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会见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备受瞩目的中欧电动车关税谈判截至目前并没有带来如期的结果,但开始触及“价格承诺”等具体议题。
这场谈判几乎被认为是中国与欧洲达成和解的最后努力。按照原计划,9月25日欧盟27个成员国将投票表决关税案,如果通过,欧盟将正式对华征收电动车反补贴关税。
王文涛与东布罗夫斯基斯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会后披露两个信号:中欧将继续进行价格承诺协议谈判,以换取无关税;有欧盟外交官向美国媒体透露,原定于9月25日的最终表决推迟,以给双方更多谈判时间。
“价格承诺”意味着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出口欧盟时,主动抬高售价,减少对欧洲公司的伤害。作为交换,欧盟取消关税。中国商务部也提到,此举展现出中方“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诚意”。
这场谈判关乎着两个经济体的前途——中国希望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大转型升级,摆脱当前经济困境;欧洲希望保住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不至于被中美抛下
“分化欧洲”
美国从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到最近一次对华加征电动车关税(税率100%),几乎每次都不留余地,而且往往会迅速扩大到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一旦征收,延续数年。
相比之下,中欧的较量则显得“传统”——启动调查、企业抽样、宣布税率,历经九个月;然后临时税率公布后,双方谈判,从六月份开始你来我往,直至表决前夕,依然未有定数。
美国把对华贸易问题当作“国家安全”问题;欧盟则当作纯粹的贸易问题,因此采取的处理手法和效率,完全处于两个层面。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一致,从白宫到国会,同仇敌忾;相比之下,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分歧严重。
智库欧洲政策中心的政策分析师瓦格·福克曼(Varg Folkman)向BBC表示,中国希望分化一些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一些成员国的领导人可能会在表决中站在中国一边,不让关税正式化。
按照欧盟法规,7月4日开始实施的对华电动车关税是“暂时认定”,并称“如果与中国当局的讨论未能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欧盟成员国将在9月底投票,如果通过就从11月开始正式实施,持续五年。
“在成员国中,德国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认为,如果对关税投赞成票,中国将进行报复。西班牙一直摇摆不定,他们的首相不久前去了中国,他似乎对之前支持关税态度有所转变,而其它成员国,如法国,则非常支持加征关税的决议。”福克曼表示。
在7月份的一场对华电动车关税的征询投票中,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立陶宛等12国赞成;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和斯洛伐克四国反对;德国、奥地利、克罗地亚等11国则弃权。
此后,西班牙的态度似乎松动。而按照欧盟的议事程序,最终表决需有15个成员国、且占欧盟人口65%投票反对,欧委会才会搁置关税决议,否则将获通过。
王文涛访欧之后,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援引三位欧盟外交官称,对华电动车关税已经从9月25日欧盟的表决议程中删除,其中两位外交官表示,没有确定最新投票日期,最早的可能性是9月30日。
西班牙、德国担心中国对西班牙火腿以及德国豪华燃油车加征关税进行报复。
这种压力是切实的。本周一,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向捷豹路虎、奥迪、大众、宝马、奔驰五家公司发函注意经营过程中的垄断行为,并进行整改。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柯克加德向媒体表示,欧盟和美国不同,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做法在欧洲行不通。
关系重大
福克曼表示,新冠疫情前,欧洲还在这个领域领先,仅仅几年过去,已经大幅落后。
“在没有任何平衡关税的情况下,受补贴的电动汽车进入欧洲的危险性极大,它们将超越欧洲制造商,使我们蒙受损失。而且汽车制造商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德国,这可能会进一步损害我们的竞争力。”福克曼认为,征收关税是正确之举,欧盟需要展现姿态,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过剩的产能无法随意冲上欧洲的海岸。
德国是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商,但也是欧盟中与中国经济嵌入最深的经济体——德国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到11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比2022年增长了4.3%。对华直接投资占到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3%,这一比例比疫情之前翻了一倍。其中汽车又是重中之重,2023年德国在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中,对华投资占29%;在机床行业和化工行业,这一数字分别是13%和8%。
这意味着,虽然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对德国形成挑战;但德国不得不考虑,中国作为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是否会构建对德贸易壁垒,来报复欧盟的关税。
对中国而言,新能源汽车也是一张无法割舍的好牌。经济学人智库(EIU)分析师阿鲁希·科泰查(Arushi Kotecha)向BBC中文表示,由于电动车不仅包括锂离子电池的和半导体领域的最新技术,还包括车辆辅助驾驶零部件行业(比如激光雷达),经济附加值高,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从地缘战略角度,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BYD)总裁王传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其中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石油用在了汽车行业。“这三个'70%'会死死卡住我们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断,而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发展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而在这一轮能源转型中,汽车行业巨变,传统巨头的优势被重估,中国则希望从德美日的跟随者,实现弯道超车,变为领跑者。
对于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电动车而言,欧盟太重要了——美国、加拿大已经不由分说地施加了100%的关税,这两个市场似乎以无指望,而欧盟是它们之外购买力和体量最大的市场。
