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总统马英九7日上午从上海搭机返台,结束访问中国大陆之旅。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与台湾现总统蔡英文一中一美同期两辙的访问,引发多种议论与批评。马英九访中,最终没有见到习近平,也没有见到王沪宁。马英九访中期间,观察说,中国扰台军机照飞不减,中国官方透露出“要想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后退,是痴心妄想”的决绝立场。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访中提台湾总统和民国词,但北京喉舌全部过滤与禁封。
有评论称此显马英九的话是说给台湾人听的,中国官方不让中国人听,中国官方也不想听。
该报道称,台湾前总统马英九结束为期12天的访中祭祖行下午返台,回顾期间他发表的公开谈话,凡触及中华民国、民国、台湾总统等,北京喉舌全部自动过滤,却大幅渲染符合当局政治正确的表述。
汇整中国新华社与央视这两家喉舌媒体处理马英九访中的报导,最常见关键词汇包括,两岸一家亲,两岸同文同种,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九二共识,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几乎照本宣科北京当局对台宣传的一贯基调。
据自由时报今天报道称,前总统马英九访问中国大陆今天返台,他发表谈话时说,坚持九二共识、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和大陆就可以有共同政治基础。桃机内除了接机者,也有大批抗议人士怒喊卖台。
独派团体“台湾国”痛批马英九丧权辱国、出卖台湾,台湾基进则在机场外召开抗议记者会,怒喊马英九是“假祭祖、真舔共”,对武力威胁台湾的中国友好、下跪;台湾基进党主席王兴焕表示,马英九以台湾前总统身分发表两岸同属一中的言论,是对民主先烈、台湾民意与国际抗中阵营的背叛。
据新头壳的报道称,前总统马英九7日结束访中行程返台,他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时大喊“九二共识又活过来了!”;对此,中国民运人士王丹表示,蓝营大力称赞马在中国多次提到“中华民国”,但他直言,这是最令人质疑的地方,“很明显,中共和马英九已达成默契”,中共对马英九“放水”,一切都是为了协助国民党重新执政。
王丹发文表示,从前副总统连战以降,国民党人士去中国都不能提“中华民国”,可见这个议题非常敏感,而如此敏感的议题,马英九公开讲了,若讲了后受到中共的惩罚,那是正常的,符合大家对中共的认知,“那我们就要给马英九鼓鼓掌”。据王丹称,“但马英九讲了之后,却完全不影响后续的行程,一路上依旧受到中共各级政府的热烈接待”,王丹直言“这就太不正常了”,凡对中共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明显就是中共和马英九之间已经达成默契”,允许马英九有这样的“突破”。
“你以为共产党真的会承认‘中华民国’吗?”王丹质疑,这种小把戏,骗骗不懂中共的人还可以,但在他眼里,只有“可笑”两字。至于为何独独对马英九如此“宽容”,独独选在现在这样的时刻对马英九“放水”?该报引述王丹说,恐怕就要马英九自己说明了。
马英九访问大陆会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吗?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于3月27日至4月7日率团访问中国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已经引起了各方充分的关注。2023年的台湾将进入“选举年”,届时台湾的政党选举将会出现怎样新的变化?两岸关系又会何去何从?
3月27日至4月7日期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以私人身份率团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虽然说马英九此次是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大陆,但根据台湾相关条例规定,马英九属涉密人员,卸任后受出境管制,管制期到2023年5月19日届满,须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提出申请。因此,马英九此次访问受到两岸以及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当局表示尊重马英九的祭祖规划,并批准了本次行程。
不同寻常的是,蔡英文恰恰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南美洲,推动所谓“过境外交”,并同美国众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晤。在差不多同期的时间,马英九访问了中国大陆,而蔡英文却访问了美国,表明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在政治立场、大陆政策上“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道路,且这种差异将在2024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政治彰显。
作为国民党人,马英九的“寻根之旅”具有与中国大陆和解的明显倾向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两岸的紧张局势。一方面,马英九的访问行程明确体现体现其追寻两岸联结的文化之根:从上海“登陆”,乘沪宁线到南京,走访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此后是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到最后一站的上海四行仓库。这些行程都与上世纪国共两党和近代中国所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曾经的“保钓青年”马英九对近代中国“熟稔之至”,赢得了大陆的好感。另一方面,马英九在其行程中又延续了国民党的“和陆”政策。例如,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的致辞称,孙中山的多项建国主张“已陆续分别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从孙中山入手,可谓是落脚于国共两党存续已久的政治共识——即双方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台湾政党新动态
那么,台湾内部的政党政治动态又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2022年11月末举行的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稍作窥探。
