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五顿
采写:李峥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五顿生于1992年,专业演讲教练,家在武汉。过去的一年,他一直在全国各地授课、录制电视节目。
我们有些读者对五顿老师非常熟悉,是因为学习了他的线上、线下课程。
五顿今年春节回武汉过年,遇到了新冠疫情。得知他在【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做志愿者,我向他约了这篇采访。
对于这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疫情,作为曾经的专业媒体人,我坚守于来自第一现场,客观、冷静、小角度的报道。
少一点情绪,多一点真实。
灾难总是提醒我们,生命的质感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既不过分丑陋,也不过分美好,真实是中性的,正如人性。只有尊重真实,才不会把天灾,变成人祸。
武汉封城已有20天,春天的脚步,正在一天天临近。
——小羊
以下内容,由武汉志愿者五顿口述,特别感谢记者李峥协助采访,并整理成文。
1
我是武汉人,过去一年一直在全国各地跑,也就趁过年回来陪父母呆上几天。
我是21号回的武汉,也是在那一天,才有人跟我说,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之前,关于疫情这事儿,我连听都没听过。一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没关注这方面的消息;二是当时宣传力度不大。
不光我,当时我从北京回武汉的火车车厢里,其他人也是没有戴口罩的。
直到从汉口火车站出来,看到很多人戴着口罩,我才意识到可能有问题,或者有事情要发生。
▲1月22日,五顿出门买东西,街上人已经很少了。口罩是前一天,从北京临行前,妈妈叮嘱五顿带回来的,说武汉买不到了。
我到家第二天晚上,武汉就发布了要封城的消息。
封城后的第四天,有朋友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加入【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的志愿者团队。
我被选中的原因,其实跟我家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我家附近就是华南海鲜市场,离金银潭医院也不远,这两个地方,是最先发现多人感染和最早集中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地方,距离我家车程都不到10分钟,所以志愿者团队就想,我这里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物资的中转站。
之所以选这么个“危险”的位置,是考虑到万一封路后,我们的物资不方便转运,我可以自己送过去。
▲五顿所在的十万➕抗击疫情公益行动小组,为医院筹备物资,并联系其它公益车队运送
但是后来我其实只去过金银潭医院一次。因为开始的时候,大家考虑到武汉资源多,能守住,有了物资就一个劲儿地往汉川、黄石、孝感等地的医院送,这些地方三甲医院太少了。
后来协和医院等好多武汉市的大医院也给我们发消息,说他们也急缺物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我们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协和医院的医生说,他们很多物资,不是所剩无几,是根本就没了。
我们就很奇怪,其实全国各地支援到武汉的物资已经不少了,包括官方的消息和我们从其它民间组织了解到的,但是这些物资协和医院他们却没有收到。后来我们志愿者发现,千万不能填写医院为收件方,这样在半路就会被拦截,拦截后也没办法追回。
后来寄到个人的医疗物资,也不能确保收到了。朋友从韩国给我寄了1000只口罩,前天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出事了,口罩可能被拦截征用了,但是在哪个部门查不到。”
公益小组直到现在,也有一些物资下落不明。一批从山东淄博寄来的60箱手套,按计划是发到孝感,然后再分配给8家医院。第1批28箱和第2批21箱都顺利收到了,但还有11箱,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天了,还是下落不明,物流说可能在不同的车上,被我们一天十几通电话催问烦了,现在打电话过去,直接拒接。
没办法,只能继续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容易。我们做志愿者的,每天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已经从最开始的震惊、难过、气愤,到现在可以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了。
2
身边有朋友知道我做志愿者,都会问我怕不怕。我知道他们担心什么,毕竟这个病毒很容易传染,前几天还听说有志愿者被感染,最后去世了。
我做的是物资中转这一块,主要是向捐赠者和公益行动小组及时更新物资配送情况、确保拍照留证等。看新闻觉得特别危险,但身在其中,大家的共识是努力做好自我安全防护,相信只要防护到位,就不会有问题。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怕也没用。
在我们志愿者看来,最危险的工作是跟车去医院送物资。一旦被派到这种活儿,在路上和做交接的时候,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最开始的几天,各医院物资奇缺,医护人员的防护条件实在太差了,有些甚至穿的是自制的防护服,防护效果让人担心。所以,如果接到给医院运送物资的工作,大家都会为自己捏把汗,希望对接的医生是新闻里那样,穿戴整齐,充满安全感。
实际上,等你见到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医护人员的装备比想象和传闻中的还要简单。口罩、帽子和护目镜,穿着平时我们在医院看到的医生护士的衣服,没有防护服,连很重要的手套也没有。
但很奇怪,真正见到了这种状态下的医护人员,反倒没那么害怕了,更多的是心酸吧,毕竟他们比我们危险多了。
▲2月1日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接受五顿送去的物资
另外一个特别深的感受是,医护人员真的很谦卑。按理说,他们冲在最危险的前线,应该我们感激他们才对。但不管是我们打电话了解情况,还是交接物资的时候,都是他们跟我们不停地说感谢。
那次我去协和医院送600副护目镜,联系到医院,那边的医护人员高兴得不行,连说:“太好了,特别谢谢你们,我们真的是没物资了,您需要我们怎么配合都没问题!”
