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相声名家杨少华去世了。
94岁,本是喜丧。
但因为去世当天还被儿子推出来剪彩赚钱。
网上掀起了巨大的声讨浪潮。
而透过这位老艺术家。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性深处本能。
关于穷。
关于赚钱的执念。
7月9日,天津。
大晴天,高温35度,湿度70%多。
闷热难耐。
上午,94岁的杨少华顶着烈日,坐着轮椅,去给一家小海鲜餐馆剪彩。
三儿子杨伦和五儿子杨议,跟在身边。
烈日下,杨少华面色灰败,形同枯木。
看起来,他是硬撑着完成了仪式。
中午回家后,他休息了一会,醒来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
“有点晕,咱去医院看看吧。”
但到医院时,人已离世。
上午剪彩,下午去世。
作为一个相声艺人,杨少华在公众面前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谢幕。
从16岁登台,到94岁离世。
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观众。
他说过不少名段子——《枯木逢春》《危言耸听》《肉烂在锅里》等等。
还演过《杨光的快乐生活》等二十多部电视剧。
在一代人里算得上家喻户晓。
只是,老先生最后的离世,引发了很大争议。
很多人说这是福气,是喜丧。
但更多人不这么想。
他们认为老人是纯粹被折腾没的——
这么热的天,这么大岁数了,还硬撑着出来赚钱,实属不该。
这两天网上骂声一片。
骂几个“好儿子”大热天推老爷子去赚钱,终于把老爷子送走了。
骂儿子们过度消费父亲,啃老啃到最后一刻。
在老爷子去世前,还天天让他拍带货的视频。
老人家90多岁还在带货,吃淀粉肠、江米条这些东西。
人们甚至迁怒当天开业的小海鲜餐馆,纷纷在网上给它差评。
说实话,我觉得这家餐馆也是倒霉。
本想着开业图个喜庆,花钱请老艺术家来剪彩站台。
哪知道没剪到彩头,却招来了霉头。
餐馆老板想必不知道杨少华的身体状况。
否则肯定不敢请他来。
倒是儿子们,应该清楚老父是个什么状态。
这大热天还敢推出来站台,确实有点冒失了。
而且让94岁的老人又是带货,又是剪彩,又是接广告。
也确实有点过度消费的嫌疑。
这一大家子是缺吃缺喝吗,非得折腾老爷子来赚钱?
当然也不是。
要看懂他们的现在,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他们的过去——
杨少华的前半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
他是北京人,1931年出生。
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去世也早。
他生活艰难,12岁就去当学徒,跟人学修鞋。
因为特别喜欢相声,机缘巧合拜了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
相声拜师要搞摆知仪式。
就是把同行都请来,让大家知道谁成了谁的徒弟,相当于一次行业认证。
摆知的花费不少,由徒弟承担。
据说杨少华因为穷,没有摆知,落下了抠门的名声。
没有正经拜师,他的师承也经常被人说三道四。
好在入了行,杨少华吃上了相声这碗饭。
每天拿着个小簸箕,说着作践自己的小段子——“您看着赏点吧您,我妈在家等着您呢……”
讨好卖笑,换一点赏钱。
后来杨少华结了婚,媳妇接连生了四个儿子。
日子还是穷。
一家六口,挤在9平米的房子里,饭都吃不饱。
为了赚钱,杨少华常常在天津的公园、码头“撂地”说相声。
在地上画个圈,站在里面讲。
把人逗乐了,人就赏你一点饭钱。
后来受到马三立提携,杨少华进了天津市曲艺团。
但工资还是不多。
而且团里有马三立、常宝霆、王毓宝等等大腕,他基本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还是一直接私活。
到1989年,58岁的杨少华因为总是去走穴挣钱,被要求离团。
铁饭碗丢了。
杨少华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决定去北京找机会。
在北京,他拜访了相声大师侯宝林。
低声下气求人家收留。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也非常重要的决定。
后来侯宝林给他介绍了搭档赵伟洲。
赵伟洲能表演,会创作。
他根据两人的表演风格,创作了段子《枯木逢春》。
新段子一经推出,便火遍全国。
之后,赵伟洲又为两人创作了《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文坛赝品》等段子。
一系列作品,使杨少华大火。
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蔫哏”的独特相声演员。
苦熬六十年,杨少华的人生终于枯木逢春。
人红了,钱就多了。
杨少华不但收入颇丰,还把小儿子杨议捧红了。
父子俩合作的相声《肉烂在锅里》,拿了CCTV电视相声大赛一等奖。
小儿子比老父亲的心思更活泛。
眼看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少,他开始把事业转向电视剧。
2004年,父子俩主演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在天津开播。
剧中,杨议演从铅笔厂下岗的工人杨光。
杨少华演杨光的父亲杨丰年。
这部剧是国内第一部天津方言戏,也是俩人把相声从戏台搬到电视里的成功尝试。
从2004年到2018年,父子俩一共拍了11部“杨光系列”电视剧。
杨议唱的主题歌“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成为天津人的口头语。
借着电视剧的成功,杨少华在2018年登上了央视春晚。
父子俩还在天津创立了自己的相声社。
到这里,杨家有了杨少华和杨议两个大腕儿,和不错的相声产业。
名利双收,可谓人生赢家。
照理说,日子这么好过了,就不需要再过分琢磨赚钱了。
但是一个人缺不缺钱,其实不取决客观事实,而在于内心感受。
有的人就算家财万贯,也总是觉得还不够,要更多。
被深度贫穷啃噬过的人,往往都会有这种匮乏感。
就算生活走出困境,骨子里也一直刻着赚钱的执念。
仿佛灵魂被蛀出永恒的黑洞,对钱的渴望永远填不满。
成名后,有次杨少华和杨议一起参加电视节目。
杨议说父亲有个习惯——爱存钱,爱数钱。
为了证明父亲是个财迷,他问父亲一个问题:
“为什么非要上这个节目?”
