遇到这种危险情况,就算只是怀疑,第一反应也应该是找身边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年龄更大的朋友。
爸爸过来后,Shiloh还在继续拍妹妹的背部:
这也是迷你急救课上学到的,如果被东西卡住了,有窒息的风险时,应该拍打背部促进异物排出。
爸爸也懂急救知识,很快帮助Bella把卡住的硬币吐了出来,危险终于解除。
从这两个示例可以看出,英国非常重视对急救知识的培训,正因为如此7岁的Jessica和4岁的Shiloh,才能在身边的人出现危险情况时,忍住惊慌,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求救并救人。
或许就是一两个看起来普通的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救到他们身边的人,也能救到他们自己……
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急救知识非常匮乏,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护理”方面的教育,不少四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连小伤口都不会处理。
在中国,儿童发生意外时,绝大多数正处于孩子身边的人不知该如何应对,失去了0—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机。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是英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造成这种“生命差距”的关键在于:儿童发生意外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护措施。
想起今年暑期刷屏的豆瓣高分电影《他乡的童年》,记者妈妈周轶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国5个国家,解答多年来对教育的困惑,其中日本和英国对儿童的素质教育,值得借鉴。
三、日本的素质教育
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日本教育体系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日本出了名的国民素质高,基础教育水平亚洲顶尖。日本幼儿园的设计,是很用心的。剧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周轶君走进课堂参观时,发现课室的门总是关不紧,以为是门坏了。
故意的。
把门设计成不会自动关紧,就是在提醒孩子,“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满分,就会给他人添麻烦”,让坐在门边的孩子觉得冷。
户外的水龙头特意拿掉了水槽,这样水很容易溅到身上,孩子们就会关紧水龙头,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分享与保护,需要在集体中完成,又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寻找一种平衡。集体与自我之间的平衡,引导与教育之间的平衡,规则与天性间的平衡。
如果说这些规定还算合理,那接下来的这项,就太严苛了。零下的冬天,老师会要求孩子赤裸上身,锻炼自己,形成坚毅的体魄。可以窥见日本教育的极致。
正是因为他们注重集体、严于律己、追求极致,才有了索尼、松下这些享誉世界的品牌;才有了18年拿下18个诺贝尔奖的奇迹。
四、英国素质教育
安全教育
《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有针对性的儿童安全教育手册基本上是英国家长和孩子人手一本的。
在英国,人们都会告诉子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比起受到伤害以后的补救措施,英国也更加注重教育孩子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防止受到身体的伤害。
侯颖介绍,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儿童安全教育,他们告诉孩子,安全重于一切。英国校园有儿童安全教育十大守则:
1、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2、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3、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这些都是英国儿童安全基金会向所有家长给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具体,便于操作。
安全教育只是英国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一小方面。英国的教育哲学,在于专业课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成为一个体魄强健的人,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
尤其重视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德威公学
强健的体魄
说到精英教育,给人印象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在穿着打扮、礼仪等等,但是据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说,第一重要的是体育!
英国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体育是他们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课。因为所有的礼仪指的是一种外在,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却是一种内在的礼仪。
体育强调规则和团队精神。是人与人链接的一种方式。高尔夫、板球、马术......每一种体育活动,都代表一个圈子。
华天马房的纳茨福德,2008年起,他曾经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他说,身体强壮,能给你带来很大的自信。
自信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自信来自很多不同的方面,包括社交和艺术。
已有400年历史的德威公学。校长斯宾塞博士说,希望他们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运作这间学校的人,希望他们有想法,能参加学校的一切事务。希望德威的学生不屈从于任何人,也不自觉高于任何人。
名牌私校似乎满足了外界对英国教育的想象。成绩优异,前途锦绣。但是,在著名的伦敦德威公学,校方首先自豪展示的,是戏剧课。
戏剧课老师维多利亚说,如果你不自信,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舒服,或者不相信你的同伴们,就始终有种紧张感、约束感。
沟通能力
不管将来做什么都需要学会这些技巧。都需要沟通、需要培养自信。如果小时候,就学会如何做到这一点,对未来会非常有帮助。
对于7年级的学生,相互建立信任,一起做肢体上的合作非常重要。
推离舒适区
艺术课老师玛丽-乔:我们希望将所有的孩子推出他们自己的舒适区,让他们去冒险。因为一旦他们只做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再学到新东西。他们一旦学会了怎么做,我们就引进新的东西,并且确保是他们从未涉猎的。
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老师自己也不了解这些新题目。这种学习方法的动力,其实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
在学校,每天早晨从7点开始,在健身房锻炼,或者练习乐器。中国家长也许会担心,过多的课外活动,会占据课堂学习的时间。斯宾塞博士说,他们从不牺牲课堂学习的时间。课堂学业与课外活动之间有交融的地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拓展。
写在最后:
英国儿童急救能力,激发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思考。其实早在八十年代,英国政府多次直接干预基础教育,发表了5-16岁儿童少年的教育政策白皮书,随之进行全少年的科学教育政策改革。
在英国,不管我们到哪里,从未有人谈起过“素质教育”这个词。然而,英国的教育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深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政府要求学校必须从小学到中学不间断开设“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将来生活、工作有利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做准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强调和注重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商业技能、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没有对比 没有伤害
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学生们成了“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老师在身边猝死竟然无动于衷。整教室已经是八年级的几十名学生,却没有人抢救,令人痛心。
某家长在朋友圈撰文呼吁关注生活常识教育。
监考教师猝死 是学生冷漠还是无知?