因为签收需要签收人的身份证信息,所以我能知道他们的年龄。
我遇到的70后偏多,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到中年不容易”,这个时候,自己处境那么难,在最危险的一线,却反过来感谢我们……
就还挺不是个滋味的。
3
两难的时候也有。
开始,我以为我在小组的工作,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中转。前面环节的物资送达和后面环节的接收,都有人搞定了,我只需要收货和转交。
真正做起来才知道,这中间需要跟进和对接的步骤实在太多了,而且过程往往并不顺畅。
武汉市区的情况还好,因为我能联系到的朋友和资源相对多些,但到了下面的地级市,就要复杂多了。
志愿者们基本上动用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圈,这时候,真的应了那句老话:群众力量大。
如果我们有物资要送到孝感去,那我就要从我的微信联系人里搜孝感这个地区的朋友,再逐一询问,能不能先把物资寄到他们那里;如果不能直接寄到孝感,就要寄到武汉中转,我们再联系志愿者车队把物资转运过去。
但有个问题是,下面地级市的志愿者远远没有武汉的多。一个城市我联系来、联系去,都是同一批人,他们每天从早上送货送到凌晨三四点,根本安排不过来。
这次做志愿者,我最深的体会是每个人都不容易,每座城市都不容易。武汉的确很难,但武汉受到的关注也最多,有些同样很难的城市,可能连被关注的机会都得不到。
做志愿者,接受捐赠和分发物资,我们最怕的就是账目不清。需要特别注重细节,再忙再累,该做的细节一样也不能少。
东西送到了,必须要拍照留存,用于公示。但有时候,可能会请一些临时帮忙的志愿者,他们特别容易疏忽这个环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必须重新联系接收物资的院方,再找志愿者去拍照、留存、取证。
有时候两三天都联系不到人,终于有人回话了,一忙起来,人家又给你忘了。
▲除了必要的用于公示留证、后期可查的依据,志愿者采购、送物资大多不会拍自己,也没时间发朋友圈。五顿的朋友圈更新,停留在他加入公益小组前的1月22号。
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帮团队联系物资采购,但网上、朋友圈找的,大多是达不到医院使用标准的,甚至有假货。
想要借机发财的人,真的很多很多。这场疫情,有人破产,有人发财,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人生百态吧。
有时候怎么说呢,确实很累,人累,心也累。因为除了这些公益小组的事,我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各种事情都要见缝插针地处理好,分身乏术。
但不管怎么难,都没想过撂挑子不干,就像当时加入的时候,也没想太多,就想着赶紧把答应的事情做好就完了。
4
最难或者说最难过的时候,是收到病人的求助信息。
情况的确在一天天好转、变得有序,但任何城市,要忽然应对如此巨大的医疗压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全缓解的。
直到现在,我身边还是会收到一些求助信息。有确诊的重症患者,有白血病人,也有人孩子要出生了,孕妇无法去医院……
说实话,我们的处境也挺尴尬。求助人对我们寄托了很大的期待,以为找到我们,就找到了组织;但其实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我们没有任何绿色通道,只能给求助者做跑腿的事儿。
我们收到求助信息,会尽力通过现在开通的各种官方通道帮助上传信息,也一直有收到解决入院的消息,但现在医疗缺口还是很大。
苦累都没什么,最难受的是有人还会质疑我们,是真的为了公益还是功利。这么说吧,就连我们志愿者自己,要真是被感染了,也只能按程序等待解决,算不了工伤,更没有“后门”可走。
我现在每天还是住在家里,做志愿者这件事,我父母没反对过。对于这次的疫情,我们家心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就是该做的自我保护,都做到位,网上传的一些靠谱、不靠谱的方法,我们也都做了。
