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死或不算死 官方数据无死亡
北京疫情继续延烧,但官方近期都没有公布新增死亡病例,而综合中国及香港媒体消息,2名中国资深媒体人包括前“人民日报”记者杨良化及前“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周志春近日皆染疫死亡,可能也都不算疫死。自12月7日中国官方公布优化防疫新10条后,迄今中国卫健委没有公布新增死亡病例,累计死亡病例维持在5235例。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北京资深媒体人染疫亡,官方通报新增死病例挂零。该报道引据陆媒财新网消息,中国青年报前副总编辑周志春8日去世,享年77岁。消息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周志春近日核酸检测呈阳性,6日北京医院医护人员上门再次检测,社区7日晚通知复核阳性需隔离。当晚医用监测手表显示,他的心脏于8日1时23分骤停。
消息说,周志春身体一向不错,2011年曾发现患喉癌,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后痊愈,他的辞世医生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目前在财新网还可看到有关周志春逝世的报导,但有关杨良化感染COVID-19后死亡的报道“人民日报名记者杨良化染新冠后去世讣闻”已被下架。
据香港星岛日报今天报道,杨良化的妻子谢文梅已经发讣告,而杨的家人告诉财新网,20年前杨良化曾罹患鼻咽癌,有后遗症,水与食物常不慎入肺。北京这波疫情来势汹汹,杨良化于10日开始发高烧,抗原测试呈阳性。因抵抗力下降,肺部因细菌感染病情加重,在朝阳医院加护病房抢救2天后,于15日晚间逝世,享年74岁。
该报表示,杨良化是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曾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新闻战线”总编辑。
针对这两位媒体人的身故,美国之音(VOA)今天称,这是中国政府在无预警、无准备、无计划的情况下放弃清零政策的死亡案例。
星岛日报说,另据网上流传,前“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北京防疫放开后不到10天,66岁的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创始人、所长王德禄死亡。前2天他上班发现“阳了”,13日下午发烧,晚上吃了退烧药后睡觉,当陪护人员发现时已经离世。
据陈泉涌称,王德禄患高血压、心血管等病,并说王德禄及周志春可能都大意了,轻信“只相当一次感冒”的说法,吃了退烧药不会出大问题,结果竟“说走就走”,猝不及防。
此前中国多家媒体13日也相继报导,前沈阳金德队球员王若吉染疫死亡,年仅37岁。
1985年出生的王若吉因染易导致基础性疾病(糖尿病)恶化身故,而中国先前通报的死亡病例,不少染疫者都是慢性病史的患者。
中央社说,近日北京的年长者染疫后并发慢性病身亡数量大增,甚至出现冰柜、焚化炉难以处理大批往生者的情况,有长者遗体因无处安放被迫暂留家中。
疫情下路透聚焦北京殡仪馆
周六今天,拥有 2200 万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的殡仪馆正在勉为其难地跟上殡仪和火化服务的要求,各家殡仪馆的工人和运接死者的司机很多人被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而在生病。路透社说,目前尚不清楚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染疫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路透社今天报道称,在受新冠病毒袭击的北京,也有生病阳了的员工的殡仪馆,难以“与时俱进”。尽管宣布说 Omicron 菌株感染致病性力已经减弱,以及对习近平倡导的清零政策的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之后,中国在一个多星期前突然决定改变了疫情管理政策。摆脱了无休止的测试、封锁和严格的旅行限制,中国正在重新适应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开放以与新冠病毒共存的世界。
随着中国各地城市为第一波感染做准备,中国已告知14 亿人在家自己护理他们的轻度症状,除非症状变得严重。但在北京,自 12 月 7 日政策发生变化以来尚未报告任何染疫死亡病例,可是殡仪馆患病呈阳的员工已经影响了大约 12 个殡仪馆的火化服务。
路透社说,目前尚不清楚要求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与染疫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一位工作人员说,在怀柔殡仪馆,一具尸体要等三天才能火化。
中国卫生部门最后一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是在 12 月 3 日。中国首都最后一次报告死亡病例是在 11 月 23 日。