第一,民进党惨败,内部派系动态受到影响。一方面,在“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在21县市之中仅拿到5席,导致民进党执政县市人口仅全台的约四分之一,退回到传统的“浊水溪以南”票仓。这也使得蔡英文辞去了民进党主席的职位。另一方面,民进党“英系”重要人物、桃园市原市长郑文灿本来是民进党内2024选举的热门人选,在“九合一”选举中选举中辅选失利,此后也并未参与竞逐民进党的2024党内初选,这使得蔡英文的副手、民进党现任主席赖清德成为民进党唯一参选人。赖清德在两岸论述上抛出所谓“和平保台论”,极有可能将重新整合民进党内部的派系,将更多“务实台独”路线的拥护者变为自己的支持者,而蔡英文卸任后的“英系”很可能会转投赖清德门下,使赖清德成为民进党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国民党重振旗鼓,但内部分裂隐忧依然存在。对于国民党而言,此次中期选举延续了2018年“九合一”选举“绿地换蓝天”的走势,守住了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所占的优势,扭转了2020年民进党完全执政、2021年12月四大公投全败的黯淡局面。
不过,国民党此次的“小胜”能否转换为此后的“大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大胜”主要是依靠蒋万安个人在台北的胜选。倘若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败给民进党候选人陈时中,则民进党不仅获得与2018年“九合一”选举相同的6席成果,且还将拿下中国台湾的首府台北市。如此一来,民进党将称不上是“惨败”,更非“历史性”。在2022“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多数县市得票数并未明显增长,反而是民进党得票数少于四年前的九合一选举。其二,更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党内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容易造成党内分裂。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民党形成了“两个中央”,分别是以朱立伦为核心的党务系统,以及以侯友宜为首的县市层级的“实力派”,后者将在竞逐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整合这两大系统,将是摆在国民党所谓“重返执政”路上的一大障碍。国民党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其适应岛内竞争性选举的特征有关,但只有跨越了党内分裂的障碍,才能行稳致远、赢得选战。
第三,民众党正式进入岛内主流政党的行列。在“九合一”选举中,民众党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一,民众党背书的台北市无党籍候选人黄珊珊对蓝绿两党选票构成了分流。比较2022年台北市长选举与2018年台北选举,民进党流失了近一半的选民,国民党流失约一成,而作为“第三势力”的黄珊珊则在“九合一”中拿下了多达四分之一的选票,主要对民进党的选票构成了分流,使陈时中的选情表现差于民进党在全台的平均水准。其二,代表民众党的高虹安拿下9万8121(45.02%),拿下了新竹市的市长职位票,这是民众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夺得地方执政地位。未来,台湾民众党很可能将成为岛内政党中的“关键少数”。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2023年2月发布的民调,台湾民众党在2023年1月、2月获得的支持度分别为20.3%与12.3%,一度有追赶上蓝、绿两党之势。就此,民众党创党人柯文哲或将坚定参选2024的决心。
中国台湾政党支持倾向
(图源:台湾民意基金会)
民众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在选举策略层面,岛内三党“弃保效应”突出,政党动员格局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过去,岛内舆论往往根据统独认同而将台湾政党分为泛蓝与泛绿两种阵营。但随着柯文哲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以无党籍身份当选台北市长,并在其后成立台湾民众党,台湾地区政党生态陡然生变,从原来的蓝绿对立变为“蓝绿白”三脚督。在2014年时,民进党对柯文哲“礼让三分”,决定不派人参选台北市长,最终使柯文哲成功上位,攻占了台北这一深蓝选区。时光荏苒,柯文哲与其创立的民众党已然坐大,绿白关系急转直下,民进党因而派出陈时中参选台北市长。如果拆分2022年台北市的选票,民进党与民众党候选人的票数总和已然超越当选的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因此,民众党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政党轮替格局。事实上,“弃保效应”在台湾地区的选举政治中并不新鲜。2004年,陈水扁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连任,就是借助了泛蓝阵营内部分裂、宋楚瑜与连战相争的“弃保效应”。当弃保效应与政党动员格局相结合时,民进党在“九合一”中的惨败就更具有合理性。
台湾选举的新民意变化
在2022“九合一”选举当中,岛内民意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统独议题不再是选举中唯一重要的变量,治理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过去,台湾选举中的“大陆因素”十分凸出,根源在于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对台湾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岛内“生存焦虑”。但是,随着蔡英文当局及民进党内关于所谓“中华民国台湾”的论述日益成熟,国民党在竞选失利之后复归所谓“蒋经国路线”,两党的两岸论述日益合流,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可以说,岛内对两岸关系的论述已经基本成熟、定型,即拒斥一国两制、永远维持现状、闭口不谈统一。国民党内的“统派”也逐渐被边缘化。岛内两岸论述的成熟、定型,再加上俄乌战争给台湾增加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会介入台海的预期,推动了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对外议程与对内议程相互分离。如此一来,对外事务很可能不再占据中国台湾的竞选主轴。
过去几年,台湾也经历了经济下滑、疫情反复等诸多困境,民众对于执政当局的首要期待变得更为实际,即谁可以切实地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就是得到民心的执政党。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进党自2020年再度执政以来的治理整理一直都表现欠佳。民进党2020年执政以来发生74年来最严重的2021年旱灾、岛内死亡人数史上次多的台铁交通意外事故以及连续多次停电风波。《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台湾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而在疫情防控初期,民进党因操作台独议题而无法与上海复星签约购买复必泰疫苗,转而推岛内自主研发的“高端”疫苗,就引起了台湾内部的诸多反抗。台湾资深媒体人单厚之认为,“九合一”选举前民进党选情不佳是“果”,防疫的民怨、疫苗的失能与黑箱,才是真正的“因”。