学校方回应,监考老师的座位设在教室最后一排,学生背对老师,并不知道当时老师身上发生了什么。
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在网上发布这则消息的学生家长,对方表示,自己的本意并不是指责孩子冷漠,而是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
“以为老师在打呼噜”。已经读初中的学生,在吴老师最后的挣扎呻吟中,竟然平静地做题,是考试太投入,还是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太无知?
面对网上对学生“冷血无知”的指责,校方回应,学生背对老师,并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靠近后面座位的学生反映听到了“呻吟声”,但以为是“老师在打呼噜,睡着了”。
但在朋友圈发文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发生这样的悲剧是“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连最基本的活命救助常识都没有。
哪怕有一个孩子意识到“老师有危险”,这起悲剧也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过去3年了,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最近英国7岁女孩CPR救妈妈刷屏,让我再次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哪里出了问题?
一、7岁小女孩独自救醒昏厥妈妈
小姑娘杰西卡(太阳报)
据英国《太阳报》报道,近日,英国普雷斯顿镇,32岁的Becky因癫痫发作在家失去意识,被7岁的女儿Jessica心肺复苏术救回性命。
当时Jessica正在看电视,发现妈妈昏倒后,先是往妈妈脸上泼水试图唤醒她,紧接着拨打999向医护人员求救,然后为妈妈实行心肺复苏术(CPR),最终成功救回贝琪的命。
Becky苏醒后被送往医院治疗,诊断结果她是癫痫突发,Jessica的及时求救非常关键。全家人都不知道她患上这个病,他们也没对有对Jessica进行过急救知识教育。
Becky受访时说:“我女儿觉得我要死了,便开始为我做CPR,我为她感到骄傲,她是我的英雄。”
据了解,Jessica竟是从Youtube上学会急救相关知识。Jessica打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不断呼喊她的抢救行为,全部都是自发的。
Becky听完事情的经过后,非常激动,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救了自己一命。她问Jessica哪里学来的这些知识,Jessica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医生护士的游戏,之前还在Youtube上跟着学过少儿急救知识,知道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她必须全力以赴救人。
其实Jessica当时非常惊慌,只是强忍住惊慌,等到妈妈没事了后才敢哭出来。
日前Jessica已重回学校,学校授予她英勇奖状。Becky说,Jessica现在的目标是将来做一名医生或护士帮助别人。
二、4岁小男孩救窒息妹妹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个英国小男孩Shiloh,4岁,还在上学前班,也利用自己的急救知识,救了妹妹一命。当时,他在家里和2岁的妹妹Bella一起玩耍,玩耍过程中,Bella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硬币,玩着玩着就吞了下去。Shiloh看妹妹不正常,猜测她被硬币卡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在学前班学的“迷你急救知识”,知道小朋友们吃了东西卡住后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迅速、大声呼唤爸爸:这是老师教的,遇到这种危险情况,就算只是怀疑,第一反应也应该是找身边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年龄更大的朋友。
爸爸过来后,Shiloh还在继续拍妹妹的背部:
这也是迷你急救课上学到的,如果被东西卡住了,有窒息的风险时,应该拍打背部促进异物排出。
爸爸也懂急救知识,很快帮助Bella把卡住的硬币吐了出来,危险终于解除。
从这两个示例可以看出,英国非常重视对急救知识的培训,正因为如此7岁的Jessica和4岁的Shiloh,才能在身边的人出现危险情况时,忍住惊慌,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求救并救人。
或许就是一两个看起来普通的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救到他们身边的人,也能救到他们自己……
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急救知识非常匮乏,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护理”方面的教育,不少四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连小伤口都不会处理。
在中国,儿童发生意外时,绝大多数正处于孩子身边的人不知该如何应对,失去了0—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机。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是英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造成这种“生命差距”的关键在于:儿童发生意外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护措施。
想起今年暑期刷屏的豆瓣高分电影《他乡的童年》,记者妈妈周轶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国5个国家,解答多年来对教育的困惑,其中日本和英国对儿童的素质教育,值得借鉴。
三、日本的素质教育
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日本教育体系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日本出了名的国民素质高,基础教育水平亚洲顶尖。日本幼儿园的设计,是很用心的。剧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周轶君走进课堂参观时,发现课室的门总是关不紧,以为是门坏了。
故意的。