然而,受人尊敬的中国新闻媒体财新网周五报道称,两名资深官方媒体记者在北京感染 COVID-19 后死亡,这是自中国取消大部分零新冠政策以来已知的首例死亡病例。周六,财新网报道了四川一名 23 岁的医学生于 12 月 14 日死于新冠。
尽管如此,国家卫生委员会周六今天报告其官方新冠死亡人数为 5,235 人,与此前没有变化。
在受新冠病毒袭击的北京,有生病员工的殡仪馆难以跟上
北京/上海,12 月 17 日(路透社)- 周六,拥有 2200 万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的殡仪馆争先恐后地跟上殡仪和火葬服务的要求,因为工人和司机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在生病。
在宣布 Omicron 菌株已经减弱,以及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零 COVID 政策的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之后,中国在一个多星期前突然改变了其 COVID 管理协议。
摆脱无休止的测试、封锁和严格的旅行限制,中国正在重新适应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开放以与 COVID 共存的世界。
随着中国各地城市为第一波感染做准备,中国已告知其 14 亿人口在家中护理他们的轻度症状,除非症状变得严重。
在北京,自 12 月 7 日政策发生变化以来尚未报告任何 COVID 死亡病例,患病员工已经影响了从餐馆和快递公司到大约 12 个殡仪馆的服务人员。
密云殡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路透社,“我们现在的汽车和工人都少了”,并补充说火葬服务的需求积压越来越多。
“我们有很多测试呈阳性的工人。”
目前尚不清楚满足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与 COVID 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你可以自己把尸体运过来,最近比较忙。”工作人员说。
中国卫生部门最后一次报告 COVID 死亡病例是在 12 月 3 日。中国首都最后一次报告死亡病例是在 11 月 23 日。
然而,受人尊敬的中国新闻媒体财新网周五报道称,两名资深官方媒体记者在北京感染 COVID-19 后死亡,这是自中国取消大部分零 COVID 政策以来已知的首例死亡病例。周六,财新网报道了四川一名 23 岁的医学生于 12 月 14 日死于 COVID。
尽管如此,国家卫生委员会周六报告其官方 COVID 死亡人数为 5,235 人,但没有变化。
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HME) 的数据,到 2023 年,中国突然取消其极端严格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超过 100 万人死亡。
中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周六表示,如果这些政策更早取消,比如今年 1 月 3 日,中国将有 25 万人死亡。
吴说,截至 12 月 5 日,重症或危重症 COVID 患者的比例已从去年的 3.32% 和 2020 年的 16.47% 下降到报告病例的 0.18%。
他说,这表明中国的死亡率正在逐渐下降,但没有详细说明。
目前尚不清楚自 12 月 5 日以来重症患者的比例是否发生了变化。12 月 7 日取消了定期 PCR 检测和病例强制报告。
“正常死亡”
东郊殡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里灵车大排长龙,很难说什么时候有空位。”
“正常死亡,”当被问及死亡是否与 COVID 相关时,该工作人员说。
过去 10 天没有报告 COVID 死亡病例,这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数据披露的争论,而住院和重病人数统计数据的缺乏也加剧了这种争论。
“为什么找不到这些统计数据?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们没有统计,还是只是没有公布?” 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位网友问道。
中国从周三开始停止公布无症状病例,理由是没有对没有症状的人进行 PCR 检测,因此难以准确统计总数。
官方数据已成为不可靠的指南,因为在放宽零 COVID 政策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检测减少了。
在北京以南 1,000 多公里(620 英里)的上海,当地教育部门周六要求大多数学校从周一开始在线上课,以应对中国各地不断恶化的 COVID 感染。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周六表示,尽管主题公园仍在正常运营,但娱乐产品可能会减少,员工人数可能会减少,这表明即将出现人员紧缩。