在本次选举中,蔡英文当局没有及时关注到民意的关注变化,将治理议题政治化,依然用“抗中保台”牌,这反而削弱了其优势,遭到了选民的厌弃。相反,国民党虽然因坚持九二共识而无法吸引深绿选民,但其候选人务实、深耕地方治理事务的特点使其仍然有机会在“九合一”选举中巩固2018年的选举成果。
第二,在选民心态层面,传统的忠于一党格局松动,否决政治盛行,负面选举打法无法受到欢迎。在传统的理性选举政治中,选民往往会结合民调在自己青睐的候选人组合中投给最有可能胜出的候选人。但在本次选举中,选民显得更为“任性”。选民投票的心态不是出于对某一政党的认可,而更多是对执政党民进党的反对与不认可。甚至有选民认为“你提名谁,我都不选”。笔者访谈的一位台湾年轻人指出,其在苗栗县的本次地方选举中投给了时代力量党。尽管他知道该党候选人胜选机率渺茫,且该党候选人最终并未成功当选,但这种投票方式仍然是其所青睐的,可谓“从心所欲”。在台湾年轻人心中,不论对错“忠于一党”、成为铁票仓不再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台湾中山大学副教授陈宗岱认为,台湾年轻人跟老一辈不同,没有那么大的政党惯性。选民如今更可能基于反对一党而做出选择,对政党选择的流动性较以往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民进党在以往选举中屡试不爽的“负面选举”打法也遭到厌弃。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绿营首先攻击国民党候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但这把火却延烧到民进党桃园市候选人林智坚身上。随后,蔡英文强势介入,终无法保住林智坚。这种做法令选民质疑民进党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基本道德操守。在台北市选举中,面对民进党“抗中保台”“抹红”的政治操作,国民党候选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露民进党的双重标准、言行不一。民进党利用“1450”操控舆论的手法也开始激起大众反感。这表明,仅凭污蔑已不能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获胜,需要更真诚地向选民表达政见与政纲。
总体来看,马英九的访问有恢复两岸人文交流的积极意愿,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此次马英九访问的同行者——台湾青年代表团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学生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与对话。这对于进一步消弭两岸年轻一代彼此隔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政坛发展新生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寄希望于通过一次访问就可以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这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说,岛内选举结果取决于中美战略竞争等外部环境影响与台湾人口结构、经济表现、政治认同等多方面内部因素的互动。一次文化意义上的访问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会对现有的两岸发展趋势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产生重大的冲击,但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模式也确实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12天的大陆之行,为马英九先生带来了什么?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有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清明节不仅是回乡祭祀、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中国人认祖归宗、睦亲联谊的情感载体。
3月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一行途经南京、武汉、长沙、湘潭、重庆、上海等城市,参访多个抗日历史遗址,并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座谈。
这是马英九先生的首次大陆之行,也是他的回乡之旅,更是他的寻根之路。12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他以及随行台湾青年的一生而言,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游子·眼泪
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永恒的神话。在故乡,最动人的永远是游子的泪。
湖南湘潭市湘潭县白石镇马家堰潭口村寺门前渡口,是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的老家,也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的出生地。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慎终”不是我们与亲人交往的终点,对他们的追思表现于祭祀,终其一生也不会淡忘,这便是“追远”。祭祖的仪式把我们和先人联结起来,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之根在何处,自己的人生又该朝向何方。
参访湖南广电时,现场播放的祭祖视频再次让马英九哽咽落泪。如果说“远行”和“回家”是人生的两个关键词,那么离家越远、越久,越能感受家的温暖,越能体会对家的思念。
好在,回家的路一直都在。两岸的生活习俗因同根而相承,两岸的生命礼俗因同种而相近,两岸的民风民俗因同文而相习,两岸的祭祀风俗因同祖而相袭。文化的相通如同天上的星光,总会照亮故乡的门;血脉的相连就是母亲的召唤,总能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按照马氏族谱,今年61岁的湖南马氏宗亲会会长马良是马英九的堂弟。马良说,得知堂兄“要回来祭祖”,马氏宗亲们马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们一直坚信马先生一定会回来祭祖。
住在渡口旁的村民向马英九大声说“欢迎马先生!”“常回来看看啊!”马英九挥手致意,用乡音回应道:“湘潭伢子回来咯!”“欢迎大家到台湾去玩!”“湘潭伢子还会再回来的!”