9月1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会见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备受瞩目的中欧电动车关税谈判截至目前并没有带来如期的结果,但开始触及“价格承诺”等具体议题。
这场谈判几乎被认为是中国与欧洲达成和解的最后努力。按照原计划,9月25日欧盟27个成员国将投票表决关税案,如果通过,欧盟将正式对华征收电动车反补贴关税。
王文涛与东布罗夫斯基斯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会后披露两个信号:中欧将继续进行价格承诺协议谈判,以换取无关税;有欧盟外交官向美国媒体透露,原定于9月25日的最终表决推迟,以给双方更多谈判时间。
“价格承诺”意味着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出口欧盟时,主动抬高售价,减少对欧洲公司的伤害。作为交换,欧盟取消关税。中国商务部也提到,此举展现出中方“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诚意”。
这场谈判关乎着两个经济体的前途——中国希望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大转型升级,摆脱当前经济困境;欧洲希望保住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不至于被中美抛下
“分化欧洲”
美国从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到最近一次对华加征电动车关税(税率100%),几乎每次都不留余地,而且往往会迅速扩大到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一旦征收,延续数年。
相比之下,中欧的较量则显得“传统”——启动调查、企业抽样、宣布税率,历经九个月;然后临时税率公布后,双方谈判,从六月份开始你来我往,直至表决前夕,依然未有定数。
美国把对华贸易问题当作“国家安全”问题;欧盟则当作纯粹的贸易问题,因此采取的处理手法和效率,完全处于两个层面。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一致,从白宫到国会,同仇敌忾;相比之下,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分歧严重。
智库欧洲政策中心的政策分析师瓦格·福克曼(Varg Folkman)向BBC表示,中国希望分化一些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一些成员国的领导人可能会在表决中站在中国一边,不让关税正式化。
按照欧盟法规,7月4日开始实施的对华电动车关税是“暂时认定”,并称“如果与中国当局的讨论未能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欧盟成员国将在9月底投票,如果通过就从11月开始正式实施,持续五年。
“在成员国中,德国的反对呼声最高。他们认为,如果对关税投赞成票,中国将进行报复。西班牙一直摇摆不定,他们的首相不久前去了中国,他似乎对之前支持关税态度有所转变,而其它成员国,如法国,则非常支持加征关税的决议。”福克曼表示。
在7月份的一场对华电动车关税的征询投票中,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立陶宛等12国赞成;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和斯洛伐克四国反对;德国、奥地利、克罗地亚等11国则弃权。
此后,西班牙的态度似乎松动。而按照欧盟的议事程序,最终表决需有15个成员国、且占欧盟人口65%投票反对,欧委会才会搁置关税决议,否则将获通过。
王文涛访欧之后,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援引三位欧盟外交官称,对华电动车关税已经从9月25日欧盟的表决议程中删除,其中两位外交官表示,没有确定最新投票日期,最早的可能性是9月30日。
西班牙、德国担心中国对西班牙火腿以及德国豪华燃油车加征关税进行报复。
这种压力是切实的。本周一,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向捷豹路虎、奥迪、大众、宝马、奔驰五家公司发函注意经营过程中的垄断行为,并进行整改。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柯克加德向媒体表示,欧盟和美国不同,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做法在欧洲行不通。
关系重大
福克曼表示,新冠疫情前,欧洲还在这个领域领先,仅仅几年过去,已经大幅落后。
“在没有任何平衡关税的情况下,受补贴的电动汽车进入欧洲的危险性极大,它们将超越欧洲制造商,使我们蒙受损失。而且汽车制造商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德国,这可能会进一步损害我们的竞争力。”福克曼认为,征收关税是正确之举,欧盟需要展现姿态,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过剩的产能无法随意冲上欧洲的海岸。
德国是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商,但也是欧盟中与中国经济嵌入最深的经济体——德国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到119亿欧元的历史新高,比2022年增长了4.3%。对华直接投资占到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3%,这一比例比疫情之前翻了一倍。其中汽车又是重中之重,2023年德国在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中,对华投资占29%;在机床行业和化工行业,这一数字分别是13%和8%。
这意味着,虽然中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对德国形成挑战;但德国不得不考虑,中国作为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是否会构建对德贸易壁垒,来报复欧盟的关税。
对中国而言,新能源汽车也是一张无法割舍的好牌。经济学人智库(EIU)分析师阿鲁希·科泰查(Arushi Kotecha)向BBC中文表示,由于电动车不仅包括锂离子电池的和半导体领域的最新技术,还包括车辆辅助驾驶零部件行业(比如激光雷达),经济附加值高,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从地缘战略角度,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BYD)总裁王传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其中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石油用在了汽车行业。“这三个'70%'会死死卡住我们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断,而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发展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而在这一轮能源转型中,汽车行业巨变,传统巨头的优势被重估,中国则希望从德美日的跟随者,实现弯道超车,变为领跑者。
对于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电动车而言,欧盟太重要了——美国、加拿大已经不由分说地施加了100%的关税,这两个市场似乎以无指望,而欧盟是它们之外购买力和体量最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