杨少华蔫兮兮地答,“因为这个栏目给钱给的多”。
虽然是个小段子。
但段子背后,也藏着真实的生活。
杨少华的孩子们都说他“就是太爱钱了”“可能是以前穷日子过得多,害怕了”。
的确穷怕了。
童年睁开眼睛就饿肚子。
少年为了一口饭钱,低声下气讨人欢心。
中年一家六口挤在卫生间那么大的小屋子里。
临近晚年,还因为接私活,丢了铁饭碗。
他这一生,被“钱”欺压凌虐得太久了。
所以,当有机会赚到更多钱,他自然会不惜力气去奔赴。
那不是对钱的热爱,那是对穷的恐惧。
所以网友们的猜测大概率也是对的。
杨少华以94岁高龄,仍在带货、剪彩,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自我驱动。
而赚了最后一块铜板后离世,求钱得钱,也许是所有财迷都中意的结局。
只是这种人生,到底值不值得呢?
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被骂“榨干老父”的杨议,或许也是因为幼时贫苦,而对赚钱有执念。
穷怕了,所以有钱就想赚。
大钱拼命赚,小钱也不放过。
然后在“赚钱第一”的执念里,忽略了父亲的身体和感受。
最后被骂这么惨。
照理说,杨少华老先生能走到94岁高龄,说明家人的照顾应该是不错的。
四个儿子里,起码有孝顺的。
只是,从老人家一直赚钱到最后一刻看。
儿子们的价值观,确实也有待商榷。
再往深了说。
其实杨家人也好,赵家王家李家人也好。
这世上有太多人,都是人性的提线木偶。
人们貌似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我的个体。
自以为手握命运之舵,奔赴心中山海。
但本质上,大家都在被底层人性操控着,被金钱、情欲、名利牵引着。
茫茫然四处奔波,苦戚戚忧虑操劳。
你说杨少华老先生,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晚年?
咱不拍视频了,不剪彩了,不带货了。
毕竟咱也不差那点辛苦钱了。
咱去逛公园,看夕阳,和小孙子玩玩闹闹。
会不会更幸福?
理论上会。
但是。
当一个人对钱怀有执念。
他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就不是逛公园,而是去赚钱。
就算辛苦,就算难以支撑,他也停不下来。
因为在人性的最原始处,他就被植入了“要赚钱要赚钱要赚钱”的代码。
我们所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
也许不过是被基因、阅历、社会规训共同铸就的锁链。
用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将我们紧紧套牢。
到死方能解套。
那怎么办呢?
其实也有解——
当一个人被本性推动着滑向深渊。
就需要有真正爱他懂他的人,来拉住他,帮他修正方向。
告诉他一切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
赚钱没错,但没必要赚到生命最后一刻。
上进没错,但没必要逼得自己生不如死。
如果道理已经说不通,那就使个巧招,用人性打败人性。
比如杨少华老先生。
孩子们可以带他去做喜欢的事,告诉他这就能赚钱。
让他享受真正幸福惬意的晚年。
可惜,老先生身边没有这样的人。
他的孩子们,似乎也是被人性操控的木偶。
也在茫然地添补着自己的内心黑洞。
说来实在悲哀。
而我们旁观者,除了评判他们的不该。
也当审视一下自我。
我们自己,又是被哪种人性操控的木偶?