未改的乡音,就是两岸间绵延不绝的血肉联系;站立在故乡,每分每秒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游子总是要回家的,我们都相信。
历史·记忆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访南岳忠烈祠,在张自忠塑像前肃立许久,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再次为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抗日精神感动……12天的大陆之行,马英九追思牺牲英烈,重温抗战历史,感慨良多:“让我对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感触。对于历史情怀跟我们两岸关系之间的认识,都更上一层楼”。
从日本侵占台湾的1895年始,台湾同胞就对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在遭受殖民统治的50年中牺牲逾65万人之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秉持着“欲救台湾,先救祖国”之信念,超过5万名台胞前仆后继奔赴祖国大陆参与抗战。在两岸同胞的并肩同心、浴血奋战下,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迫投降,台湾也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重归祖国怀抱。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正是两岸同胞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最真实写照。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生前长期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通力合作、和平统一,他的骨灰盒上,镌刻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海峡的那一头,还有多少曾为祖国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浴血奋战过的台湾同胞和马老先生一样,留下了殷切的期盼?
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写尽了魂牵梦萦的痛楚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次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马英九也写下了“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八个字。他说,致力振兴中华,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1911年,梁启超先生在途经日据下的台湾时,曾写诗感怀。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记忆、认知、情感,也曾共捍民族尊严、共传民族荣誉,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由两岸同胞共同实现。
青春·活力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用一个家族中四兄弟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台湾青年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也留下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悲情之后,台湾该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在台湾的榕树下、大庙旁,我们能看到拉着二胡唱戏的老者;在台湾的学校里,课堂上,我们也能看到吟咏唐诗、宋词的学子。中医中药、民俗歌舞、琴棋书画,在台湾都得到较好的弘扬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更是集大陆南北百家饮食流派之大全。台湾从来不是“孤岛”,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基从来指向海峡的对面。
这一次与马英九同行的除了3位姐姐、1位妹妹,还有马英九基金会“大九学堂”里的台湾年轻人。参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共情来源于心灵的契合,心灵的契合来源于文化的同根同源。面对外来欺凌,面对民族危亡,面对世界潮流,海峡两岸的青年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
在大陆之行中,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先后参访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两岸学子就传承中华文化、升学就业创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习生活体验,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他们相互自我介绍,很快攀谈起来,有说有笑,不像初识的新交,倒仿佛“久别重逢有一肚子话要说的老友”。
没有什么比真诚的对话更能增进感情,没有什么比共同的梦想更能汇聚人心。而12天的旅程,更让这些台湾青年见识了大陆城市的具体样貌,刷新了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台南大学学生林彦良特别注意到上海发电设施,感叹大陆在能源建设方面已“比台湾先进”;台湾政治大学学生徐致远则通过对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以及街景样态的观察,意识到“大陆的发展很好”。
事实上,随着惠及台胞台企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踏浪过海、登陆逐梦,与大陆同胞携手共绘融合发展、心灵契合的美丽画卷。
在四川大凉山,北大博士、台青林书任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种植逾2.5万亩油橄榄,带动近万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倍以上;在浙江杭州,台胞许志宏携眷从美国回到祖国大陆,带领科研团队投入基础医学研究;在湖北武汉,创业台青王天山致力于中药材国际化,还用心为其他台青提供创业辅导。“大陆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福州成立文创公司的台青曾芝颖这样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爱拼才会赢,两岸青年团结一心地“拼”,手拉手地“拼”,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奋力拼搏,是国家强盛不可缺少的力量。与马英九同行的台湾青年不仅在旅程中了解到许多“在台湾了解不够的事情”,也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定可以由“我们”共同开创。
发展·未来
从乘坐高铁穿梭多地,到参观铁建重工、三一重工、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的现代化车间、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七彩盒子”,再到走访上海洋山港、浦东城运中心……一路走来,马英九不止一次在镜头前竖起大拇指。他坦言,“大陆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的快,有些甚至我们可以说梦想不到的”。
