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双休,是谁不让他们歇一歇?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5月10日 20点6分 PT
  返回列表
4429 阅读
2 评论
此处不宜诉讼


每个周末在教室里昏昏欲睡的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周末。可在现实里,他们往往需要签下一纸“自愿到校”的申请书,才有资格光明正大地继续被安排考试、自习、刷题、总结、背诵……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当下中国多数中学对落实双休这一政策的真实回应方式。

2025年春季,全国范围内推行高中双休制度。这项改革原意良善,旨在缓解学生长期积压的身心压力。但一纸政策下发,进入地方教育系统、学校管理层、家长家庭,再到学生个人,层层“转译”之后,终究在大多数地区变了味。

在我的记忆里,这不是第一次教育减负了,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搞过一次,那还是2016年的时候,本人第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就是对“弹性放学,自愿到校”问题的回应。记者在我初中学校门口蹲了半天,不知道怎么的就选中我了,然后喊我过去回答几个问题,这时候在门口的教导主任也过来了,递给我一张纸条让我背熟,然后就有了如下对话:

“同学你是自愿到校的吗?”

“是的。”(是个鬼啊,能7:30上学我为什么要6:30就过来)

“同学你觉得学校双减政策落实的怎么样?”

“作业量比以前少了,我的课外辅导班也停了。”(当然停了,因为直接去老师家补习了)

“同学,我注意到现在才6:30,但是初中上学时间应该是7:30呀”

“我们学校有一个弹性上放学政策,因为考虑到我爸妈上班时间和我上学时间不一致,通勤有困难,所以可以自愿提前到校,晚些放学。”

“那你觉得这个政策怎么样?”

“我觉得很好,让我爸妈负担也轻松了,我在学校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轻松个锤子,我爹8点上班,我妈7:30上班,从小学到高中,不是因为我他们都能多睡一会)

除了这种弹性放学,自愿到校申请书,自愿自习申请书,课后辅导申请书,阴阳课表早就搞了快十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罢了,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全面否定,毕竟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导致的,真要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那你让西北地区的孩子怎么和北京上海的孩子比?

中国高考制度决定了千军万马必须挤过一座独木桥,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学校被用升学率考核,老师的评优评先看班级成绩,家长望子成龙焦虑不安,学生自幼被告知考不上就没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预期下,“休息”从来不是值得被鼓励的行为,反倒常常等同于“堕落”“不自律”。所以即使教育部文件白纸黑字写得再清楚,只要没有改变升学路径和人才选拔逻辑,学校就不会敢放,家长就不会放心,学生就只能被自愿。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最终执行者之间隔着若干层级,中央想“治本”,地方想“治稳”,学校则要“保结果”。当治理的目标不是一致的,最终的“落实”也就变得千姿百态。各地教育部门在解释“为什么不能真双休”时,大多提到教学任务重,通勤不便,资源不足等理由,听起来合理,实则是以现实难题掩盖对体制优化的推诿和懒政。要知道,教育资源的不均和课时安排的紧凑,不该由学生的周末来填补,更不该靠摧毁孩子身心健康来对冲。

假双休背后反映的是全民焦虑,当社会整体的流动性开始减弱,“机会”越来越集中于头部高校、热门行业、资源城市,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唯分数论”的筛选机制里。大人们自己都没有摆脱“996”的焦虑,又怎会愿意让孩子周末休息?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结构不愿意停下来的问题。家长焦虑、老师焦虑、校长焦虑——每个人都深知这样不正常,却也只能默默继续,因为谁都不敢先躺。于是明面上写着双休,骨子里却是变相加班。

双休之所以难,并不在于制定,而在于撼动了太多既得利益和路径依赖。要真正让双休成为“实休”,请从教育资源平衡做起,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同样明显。

在那一纸“自愿申请书”的末尾,有学生的签名,也有家长的笔迹。那是一个时代共同“心虚”的印记——我们明知道孩子们不愿意,却还是替他们按下了“同意”。

如果双休制度注定要在现实中打折执行,我们至少应该先学会诚实,不要再用“自愿”来粉饰强迫,不要再把“竞争”合理化为压榨,哪怕不能马上让每个孩子都休两天完整的周末。

s
seator
1 楼
这是福报
相信事实
2 楼
中国为什么能够高速发展?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功不可没。现在中国每年一千万孩子上大学,如果按照中国14亿人口计算,人均70岁寿命的话,长此以往,中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以上水平的人就可以达到总人口的5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世界上有几个国家能达到这样高的教育水平? 孩子们当然是都不愿意学习的,愿意去玩,这是天性。你愿意自己的子女不继续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