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庞大的剁手党风潮相比,来自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号召今年走红网络,“不盲目跟风,不被 #消费主义 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获得一众年轻人的共鸣。https://t.co/j69aPJeXzP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November 12, 2021
与往年庞大的剁手党风潮相比,来自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号召今年走红网络,“不盲目跟风,不被 #消费主义 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获得一众年轻人的共鸣。https://t.co/j69aPJeXzP
一年一度的中国“双十一”购物节收官,多个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创新高,但是增速放缓。在“买买买”的火热氛围下,豆瓣的反消费主义小组逆袭抢购潮,所有的组员都在做一件事 -- 劝你不要买。 据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天猫公布的数据,今年“双十一”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5403亿元,增速仅8.45%。从2018-2020年,交易额增速为24%、28%、85.62%。 京东“双十一”的总交易额为3491亿元,同比增长约28.58%,同样低于2020年32.83%的增幅。 与往年庞大的剁手党风潮相比,来自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号召今年走红网络,“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获得一众年轻人的共鸣。 “疫情下整个经济形势并不好,失业人员比较多,比如零售、餐饮行业恢复很难;目前国家也不太鼓励第三方电商销售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双十一,可能会导致消费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破坏商业系统的平衡。” 深圳财经评论人士邹涛告诉本台。 不买不买,就是不买! 这个成立于2020年10月23日的豆瓣群已经吸引到30万粉丝加盟,群组介绍这样写道:“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 大批“不买人”、“尾款人”聚集在豆瓣抱团取暖,有的追求极简主义,有的纯粹为了省钱。但凡标题中带有“买不买”、“要不要买”以及类似的帖子,都会被直接删帖,组内统一的哲学就是别问,问就是不买: “不要囤过多春秋的衣服,会变得不幸”、 “我有预感淘宝再这样下去要被干倒了”、“比拼大赛——你买过最后悔的东西是什么?!”、“学了化妆才发现,很多步骤化了更丑,日常妆容请遵循less is more(少是更好)原则”。 成功顶住网红博主的营销种草后,攒下的钱可以拿来干什么呢?面对组员romeo 的发问,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买车买房、医疗、理财、养老。 从事市场管理工作的山东青岛居民王军尚也没有参加抢购,他认为,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不应该浪费在无止境的网购 ,“我肯定不会买,尽量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年轻人应该知道对自己和社会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成长、心理和精神成熟、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心,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从“躺平”、“内卷”到“不买”,中国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话语结构日趋颓丧。美国水牛城大学研究生刘天宇对本台介绍说,“大家都不买东西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比较穷。最近这几年中国年轻人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回到社会后面临的压力特别大,遇到很多竞争,不管是结婚还是买房,工资力不从心。中国民间的整体表达是比较颓丧的,大家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包括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改造。” 在中西方都生活过的刘天宇表示,他很少在美国年轻人中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在中国,如果你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多的靠得是财产的积累、是不是有好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这个社会的鄙视和歧视现象是非常严重的。美国人并没有完全通过社会地位的提高来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在意人的品行和修养。” “双十一”应扫进历史的灰烬? 这一反消费主义潮流获得部分官媒的肯定。新华网12日转载《北京晚报》的评论《给坚持“不买”也点个好评》,“消费观都应该有意识地趋向理性。比起盲目跟风、买完‘吃土’,根据自身情况,提前、合理地制订消费计划,既有利于更好地生活,也有利于营造更加健康的消费环境。” 在中国官方的严格监管下,阿里巴巴淡化了过去促销炒作的手法,没有出现大屏幕展示实时成交额数据,强调今年两大优先诉求是鼓励“绿色消费”和“支持弱势群体”。 邹涛认为,“双十一”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将来的趋势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大量交易,而是老百姓在日常都能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国家希望经济均匀、平衡地发展。一些商家迫于平台要求参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量打折,最后不赚钱;商家也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提高价格,导致虚假促销,损害消费者利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双十一也受到全球供应链危机的挤压。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分析师称,停电扰乱了生产,加剧了能源成本上升带来的负担,对消费品生产商的冲击最大。原材料价格飙升或将进一步压缩制造业的利润。
一年一度的中国“双十一”购物节收官,多个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创新高,但是增速放缓。在“买买买”的火热氛围下,豆瓣的反消费主义小组逆袭抢购潮,所有的组员都在做一件事 -- 劝你不要买。
据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天猫公布的数据,今年“双十一”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5403亿元,增速仅8.45%。从2018-2020年,交易额增速为24%、28%、85.62%。
京东“双十一”的总交易额为3491亿元,同比增长约28.58%,同样低于2020年32.83%的增幅。
与往年庞大的剁手党风潮相比,来自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号召今年走红网络,“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获得一众年轻人的共鸣。
“疫情下整个经济形势并不好,失业人员比较多,比如零售、餐饮行业恢复很难;目前国家也不太鼓励第三方电商销售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双十一,可能会导致消费集中在某个时间段,破坏商业系统的平衡。” 深圳财经评论人士邹涛告诉本台。
不买不买,就是不买!