一方面,大陆市场庞大,产业链完整,始终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为指引,先后出台“31条”“26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经贸的依存度达40%,两岸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能。这足以说明,“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
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正是因为任何困难都割断不了我们的血脉亲情,任何阻碍都压制不住我们往来互动的共同心愿。在大陆之行中,不少游客一看到马英九出现,立刻拍手高喊,“两岸一家亲!”马英九则微笑挥手致意。他说,“这次来大陆,看到大陆朋友非常热情,民众非常欢迎,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份好意转达给台湾民众。”
这份“好意”,其实一直都在。就在去年春节前夕,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给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拜年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台湾青年的一封封新春家书,让两岸的网友共同泪目;元宵节前后的新春灯会让许多选择留在大陆过年的台胞,再一次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味道”。
在最近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中,台湾资深音乐人胡德夫在日月潭的秀美山河中弹奏钢琴,那英在长沙的主舞台隔空连线,二人齐声高歌《橄榄树》,以醇厚的嗓音深情呼唤远方,淬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马英九也与该节目连线,并在现场和台湾青年及所有观众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通过屏幕,大家都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的泪光。
温暖的歌声,能让海峡变短。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拥有相同的文化,只要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就能穿越时间和迷雾,在灵魂的悸动中认出彼此。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有双向的奔赴,就有美好的未来,归根之念、思乡之情,一定可以跨越时间、山海。每一位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7日上午从上海搭机返台,结束访问中国大陆之旅。台湾前总统马英九与台湾现总统蔡英文一中一美同期两辙的访问,引发多种议论与批评。马英九访中,最终没有见到习近平,也没有见到王沪宁。马英九访中期间,观察说,中国扰台军机照飞不减,中国官方透露出“要想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后退,是痴心妄想”的决绝立场。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访中提台湾总统和民国词,但北京喉舌全部过滤与禁封。
有评论称此显马英九的话是说给台湾人听的,中国官方不让中国人听,中国官方也不想听。
该报道称,台湾前总统马英九结束为期12天的访中祭祖行下午返台,回顾期间他发表的公开谈话,凡触及中华民国、民国、台湾总统等,北京喉舌全部自动过滤,却大幅渲染符合当局政治正确的表述。
汇整中国新华社与央视这两家喉舌媒体处理马英九访中的报导,最常见关键词汇包括,两岸一家亲,两岸同文同种,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九二共识,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几乎照本宣科北京当局对台宣传的一贯基调。
据自由时报今天报道称,前总统马英九访问中国大陆今天返台,他发表谈话时说,坚持九二共识、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和大陆就可以有共同政治基础。桃机内除了接机者,也有大批抗议人士怒喊卖台。
独派团体“台湾国”痛批马英九丧权辱国、出卖台湾,台湾基进则在机场外召开抗议记者会,怒喊马英九是“假祭祖、真舔共”,对武力威胁台湾的中国友好、下跪;台湾基进党主席王兴焕表示,马英九以台湾前总统身分发表两岸同属一中的言论,是对民主先烈、台湾民意与国际抗中阵营的背叛。
据新头壳的报道称,前总统马英九7日结束访中行程返台,他在桃园机场发表谈话时大喊“九二共识又活过来了!”;对此,中国民运人士王丹表示,蓝营大力称赞马在中国多次提到“中华民国”,但他直言,这是最令人质疑的地方,“很明显,中共和马英九已达成默契”,中共对马英九“放水”,一切都是为了协助国民党重新执政。
王丹发文表示,从前副总统连战以降,国民党人士去中国都不能提“中华民国”,可见这个议题非常敏感,而如此敏感的议题,马英九公开讲了,若讲了后受到中共的惩罚,那是正常的,符合大家对中共的认知,“那我们就要给马英九鼓鼓掌”。据王丹称,“但马英九讲了之后,却完全不影响后续的行程,一路上依旧受到中共各级政府的热烈接待”,王丹直言“这就太不正常了”,凡对中共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明显就是中共和马英九之间已经达成默契”,允许马英九有这样的“突破”。
“你以为共产党真的会承认‘中华民国’吗?”王丹质疑,这种小把戏,骗骗不懂中共的人还可以,但在他眼里,只有“可笑”两字。至于为何独独对马英九如此“宽容”,独独选在现在这样的时刻对马英九“放水”?该报引述王丹说,恐怕就要马英九自己说明了。
马英九访问大陆会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吗?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于3月27日至4月7日率团访问中国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已经引起了各方充分的关注。2023年的台湾将进入“选举年”,届时台湾的政党选举将会出现怎样新的变化?两岸关系又会何去何从?
3月27日至4月7日期间,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以私人身份率团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虽然说马英九此次是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大陆,但根据台湾相关条例规定,马英九属涉密人员,卸任后受出境管制,管制期到2023年5月19日届满,须依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提出申请。因此,马英九此次访问受到两岸以及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当局表示尊重马英九的祭祖规划,并批准了本次行程。
不同寻常的是,蔡英文恰恰在同一时间段内访问南美洲,推动所谓“过境外交”,并同美国众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晤。在差不多同期的时间,马英九访问了中国大陆,而蔡英文却访问了美国,表明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在政治立场、大陆政策上“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道路,且这种差异将在2024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政治彰显。
