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军事观察》报道称,法国已经向印尼交付了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印尼空军甚至公布了涂装有“T-0301”序列号的首架阵风照片。
这架战机隶属于印尼空军第6航空联队第12中队,被认为是目前印尼少有的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先进机型。问题在于,这架阵风原定2026年上半年才交付,如今提前了近半年到2025年8月就已到货,引发外界猜测:法国是不是担心印尼退单,所以抢先一步把战机送来堵死印尼的后路?
▲美媒的相关报道
从时间线看,这批阵风确实来得“仓促”。2022年2月,印尼与法国达成81亿美元购买42架阵风的共识,随后分三批签订合同。按计划,首批6架应在2026年2至6月间交付。可在今年8月,印尼就意外收到首架现役机,交付节奏至少提前了半年。这一举动耐人寻味。
为何法国要急于交付?答案其实很清楚——就是担心印尼动摇。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给了阵风战机一次残酷的实战检验。巴基斯坦空军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击落了印度空军6架战机,其中包括苏-30MKI和3架阵风。尤其是首架被击落的阵风,正是印度第一架编号BS-001的机体,由资深飞行员驾驶。战果公布后,阵风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口碑瞬间暴跌。印尼方面原本就对高达1.93亿美元的单机价格颇有怨言,如今看到这般表现,自然心凉半截。
▲印尼编号“T-0301”的首架阵风战斗机
但军购不是简单的性能对比。印尼为什么还得硬着头皮接阵风?一是地缘政治使然。购买西方装备意味着获得西方的政治背书。印尼原先考虑过俄罗斯苏-35,但遭美国“以制裁相威胁”被迫放弃;至于中国的歼-10CE,虽然在印巴战斗中表现亮眼,但印尼军方要接受中国主战机型,既有技术体系兼容问题,更有外交上的顾虑。综合下来,法国的阵风成为一个相对稳妥的“政治选项”。
另一方面,印尼也忌惮法国在军售上的强硬作风。2009年,利比亚单方面撕毁阵风采购合同,转而购买苏-35,结果2011年北约干预利比亚战争时,法国是最积极的一方,直接出动阵风参战。对印尼而言,卡扎菲的下场是警示:退单阵风,意味着要冒被法国算账的政治风险。既然合同已签,法国的生产线也开动了,印尼不得不“吞下去”。
▲歼-10C和阵风对比图
长期以来,阵风被认为与英国台风、美国F-16、中国歼-10系列在同一水平线上,互有优劣。然而,印巴空战撕开了这层“均势”的假象。阵风被击落,歼-10C大放异彩,舆论场上出现了鲜明对比。印尼买到手的是单价超1.9亿美元的阵风,而歼-10CE出口价仅约4000万美元,性价比对比之下极为刺眼。
印尼内部其实出现过反思。印巴冲突后,印尼国防部副部长曾公开表示,正在评估歼-10的引进可能性,认为其性能与印尼需求匹配度高,且成本低廉。但转念一想,合同已签、定金已付,要退单需要巨额赔偿,还可能得罪法国,甚至引发外交摩擦。于是印尼只能一边嫌弃,一边硬着头皮接收。法国显然清楚阵风的实战口碑已经受损,因此急于交付,就是要锁定印尼。只要首批6架交付完成,后续毁约的难度就更大。提前交付也是一种“政治绑架”,让印尼没有反悔的余地。
▲印尼与土耳其签署100亿美元大单
不过,印尼并未把赌注完全压在阵风身上。今年以来,印尼的军购动作频频:与土耳其签署100亿美元合同,购买48架“可汗”战斗机;与美国达成24架F-15的采购协议。这样一来,印尼未来将同时拥有美制F-15、法制阵风、土耳其“可汗”,再加上本土升级的苏-27/30,构成一个高度混搭的空军体系。阵风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外交象征”,而不是决定性的主力。
事实上,印尼的军购逻辑越来越清晰:法国的阵风买来是为了和欧洲交好;美国的F-15是为了维持与美军的合作;土耳其的可汗则是未来潜力股,性价比高,且不存在西方制裁风险。至于中国歼-10CE,即便性能出色,但在印尼的政治算盘里,已被排除在外。
▲阵风战斗机
阵风提前半年交付印尼,看似法国“效率高”,实则透露出强烈的危机感。五七空战击碎了阵风的神话,印尼对阵风心中早已打了折扣。法国的策略是先下手为强,把交付完成,堵死退路。而印尼的选择则是“两头为难”:既要顾及性能和性价比,又要考虑外交和安全保障。最终,印尼形成的是一种多元化、混搭式的战斗机格局,用外交平衡取代性能最大化。至于阵风,可能更多是政治的产物,而不是战场上的王牌。
近日,美国《军事观察》报道称,法国已经向印尼交付了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印尼空军甚至公布了涂装有“T-0301”序列号的首架阵风照片。
这架战机隶属于印尼空军第6航空联队第12中队,被认为是目前印尼少有的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先进机型。问题在于,这架阵风原定2026年上半年才交付,如今提前了近半年到2025年8月就已到货,引发外界猜测:法国是不是担心印尼退单,所以抢先一步把战机送来堵死印尼的后路?