这个成立于2020年10月23日的豆瓣群已经吸引到30万粉丝加盟,群组介绍这样写道:“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
大批“不买人”、“尾款人”聚集在豆瓣抱团取暖,有的追求极简主义,有的纯粹为了省钱。但凡标题中带有“买不买”、“要不要买”以及类似的帖子,都会被直接删帖,组内统一的哲学就是别问,问就是不买:
“不要囤过多春秋的衣服,会变得不幸”、 “我有预感淘宝再这样下去要被干倒了”、“比拼大赛——你买过最后悔的东西是什么?!”、“学了化妆才发现,很多步骤化了更丑,日常妆容请遵循less is more(少是更好)原则”。
成功顶住网红博主的营销种草后,攒下的钱可以拿来干什么呢?面对组员romeo 的发问,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买车买房、医疗、理财、养老。
从事市场管理工作的山东青岛居民王军尚也没有参加抢购,他认为,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不应该浪费在无止境的网购 ,“我肯定不会买,尽量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年轻人应该知道对自己和社会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成长、心理和精神成熟、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心,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从“躺平”、“内卷”到“不买”,中国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话语结构日趋颓丧。美国水牛城大学研究生刘天宇对本台介绍说,“大家都不买东西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比较穷。最近这几年中国年轻人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回到社会后面临的压力特别大,遇到很多竞争,不管是结婚还是买房,工资力不从心。中国民间的整体表达是比较颓丧的,大家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包括经济形势、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改造。”
在中西方都生活过的刘天宇表示,他很少在美国年轻人中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在中国,如果你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多的靠得是财产的积累、是不是有好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这个社会的鄙视和歧视现象是非常严重的。美国人并没有完全通过社会地位的提高来获得别人的尊重,更在意人的品行和修养。”
“双十一”应扫进历史的灰烬?
这一反消费主义潮流获得部分官媒的肯定。新华网12日转载《北京晚报》的评论《给坚持“不买”也点个好评》,“消费观都应该有意识地趋向理性。比起盲目跟风、买完‘吃土’,根据自身情况,提前、合理地制订消费计划,既有利于更好地生活,也有利于营造更加健康的消费环境。”
在中国官方的严格监管下,阿里巴巴淡化了过去促销炒作的手法,没有出现大屏幕展示实时成交额数据,强调今年两大优先诉求是鼓励“绿色消费”和“支持弱势群体”。
邹涛认为,“双十一”早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将来的趋势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大量交易,而是老百姓在日常都能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国家希望经济均匀、平衡地发展。一些商家迫于平台要求参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量打折,最后不赚钱;商家也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提高价格,导致虚假促销,损害消费者利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双十一也受到全球供应链危机的挤压。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分析师称,停电扰乱了生产,加剧了能源成本上升带来的负担,对消费品生产商的冲击最大。原材料价格飙升或将进一步压缩制造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