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你一共去了几次电影院?
就在三天前,2024年暑期档的总票房,总算是迈过了100亿元的大关。
要知道,在去年的同一时间,电影大盘的总票房早就迈过了170亿元,并最终以206.19亿元的傲人战绩,斩获了“史上最强暑期档”的头衔。
与之相比,今年的暑期院线着实有些惨淡,大盘最后能不能达到2019年176亿的水平,看着都悬。
而看看这个夏天电影院所放映的片子,你会发现它们的创作者,有不少都参与了去年的暑期档:
乌尔善,陈思诚,追光动画......
只不过,去年,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年,这哥几个却排着队地“翻车”。
三颗“炸弹”,全部哑火
今年的暑期档,起步就有些慢——整个6月过去了,全国院线的票房仅有22亿。
但当时大家还比较乐观,毕竟之前上的都是些小菜,重磅大片的轰炸还没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进7月,先是柯汶利的《默杀》,靠着校园霸凌的议题和大尺度的暴力呈现,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出圈,上映仅10天就砍下6个亿。
紧接着,便是《抓娃娃》来袭:
专业扛票房的沈腾+马丽,熟悉的麻花式喜剧,再搭配上经典的教育议题,得到的便是一台无情的票房收割机器。
上映仅6天,《抓娃娃》的票房就轻松冲破了15亿大关,猫眼预测最终收官35亿,剑指今年票房冠军的宝座。
可谁曾想到,这居然就是今年暑期档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紧随《抓娃娃》之后的,是乌尔善打造的漫改电影《异人之下》。
去年,乌导仅凭一部《封神》一战封神,让费翔老师和质子团的性张力,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而今年,作为类似的、主打奇观呈现的东方幻想题材,《异人》在一开始显然就想要复制《封神》的成功路径:
你靠质子团出圈,我就搞个类似的“异人团”来宣传,你的特效和动作戏都不错,我就给你再进化一个档次。
在声势浩大的宣发下,《异人之下》7月26日登陆院线,结果上映3天,票房连1亿都没破。
有网友说,不要慌,我们乌导专打逆风局,去年《封神》也是上映前没人看好,后来不也打了翻身仗嘛。
与此同时,乌尔善则带着演员们认真地在全国跑路演,面对质疑,他引用《封神》里的台词: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你自己去看才重要。”
结果,我们看到了针对电影版《异人》的一大片差评,大致概括起来就是:
乱改原著剧情,人物塑造平面,特效有些土气,看这个不如回家去看“珠玉在前”的《异人》电视剧。
随着第一波观影人群口碑的全面崩塌,在上映一周后,《异人》的排片量从第一天的24.4%,骤降到了不到2%,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1亿多,算是扑了个大街。
乌尔善,这个夏天咋就不灵了?
陈思诚导演表示,我来给你们解《解密》。
作为电影行业出了名的“产品经理”,陈导这几年的片子,口碑先不说,票房基本都是靠谱的,去年《消失的她》狂揽35亿,便是相当好的例证。
这次,陈导把主旋律题材同悬疑和奇幻元素相结合,以麦家的小说为基底,以牺牲刘昊然的发际线为代价,用156分钟讲述了一个靠梦境破译密码的天才故事。
可以感觉出,这次拍《解密》,陈思诚还是很努力的:
曹郁的摄影,让片子里的不少镜头都质感十足,而为了能打造梦境的奇观,团队专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搭建实景。
可影片8月3日正式上映后,观影口碑却突出一个“沉闷温吞”:
看过的观众普遍表示,虽然该片特效优质,但故事却相当松散,核心冲突也不够激烈,长达2个多小时的叙述令人昏昏欲睡,好像什么都讲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好。
而这种“点到为止”的寡淡气质,也反应到片子的成绩上——《解密》上映后平开低走,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不到4亿,鉴于其在特效等方面的大笔投入,有网友预测陈导这回应该是赔了。
接下来,压力全给到了徐峥的《逆行人生》。
可这片子更是重量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逆行》想讲一个中产失业送外卖的故事。
而这就引发了大家对于电影“消费苦难”这一议题的激烈讨论:
“让高高在上的‘208万’们来演底层的外卖员兄弟,他们真能演好吗?”