▲美媒的相关报道
从时间线看,这批阵风确实来得“仓促”。2022年2月,印尼与法国达成81亿美元购买42架阵风的共识,随后分三批签订合同。按计划,首批6架应在2026年2至6月间交付。可在今年8月,印尼就意外收到首架现役机,交付节奏至少提前了半年。这一举动耐人寻味。
为何法国要急于交付?答案其实很清楚——就是担心印尼动摇。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给了阵风战机一次残酷的实战检验。巴基斯坦空军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击落了印度空军6架战机,其中包括苏-30MKI和3架阵风。尤其是首架被击落的阵风,正是印度第一架编号BS-001的机体,由资深飞行员驾驶。战果公布后,阵风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口碑瞬间暴跌。印尼方面原本就对高达1.93亿美元的单机价格颇有怨言,如今看到这般表现,自然心凉半截。
▲印尼编号“T-0301”的首架阵风战斗机
但军购不是简单的性能对比。印尼为什么还得硬着头皮接阵风?一是地缘政治使然。购买西方装备意味着获得西方的政治背书。印尼原先考虑过俄罗斯苏-35,但遭美国“以制裁相威胁”被迫放弃;至于中国的歼-10CE,虽然在印巴战斗中表现亮眼,但印尼军方要接受中国主战机型,既有技术体系兼容问题,更有外交上的顾虑。综合下来,法国的阵风成为一个相对稳妥的“政治选项”。
另一方面,印尼也忌惮法国在军售上的强硬作风。2009年,利比亚单方面撕毁阵风采购合同,转而购买苏-35,结果2011年北约干预利比亚战争时,法国是最积极的一方,直接出动阵风参战。对印尼而言,卡扎菲的下场是警示:退单阵风,意味着要冒被法国算账的政治风险。既然合同已签,法国的生产线也开动了,印尼不得不“吞下去”。
▲歼-10C和阵风对比图
长期以来,阵风被认为与英国台风、美国F-16、中国歼-10系列在同一水平线上,互有优劣。然而,印巴空战撕开了这层“均势”的假象。阵风被击落,歼-10C大放异彩,舆论场上出现了鲜明对比。印尼买到手的是单价超1.9亿美元的阵风,而歼-10CE出口价仅约4000万美元,性价比对比之下极为刺眼。
印尼内部其实出现过反思。印巴冲突后,印尼国防部副部长曾公开表示,正在评估歼-10的引进可能性,认为其性能与印尼需求匹配度高,且成本低廉。但转念一想,合同已签、定金已付,要退单需要巨额赔偿,还可能得罪法国,甚至引发外交摩擦。于是印尼只能一边嫌弃,一边硬着头皮接收。法国显然清楚阵风的实战口碑已经受损,因此急于交付,就是要锁定印尼。只要首批6架交付完成,后续毁约的难度就更大。提前交付也是一种“政治绑架”,让印尼没有反悔的余地。
▲印尼与土耳其签署100亿美元大单
不过,印尼并未把赌注完全压在阵风身上。今年以来,印尼的军购动作频频:与土耳其签署100亿美元合同,购买48架“可汗”战斗机;与美国达成24架F-15的采购协议。这样一来,印尼未来将同时拥有美制F-15、法制阵风、土耳其“可汗”,再加上本土升级的苏-27/30,构成一个高度混搭的空军体系。阵风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外交象征”,而不是决定性的主力。
事实上,印尼的军购逻辑越来越清晰:法国的阵风买来是为了和欧洲交好;美国的F-15是为了维持与美军的合作;土耳其的可汗则是未来潜力股,性价比高,且不存在西方制裁风险。至于中国歼-10CE,即便性能出色,但在印尼的政治算盘里,已被排除在外。
▲阵风战斗机
阵风提前半年交付印尼,看似法国“效率高”,实则透露出强烈的危机感。五七空战击碎了阵风的神话,印尼对阵风心中早已打了折扣。法国的策略是先下手为强,把交付完成,堵死退路。而印尼的选择则是“两头为难”:既要顾及性能和性价比,又要考虑外交和安全保障。最终,印尼形成的是一种多元化、混搭式的战斗机格局,用外交平衡取代性能最大化。至于阵风,可能更多是政治的产物,而不是战场上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