我们又该如何挣脱这顽固的枷锁?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要用一生去回答。
几天前,相声名家杨少华去世了。
94岁,本是喜丧。
但因为去世当天还被儿子推出来剪彩赚钱。
网上掀起了巨大的声讨浪潮。
而透过这位老艺术家。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性深处本能。
关于穷。
关于赚钱的执念。
7月9日,天津。
大晴天,高温35度,湿度70%多。
闷热难耐。
上午,94岁的杨少华顶着烈日,坐着轮椅,去给一家小海鲜餐馆剪彩。
三儿子杨伦和五儿子杨议,跟在身边。
烈日下,杨少华面色灰败,形同枯木。
看起来,他是硬撑着完成了仪式。
中午回家后,他休息了一会,醒来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
“有点晕,咱去医院看看吧。”
但到医院时,人已离世。
上午剪彩,下午去世。
作为一个相声艺人,杨少华在公众面前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谢幕。
从16岁登台,到94岁离世。
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观众。
他说过不少名段子——《枯木逢春》《危言耸听》《肉烂在锅里》等等。
还演过《杨光的快乐生活》等二十多部电视剧。
在一代人里算得上家喻户晓。
只是,老先生最后的离世,引发了很大争议。
很多人说这是福气,是喜丧。
但更多人不这么想。
他们认为老人是纯粹被折腾没的——
这么热的天,这么大岁数了,还硬撑着出来赚钱,实属不该。
这两天网上骂声一片。
骂几个“好儿子”大热天推老爷子去赚钱,终于把老爷子送走了。
骂儿子们过度消费父亲,啃老啃到最后一刻。
在老爷子去世前,还天天让他拍带货的视频。
老人家90多岁还在带货,吃淀粉肠、江米条这些东西。
人们甚至迁怒当天开业的小海鲜餐馆,纷纷在网上给它差评。
说实话,我觉得这家餐馆也是倒霉。
本想着开业图个喜庆,花钱请老艺术家来剪彩站台。
哪知道没剪到彩头,却招来了霉头。
餐馆老板想必不知道杨少华的身体状况。
否则肯定不敢请他来。
倒是儿子们,应该清楚老父是个什么状态。
这大热天还敢推出来站台,确实有点冒失了。
而且让94岁的老人又是带货,又是剪彩,又是接广告。
也确实有点过度消费的嫌疑。
这一大家子是缺吃缺喝吗,非得折腾老爷子来赚钱?
当然也不是。
要看懂他们的现在,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他们的过去——
杨少华的前半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
他是北京人,1931年出生。
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去世也早。
他生活艰难,12岁就去当学徒,跟人学修鞋。
因为特别喜欢相声,机缘巧合拜了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
相声拜师要搞摆知仪式。
就是把同行都请来,让大家知道谁成了谁的徒弟,相当于一次行业认证。
摆知的花费不少,由徒弟承担。
据说杨少华因为穷,没有摆知,落下了抠门的名声。
没有正经拜师,他的师承也经常被人说三道四。
好在入了行,杨少华吃上了相声这碗饭。
每天拿着个小簸箕,说着作践自己的小段子——“您看着赏点吧您,我妈在家等着您呢……”
讨好卖笑,换一点赏钱。
后来杨少华结了婚,媳妇接连生了四个儿子。
日子还是穷。
一家六口,挤在9平米的房子里,饭都吃不饱。
为了赚钱,杨少华常常在天津的公园、码头“撂地”说相声。
在地上画个圈,站在里面讲。
把人逗乐了,人就赏你一点饭钱。
后来受到马三立提携,杨少华进了天津市曲艺团。
但工资还是不多。
而且团里有马三立、常宝霆、王毓宝等等大腕,他基本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还是一直接私活。
到1989年,58岁的杨少华因为总是去走穴挣钱,被要求离团。
铁饭碗丢了。
杨少华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决定去北京找机会。
在北京,他拜访了相声大师侯宝林。
低声下气求人家收留。
这是一个十分正确也非常重要的决定。
后来侯宝林给他介绍了搭档赵伟洲。
赵伟洲能表演,会创作。
他根据两人的表演风格,创作了段子《枯木逢春》。
新段子一经推出,便火遍全国。
之后,赵伟洲又为两人创作了《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文坛赝品》等段子。
一系列作品,使杨少华大火。
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蔫哏”的独特相声演员。
苦熬六十年,杨少华的人生终于枯木逢春。
人红了,钱就多了。
杨少华不但收入颇丰,还把小儿子杨议捧红了。
父子俩合作的相声《肉烂在锅里》,拿了CCTV电视相声大赛一等奖。
小儿子比老父亲的心思更活泛。
眼看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少,他开始把事业转向电视剧。
2004年,父子俩主演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在天津开播。
剧中,杨议演从铅笔厂下岗的工人杨光。
杨少华演杨光的父亲杨丰年。
这部剧是国内第一部天津方言戏,也是俩人把相声从戏台搬到电视里的成功尝试。
从2004年到2018年,父子俩一共拍了11部“杨光系列”电视剧。
杨议唱的主题歌“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成为天津人的口头语。
借着电视剧的成功,杨少华在2018年登上了央视春晚。
父子俩还在天津创立了自己的相声社。
到这里,杨家有了杨少华和杨议两个大腕儿,和不错的相声产业。
名利双收,可谓人生赢家。
照理说,日子这么好过了,就不需要再过分琢磨赚钱了。
但是一个人缺不缺钱,其实不取决客观事实,而在于内心感受。
有的人就算家财万贯,也总是觉得还不够,要更多。
被深度贫穷啃噬过的人,往往都会有这种匮乏感。
就算生活走出困境,骨子里也一直刻着赚钱的执念。
仿佛灵魂被蛀出永恒的黑洞,对钱的渴望永远填不满。
成名后,有次杨少华和杨议一起参加电视节目。
杨议说父亲有个习惯——爱存钱,爱数钱。
为了证明父亲是个财迷,他问父亲一个问题:
“为什么非要上这个节目?”