反正这种时候,只要能预防的,老百姓都是宁可信其有吧。
每次出门回到家,我都马上洗澡,衣服也从里到外换洗,口罩剪掉,装袋子里消毒,再扔掉。我爸妈每天也非常注意保持开窗通风。
人的恐惧来自于“不可为”和“神秘感”,你真了解了传染病,知道如何防护,有事可做,其实就没那么恐慌了。
我爸每次去超市,至少买够家里一周的需求,尽量做到少出门。现在我家附近超市的人还是挺多的,涨价的情况也还是有,但就我所看到的,一切正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种规模的疫情,相信大多数人都没遇到过。现在既然遇到了,希望疫情过后,能形成一套教科书式的应对流程和体系,以备不时之需,不能每一次都像新手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你说是吧?
我身边目前有四个朋友确诊,好在他们都是轻症,现在有三个已经要出院了。从他们给我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个病毒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主要拼的还是自身抵抗力。我做志愿者,即使最忙的时候,也确保8小时睡眠,就是担心自己的免疫力下降。
现在,政府全面介入接管,医院的物资也送不进去了,我们也没什么能做的,等最后一批物资找到,我所在的【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就可以解散了。
然后我就在家隔离,等春天。
口述:五顿
采写:李峥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五顿生于1992年,专业演讲教练,家在武汉。过去的一年,他一直在全国各地授课、录制电视节目。
我们有些读者对五顿老师非常熟悉,是因为学习了他的线上、线下课程。
五顿今年春节回武汉过年,遇到了新冠疫情。得知他在【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做志愿者,我向他约了这篇采访。
对于这场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疫情,作为曾经的专业媒体人,我坚守于来自第一现场,客观、冷静、小角度的报道。
少一点情绪,多一点真实。
灾难总是提醒我们,生命的质感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既不过分丑陋,也不过分美好,真实是中性的,正如人性。只有尊重真实,才不会把天灾,变成人祸。
武汉封城已有20天,春天的脚步,正在一天天临近。
——小羊
以下内容,由武汉志愿者五顿口述,特别感谢记者李峥协助采访,并整理成文。
1
我是武汉人,过去一年一直在全国各地跑,也就趁过年回来陪父母呆上几天。
我是21号回的武汉,也是在那一天,才有人跟我说,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之前,关于疫情这事儿,我连听都没听过。一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没关注这方面的消息;二是当时宣传力度不大。
不光我,当时我从北京回武汉的火车车厢里,其他人也是没有戴口罩的。
直到从汉口火车站出来,看到很多人戴着口罩,我才意识到可能有问题,或者有事情要发生。
▲1月22日,五顿出门买东西,街上人已经很少了。口罩是前一天,从北京临行前,妈妈叮嘱五顿带回来的,说武汉买不到了。
我到家第二天晚上,武汉就发布了要封城的消息。
封城后的第四天,有朋友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加入【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的志愿者团队。
我被选中的原因,其实跟我家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我家附近就是华南海鲜市场,离金银潭医院也不远,这两个地方,是最先发现多人感染和最早集中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地方,距离我家车程都不到10分钟,所以志愿者团队就想,我这里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物资的中转站。
