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孩子隔离不爱吃酒店饭菜 医护送外卖上楼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9日 6点46分 PT
  返回列表
68769 阅读
20 评论
钱江晚报

这是发生在杭州一家隔离酒店里的故事。

4月5日下午1点开始,这家酒店一共接收了两批来自上海的共304名隔离人员。

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情绪还好吗?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是驻点在此的16位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的。

李清爽就是其中的一员。

她来自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黑龙江女孩,声音甜美,笑容亲切。

“我是4月3日晚上接到通知的,4日早上8点,就已经到岗了,我们大家一起,提前在这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李清爽说。

李清爽

连接两批来自上海的隔离人员到达后,整个团队忙了起来。

医疗组的医护人员给每一个人进行核酸检测,对隔离人员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隔离人员进行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

“一路过来,难免会有疲惫和焦虑。我们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帮助开导他们,为他们解压。”李清爽说。

隔离人员到达后的48小时里,医护人员几乎都没有好好睡觉,一刻不得闲。常常是稍微眯一会儿,醒来接着干。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有同事早上来不及吃早饭,低血糖犯了,我们看着也很心疼。”

资料图

几天来,有很多片段都留在李清爽的脑海里。有难到不知所措,有急到气喘吁吁,当然,也有暖的时刻。

隔离人员中有老人,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他用上海话和我们沟通,语速说快了,我们听不太明白,但有些问题又必须了解清楚,就只能一遍一遍反复沟通,一直到听明白为止。有时候,卡在一两句话的意思上过不去,都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有患有高血压的隔离人员,因为走得匆忙,没有把必须服用的药物带来,急得不知所措。“我们马上安排医护人员帮助问诊,并且调配了所需的药物,送到酒店来,当天就解决了缺药问题。”

最让李清爽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同事“气喘吁吁在外卖架子上,翻找着一袋食物”。

原来,隔离酒店里,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5岁的孩子在隔离。孩子年纪小,有些挑食,不爱吃酒店提供的饭菜。

这位妈妈没有办法,只能通过手机,在网上超市为孩子选购了一些爱吃的食物。

但在隔离中的这位母亲,不知道这些食物何时才能够拿到,怕孩子饿着,无奈之下,打电话向医护人员求助。

接到电话的医护人员刚好也是一位母亲,电话里,她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她跑到酒店门口,把送来的食物找出来,安排人送到楼上。

李清爽说,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许多隔离人员对他们表达的感谢。

“有时候和我们说一句‘辛苦了’,一些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会对我们说,小姑娘,真的谢谢你们,你们太累了。”李清爽说。

资料图

驻点隔离酒店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小时新闻记者,隔离酒店内总体情况比较平稳,隔离人员也都很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酒店里的16名医护人员,由来自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组成的。

每天早上4点,医护人员就会开始进行核酸采样工作,一般到6点半前会全部完成,将采样的样本送检。“一旦检测出现阳性病例,就需要按照规定,马上安排转出到定点医院。”

资料图

负责人特别提到了李清爽:“这个女孩人真的好,她是2018年毕业开始从事医护工作的。去年9月,开始进驻隔离酒店工作,如今,已经轮转过五家隔离酒店,经验越来越丰富。”

“我们这次的这个酒店,也是刚刚成为隔离酒店的,新的隔离酒店总需要熟练的人过来‘开荒’,所以,我就被选过来了。”李清爽说。

资料图

因为经常在隔离酒店工作,这个女孩和男朋友聚少离多,一段感情很遗憾地画上了句号:“今年以来,我总共只见了他一次。其实,他也挺不容易的,可能也是有缘无份吧。”

延伸阅读

杭州淳安接收上海隔离人员 200多人核酸2个小时之内做完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俏言

4月8日,距离上海第一批隔离人员坐大巴到酒店,已经4天。杭州淳安驻地负责人姚汉(化名)拍下了和隔离人员同款的“隔离餐”,发给了爱人,表示这里一切工作都在有序推进,让她不要担心。

4月3日下午,这家酒店收到要接收上海隔离人员的通知,便立刻划分好酒店内部区域,按照要求设置管控通道,调配了8名医护人员,3名公安和1名现场机动人员负责隔离点运转工作,其中医护组的组长陈旭(化名),刚刚结束上一轮的抽调任务,就被调来了这里。

4月4日凌晨五点左右,六辆大巴车停在了酒店门口。酒店服务员和医护几乎没怎么合眼,帮助隔离人员录入信息后,就把他们安顿进了房间。

姚汉介绍,这次隔离点第一批接收共计268人。确保彼此的健康,如何做好隔离点的消杀工作,让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平稳有序渡过隔离期,对于姚汉和陈旭而言,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隔离点每人每天做两次核酸

“200多人的核酸,2个小时之内做完”

隔离人员的早餐。

陈旭每天早上大概五点半左右起床,六点钟开始给每个房间做核酸。第一天,大白八人组采样时间近三个半小时,因为很多人对这一流程并不熟练,加上敲门偶尔需要等待,登记信息时隔离人员还要再回房找身份证。这样一来一回,就耽误了不少时间。