作为国民党人,马英九的“寻根之旅”具有与中国大陆和解的明显倾向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两岸的紧张局势。一方面,马英九的访问行程明确体现体现其追寻两岸联结的文化之根:从上海“登陆”,乘沪宁线到南京,走访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此后是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旧址),到最后一站的上海四行仓库。这些行程都与上世纪国共两党和近代中国所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曾经的“保钓青年”马英九对近代中国“熟稔之至”,赢得了大陆的好感。另一方面,马英九在其行程中又延续了国民党的“和陆”政策。例如,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的致辞称,孙中山的多项建国主张“已陆续分别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从孙中山入手,可谓是落脚于国共两党存续已久的政治共识——即双方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台湾政党新动态
那么,台湾内部的政党政治动态又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2022年11月末举行的台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稍作窥探。
第一,民进党惨败,内部派系动态受到影响。一方面,在“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在21县市之中仅拿到5席,导致民进党执政县市人口仅全台的约四分之一,退回到传统的“浊水溪以南”票仓。这也使得蔡英文辞去了民进党主席的职位。另一方面,民进党“英系”重要人物、桃园市原市长郑文灿本来是民进党内2024选举的热门人选,在“九合一”选举中选举中辅选失利,此后也并未参与竞逐民进党的2024党内初选,这使得蔡英文的副手、民进党现任主席赖清德成为民进党唯一参选人。赖清德在两岸论述上抛出所谓“和平保台论”,极有可能将重新整合民进党内部的派系,将更多“务实台独”路线的拥护者变为自己的支持者,而蔡英文卸任后的“英系”很可能会转投赖清德门下,使赖清德成为民进党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国民党重振旗鼓,但内部分裂隐忧依然存在。对于国民党而言,此次中期选举延续了2018年“九合一”选举“绿地换蓝天”的走势,守住了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所占的优势,扭转了2020年民进党完全执政、2021年12月四大公投全败的黯淡局面。
不过,国民党此次的“小胜”能否转换为此后的“大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的原因有二。其一,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大胜”主要是依靠蒋万安个人在台北的胜选。倘若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败给民进党候选人陈时中,则民进党不仅获得与2018年“九合一”选举相同的6席成果,且还将拿下中国台湾的首府台北市。如此一来,民进党将称不上是“惨败”,更非“历史性”。在2022“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多数县市得票数并未明显增长,反而是民进党得票数少于四年前的九合一选举。其二,更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党内还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容易造成党内分裂。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民党形成了“两个中央”,分别是以朱立伦为核心的党务系统,以及以侯友宜为首的县市层级的“实力派”,后者将在竞逐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整合这两大系统,将是摆在国民党所谓“重返执政”路上的一大障碍。国民党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其适应岛内竞争性选举的特征有关,但只有跨越了党内分裂的障碍,才能行稳致远、赢得选战。
第三,民众党正式进入岛内主流政党的行列。在“九合一”选举中,民众党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一,民众党背书的台北市无党籍候选人黄珊珊对蓝绿两党选票构成了分流。比较2022年台北市长选举与2018年台北选举,民进党流失了近一半的选民,国民党流失约一成,而作为“第三势力”的黄珊珊则在“九合一”中拿下了多达四分之一的选票,主要对民进党的选票构成了分流,使陈时中的选情表现差于民进党在全台的平均水准。其二,代表民众党的高虹安拿下9万8121(45.02%),拿下了新竹市的市长职位票,这是民众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夺得地方执政地位。未来,台湾民众党很可能将成为岛内政党中的“关键少数”。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2023年2月发布的民调,台湾民众党在2023年1月、2月获得的支持度分别为20.3%与12.3%,一度有追赶上蓝、绿两党之势。就此,民众党创党人柯文哲或将坚定参选2024的决心。
中国台湾政党支持倾向
(图源:台湾民意基金会)
民众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在选举策略层面,岛内三党“弃保效应”突出,政党动员格局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过去,岛内舆论往往根据统独认同而将台湾政党分为泛蓝与泛绿两种阵营。但随着柯文哲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以无党籍身份当选台北市长,并在其后成立台湾民众党,台湾地区政党生态陡然生变,从原来的蓝绿对立变为“蓝绿白”三脚督。在2014年时,民进党对柯文哲“礼让三分”,决定不派人参选台北市长,最终使柯文哲成功上位,攻占了台北这一深蓝选区。时光荏苒,柯文哲与其创立的民众党已然坐大,绿白关系急转直下,民进党因而派出陈时中参选台北市长。如果拆分2022年台北市的选票,民进党与民众党候选人的票数总和已然超越当选的国民党候选人蒋万安。因此,民众党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政党轮替格局。事实上,“弃保效应”在台湾地区的选举政治中并不新鲜。2004年,陈水扁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连任,就是借助了泛蓝阵营内部分裂、宋楚瑜与连战相争的“弃保效应”。当弃保效应与政党动员格局相结合时,民进党在“九合一”中的惨败就更具有合理性。
台湾选举的新民意变化
在2022“九合一”选举当中,岛内民意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统独议题不再是选举中唯一重要的变量,治理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过去,台湾选举中的“大陆因素”十分凸出,根源在于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实力上对台湾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岛内“生存焦虑”。但是,随着蔡英文当局及民进党内关于所谓“中华民国台湾”的论述日益成熟,国民党在竞选失利之后复归所谓“蒋经国路线”,两党的两岸论述日益合流,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可以说,岛内对两岸关系的论述已经基本成熟、定型,即拒斥一国两制、永远维持现状、闭口不谈统一。国民党内的“统派”也逐渐被边缘化。岛内两岸论述的成熟、定型,再加上俄乌战争给台湾增加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会介入台海的预期,推动了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对外议程与对内议程相互分离。如此一来,对外事务很可能不再占据中国台湾的竞选主轴。