北京疫死或不算死 官方数据无死亡
北京疫情继续延烧,但官方近期都没有公布新增死亡病例,而综合中国及香港媒体消息,2名中国资深媒体人包括前“人民日报”记者杨良化及前“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周志春近日皆染疫死亡,可能也都不算疫死。自12月7日中国官方公布优化防疫新10条后,迄今中国卫健委没有公布新增死亡病例,累计死亡病例维持在5235例。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北京资深媒体人染疫亡,官方通报新增死病例挂零。该报道引据陆媒财新网消息,中国青年报前副总编辑周志春8日去世,享年77岁。消息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周志春近日核酸检测呈阳性,6日北京医院医护人员上门再次检测,社区7日晚通知复核阳性需隔离。当晚医用监测手表显示,他的心脏于8日1时23分骤停。
消息说,周志春身体一向不错,2011年曾发现患喉癌,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后痊愈,他的辞世医生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目前在财新网还可看到有关周志春逝世的报导,但有关杨良化感染COVID-19后死亡的报道“人民日报名记者杨良化染新冠后去世讣闻”已被下架。
据香港星岛日报今天报道,杨良化的妻子谢文梅已经发讣告,而杨的家人告诉财新网,20年前杨良化曾罹患鼻咽癌,有后遗症,水与食物常不慎入肺。北京这波疫情来势汹汹,杨良化于10日开始发高烧,抗原测试呈阳性。因抵抗力下降,肺部因细菌感染病情加重,在朝阳医院加护病房抢救2天后,于15日晚间逝世,享年74岁。
该报表示,杨良化是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曾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新闻战线”总编辑。
针对这两位媒体人的身故,美国之音(VOA)今天称,这是中国政府在无预警、无准备、无计划的情况下放弃清零政策的死亡案例。
星岛日报说,另据网上流传,前“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北京防疫放开后不到10天,66岁的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创始人、所长王德禄死亡。前2天他上班发现“阳了”,13日下午发烧,晚上吃了退烧药后睡觉,当陪护人员发现时已经离世。
据陈泉涌称,王德禄患高血压、心血管等病,并说王德禄及周志春可能都大意了,轻信“只相当一次感冒”的说法,吃了退烧药不会出大问题,结果竟“说走就走”,猝不及防。
此前中国多家媒体13日也相继报导,前沈阳金德队球员王若吉染疫死亡,年仅37岁。
1985年出生的王若吉因染易导致基础性疾病(糖尿病)恶化身故,而中国先前通报的死亡病例,不少染疫者都是慢性病史的患者。
中央社说,近日北京的年长者染疫后并发慢性病身亡数量大增,甚至出现冰柜、焚化炉难以处理大批往生者的情况,有长者遗体因无处安放被迫暂留家中。
疫情下路透聚焦北京殡仪馆
周六今天,拥有 2200 万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的殡仪馆正在勉为其难地跟上殡仪和火化服务的要求,各家殡仪馆的工人和运接死者的司机很多人被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而在生病。路透社说,目前尚不清楚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染疫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路透社今天报道称,在受新冠病毒袭击的北京,也有生病阳了的员工的殡仪馆,难以“与时俱进”。尽管宣布说 Omicron 菌株感染致病性力已经减弱,以及对习近平倡导的清零政策的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之后,中国在一个多星期前突然决定改变了疫情管理政策。摆脱了无休止的测试、封锁和严格的旅行限制,中国正在重新适应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开放以与新冠病毒共存的世界。
随着中国各地城市为第一波感染做准备,中国已告知14 亿人在家自己护理他们的轻度症状,除非症状变得严重。但在北京,自 12 月 7 日政策发生变化以来尚未报告任何染疫死亡病例,可是殡仪馆患病呈阳的员工已经影响了大约 12 个殡仪馆的火化服务。
路透社说,目前尚不清楚要求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与染疫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一位工作人员说,在怀柔殡仪馆,一具尸体要等三天才能火化。
中国卫生部门最后一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是在 12 月 3 日。中国首都最后一次报告死亡病例是在 11 月 23 日。