片子还没上,舆论就已经将《逆行》推到了一个相当不利的位置。
而在公映后,虽然该片其实并没有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悬浮”,也呈现了算法机制对外卖员群体的剥削,但争议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转向:
上映一周后,《逆行》票房2.6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4.2亿。
至此,三部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重磅”全部哑火。
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战场上站着的依然是那个最先来的《抓娃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映的其他片子,表现也基本都反响平平:
像唐季礼的《传说》,2005年《神话》的续集,成龙搭配张艺兴,经典IP,全新呈现,结果上映一个月,票房没过8000万,很快就陷入查无此片的状态。
还有追光动画的《白蛇:浮生》,系列三部曲里最保守的一部,上映后猫眼预测票房6.72亿,虽不及去年自家卖16亿的《长安三万里》,但好歹也算是今年暑期动画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了。
......
夏日将尽,院线却依旧冷淡,以至于有影院索性直接开展“大屏看奥运”业务。
并让乒乓球混双决赛以0.1%的排片量,砍下了当天1%的票房。
而看看在9月来临之前还剩下的几位选手,你会发现连周星驰的《食神》都被拉出来充场面了。
缺乏爆款,整体低迷,2024的暑期档,到底是怎么了?
话题不够,特效来凑
其实平心而论,今年的暑期档还是有不少新东西的。
在题材上,《异人之下》原本想要打造中国的“超级英雄”宇宙,《解密》则想把主旋律故事讲出新东西,而《逆行人生》对外卖群体的观察,虽然存在争议,但也算是一个这两年院线少有的视角。
在技术上,且不说《异人》和《解密》对电影工业硬实力的展现,单是冷门佳片《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对于当下视听语言的全面挑战,就已经可以被拿出来夸赞一番了。
然而要知道,新从来就不等于好。
在这个夏天,导演们似乎都在院线自我突破,卷新的题材,卷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作为观影者,大部分人对此并不买账。
举个例子,《异人》和《传说》都在片子里引入了时下最时髦的AI技术,然而最终呈现效果却是灾难性的:
前者用的是AI渲染,号称是为了还原漫画质感,可在观众看来却是对演员表演和传达情绪的全面扼杀;
后者则用AI换脸,做出了令本尊都惊叹的“27岁成龙”,可实际在影院看着却很是别扭——在一些生离死别的煽情桥段,数字龙哥的表情却平静异常,令人产生了恐怖谷效应。
并且这所谓的创新,也仅限于形式,从内核上看,这些电影都不外乎是“新瓶装旧酒”,并且很多还没把酒装好:
《异人》在已经有漫画和电视剧的基础上,只做到了所谓的“名场面还原”,而没有讲出一个更适应电影节奏的故事;
《解密》不但没有突破好莱坞那套讲天才故事的框架,甚至连单纯的模仿都没有实现;
《白蛇》和《传说》因为想吃IP的红利而在叙事上趋于保守;
就连在画面上最先锋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讲的也是一个属于上个世纪的、略显老气的青春幻想......
创作团队纷纷在技法上选择激进,却在表达上趋于平庸,这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今年的暑期档:
严重缺乏话题度。
毕竟,随着院线票价年复一年水涨船高,现在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与其说是一部片子本身“好不好看”,不如说片子它“值不值得看”。
去年,人们会为了带孩子背诗选择《长安三万里》;会因“王传君拜佛”而去看《孤注一掷》;会为了巨幕上的大胸肌而给《封神》买票;甚至会为了吵架而走进影院专门审判《消失的她》。
诚然,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短视频营销在推波助澜,但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一部电影没法让足够多的观影者获得“社交货币”,没法让大家在看完之后“有话可说”,那么它大概率就会被打入票房的冷宫。
就像在这个夏天,虽然各家大片都在宣传技术和特效,但最终只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因此出了个小圈——因为看过的人会说,这片子的视觉呈现足够“癫”,像是吃了菌子,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类似的,还有在上个周末异军突起的《异形:夺命舰》:
这片子主打“一刀未剪,R级呈现”,再配合上“《异形》吓哭8岁小孩,家长投诉要退票”的社会新闻,自然就让许多观众都在“大尺度恐怖”的期待下,选择走进影院一试胆量。
至于《逆行人生》,它的话题性虽足够强,但强烈且苦涩的中年气质,却和暑期档主要的青年群体相距甚远。
致使虽然大家在网上吵成一团,但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想要买票去一探究竟。
所以最终,在8月的下旬再回看今年的整个暑期档,你会发现:
其实这些上映的片子大多都质量尚可,但也大多都太过清淡。
以至于你在“好看”或“难看”的舆论里捞了半天,也捞不出一个能让走出家门,把自己的2个多小时交给银屏的理由。
毕竟,在讲究性价比的时代,
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比以往要更加值钱。
这个夏天,你一共去了几次电影院?