过去几年,台湾也经历了经济下滑、疫情反复等诸多困境,民众对于执政当局的首要期待变得更为实际,即谁可以切实地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就是得到民心的执政党。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进党自2020年再度执政以来的治理整理一直都表现欠佳。民进党2020年执政以来发生74年来最严重的2021年旱灾、岛内死亡人数史上次多的台铁交通意外事故以及连续多次停电风波。《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台湾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而在疫情防控初期,民进党因操作台独议题而无法与上海复星签约购买复必泰疫苗,转而推岛内自主研发的“高端”疫苗,就引起了台湾内部的诸多反抗。台湾资深媒体人单厚之认为,“九合一”选举前民进党选情不佳是“果”,防疫的民怨、疫苗的失能与黑箱,才是真正的“因”。
在本次选举中,蔡英文当局没有及时关注到民意的关注变化,将治理议题政治化,依然用“抗中保台”牌,这反而削弱了其优势,遭到了选民的厌弃。相反,国民党虽然因坚持九二共识而无法吸引深绿选民,但其候选人务实、深耕地方治理事务的特点使其仍然有机会在“九合一”选举中巩固2018年的选举成果。
第二,在选民心态层面,传统的忠于一党格局松动,否决政治盛行,负面选举打法无法受到欢迎。在传统的理性选举政治中,选民往往会结合民调在自己青睐的候选人组合中投给最有可能胜出的候选人。但在本次选举中,选民显得更为“任性”。选民投票的心态不是出于对某一政党的认可,而更多是对执政党民进党的反对与不认可。甚至有选民认为“你提名谁,我都不选”。笔者访谈的一位台湾年轻人指出,其在苗栗县的本次地方选举中投给了时代力量党。尽管他知道该党候选人胜选机率渺茫,且该党候选人最终并未成功当选,但这种投票方式仍然是其所青睐的,可谓“从心所欲”。在台湾年轻人心中,不论对错“忠于一党”、成为铁票仓不再是天经地义的选择。台湾中山大学副教授陈宗岱认为,台湾年轻人跟老一辈不同,没有那么大的政党惯性。选民如今更可能基于反对一党而做出选择,对政党选择的流动性较以往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民进党在以往选举中屡试不爽的“负面选举”打法也遭到厌弃。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绿营首先攻击国民党候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但这把火却延烧到民进党桃园市候选人林智坚身上。随后,蔡英文强势介入,终无法保住林智坚。这种做法令选民质疑民进党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基本道德操守。在台北市选举中,面对民进党“抗中保台”“抹红”的政治操作,国民党候选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揭露民进党的双重标准、言行不一。民进党利用“1450”操控舆论的手法也开始激起大众反感。这表明,仅凭污蔑已不能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获胜,需要更真诚地向选民表达政见与政纲。
总体来看,马英九的访问有恢复两岸人文交流的积极意愿,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此次马英九访问的同行者——台湾青年代表团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学生进行了直接的交流与对话。这对于进一步消弭两岸年轻一代彼此隔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政坛发展新生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寄希望于通过一次访问就可以改变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这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说,岛内选举结果取决于中美战略竞争等外部环境影响与台湾人口结构、经济表现、政治认同等多方面内部因素的互动。一次文化意义上的访问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会对现有的两岸发展趋势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产生重大的冲击,但是一个开放的交流模式也确实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12天的大陆之行,为马英九先生带来了什么?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有农历三月的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清明节不仅是回乡祭祀、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中国人认祖归宗、睦亲联谊的情感载体。
3月27日至4月7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一行途经南京、武汉、长沙、湘潭、重庆、上海等城市,参访多个抗日历史遗址,并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学生座谈。
这是马英九先生的首次大陆之行,也是他的回乡之旅,更是他的寻根之路。12天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他以及随行台湾青年的一生而言,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游子·眼泪
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永恒的神话。在故乡,最动人的永远是游子的泪。
湖南湘潭市湘潭县白石镇马家堰潭口村寺门前渡口,是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的老家,也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的出生地。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马英九动情地说。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慎终”不是我们与亲人交往的终点,对他们的追思表现于祭祀,终其一生也不会淡忘,这便是“追远”。祭祖的仪式把我们和先人联结起来,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之根在何处,自己的人生又该朝向何方。
参访湖南广电时,现场播放的祭祖视频再次让马英九哽咽落泪。如果说“远行”和“回家”是人生的两个关键词,那么离家越远、越久,越能感受家的温暖,越能体会对家的思念。
好在,回家的路一直都在。两岸的生活习俗因同根而相承,两岸的生命礼俗因同种而相近,两岸的民风民俗因同文而相习,两岸的祭祀风俗因同祖而相袭。文化的相通如同天上的星光,总会照亮故乡的门;血脉的相连就是母亲的召唤,总能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按照马氏族谱,今年61岁的湖南马氏宗亲会会长马良是马英九的堂弟。马良说,得知堂兄“要回来祭祖”,马氏宗亲们马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们一直坚信马先生一定会回来祭祖。
住在渡口旁的村民向马英九大声说“欢迎马先生!”“常回来看看啊!”马英九挥手致意,用乡音回应道:“湘潭伢子回来咯!”“欢迎大家到台湾去玩!”“湘潭伢子还会再回来的!”