然而,受人尊敬的中国新闻媒体财新网周五报道称,两名资深官方媒体记者在北京感染 COVID-19 后死亡,这是自中国取消大部分零新冠政策以来已知的首例死亡病例。周六,财新网报道了四川一名 23 岁的医学生于 12 月 14 日死于新冠。
尽管如此,国家卫生委员会周六今天报告其官方新冠死亡人数为 5,235 人,与此前没有变化。
在受新冠病毒袭击的北京,有生病员工的殡仪馆难以跟上
北京/上海,12 月 17 日(路透社)- 周六,拥有 2200 万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的殡仪馆争先恐后地跟上殡仪和火葬服务的要求,因为工人和司机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在生病。
在宣布 Omicron 菌株已经减弱,以及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零 COVID 政策的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之后,中国在一个多星期前突然改变了其 COVID 管理协议。
摆脱无休止的测试、封锁和严格的旅行限制,中国正在重新适应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开放以与 COVID 共存的世界。
随着中国各地城市为第一波感染做准备,中国已告知其 14 亿人口在家中护理他们的轻度症状,除非症状变得严重。
在北京,自 12 月 7 日政策发生变化以来尚未报告任何 COVID 死亡病例,患病员工已经影响了从餐馆和快递公司到大约 12 个殡仪馆的服务人员。
密云殡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路透社,“我们现在的汽车和工人都少了”,并补充说火葬服务的需求积压越来越多。
“我们有很多测试呈阳性的工人。”
目前尚不清楚满足火葬需求增加的困难是否是由于与 COVID 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一位工作人员说,在怀柔殡仪馆,一具尸体要等三天才能火化。
“你可以自己把尸体运过来,最近比较忙。”工作人员说。
中国卫生部门最后一次报告 COVID 死亡病例是在 12 月 3 日。中国首都最后一次报告死亡病例是在 11 月 23 日。
然而,受人尊敬的中国新闻媒体财新网周五报道称,两名资深官方媒体记者在北京感染 COVID-19 后死亡,这是自中国取消大部分零 COVID 政策以来已知的首例死亡病例。周六,财新网报道了四川一名 23 岁的医学生于 12 月 14 日死于 COVID。
尽管如此,国家卫生委员会周六报告其官方 COVID 死亡人数为 5,235 人,但没有变化。
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HME) 的数据,到 2023 年,中国突然取消其极端严格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超过 100 万人死亡。
中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周六表示,如果这些政策更早取消,比如今年 1 月 3 日,中国将有 25 万人死亡。
吴说,截至 12 月 5 日,重症或危重症 COVID 患者的比例已从去年的 3.32% 和 2020 年的 16.47% 下降到报告病例的 0.18%。
他说,这表明中国的死亡率正在逐渐下降,但没有详细说明。
目前尚不清楚自 12 月 5 日以来重症患者的比例是否发生了变化。12 月 7 日取消了定期 PCR 检测和病例强制报告。
“正常死亡”
东郊殡仪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里灵车大排长龙,很难说什么时候有空位。”
“正常死亡,”当被问及死亡是否与 COVID 相关时,该工作人员说。
过去 10 天没有报告 COVID 死亡病例,这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数据披露的争论,而住院和重病人数统计数据的缺乏也加剧了这种争论。
“为什么找不到这些统计数据?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们没有统计,还是只是没有公布?” 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位网友问道。
中国从周三开始停止公布无症状病例,理由是没有对没有症状的人进行 PCR 检测,因此难以准确统计总数。
官方数据已成为不可靠的指南,因为在放宽零 COVID 政策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检测减少了。
在北京以南 1,000 多公里(620 英里)的上海,当地教育部门周六要求大多数学校从周一开始在线上课,以应对中国各地不断恶化的 COVID 感染。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周六表示,尽管主题公园仍在正常运营,但娱乐产品可能会减少,员工人数可能会减少,这表明即将出现人员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