就在三天前,2024年暑期档的总票房,总算是迈过了100亿元的大关。
要知道,在去年的同一时间,电影大盘的总票房早就迈过了170亿元,并最终以206.19亿元的傲人战绩,斩获了“史上最强暑期档”的头衔。
与之相比,今年的暑期院线着实有些惨淡,大盘最后能不能达到2019年176亿的水平,看着都悬。
而看看这个夏天电影院所放映的片子,你会发现它们的创作者,有不少都参与了去年的暑期档:
乌尔善,陈思诚,追光动画......
只不过,去年,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年,这哥几个却排着队地“翻车”。
三颗“炸弹”,全部哑火
今年的暑期档,起步就有些慢——整个6月过去了,全国院线的票房仅有22亿。
但当时大家还比较乐观,毕竟之前上的都是些小菜,重磅大片的轰炸还没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进7月,先是柯汶利的《默杀》,靠着校园霸凌的议题和大尺度的暴力呈现,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出圈,上映仅10天就砍下6个亿。
紧接着,便是《抓娃娃》来袭:
专业扛票房的沈腾+马丽,熟悉的麻花式喜剧,再搭配上经典的教育议题,得到的便是一台无情的票房收割机器。
上映仅6天,《抓娃娃》的票房就轻松冲破了15亿大关,猫眼预测最终收官35亿,剑指今年票房冠军的宝座。
可谁曾想到,这居然就是今年暑期档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紧随《抓娃娃》之后的,是乌尔善打造的漫改电影《异人之下》。
去年,乌导仅凭一部《封神》一战封神,让费翔老师和质子团的性张力,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而今年,作为类似的、主打奇观呈现的东方幻想题材,《异人》在一开始显然就想要复制《封神》的成功路径:
你靠质子团出圈,我就搞个类似的“异人团”来宣传,你的特效和动作戏都不错,我就给你再进化一个档次。
在声势浩大的宣发下,《异人之下》7月26日登陆院线,结果上映3天,票房连1亿都没破。
有网友说,不要慌,我们乌导专打逆风局,去年《封神》也是上映前没人看好,后来不也打了翻身仗嘛。
与此同时,乌尔善则带着演员们认真地在全国跑路演,面对质疑,他引用《封神》里的台词: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你自己去看才重要。”
结果,我们看到了针对电影版《异人》的一大片差评,大致概括起来就是:
乱改原著剧情,人物塑造平面,特效有些土气,看这个不如回家去看“珠玉在前”的《异人》电视剧。
随着第一波观影人群口碑的全面崩塌,在上映一周后,《异人》的排片量从第一天的24.4%,骤降到了不到2%,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1亿多,算是扑了个大街。
乌尔善,这个夏天咋就不灵了?
陈思诚导演表示,我来给你们解《解密》。
作为电影行业出了名的“产品经理”,陈导这几年的片子,口碑先不说,票房基本都是靠谱的,去年《消失的她》狂揽35亿,便是相当好的例证。
这次,陈导把主旋律题材同悬疑和奇幻元素相结合,以麦家的小说为基底,以牺牲刘昊然的发际线为代价,用156分钟讲述了一个靠梦境破译密码的天才故事。
可以感觉出,这次拍《解密》,陈思诚还是很努力的:
曹郁的摄影,让片子里的不少镜头都质感十足,而为了能打造梦境的奇观,团队专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搭建实景。
可影片8月3日正式上映后,观影口碑却突出一个“沉闷温吞”:
看过的观众普遍表示,虽然该片特效优质,但故事却相当松散,核心冲突也不够激烈,长达2个多小时的叙述令人昏昏欲睡,好像什么都讲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好。
而这种“点到为止”的寡淡气质,也反应到片子的成绩上——《解密》上映后平开低走,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不到4亿,鉴于其在特效等方面的大笔投入,有网友预测陈导这回应该是赔了。
接下来,压力全给到了徐峥的《逆行人生》。
可这片子更是重量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逆行》想讲一个中产失业送外卖的故事。
而这就引发了大家对于电影“消费苦难”这一议题的激烈讨论:
“让高高在上的‘208万’们来演底层的外卖员兄弟,他们真能演好吗?”