未改的乡音,就是两岸间绵延不绝的血肉联系;站立在故乡,每分每秒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游子总是要回家的,我们都相信。
历史·记忆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访南岳忠烈祠,在张自忠塑像前肃立许久,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再次为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抗日精神感动……12天的大陆之行,马英九追思牺牲英烈,重温抗战历史,感慨良多:“让我对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感触。对于历史情怀跟我们两岸关系之间的认识,都更上一层楼”。
从日本侵占台湾的1895年始,台湾同胞就对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抗争,在遭受殖民统治的50年中牺牲逾65万人之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秉持着“欲救台湾,先救祖国”之信念,超过5万名台胞前仆后继奔赴祖国大陆参与抗战。在两岸同胞的并肩同心、浴血奋战下,日本侵略者终于被迫投降,台湾也于1945年10月25日光复,重归祖国怀抱。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正是两岸同胞荣辱与共、命运相连的最真实写照。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生前长期致力于促进海峡两岸通力合作、和平统一,他的骨灰盒上,镌刻着“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海峡的那一头,还有多少曾为祖国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浴血奋战过的台湾同胞和马老先生一样,留下了殷切的期盼?
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写尽了魂牵梦萦的痛楚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次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马英九也写下了“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八个字。他说,致力振兴中华,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1911年,梁启超先生在途经日据下的台湾时,曾写诗感怀。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记忆、认知、情感,也曾共捍民族尊严、共传民族荣誉,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由两岸同胞共同实现。
青春·活力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用一个家族中四兄弟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台湾青年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也留下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悲情之后,台湾该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在台湾的榕树下、大庙旁,我们能看到拉着二胡唱戏的老者;在台湾的学校里,课堂上,我们也能看到吟咏唐诗、宋词的学子。中医中药、民俗歌舞、琴棋书画,在台湾都得到较好的弘扬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更是集大陆南北百家饮食流派之大全。台湾从来不是“孤岛”,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基从来指向海峡的对面。
这一次与马英九同行的除了3位姐姐、1位妹妹,还有马英九基金会“大九学堂”里的台湾年轻人。参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同学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共情来源于心灵的契合,心灵的契合来源于文化的同根同源。面对外来欺凌,面对民族危亡,面对世界潮流,海峡两岸的青年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
在大陆之行中,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先后参访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两岸学子就传承中华文化、升学就业创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习生活体验,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他们相互自我介绍,很快攀谈起来,有说有笑,不像初识的新交,倒仿佛“久别重逢有一肚子话要说的老友”。
没有什么比真诚的对话更能增进感情,没有什么比共同的梦想更能汇聚人心。而12天的旅程,更让这些台湾青年见识了大陆城市的具体样貌,刷新了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台南大学学生林彦良特别注意到上海发电设施,感叹大陆在能源建设方面已“比台湾先进”;台湾政治大学学生徐致远则通过对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以及街景样态的观察,意识到“大陆的发展很好”。
事实上,随着惠及台胞台企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踏浪过海、登陆逐梦,与大陆同胞携手共绘融合发展、心灵契合的美丽画卷。
在四川大凉山,北大博士、台青林书任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种植逾2.5万亩油橄榄,带动近万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倍以上;在浙江杭州,台胞许志宏携眷从美国回到祖国大陆,带领科研团队投入基础医学研究;在湖北武汉,创业台青王天山致力于中药材国际化,还用心为其他台青提供创业辅导。“大陆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福州成立文创公司的台青曾芝颖这样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爱拼才会赢,两岸青年团结一心地“拼”,手拉手地“拼”,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奋力拼搏,是国家强盛不可缺少的力量。与马英九同行的台湾青年不仅在旅程中了解到许多“在台湾了解不够的事情”,也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定可以由“我们”共同开创。
发展·未来
从乘坐高铁穿梭多地,到参观铁建重工、三一重工、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的现代化车间、湖南广电节目生产基地“七彩盒子”,再到走访上海洋山港、浦东城运中心……一路走来,马英九不止一次在镜头前竖起大拇指。他坦言,“大陆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的快,有些甚至我们可以说梦想不到的”。
一方面,大陆市场庞大,产业链完整,始终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为指引,先后出台“31条”“26条”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经贸的依存度达40%,两岸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台湾经济成长的主要动能。这足以说明,“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
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正是因为任何困难都割断不了我们的血脉亲情,任何阻碍都压制不住我们往来互动的共同心愿。在大陆之行中,不少游客一看到马英九出现,立刻拍手高喊,“两岸一家亲!”马英九则微笑挥手致意。他说,“这次来大陆,看到大陆朋友非常热情,民众非常欢迎,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份好意转达给台湾民众。”
这份“好意”,其实一直都在。就在去年春节前夕,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给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拜年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台湾青年的一封封新春家书,让两岸的网友共同泪目;元宵节前后的新春灯会让许多选择留在大陆过年的台胞,再一次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味道”。
在最近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中,台湾资深音乐人胡德夫在日月潭的秀美山河中弹奏钢琴,那英在长沙的主舞台隔空连线,二人齐声高歌《橄榄树》,以醇厚的嗓音深情呼唤远方,淬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马英九也与该节目连线,并在现场和台湾青年及所有观众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通过屏幕,大家都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的泪光。
温暖的歌声,能让海峡变短。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拥有相同的文化,只要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就能穿越时间和迷雾,在灵魂的悸动中认出彼此。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有双向的奔赴,就有美好的未来,归根之念、思乡之情,一定可以跨越时间、山海。每一位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与家人团聚的那一天,终将到来。