杨少华蔫兮兮地答,“因为这个栏目给钱给的多”。
虽然是个小段子。
但段子背后,也藏着真实的生活。
杨少华的孩子们都说他“就是太爱钱了”“可能是以前穷日子过得多,害怕了”。
的确穷怕了。
童年睁开眼睛就饿肚子。
少年为了一口饭钱,低声下气讨人欢心。
中年一家六口挤在卫生间那么大的小屋子里。
临近晚年,还因为接私活,丢了铁饭碗。
他这一生,被“钱”欺压凌虐得太久了。
所以,当有机会赚到更多钱,他自然会不惜力气去奔赴。
那不是对钱的热爱,那是对穷的恐惧。
所以网友们的猜测大概率也是对的。
杨少华以94岁高龄,仍在带货、剪彩,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自我驱动。
而赚了最后一块铜板后离世,求钱得钱,也许是所有财迷都中意的结局。
只是这种人生,到底值不值得呢?
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被骂“榨干老父”的杨议,或许也是因为幼时贫苦,而对赚钱有执念。
穷怕了,所以有钱就想赚。
大钱拼命赚,小钱也不放过。
然后在“赚钱第一”的执念里,忽略了父亲的身体和感受。
最后被骂这么惨。
照理说,杨少华老先生能走到94岁高龄,说明家人的照顾应该是不错的。
四个儿子里,起码有孝顺的。
只是,从老人家一直赚钱到最后一刻看。
儿子们的价值观,确实也有待商榷。
再往深了说。
其实杨家人也好,赵家王家李家人也好。
这世上有太多人,都是人性的提线木偶。
人们貌似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我的个体。
自以为手握命运之舵,奔赴心中山海。
但本质上,大家都在被底层人性操控着,被金钱、情欲、名利牵引着。
茫茫然四处奔波,苦戚戚忧虑操劳。
你说杨少华老先生,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晚年?
咱不拍视频了,不剪彩了,不带货了。
毕竟咱也不差那点辛苦钱了。
咱去逛公园,看夕阳,和小孙子玩玩闹闹。
会不会更幸福?
理论上会。
但是。
当一个人对钱怀有执念。
他最想做的事情,可能就不是逛公园,而是去赚钱。
就算辛苦,就算难以支撑,他也停不下来。
因为在人性的最原始处,他就被植入了“要赚钱要赚钱要赚钱”的代码。
我们所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
也许不过是被基因、阅历、社会规训共同铸就的锁链。
用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将我们紧紧套牢。
到死方能解套。
那怎么办呢?
其实也有解——
当一个人被本性推动着滑向深渊。
就需要有真正爱他懂他的人,来拉住他,帮他修正方向。
告诉他一切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
赚钱没错,但没必要赚到生命最后一刻。
上进没错,但没必要逼得自己生不如死。
如果道理已经说不通,那就使个巧招,用人性打败人性。
比如杨少华老先生。
孩子们可以带他去做喜欢的事,告诉他这就能赚钱。
让他享受真正幸福惬意的晚年。
可惜,老先生身边没有这样的人。
他的孩子们,似乎也是被人性操控的木偶。
也在茫然地添补着自己的内心黑洞。
说来实在悲哀。
而我们旁观者,除了评判他们的不该。
也当审视一下自我。
我们自己,又是被哪种人性操控的木偶?
我们又该如何挣脱这顽固的枷锁?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要用一生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