之所以选这么个“危险”的位置,是考虑到万一封路后,我们的物资不方便转运,我可以自己送过去。
▲五顿所在的十万➕抗击疫情公益行动小组,为医院筹备物资,并联系其它公益车队运送
但是后来我其实只去过金银潭医院一次。因为开始的时候,大家考虑到武汉资源多,能守住,有了物资就一个劲儿地往汉川、黄石、孝感等地的医院送,这些地方三甲医院太少了。
后来协和医院等好多武汉市的大医院也给我们发消息,说他们也急缺物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我们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协和医院的医生说,他们很多物资,不是所剩无几,是根本就没了。
我们就很奇怪,其实全国各地支援到武汉的物资已经不少了,包括官方的消息和我们从其它民间组织了解到的,但是这些物资协和医院他们却没有收到。后来我们志愿者发现,千万不能填写医院为收件方,这样在半路就会被拦截,拦截后也没办法追回。
后来寄到个人的医疗物资,也不能确保收到了。朋友从韩国给我寄了1000只口罩,前天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出事了,口罩可能被拦截征用了,但是在哪个部门查不到。”
公益小组直到现在,也有一些物资下落不明。一批从山东淄博寄来的60箱手套,按计划是发到孝感,然后再分配给8家医院。第1批28箱和第2批21箱都顺利收到了,但还有11箱,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天了,还是下落不明,物流说可能在不同的车上,被我们一天十几通电话催问烦了,现在打电话过去,直接拒接。
没办法,只能继续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容易。我们做志愿者的,每天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已经从最开始的震惊、难过、气愤,到现在可以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了。
2
身边有朋友知道我做志愿者,都会问我怕不怕。我知道他们担心什么,毕竟这个病毒很容易传染,前几天还听说有志愿者被感染,最后去世了。
我做的是物资中转这一块,主要是向捐赠者和公益行动小组及时更新物资配送情况、确保拍照留证等。看新闻觉得特别危险,但身在其中,大家的共识是努力做好自我安全防护,相信只要防护到位,就不会有问题。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怕也没用。
在我们志愿者看来,最危险的工作是跟车去医院送物资。一旦被派到这种活儿,在路上和做交接的时候,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最开始的几天,各医院物资奇缺,医护人员的防护条件实在太差了,有些甚至穿的是自制的防护服,防护效果让人担心。所以,如果接到给医院运送物资的工作,大家都会为自己捏把汗,希望对接的医生是新闻里那样,穿戴整齐,充满安全感。
实际上,等你见到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医护人员的装备比想象和传闻中的还要简单。口罩、帽子和护目镜,穿着平时我们在医院看到的医生护士的衣服,没有防护服,连很重要的手套也没有。
但很奇怪,真正见到了这种状态下的医护人员,反倒没那么害怕了,更多的是心酸吧,毕竟他们比我们危险多了。
▲2月1日武汉协和医院医护人员接受五顿送去的物资
另外一个特别深的感受是,医护人员真的很谦卑。按理说,他们冲在最危险的前线,应该我们感激他们才对。但不管是我们打电话了解情况,还是交接物资的时候,都是他们跟我们不停地说感谢。
那次我去协和医院送600副护目镜,联系到医院,那边的医护人员高兴得不行,连说:“太好了,特别谢谢你们,我们真的是没物资了,您需要我们怎么配合都没问题!”