核酸采样两人一组,每天上下午需要全员各采集一次,包括酒店工作人员和大白自己,也要每天做一次核酸。陈旭觉得,虽然跟这些隔离人员接触的时间还不多,但默契已经逐渐产生。现在,陈旭只要敲一次门,里面的人就会拿着身份证开门,一套流程开始加快,200多人的核酸,2个小时之内就能做完。

给人做完核酸,大白们还要查看酒店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是否符合规范。另外,在酒店工作人员送餐期间,大白需要全程在一旁观察,指出一些操作中的不当行为。

陈旭表示,虽然在前期给这些工作人员做了培训,但在实际操做过程中毕竟是新手,难免会有不到位,需要大白在一旁引导指正。与此同时,陈旭和同事们还需要一周选取隔离区内的50个样品,进行病毒检测。

陈旭说,在给一名老人做核酸时,对方表示自己有哮喘,需要配药。陈旭特意要来了老人家属的电话,和家属沟通了一下病情,并将老人的用药需求报送给社区,顺利帮老人配了哮喘药。

这已经是陈旭第五次被抽调到隔离点工作了。陈旭原本是淳安县一医院的医生,今年2—3月他都在不同的隔离点工作。

3月,陈旭结束前一阵余杭疫情的隔离点任务,刚完成隔离后的第二天,就被通知调来了这家酒店。陈旭说,根据隔离人员情况不同,隔离天数也不相同,自己每一次被抽调,都做好了“14+7”心理准备。

组织“气氛小组”给大家打气

“守望相助,才能击退奥密克戎”

隔离人员的晚餐。

这一批进来的隔离人员中,有16个孩子,最小的只有5岁,和妈妈住在一起。

第二天,淳安县女企业家协会就给孩子们送去了慰问品,包括一袋小食品和牛奶。

酒店的隔离餐也几乎每天都会准时送到房间。姚汉表示,第一天的早餐和午餐会有点手忙脚乱。因为隔离点的人太多,加上分餐的人手不足,导致有些餐送去时可能有些凉了,不过他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的每一餐,他们都让隔离人员吃上热菜热饭。

姚汉自己也和酒店的工作人员住在酒店内部划分出的清洁区里,吃同款“隔离餐”。姚汉晒出了第一天的晚饭和今天(4月8日)的早饭,晚饭有三荤两素,早餐有包子粥鸡蛋香肠,还配了两瓣橙子。

为了让大家在隔离之余,还能心情舒畅,隔离群内的党员组成了一支“气氛组”,专门活跃群内的氛围,给大家打打气,让大家乐观面对突如其来的隔离,积极抗疫。还有志愿者表示,自己不是党员,但也愿意做志愿者,调节隔离众人的情绪。

“每个人面对隔离的心态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情绪会有些低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克服。”姚汉表示,无论是从哪里来的隔离人员,他们都尽可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有守望相助,才能击退奥密克戎。”

w
wudalao
1 楼
解决了本来不应该存在的问题
a
andykk
2 楼
感谢这些默默付出的医护人员
w
wjb2009
3 楼
上海多少人啊,如果都开小灶,那得多少医护人员啊
s
steering
4 楼
一群精神病
赵子龙
5 楼
想把矛盾转移到一个五岁小孩身上 你怎么不提习包子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呢?上海他妈快饿死人了!操你妈反华五毛魔王阉狗十八代!
d
dannyconan
6 楼
真是暖心 正能量满满 央视这么报道一番
俺样
7 楼
丧事的唢呐才刚起了个头、这是就变成《今天是个好日子》了? 群众斗群众的大武行还没练起来呢,这就开始表彰大会了?有点早呢……前几天那反日的车锁男、不是刑满释放了么?赶紧的上街呀……
E
EdwardsWilson
8 楼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清零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清零。 发现一例封一城,直到伟大领袖亲自指明前进的方向。
r
rootrootroot
9 楼
不是闹出事了,谁会理
要你命三千
10 楼
滚你妈勒个逼吧!
你有权不回答
11 楼
又是一个暖心的故事。滚你妈勒个逼吧!
g
greatfool
12 楼
上海有些区做的的确不错,有几个区的管理人员竟然tm贪污倒卖物资。真tm都该拉出来枪毙。
r
radae
13 楼
隔壁透析做不上,化疗排不上,这边还在暖心小故事呢。 想想这些送饭的医护,说不定是透析室化疗室急诊室调来的,是不是心里更加暖洋洋的了?
网络激活
14 楼
这个时候,让上海人离开上海,往全国扩散? 脑子进水了吧
紫玉尘柄
15 楼
爹妈有权饿死那个小Biang滴
雅痞
16 楼
水深火热的海外华人谨在此表示无比羡慕,解救世界人民的伟大使命在前方召唤
c
chempapa
17 楼
隔离伙食做的真别好吃,过来人感慨地说!
z
zjxqq
18 楼
上海人是小肚鸡肠,甚至六親不认,要把这些人侍候好,还真是不容易,为医护人员点赞!
R
Robin_Snow
19 楼
这种洗地文章和说文革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一样,写的人没长脑子,看的人也没法相信
小马达
20 楼
没有问题,创造问题,解决问题,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