把门设计成不会自动关紧,就是在提醒孩子,“如果我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满分,就会给他人添麻烦”,让坐在门边的孩子觉得冷。
户外的水龙头特意拿掉了水槽,这样水很容易溅到身上,孩子们就会关紧水龙头,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分享与保护,需要在集体中完成,又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寻找一种平衡。集体与自我之间的平衡,引导与教育之间的平衡,规则与天性间的平衡。
如果说这些规定还算合理,那接下来的这项,就太严苛了。零下的冬天,老师会要求孩子赤裸上身,锻炼自己,形成坚毅的体魄。可以窥见日本教育的极致。
正是因为他们注重集体、严于律己、追求极致,才有了索尼、松下这些享誉世界的品牌;才有了18年拿下18个诺贝尔奖的奇迹。
四、英国素质教育
安全教育
《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有针对性的儿童安全教育手册基本上是英国家长和孩子人手一本的。
在英国,人们都会告诉子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比起受到伤害以后的补救措施,英国也更加注重教育孩子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防止受到身体的伤害。
侯颖介绍,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儿童安全教育,他们告诉孩子,安全重于一切。英国校园有儿童安全教育十大守则:
1、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2、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3、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这些都是英国儿童安全基金会向所有家长给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具体,便于操作。
安全教育只是英国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一小方面。英国的教育哲学,在于专业课之外,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于让学生成为一个体魄强健的人,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
尤其重视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德威公学
强健的体魄
说到精英教育,给人印象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在穿着打扮、礼仪等等,但是据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说,第一重要的是体育!
英国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体育是他们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课。因为所有的礼仪指的是一种外在,体育带来的精神面貌,却是一种内在的礼仪。
体育强调规则和团队精神。是人与人链接的一种方式。高尔夫、板球、马术......每一种体育活动,都代表一个圈子。
华天马房的纳茨福德,2008年起,他曾经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他说,身体强壮,能给你带来很大的自信。
自信就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自信来自很多不同的方面,包括社交和艺术。
已有400年历史的德威公学。校长斯宾塞博士说,希望他们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运作这间学校的人,希望他们有想法,能参加学校的一切事务。希望德威的学生不屈从于任何人,也不自觉高于任何人。
名牌私校似乎满足了外界对英国教育的想象。成绩优异,前途锦绣。但是,在著名的伦敦德威公学,校方首先自豪展示的,是戏剧课。
戏剧课老师维多利亚说,如果你不自信,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舒服,或者不相信你的同伴们,就始终有种紧张感、约束感。
沟通能力
不管将来做什么都需要学会这些技巧。都需要沟通、需要培养自信。如果小时候,就学会如何做到这一点,对未来会非常有帮助。
对于7年级的学生,相互建立信任,一起做肢体上的合作非常重要。
推离舒适区
艺术课老师玛丽-乔:我们希望将所有的孩子推出他们自己的舒适区,让他们去冒险。因为一旦他们只做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再学到新东西。他们一旦学会了怎么做,我们就引进新的东西,并且确保是他们从未涉猎的。
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老师自己也不了解这些新题目。这种学习方法的动力,其实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
在学校,每天早晨从7点开始,在健身房锻炼,或者练习乐器。中国家长也许会担心,过多的课外活动,会占据课堂学习的时间。斯宾塞博士说,他们从不牺牲课堂学习的时间。课堂学业与课外活动之间有交融的地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拓展。
写在最后:
英国儿童急救能力,激发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思考。其实早在八十年代,英国政府多次直接干预基础教育,发表了5-16岁儿童少年的教育政策白皮书,随之进行全少年的科学教育政策改革。
在英国,不管我们到哪里,从未有人谈起过“素质教育”这个词。然而,英国的教育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深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政府要求学校必须从小学到中学不间断开设“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将来生活、工作有利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做准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强调和注重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商业技能、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没有对比 没有伤害
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