因为签收需要签收人的身份证信息,所以我能知道他们的年龄。
我遇到的70后偏多,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到中年不容易”,这个时候,自己处境那么难,在最危险的一线,却反过来感谢我们……
就还挺不是个滋味的。
3
两难的时候也有。
开始,我以为我在小组的工作,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中转。前面环节的物资送达和后面环节的接收,都有人搞定了,我只需要收货和转交。
真正做起来才知道,这中间需要跟进和对接的步骤实在太多了,而且过程往往并不顺畅。
武汉市区的情况还好,因为我能联系到的朋友和资源相对多些,但到了下面的地级市,就要复杂多了。
志愿者们基本上动用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圈,这时候,真的应了那句老话:群众力量大。
如果我们有物资要送到孝感去,那我就要从我的微信联系人里搜孝感这个地区的朋友,再逐一询问,能不能先把物资寄到他们那里;如果不能直接寄到孝感,就要寄到武汉中转,我们再联系志愿者车队把物资转运过去。
但有个问题是,下面地级市的志愿者远远没有武汉的多。一个城市我联系来、联系去,都是同一批人,他们每天从早上送货送到凌晨三四点,根本安排不过来。
这次做志愿者,我最深的体会是每个人都不容易,每座城市都不容易。武汉的确很难,但武汉受到的关注也最多,有些同样很难的城市,可能连被关注的机会都得不到。
做志愿者,接受捐赠和分发物资,我们最怕的就是账目不清。需要特别注重细节,再忙再累,该做的细节一样也不能少。
东西送到了,必须要拍照留存,用于公示。但有时候,可能会请一些临时帮忙的志愿者,他们特别容易疏忽这个环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必须重新联系接收物资的院方,再找志愿者去拍照、留存、取证。
有时候两三天都联系不到人,终于有人回话了,一忙起来,人家又给你忘了。
▲除了必要的用于公示留证、后期可查的依据,志愿者采购、送物资大多不会拍自己,也没时间发朋友圈。五顿的朋友圈更新,停留在他加入公益小组前的1月22号。
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帮团队联系物资采购,但网上、朋友圈找的,大多是达不到医院使用标准的,甚至有假货。
想要借机发财的人,真的很多很多。这场疫情,有人破产,有人发财,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人生百态吧。
有时候怎么说呢,确实很累,人累,心也累。因为除了这些公益小组的事,我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各种事情都要见缝插针地处理好,分身乏术。
但不管怎么难,都没想过撂挑子不干,就像当时加入的时候,也没想太多,就想着赶紧把答应的事情做好就完了。
4
最难或者说最难过的时候,是收到病人的求助信息。
情况的确在一天天好转、变得有序,但任何城市,要忽然应对如此巨大的医疗压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全缓解的。
直到现在,我身边还是会收到一些求助信息。有确诊的重症患者,有白血病人,也有人孩子要出生了,孕妇无法去医院……
说实话,我们的处境也挺尴尬。求助人对我们寄托了很大的期待,以为找到我们,就找到了组织;但其实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我们没有任何绿色通道,只能给求助者做跑腿的事儿。
我们收到求助信息,会尽力通过现在开通的各种官方通道帮助上传信息,也一直有收到解决入院的消息,但现在医疗缺口还是很大。
苦累都没什么,最难受的是有人还会质疑我们,是真的为了公益还是功利。这么说吧,就连我们志愿者自己,要真是被感染了,也只能按程序等待解决,算不了工伤,更没有“后门”可走。
我现在每天还是住在家里,做志愿者这件事,我父母没反对过。对于这次的疫情,我们家心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就是该做的自我保护,都做到位,网上传的一些靠谱、不靠谱的方法,我们也都做了。
反正这种时候,只要能预防的,老百姓都是宁可信其有吧。
每次出门回到家,我都马上洗澡,衣服也从里到外换洗,口罩剪掉,装袋子里消毒,再扔掉。我爸妈每天也非常注意保持开窗通风。
人的恐惧来自于“不可为”和“神秘感”,你真了解了传染病,知道如何防护,有事可做,其实就没那么恐慌了。
我爸每次去超市,至少买够家里一周的需求,尽量做到少出门。现在我家附近超市的人还是挺多的,涨价的情况也还是有,但就我所看到的,一切正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种规模的疫情,相信大多数人都没遇到过。现在既然遇到了,希望疫情过后,能形成一套教科书式的应对流程和体系,以备不时之需,不能每一次都像新手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你说是吧?
我身边目前有四个朋友确诊,好在他们都是轻症,现在有三个已经要出院了。从他们给我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个病毒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主要拼的还是自身抵抗力。我做志愿者,即使最忙的时候,也确保8小时睡眠,就是担心自己的免疫力下降。
现在,政府全面介入接管,医院的物资也送不进去了,我们也没什么能做的,等最后一批物资找到,我所在的【十万个创始人疫情公益小组】就可以解散了。
然后我就在家隔离,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