片子还没上,舆论就已经将《逆行》推到了一个相当不利的位置。
而在公映后,虽然该片其实并没有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悬浮”,也呈现了算法机制对外卖员群体的剥削,但争议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转向:
上映一周后,《逆行》票房2.6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4.2亿。
至此,三部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重磅”全部哑火。
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战场上站着的依然是那个最先来的《抓娃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映的其他片子,表现也基本都反响平平:
像唐季礼的《传说》,2005年《神话》的续集,成龙搭配张艺兴,经典IP,全新呈现,结果上映一个月,票房没过8000万,很快就陷入查无此片的状态。
还有追光动画的《白蛇:浮生》,系列三部曲里最保守的一部,上映后猫眼预测票房6.72亿,虽不及去年自家卖16亿的《长安三万里》,但好歹也算是今年暑期动画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了。
......
夏日将尽,院线却依旧冷淡,以至于有影院索性直接开展“大屏看奥运”业务。
并让乒乓球混双决赛以0.1%的排片量,砍下了当天1%的票房。
而看看在9月来临之前还剩下的几位选手,你会发现连周星驰的《食神》都被拉出来充场面了。
缺乏爆款,整体低迷,2024的暑期档,到底是怎么了?
话题不够,特效来凑
其实平心而论,今年的暑期档还是有不少新东西的。
在题材上,《异人之下》原本想要打造中国的“超级英雄”宇宙,《解密》则想把主旋律故事讲出新东西,而《逆行人生》对外卖群体的观察,虽然存在争议,但也算是一个这两年院线少有的视角。
在技术上,且不说《异人》和《解密》对电影工业硬实力的展现,单是冷门佳片《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对于当下视听语言的全面挑战,就已经可以被拿出来夸赞一番了。
然而要知道,新从来就不等于好。
在这个夏天,导演们似乎都在院线自我突破,卷新的题材,卷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作为观影者,大部分人对此并不买账。
举个例子,《异人》和《传说》都在片子里引入了时下最时髦的AI技术,然而最终呈现效果却是灾难性的:
前者用的是AI渲染,号称是为了还原漫画质感,可在观众看来却是对演员表演和传达情绪的全面扼杀;
后者则用AI换脸,做出了令本尊都惊叹的“27岁成龙”,可实际在影院看着却很是别扭——在一些生离死别的煽情桥段,数字龙哥的表情却平静异常,令人产生了恐怖谷效应。
并且这所谓的创新,也仅限于形式,从内核上看,这些电影都不外乎是“新瓶装旧酒”,并且很多还没把酒装好:
《异人》在已经有漫画和电视剧的基础上,只做到了所谓的“名场面还原”,而没有讲出一个更适应电影节奏的故事;
《解密》不但没有突破好莱坞那套讲天才故事的框架,甚至连单纯的模仿都没有实现;
《白蛇》和《传说》因为想吃IP的红利而在叙事上趋于保守;
就连在画面上最先锋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讲的也是一个属于上个世纪的、略显老气的青春幻想......
创作团队纷纷在技法上选择激进,却在表达上趋于平庸,这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今年的暑期档:
严重缺乏话题度。
毕竟,随着院线票价年复一年水涨船高,现在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与其说是一部片子本身“好不好看”,不如说片子它“值不值得看”。
去年,人们会为了带孩子背诗选择《长安三万里》;会因“王传君拜佛”而去看《孤注一掷》;会为了巨幕上的大胸肌而给《封神》买票;甚至会为了吵架而走进影院专门审判《消失的她》。
诚然,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短视频营销在推波助澜,但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一部电影没法让足够多的观影者获得“社交货币”,没法让大家在看完之后“有话可说”,那么它大概率就会被打入票房的冷宫。
就像在这个夏天,虽然各家大片都在宣传技术和特效,但最终只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因此出了个小圈——因为看过的人会说,这片子的视觉呈现足够“癫”,像是吃了菌子,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类似的,还有在上个周末异军突起的《异形:夺命舰》:
这片子主打“一刀未剪,R级呈现”,再配合上“《异形》吓哭8岁小孩,家长投诉要退票”的社会新闻,自然就让许多观众都在“大尺度恐怖”的期待下,选择走进影院一试胆量。
至于《逆行人生》,它的话题性虽足够强,但强烈且苦涩的中年气质,却和暑期档主要的青年群体相距甚远。
致使虽然大家在网上吵成一团,但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想要买票去一探究竟。
所以最终,在8月的下旬再回看今年的整个暑期档,你会发现:
其实这些上映的片子大多都质量尚可,但也大多都太过清淡。
以至于你在“好看”或“难看”的舆论里捞了半天,也捞不出一个能让走出家门,把自己的2个多小时交给银屏的理由。
毕竟,在讲究性价比的时代,
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比以往要更加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